也許這種無私精神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在這種美好的精神感召下,我們卻可以盡可能使自己變得更純潔些,更可愛些,也更有益於他人與世界些。社會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有機體,人與人的關係也充滿著矛盾。據說,現在所謂社會問題小說很多大受歡迎。《公共汽車詠歎調》就是很突出的一篇。小說寫得妙,妙在它很恰當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一個側麵,恰到好處卻又發人深省。偉大的人格不是人人都能具備的,正如偉大的善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一樣。但積小善為大善,其善亦大矣,積小美味大美,其美也就很可觀了。滴水雖小,久之可以穿石;瞳未盈寸,卻能反映出整個世界。由此想來,人格美的道德因素雖然帶有理想的色彩,卻也不是與凡人隔離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理。
(四)知識因素
一般地說,知識所代表的是“真”而道德代表的是“善”,無論學問還是人格所直接表示的都不是“美”。然而,知識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尺度。人類的進化和發展,距離原始人類愈遠,則知識的成分愈重,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就與人格產生了直接的關係,而且,從它的外在表現和情態表現來說,就不但代表著“真”,而且映示著“美”。
原始社會的人有什麼知識?回答是有的,而且其與一般種群的不同之處之一,就在於它是一個有社會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的種群。不過,那個時候的知識,並非書本知識、係統知識和超脫了生產實踐而帶有獨立存在和發展性質的文化係統。它是與生產密切相聯係的。而且知識與語言不分。但是畢竟是因為有了“它”,人類才“異化”為這個物質世界的一種“對立物”,或者說,人類才具有了一種雙重的屬性。一方麵,它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一方麵,它又站在這個世界之外去審視、觀察、思考自己,並且在改造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就改造了自身。人類的這種功能是任何動物所沒有的,因此,或者說,人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美麗、聰慧、勇武和社會的動物,與生產勞動有關,也與人類的自覺知識水平有關。而實踐在發展,勞動生產在提高,社會開始進行規律性和程序性的分工,知識也開始走上一條獨立發展的道路,於是“善”與“真”區別開了,“善”與“美”也區別也和知識的發展水平有關,即與“真”有關。由於知識的概念不同了,它的作用就更加不同。它的社會地位、曆史地位越來越高,在現代人類的各種社會因素的構成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以致培根代表飛速發展的資本主義時代喊出了“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宏大的聲音,成為一塊永存於人類史上的界碑。人類的發展與知識的發展相輔相承,人類的性質與知識的性質相關相和。一個沒有現代知識的人,就會成為現代社會的落伍者,而一個根本不懂得一點現代生活的人,就會被當作天外來客,別人既不舒服,自己也不自然,以至沒有辦法在這個人類社會中自由地生存。那麼,知識就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力量,而且成了人類社會構成的內在因素。正因為具備了這種內在因素,人類才表現出一種特殊的人格的美,即知識的美。
具體的說,人格也是由種種因素構成的。人的知識也有其格,格而不高總是令人遺憾的事情。級次過低,則落後於曆史的發展,需要進行補課。知識與人類的關係,走過了一條“之”字形的道路。在人類發展的初期,二者同樣源於生產實踐,本來是學與身同,身與類合,二者同樣萌發和顯示於社會實踐當中。後來,社會出現了階級,知識卻成為少數人的私有財產。本來為整個人類所發明與創造的文化,卻成為少數人世襲壟斷的財富,此事,至於奴隸社會為極,而封建社會略有改善,走的卻是同一性質的老路。不過,奴隸之身變為王民之身,也算是自己以血為劍的奮鬥爭來了一點自由的聖水。而“勞心者”仍然治人,勞力者依然為人所治。雖然,貧寒之家也可以出幾位莘莘學子,甚至出幾位穿紫袍、執金印的相公,但這些“相公”,不知怎的,一旦有了功名,就屁滾尿流地滾進了人家的圈子中去了,還不是同樣的“勞心者”治人,連他的父母也跟著一塊混了進去,與世隔絕,竟好像忘了昔日被治的滋味。封建主義是一個怪物,它把人變成了等級,而越是爬到最上麵級次的人,就越是容易失去人味,成為“吃人”之人,雖具人形,其心大異,要成為食人筵席的製造者、參與者,而終於一起成為殉葬者。資本主義對於文化的壟斷已經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形式,它的壟斷在於它的私有製造的政治基礎、法律與金錢。而資本主義對於文化的解散,其功不可沒,資本主義文化的未來發展,也由它自身的內部矛盾運動,產生了它自己的掘墓人。這掘墓之人,也就是新文化的繼承人。在東方,新文化的繼承者落在了社會主義肩上。但是,文化對於經濟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政治有著很嚴格的自由要求,因此,文化、知識本身是來源於整個人類社會的,它最終還應該還原為整個人類的文明。人類在這個“之”字形的漫長過程中,為自己的每一步都鑄下了永世不移的文明烙印。作為未來發展的一代新人,他們將把現代知識文化作為全社會財富予以全麵地繼承。
回首過去,我們祖先就曾經因著製度的需要和曆史的發展,而把知識與道德分開。在孔夫子的學說裏,“善”占據著一個特殊重要的地位,而在他那一代不如一代的後繼人身上,“善”已經成為一種僵死的成規,竟然把真、把美完全認作了善的附庸,甚至十分有害的東西。中國的科學技術不發達和這一點有關,中國的各門學科未能及時地建立也和這一點有關。社會的發展阻滯了文明的進步,而文明進步的被阻滯也未始不與這僵死的觀念和文化有著莫大的關聯。即使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階段以後,還由於種種原因,曾經對於科學文化知識和掌握這知識的人反而思想不幹淨,倒是沒有文化知識的人,才可能具有一顆真正純潔明亮的心靈。這些觀念全錯了,不管是因為什麼動因造成的錯誤,都給新社會的人格發展,從知識方麵蒙上了一層重重的陰影。
在舊的社會製度下,知識成為少數人壟斷的工具。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曆史發展的水平和處於曆史發展水平階段中的經濟基礎,和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性質及文化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在新的製度下,在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的情況下,知識仍然不能為全社會合法公民甚至被改造的罪犯所共有,這是因為經濟條件的限製。如果沒有錯誤的指導方針的幹擾,本來可以在很短的實踐內,辦完資本主義在很長的時間內還沒有辦完的事情,並且能夠在或遲或快的有限時間內超過他們。
沒有自覺知識追求的社會,是愚昧的社會,沒有知識的個人,也是比較愚昧的個人。因為無產階級導師很早就提出過,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度裏,不可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而且一個任何現代知識都不能接受的文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甚至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現代社會是一種人類科學文化相互交錯的時代。道德的屬性在於善,而專以道德為演技對象的倫理學本身就是一門學問。科學社會主義是一種運動,又是一種社會製度,同時還是一門科學。現代社會中的人類成員,應該以知識為美,以無知識為醜。隻有繼承了全部人類知識的人格才可能是高風亮節,色彩美麗的人格。那些以為隻須一顆“忠”心,一點熱血,一番苦行僧式的堅韌努力,就可以使自己變成“好人”,進而也使自己變得完美起來的想法,不過是癡人說夢,就是猛也絕對不會顯示出多少迷人的色澤和光焰。
知識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尺度,隻有繼承了全部人類的知識財富的整個人類,才會使自己脫去剝削的、不平等的、私有財產的、原始的,甚至帶有幾分野性的痕跡,而顯露出人類作為人類的特殊的本色。作為人類成員的個體,也隻有通過同樣的方法和道路,才能完全占有“人的本質”。占有人的完全本質的人,才是最美的。因此,我們要告誡人類,當著你們苦修苦煉形成自己崇高的人格的時候,切莫忘記文化的幫助和作用,應該留給知識因素以一個顯赫的位置。偉大的人格可有比過馬克思的沒有?如果沒有文化,馬克思還能成為馬克思嗎?不要說馬克思,就是林黛玉,倘若是一個“睜眼瞎”,那麼,她還能成其為林黛玉嗎?
(五)情感因素
情感不是情緒,它沒有情緒那麼易變,當然,易變也可以成為一種情感。不過,那種易變已經帶有規律性和穩定性了。情感也非情感,它沒有情感那麼多的理智成分。情感是情操的一般性表現,是情操的感情基礎和特征。情感由一些基本的情素組成。按照中國古人的說法,人有七情,即喜、怒、哀、樂、愛、惡、欲。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喜、怒、哀、樂是基本的感情素質。我們認為,用七情來表達人的情感因素,可能更好些。
七情的組合,因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結構。由此變化生發,可以形成百、千。萬種不同的情態形式。加上理性因素、文化因素和其他種種生理的、社會的因素,那麼,這個世界即使僅就人的情感特征來說,也夠精彩的了。同樣的情感特點,文化不同,則表現不一,或者粗糙,或者細膩;或者爽直,或者婉約;因著社會地位和職業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發展。而對於相同文化和職業的人來說,情感特點不同,則或喜、或怒、或悲、或欲,也會形成極強的情感“個性”。而這些個性豐富了人類的情感世界,從而使得這個世界變得更為和睦,多姿多彩,也變得更加美麗。有人喜笑,如《聊齋誌異》上的嬰寧;有人冷麵熱心,象《追捕》中的杜丘;有人善於交際,越是熱鬧的場所,越是妙語疊出;有人喜幽默,恬恬靜靜的,不動聲色的一句話,可使親鄰學友聞之捧腹。不難想象,如果整個世界都是一副麵孔,該有多麼可怕,人們隻要一鬆手,就會因此失夫妻兒女於人海之中,想再找尋也不可能。人的情感如果都是一個形式,不也會大大倒人胃口嗎?都如杜丘的熱血冷麵,我耿心神經衰弱者會禁不住這形象的考驗,久而久之或許會形成一個新的觀察情感的法則,每當內心激動不已的時候,就馬上凝固了五官,使之蕭然寒然。也不能都是嬰寧,否則,街道會變成笑的江河,會場會變成笑的海洋。相聲藝術從此休矣。美好的情感可以寓於各種各樣的情態類型之中,每一個情感個性都可能成為極為美妙的品質的載體。當然,也可能成為壞的品質和裝飾品。
情感美,首先表現為健康的情感形式。隻有健康的感情,才是合理的感情,也才有益於個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也就有益於整個人類社會。不健康的情緒,從而也就不可能成為美麗的。恰如毒蛇,身上花紅柳綠,色彩何等鮮豔,而人間之則不免厭惡之心大起,哪裏還有心思去欣賞它們。健康情感的產生需要種種條件。這包括合理的社會條件、家庭條件、學習條件、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又包括心理條件、生理條件特別是健康條件。感情是一種怪物,它是惡魔和愛神的結合。神秘兮兮的叫人不易琢磨和推敲,然而它又是有規律的客觀存在捂。雖然這種存在物多動而易變,但絕非不可祈求一見的洛水仙姝,或隻能求識於夢中的巫山美女。現在對它的研究盡管還沒達到盡識廬山真麵目的程度,但是,廬山麵目終將為人所治,人在其中難知,那麼事出其外,不就可以客觀地觀察“她”了嗎?而情感之難知,也許就和許多外在內在的相關因素有關。一個人年老多病,情緒往往就容易反常。病人易怒且易生悲,易疑且複易躁,本是人之常理。就是有些不健康的情緒,例如嫉妒,現在德國人也把它正式列入疾病的範圍,開設門診,予以治療。中國有“伐子都”一出名劇,演的卻是事實。言子都性嫉,終至射殺自己的戰友與“同誌”。而他並非叛國投敵之人,也不是臥底的奸細。他的這種傷天害理、背信棄義的言行,主要出於嫉妒心理。嫉妒有如是之危害,把它正式列入醫院診治的範圍之內,也就不足為怪了。健康情緒的標準,應該是合乎時代發展的。比如,處於辛亥革命時,就應該欣喜若狂地剪掉那條十分恥辱外加三分醜陋的辮子。女人就應該爽爽利利地把纏腳布掃進火爐中去,而不是如前清遺老一般,對一根辮子,千懷萬戀,終不忍去。無奈拿一根筷子別起,成道士模樣,還覺得比沒有辮子痛快些許。其次要合乎人之常情,即有益於人際關係的交流和往來,而不是鶴立雞群,昂昂然對旁人大有不屑一顧的氣勢;也不是害群之馬,向著自己的同胞亂咬亂踢;更不是落伍之雁,獨自一個淒苦不絕地向著蒼天大聲歎息;健康的情緒就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情緒,就是合乎風俗習慣與一般道德要求的情緒,所謂“入鄉隨俗”,所謂以安為善,放佛差強其意。健康的情緒又是一種自然和進去的情緒,不做作,不誇耀,不偽飾,而是一片天然,由著自己的個性特點去引到它、調節它和溶化它,而天山之野馬,成為千裏之名駒。然而又要進取,把美好的情緒貢獻給社會,貢獻給他人。從而如蠟燭一般,在貢獻自己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達到這一步,則健康的情緒就升華為美好的情緒。情感之為美,亦盡於此。
情感美,有種種表現,而其最基本的原則,在於因事而發,針對具體對象有著具體表現。如愛情之堅貞,此其一也。父、母之慈愛,此其二也。兒女之孝心,此其三也。孔夫子那裏,有仁、義、禮、智、信。後來成了“吃人”的法條,實在是夫子的一大悲劇。今人非古人,自不能套古人言,效古人行,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交際範圍更廣泛,相互的依賴關係更強烈,人們內心需要更豐富。因此,對於愛人、孩子、父母、朋友、同誌、壞人、敵人,都需要有各種各樣的道德要求和情態要求。喜、怒、哀、愛、惡、懼、欲七情皆備,應用得時,則處處是文章,於人民事業成功之喜,於壞人壞事作惡之怒,於友人故去之哀,於自己錯誤之懼,與同誌、家人之愛,於不良行為之惡,於創造性勞動之欲。這些情感,本身就帶有強烈的美的色彩。而形諸文藝,登上舞台,則喜、怒、哀、樂皆成斑斕。令人讀之,觀之、賞之、愛之。目為之明,心為之動,情為之化,誌為之堅。然後知,美在其中矣。美不但存在於人類社會的現實之中,也存在於每個成員的心靈裏。隻不過因著種種原因,使得某些人類的敗類,在心中永遠熄滅了光明的火焰,而成為一灘腐臭的東西。人類的情感之美,本可以成為美學研究的獨立範疇。即使你未曾把它作為人格美的一個基本因素,就其社會曆史發展而言,它也會在美與醜的鬥爭之中獲得旺盛的生命活力。
三、人格美的社會意義
古時候,孔夫子有治國齊家修身之論,而且,這個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精神財富,也成為封建統治者賴之穩固政權的“法寶”之一。如果除去它的曆史局限性,而把它作為民族思想的精華來批判地繼承,雖則須脫胎換骨,卻也不失為一種有用的理論。人格美對於社會的意義就在於,修身與治國齊家大有關係。國家腐敗,政府無能,則修身何用?而革命隊伍卻對於個人的修養有著很高的要求。座山雕不能成為舊社會的解放者,隻有共產黨人才能領到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對中國革命的成功,同樣具有象那些經典式哲學著作和軍事著作一般重要的意義。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成員對於自己本身的修養也是很重要的。“五講”、“四美”需要全社會人的努力,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比之“五講”、“四美”有著更廣闊的社會內容;“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對於每個人來說,同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因此,人格美,作為美學範疇,它離不開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作為社會成員個人,對於人格美的追求,本身就有特定的社會內容。其追求的結果,必定在某種程度上,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取得了社會意義。
人格美取得社會意義,需要堅持這樣幾個原則。
時代原則。人格美要符合時代要求並與社會的進步一致。社會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積極地參予和反映社會的進步要求,並且在自己的品格追求方麵也去實踐和體現這樣的要求,其人格才可能具備美的社會基礎。比如,周恩來是中國有名的美男子,他那翩翩風度,高雅的談吐,堅定的革命意誌和原則立場,無論在國內國外,都贏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愛戴。汪精衛也是一位美男子,同樣風度翩翩,很有氣派。但行為不軌,思想不端,終於“釀成”一副投機的心腸和虛榮的腦袋。在政治鬥爭中,左顧右盼,浮沉無定。象一位輕賤的女郎,把一切有價的都出賣給肯於花錢的大主顧。還自認高明,以為愚弄了別人。殊不知,愚人者必自愚,最終落一個十分悲慘的下場。人格美,實與其對社會進步的態度大有關係,即使自己一位是十分嬌美淑好的戀愛者,如果自己的人格不能同國家的命運聯係在一起,不能為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興旺發達服務,那麼,它就會象《四世同堂》中的小雯夫婦一樣,雖與世人無爭,終不免為惡勢力所欺。在風雨飄搖的世界上,林中鳥都緊閉嘴巴,逃得幹幹淨淨,籠中鳥就會更危險。
理想原則。人格美是社會理想在人的個體品貌上的集中體現,而對於人格美的追求,在於有一個完整的科學的理想,既有崇高的社會理想,又有合理的個人理想。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我們的社會理想在於共產主義。對於人格追求來說,在於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無比信任和忠誠,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行為和獻身精神。在人際關係上,則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原則和共產主義精神。在個人理想方麵,把個人理想納入共產主義理想體係,作奉公守法,潔身自好,又有覺悟、有熱情的社會主義一代新公民。事實上,沒有理想的人格,必定是猥瑣、平庸的人格,既不能激起自己奮發向上的情感,也不能引起別人的支持,關注和共鳴。其品貌的外在影響也不可能是美的。理想不是強加給任何人的,強加的理想也不是理想,不過是拿來裝潢門麵的欺人之談。理想是一種自覺的追求和對於未來事業的真摯憧憬。將這些對於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化為我們自身修養的情操,那就是人格美了。人格美雖主要限於對個人行為的評價,但是它卻有著十分積極的社會意義。魯迅的人格影響過多少人,馬克思的人格贏得了多少擁護者。即使華盛頓、羅素、伏爾泰、托爾斯泰和雨果,他們又以自己的人格政府了多少熱心的擁護者,恐怕是一個無法計算的數字。我們稱讚偉大人格的時候,常常要用“江、河、日、月”這樣偉大的事物進行比喻。事實上,江河日月終有止息,而偉大的人格對於曆史和社會的推動作用,卻是永遠無休歇時。
協調原則。人格的美,在現代科學看來,需要全麵的發展,不但要有崇高的理想,而且要有高尚的品行,還要有突出的才能和文化素養。日本小園國芳有過完人教育理論,認為人的發展,需要六種具體條件,就象大波斯菊花有六瓣一樣。道德的理想在於善,學問的理想在於真,感情的理想在於美,宗教的理想在於聖,身體的理想在於健,生活的理想在於富。聖、健、富、真、善、美,此為完人。其實,宗教理想因人而異,何必強求其聖,亦無需勉強於人。信教者可“聖”,不信教者猶可“聖”。生活理想豈但是富,人生之中也許有比富足更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民主與愛情。但是他的設計對我們又啟發,這個啟發就在於作為社會範疇的人格美,應該追求其全麵的發展,在德、智、體、心、質、美各個方麵,都有所謂諧調的發展和表現。世間是沒有完人的,然而可以也應該有一代強似一代的新人出現。未來社會的偉大人格必定高於我們今天的曆史水平。而未來人格的發展也必定更加全麵些,更加諧調些,從而也更加嬌美和富於理性的韻律。
第五節 人體美
一、人體美作為審美對象的客觀依據
人體美不美?這原本不是一個問題,後來終於鬧得成了問題,實在是人類太聰明了的遠古,“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鬧得人類不能對於人體本身進行自我欣賞,成了一件千古憾事。
其實,人體是美的。不用說現代人應該有這種認識,就算在我們遠祖那裏,這一點也絕不成什麼問題。人緣於獸,如果連自己對同類自身的刺激性情緒都不能產生,那麼,也就沒有我們這些後人了。然而,獸之於獸,未必有美,倒也是事實。但是,人是大自然足的最高成就,人體是世間各種偉大傑作中最偉大的傑作,應該沒有什麼疑問。而且,人不僅是大自然的偉大創造,比這創造更偉大的還在於人類通過社會勞動與協作再造了自己。人不但是大自然的第一寵兒,使任何其他動物在人麵前都要“自慚形穢”;而且人還是社會的產物,是勞動的結晶,又使得人取得了任何動物都不能取得的崇高地位,進而也使人類取得了最美麗的外形和最高的智慧。可是,問題在於,為什麼那些低級動物可以關在籠子裏供人們觀賞,而人卻不能成為同類的鑒賞物,以至對於人體的觀察就是一種邪念,足令人羞愧不已,甚至就是一種邪惡的年頭呢?難道說,因為人進化了,就非得把自己永遠裹在裝飾物裏麵,使之永遠不能再現於同胞們麵前嗎?那麼五顏六色的裝飾物,有人竟不能簡單地把它們與人體的衛生與健康聯係起來,而硬說成是為了避免邪惡。以此類推,難道接生婆應該合著眼睛操作;母親應該把呱呱落地的嬰兒纏裹起來才能抱在懷裏;外科醫生應該在絕對黑暗的手術室中開刀嗎?事實上,產生邪念的恰恰不是接生婆、母親、外科醫生這些常與裸體的人接觸的正當職業者。華貴的服裝,人們雖然已經穿了幾千年,可社會上的邪惡在那些所謂文明和禮教的社會中還少嗎?
曆史地看,人懂的以衣蔽體,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一種曆史的進步。因為人有羞恥心,才有了掩蓋自己身體某些部位的要求。但是人的羞恥心畢竟屬於曆史的概念。它是和社會的進步程度相親相愛、相依為命的。如果從造型藝術的史實來看,那麼,古希臘、古羅馬人並不羞於把人特別是裸體的人呈現在世人的麵前。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人們就是裸體參加比賽的,以此顯示出人的健美的身體和心靈。當然,這種運動會僅僅限於男性參加。盡管如此,古希臘、古羅馬那些偉大的雕塑藝術卻給後人留下了一份極為了不起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中世紀太黑暗了,“暗無天日”,使人不能再觀察自己。又來有了文藝複興運動。所謂文藝複興,首先是人的複興,於是人成了一切政治、文化和藝術的中心。藝術家們開始用更先進的科學方法,首先是用更先進和科學的思想反思以往,創造未來。他們用自己絕妙的雙手,把人,把人體,把人的肖像,重新再現出來,創造出一係列舉世皆驚的偉大創造。而科學不僅不再回避人體,還要正視它。
醫學要解剖它,看人的身體裏到底是什麼樣子。而絕不像封建社會中的經驗主義者那樣,隻把人的身體看成一個莫名其妙的大口袋。畫家也要懂得解剖學,連人的骨骼多少和組織如何都要了如指掌,然後才談得上進行創作。而且有職業模特、模特需要裸體,不論男、女、老、幼,凡作模特的均需如此。由此看來,人懂得用衣服包住自己是一次革命,而把自己再現於藝術,又是一次革命。盡管有人反對,有人歇斯底裏,有人搖頭閉眼,但是科學畢竟戰勝了自己的對手,而事實更是勝於雄辯。所以巴黎街頭,並不以裸體藝術品味怪。羅浮宮中,反以維納斯女像為榮。其他如英、美、德、意皆是如此。後來這股風也終於來到了中國,來到了孔夫子統治人的心靈久矣的神聖、古老之邦。但是,談何容易。那些遺老遺少對於新書屋的痛惡,對於創造者的仇恨都是現代人很難想象的,即使被壓迫的人民,又何嚐不是對此投以白眼,以為是什麼邪惡的東西侵蝕了我們的靈魂,是糊塗油蒙住了藝術家的心竅。隻要看一看茅盾在《子夜》裏生動描寫的吳老太爺臨死的一幕就可以明白,當時的統治階級中的保守人物,對於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是怎樣地恐懼和厭惡。對於無產階級新的思潮和革命,就不僅僅是恐懼和厭惡,簡直是要把他們打入十八層地獄而後快。可是,舊的東西終將過去,新的東西是任何壓抑也無濟於事的,而且壓迫愈深,反抗愈烈,影響也愈大,鬧來鬧去,弄得滿城風雨,使人人都知道了革命這一回事。
獨具慧眼的藝術大師們,不僅僅照搬西方的藝術成果,而且有著自己的造詣。徐悲鴻是學貫東西的繪畫藝術大師。他的素描集近幾年已流傳於世。他畫了很多人體裸體像,而且興之所至,出神入化。甚至在畫稿一側注雲。江南女子好身段也。可是,很多人對於裸體還大加蔑視,對於裸體像還屢翻白眼,對藝術家則不厭其煩的以訛傳訛,散步種種駭人聽聞的奇談怪論。衣服短了,也敏感;頭發長了,也敏感;塗一點口紅,也敏感;帶一個耳環,也敏感;歌曲中“媽媽”、“爸爸”多了,也敏感。甚至有人解釋說,“媽媽”多了海可以,關鍵是那個“吻”字,媽媽的吻,壞就壞在那個吻上麵。難道媽媽就不吻自己的孩子嗎?難道,夫妻之間就沒有吻嗎?難道其他人吻一下,就會山搖地動,出現大地震嗎?這些擔心都大可不必。當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慣,我們並不是提倡街頭亂吻,擾亂視聽。然而,民族的習慣也可以變化的。譬如阿拉伯民族,就是遮掩得最嚴實的民族,但現在穿現代化服裝的青年人不也很多嗎?蒙古族人慣以長袍裹體,不論食物、用品,凡隨身帶著,莫不裝入胸前大襟之中,現如今很多小夥子、大姑娘,騎上了摩托車,穿上了短衣服,不也是很漂亮嗎?斯琴高娃是道地的蒙古族人,而她演的電影,哪種角色沒有,她的服裝,也頗不合蒙古人的古意。難道說,穿了一件別的與民族習慣不合的衣服,就可以說她是民族的叛逆嗎?其實,中國民族的服裝如何?中山裝並非古已有之。
長袍馬褂,其實也不是祖宗的恩典,倒是清人入主中原以後強加給諸位臣民的特種服飾。後來竟自承認下來,以為是千古不變的服裝。豈不是既誤後代,又愧先人?人體美不美?回答是明確的。美,很美,美極了。要不要表現人體美?回答同樣是明確的。要,很必要,一定要。怎麼表現人體美?應該說,照顧曆史發展,照顧民族特點,照顧時代需要。在人們喜聞樂見的基礎上,真正把人體美發展成一門美學研究中的科學領域,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為人體本身就是非常重要和富有特色的欣賞對象,因而,它本身也就構成了作為美學研究對象的客觀依據。
二、人體美作為審美對象的社會功能
人體美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再去研習達?芬奇寫的關於人體解剖和比例的文章,對這一點,還會獲得更為嚴格的教學意義上的認識。但是,僅僅因為人體美是客觀的而把它作為一個專門的美學研究領域,其理由似乎還不太充分。因為除去人體以外,從其他物體那裏也可以發現美,但是,卻未必每一件事物卻可以成為專門的審美對象。比如徐悲鴻是以畫馬著稱的,齊白石畫蝦更為出名。還有畫驢的、畫猴的、畫烏龜的等等。但是,馬和蝦可以成為專門的藝術描寫對象,卻不能成為專門的審美區域,這倒不是因為人類個個都嬌美,或許和其他高等、低級動物放在一起有什麼不敬。其實,醜人多著哪!在畫師眼裏,人也好,馬也好,不過都是藝術對象罷了。然而人作為審美對象,不僅和造型藝術有關,它還有著更為深廣的內容和更多方麵的審美聯係。
人體作為審美對象與教育有關。現代教育強調受教育者的全麵發展。在中國,自王國維、梁啟超打出現代教育的旗號,提出完全教育以後,現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和宋慶齡等人則明確提出德、智、體、美的觀點。人體美即與美育相關,也與體育相合。因為美麗的人體首先是健康的人體,如果疾病不斷,歪歪斜斜,也就不能說其美了。學校體育當然應該把健康放在第一位,然而體育鍛煉和其他許多與身體健康有關的要求,也應該符合人體健美發展的原則,而且有益於學生健美發展的方法,才是真正有益的體育鍛煉和生活作息習慣。比如,在“十年動亂”期間,學校的正常秩序完全被搞亂了,學生不參加體育鍛煉,起、行、坐、立均無要求,身體素質下降,近視眼增多,胃病等許多常見病比例上升,腰不能直,胸不慣挺,出現很多八字腳、水蛇腰、溜肩膀,適齡學生不能得到適齡發育,小小年紀就失去健康的自然膚色。正常的教育不能如此,而科學的教育就更應該本著有利學生身心健康的要求,不但培養出行為高尚、智力突出的人才,而且彭楊出具有健康體魄和翩翩風姿的人才。人體美對於教育原則至少有著參考價值和發展意義。
人體美又與健美事業相關。健美事業是一項強國強民的事業,於國於民於人己都有非常有意義的事業。現在全國參加健美運動的青年人數不少,足見這一運動對於青年人有著很強的吸引力。事實上,不但青年,就是中年,就是老年,同樣應該有健美要求。作為外交家,請問是翩翩少年之風的好,還是大腹便便的好;作為企業家,是精神飽滿的好,還是未老先衰的好;作為教員,是朝氣蓬勃、風度十足的好,還是老態龍鍾、氣喘籲籲的好;作為軍人,是威武雄壯的好,還是弱不禁風的好。問題不言自明。比如西方的政治家,他們對於自己的風度和體態有很高的要求。如果體態令人作嘔,那麼,當選的機會也必定十分可憐,“慘不忍睹的”身體形態很可能帶來“一敗塗地”的競選結果。所以,撒切爾夫人要給美容顧問以爵位,裏根要常跑一跑健身房。當然,研究人體美並不是提倡把健美當作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強國強民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全國人民都成了健美運動的愛好者、鼓動者和參加者,那麼,中華民族的體魄和健康水平也就很可觀了。這不是大大的好事嗎?健美的基礎在於人體的客觀情況。健美的意義就是人體美的理想發展結果,是人體各個部分得到協調發展的極致。那麼,懂一點人體美的學問,對於健美運動顯然是大有好處;而人體美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又可以成為健美運動的基礎指導理論之一。
人體美又與服飾相關。中華民族有自己的傳統。如果說,中國人就應該根本杜絕藝術模特,根本杜絕裸體素描,甚至連一個光著屁股的小孩子塑像也不準要,不讚成的人一定不少。但是我們畢竟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國的父母可以欣賞自己幼兒的胖胖的身體,漂亮的臉蛋,卻不慣於欣賞青年人或成年人的身體。對於異性,則連欣賞臉蛋的權利也沒有了,多看別人幾眼,也難免招來白眼或者“討厭”之類的“桂冠”。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人猶是,對於物猶是。我們的民族有一種含蓄的審美風格,這一點同樣不是壞事。引一點直露的進來,很好,保留些含蓄的風格,也不壞。就漢族的人體來說,不如歐洲人的高大豐滿也是事實。雖然北方女子或者南方女子亦有不少“好身段也”,而裸體之美,也許終究抵不過西方。但講究服飾美,則東、西方各有千秋。甚至我們的文化傳統和人體形態更宜於服飾的修剪與創造。服飾美是人體美的補充和發展,它可以揚長避短,假使把人體美比喻為“璞”,那麼,服飾美則“琢璞”成玉,實在是在人體美的自然基礎上,使人體變得更加美好和更有魄力。如果人體美研究又了更高發展和獲得了新的審美層次。其研究成果,對於服裝師、理發師、美容師,都有著非常的意義。人體美同樣可以作為這些職業的基礎指導理論之一。
與人體美相關的事業還很多,凡是關於人的學科,幾乎很少有不與人體美發生關係的。即使今天看來毫無關係的事情,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會發生密切的聯係。人體美終將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以基礎學科的形式呈現在受教育者和每個社會成員麵前。
三、人體美的未來發展
美是理想的生活,而人體美也有自己的未來理想。從邏輯上說,人類的未來,其智力水平會越來越高,其身體素質會越來越好。而人的繁衍的未來發展,也會越來越接近於科學和理想的境地。近親不婚,古人早有定論,不過,不象現在這樣有充分的科學根據。比如林妹妹和賈寶玉,要是放在今天,也就可以省去一番相思苦。賈老太太、王夫人和她們的一群幫閑們也用不著閑吃蘿卜淡操心了。未來人體發展,也會因優生優育變得越來越美。
優生優育,有許多相關的因素。一曰生活。生活困苦不堪,則優生已為罕見,優育更不可能。一個餓殍遍野的國度,哪能指望有多少健康活潑的兒童。電視畫麵上,非洲旱災如火如荼,孩子們餓得皮包骨,令人不忍觀看,看一眼也會永生難忘。舊中國的饑民與災民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二曰科學。沒有富裕的生活條件,優生優育不可能,有了富裕的生活環境,不懂科學,不按科學去生去育,則同樣不會得到理想的結果。而科學的發展又無限廣闊的前景,人類不但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於人類自身的認識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人們對於“生”的秘密正在一步一步的揭示,隨著試管嬰兒的產生,則人類對於後代的“塑造”,又產生了新的契機和希望。據說,試管嬰兒較之一般泳兒要更加聰明和健康。聰明與否,有待商討;健康高於一般嬰兒,則大有可能。又有遺傳工程的興起,現在遺傳工程的應用與人類生在的關係還能疏遠,但既已開頭,就不愁沒有高潮。石在,則火種是不會亡的,而且光明的希望正在將來。終究有一天,人類將可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去決定後代的性別和發展,甚至決定他的智力類型和人體形態的自然狀況。如果是那樣,對於人體美的研究,就不僅是作為人體健美鍛煉與造型藝術的理論依據,甚至可以成為對於後代形態進行先天構思的理論依據之一。退一步說,隨著科學事業的發展,醜孩子會越來越少,漂亮孩子會越來越多,就像傻孩子越來越少,聰明孩子越來越多一樣。那麼,作為年輕的父母,他們懂一點人體美的學問,顯然是大有益處的事情。即使他們無法決定自己的遺傳選擇,至少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得更加健康和魅力。
第六節 現實美的係統關係
現實美的研究領域可能很廣,而且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比如把美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也是由的。但是不論怎樣分法,作為不同的審美對象之間,都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係。就現實美而言,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還形成一個嚴密的、相互作用的係統。它們不僅各自有著自己的“別墅”和“領地”,而且有著許多“交流”、“婚配”、“雜交”與“變異”。
一、現實美相互聯係的客觀實在性
現實美之間的相互聯係首先是一種客觀現實。自然美與生活美的聯係如此,與職業美的聯係也是如此,自然界的美是通過人的勞動時間而發現和認識的。而且,自然美還可以因為社會勞動實踐的原因而轉化為生產美和職業美。山林之美,原屬自然,而植樹造林就成了生活。西雙版納原始森林,杳無人跡,其美誰可知?有了探險隊才把美麗的科學帶到大森林的懷抱之中,從而使它真正煥發出隱逸千載的奪目光輝。森林與人類生活是一對矛盾。毀林過甚,則林既不存,人亦受害。建立自然保護區,就把大森林自然之美,納入了人工保護的範圍之內,它也就同時取得了自然、生活與勞動職業三重身份。自然與生活如此,生活於人格猶是。生活是人的生活,而生活美是人所追求的社會目標。但欲尋生活之美,先需有生活中的識美之人。人與人的關係如果是合理的、和諧的、進步的,就易於美的火花出現。個人隻有獲得高尚的人格,才能體現和代表人類的積極進取的精神。於是,生活美與人格美也就成了孿生兄弟。無社會生活則無人類,無人的進步和實踐又怎能有生活?人類創造了勞動,勞動產生了人類,而人類要把自己變得更加“人化”,就需要鏟除邪惡,發揚正氣,去掉和減少醜惡的現象,增加美好的內容。非但人格與生活關係密切,即與自然美也是如此。濫捕田雞,其行為既不美,還是違反有關保護法律的行為。前幾年,有槍殺白天鵝的人在,結果以身試法,鋃鐺入獄。現在大自然被破壞嚴重,生物鏈在個人的地方已近斷絕,生態平衡得不到正常維持。捕蛇成風,致鼠害猖獗;捕鳥自娛,則終年不樂。因此,人格與社會責任發生關係,而社會責任又與自然發生關係。人格不但需要道德的力量、守法的自覺性,還需要高度的文化素質和豐富的知識。於是又與現實美大成了一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於現實美的研究既需要分清領域,又要綜合考慮。隻有對於現實美的整體有比較科學的認識和全麵把握了,才能對於具體的領域產生傑出的認識。
二、社會與集體因素的重要性
無論自然美、生活美、職業美、人格美和人體美,都應該充分估計和理解社會與集體力量的決定性作用。自然美的發現,從其本質上來看,是整個社會實踐和認識的結果。而生活美的創造者,主要是依靠社會和集團的力量。就是作為低級動物的鳥與獸,它們的築巢本領和捕食能力,也是作為“類”而存在的。貓之捕鼠,類使之然。狗亦能捕鼠,也不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不過因為人們不知道或沒有重視它的這種特性罷了。離開類,個別動物的築巢和捕食能力經過選連會有所發現和提高,但是其基本特征是不會改變的。鸚鵡學舌,野生的鸚鵡自然也可學舌。但是如果令它喊“萬歲”,它不會。但苟命於“十年動亂”期間中的鸚鵡(如果還可以存在的話),則這話是必定會說無疑的了。但一個麻雀,則不管怎麼訓練,肯定難以獲得學語的能力。作為人類,隻有經過社會和集體的創造才能使生活變得真正“美”起來。因此,不論自然美和生活美,就其本質來說,體現的都是人類社會的“力”和曆史的“力”的水平,而這些力的感情升華進入審美領域,則稱之為美。職業美猶然,因為職業的淵源在於社會分工,而社會分工,絕非個別人的隨意創造。能夠稱為職業的,都是社會生產或同類人員共同勞動的結果,而其“美”之所在,就在於人類生產力的不斷進化和對於職業分化的創造能力。人格美的“根”在於集體,而其源在於社會。即使不同的階級,究其曆史人格的升華和地位,也無不與人民的利益相關。隻有那些最能代表曆史發展方向和大多數人民利益的人格,才能成為偉大的人格,從而獲得偉大的“美”。而這些人格的力量的本源,依然存在於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之中。不過是他們以最徹底的精神、以最張當的方式汲取了這些源泉,並在自己的實際行為中,使之得以再現。人格美的本質在於人民,在於集體,在於曆史的進步和時代的召喚。張、楊二將軍1936年發動雙“十二”事變,可謂壯哉美哉,就是因為他們代表了曆史的潮流,曾幾何時,張將軍曾因為聽從蔣介石的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將軍”的不光彩名聲。楊虎城作為一個舊軍隊的高級將領也並非天才與超人。而當著他們作為人民和民族的代表,舉行兵諫,勸蔣抗戰的時候,就迸發出了最偉大的人格的光彩。雖曆百代而與史共存。列寧領導十月革命亦然,毛澤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猶是。隻有那些代表了集體和社會進步的力量才是最強大的;隻有汲取了社會前進的美的優美的人格,才是最壯美的。就是人體美,又何嚐不是如此。因為人體是社會勞動的產物,人類個體的美隻是人類“類之美”的代表而已,除此而外,焉有他哉?然而,個人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在很多曆史事件中,人民的意誌、時代的精神往往會首先經過直觀的個人得到自覺和體現。就象意大利文藝複興中的畫壇三傑代表了其曆史的藝術水平;而別、車、杜與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果戈理、普希金代表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時代一樣。個人的作用決不能貶低、抹煞,反而應該得到充分的肯定和發掘。即如美學,我們又何嚐不希望多出一個現代的柏拉圖、黑格爾與車爾尼雪夫斯基。而且我們還希望出象馬克思這樣偉大的美學家呢!但是,個人的力量隻有在集體中才能得到體現,隻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得到最終的檢驗。羅斯福本是一個殘疾人,他之所以成為美國曆史上偉大的總統之一,難道僅僅是依靠他個人的智慧和力量嗎?貝多芬才華橫溢,然而同其素質者,世界上肯定絕非僅此一人。但論其成功,現在恐怕還少有出其右者。這些成績的取得,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個人的努力和天才嗎?這個道理不言自明。困難的是,把這些道理真正地運用於社會各門科學的指導思想當中去就很不容易了,這也許就是曆史唯物主義雖然誕生整整一個世紀的實踐,曆史唯心主義還時時作祟,甚至時起時落、時盛時衰的原因吧。然而,集體的力量和社會實踐的決定性作用,對於任何科學史的研究都有著同樣極端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對於美學來說,當然也是如此。
三、現實美研究的整體性
現實美是客觀聯係的整體,而現實美的研究亦然。抓住一點,不及其餘,自然視野不寬;識其然,未知其所以然,研究就會不能深入下去。對於局部認識,往往賴於對全局的理解,隻有統觀全局,成竹在胸,才不致把一個完竹變成劈柴式的東西。普及“五講、四美”,年年有一個“文明禮貌月”。此意雖好,但“五講、四美”隻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一個小部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有著廣泛和深刻的內容,不是一個“文明禮貌月”就可以概括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相輔相承,缺一就建不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國猶如是,現實美就更是如此了。研究人員應該認真學習黨和國家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種路線、方針、政策和理論,接觸實際,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把現實美的研究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讓它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分”與“合”的辯證關係
作為現實美的研究,分與合各有其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隻合不分,則研究無法深入;把豐富的研究內容,變成抽象的概念,則合而無分,等於不合。如果對於自然美、生活美和人體卻隻停留在泛泛議論的水平上,則不管有多美好的願望,其結果必不能盡如人願。而且研究的範疇不同,則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會產生不同的要求。研究者的注意力也就有所側重。因此,作為現實美的各個基本領域,分是必要的,而且隻有把各個領域的研究都推向深處,才能使整個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回顧建國以後的美學研究狀況,大約走過一條之字形道路。50~60年代,客觀上強調合多。隻是在那些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密切相關的問題上探討很多,這當然有它值得肯定的地方。有白區的,也有解放區的,有知識分子,也有共產黨人,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有共同的願望,因而就把主要討論的重點放在美的本質、對於美的研究方法這些基本問題上。這不但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後來,發展到“文化大革命”,則意味資產階級影響盤根錯節,根深蒂固,要認真傾巢剿之,令其一朝瓦解。於是美學都成了罪惡,何況研究乎?1978年以後,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了第二次解放。中國的國術園地和建設事業一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麵,而研究者不免“矯枉而過正”。對於傳統的題目,已經興趣索然,對於禁錮數十年的國外研究則興趣盎然,情有所注,心有所思。一個不漏光線的小屋,哪怕打開一個小孔,也會衝進八級大風,這也是意料之中事。而從科學研究的立場出發,則隻注意國外的,忽視國內的;隻注意西方的,忽視民族的;隻注意現代的,忽視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則可能有害無益,至少害多利少。對於任何階級和時代的學術著作,無疑都應該統統打開綠燈,讓研究者進行研究。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應該作為我們研究的根本指導思想,這也絕不應該忘記。不要以為馬克思主義已經不靈了,沒有學習的價值了,甚至認為它過時了。那些想法顯然對於研究者和研究事業都是不利的。因此,分而又需合。還要在那些根本問題下一點功夫、
總之,分而治之時必要的,統而觀之亦有需。作為研究者個人,未必能麵麵顧到。當然,出幾個“全才”豈不更好。氣通上下,學貫中西,自然很理想;就是一得之見,也不應該被忽視。而從整個研究方向來說,隻有強調研究的係統性,注意信息的作用和反饋,在客觀上有所規劃和控製,才能獲得更好的成績。這一點不唯對現實美,對於任何科學研究恐怕都是如此。而對現實美這樣的研究領域,其要求就應該更高些,其利害關係也來得更為鮮明、直接和了無間隙。現實美當然也不能獨存,它的曆史雖然遠遠長於藝術美的曆史。然而作為美學研究對象來說,它卻是藝術美的小兄弟,人們對於現實美的要求雖然是切身的,而對於藝術美的要求卻來得更強烈和更容易引起興趣。藝術美是現實美的一麵鏡子,正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以她的藝術之光照亮了文藝複興的西方社會;霍去病墓前的石獸代表了西漢曆史的宏大氣勢;茅盾的《子夜》象X光機一樣,照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內部隱衷;魯迅的《阿Q正傳》精辟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農村中的一切最主要的東西。現實是藝術的基礎,藝術是現實的凝聚和結晶。於是,在我們對於現實美作了一番討論之後,就應該理所當然地進入到美學研究對象的另一個、也許是最重要的領域——藝術美當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