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內在因素 第二節 德(1 / 3)

第三章 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內在因素 第二節 德

人才的“德”,內容廣泛,範圍很大。而且“德”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征,是一種無時不在變化的動態因素。但動中有靜,絕非望風捕影,無標準可尋。就其變化而言,它在思想政治方麵會不斷地充實很多新的內容和新的要求,在曆史動蕩、激進的年代,就體現得更加明顯。而這些新內容的增加,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發展的主觀認識的體現。因此,有正確的,有不甚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這樣,很多新內容,就不僅僅是增加,而且需要不斷調整。在增加和調整過程中,又和過去傳統內容有一個結合與分離的過程。不用說,對於與傳統的內容的結合與分離,要經過借鑒、篩選、調整這樣的重新處置和安排,對於已經過時的傳統內容,予以摒棄;有所不足的予以發展;生命力還很旺盛的內容予以保留,使其繼續發揮作用。新內容和舊內容的結合,又會產生新的結構,在這樣紛繁複雜的形勢下,人們對“德”的理解和認識,難免有點把握不住和雲湧霧障、變化萬千之感。

以現階段的曆史任務和我們能夠認識的水平為前提,簡單的說,人才的“德”的基本內容,有以下五個方麵。

一、崇高的理想

什麼是理想?理想是人們對於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在奮鬥目標上的表現,是一種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經過奮鬥可以實現的想象。

人為什麼必須確立自己的理想?

這有主觀,客觀兩方麵的原因。理想作為一種追求,是人們主觀願望對於未來需求的需要。“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因為世

界無時無刻不處於矛盾變化之中。對於個人來說,困難、挫折都在所難免。所謂世間事得遂人心者不足十之二、三,快慰人心者不足百之二、三,大快人心者不足千之二、三。人們正是在克服困難,排除障礙過程中取得自己的幸福和整個社會的進步的。因此,理想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對於人才來說,更是不可缺少的命根子。諸葛亮說:“誌在存高遠。”沒有遠大的理想,很難有偉大的創造,甚至連小小的創造也作不出來。如果一點精神也沒有,什麼理想也不要,平平庸庸地生活,苟延殘喘,吃喝玩樂而已,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莫說是人才,連作人的資格都快喪失了。凡是沒有理想的人,不可能成為人才。凡是人才均有理想。至於理想的內容和類型,則又別有一層含義。理想又是一種客觀形勢的要求。社會在發展,總會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新的契機和曙光。這契機和曙光對於先進的人們,無異於巨大的磁石和滿懷希望。對於後進的人們也有振聾發聵、靈汁澆頭之妙。

那麼,理想有哪些特點呢?第一,理想的時代性和曆史性。理想是時代的產物,而時代是不斷向著縱深發展的,因此,理想又具有曆史性。通俗地說,昔日的理想不能代替今日的理想。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朝氣蓬勃,人工業的機器轟嗚,仿佛是一篇交響樂章;航海事業、鐵路事業以及整個交通事業的發展,仿佛是一領仙帆。“烏托邦”、“太陽城”裏奇異而大膽、真摯的描寫,仿佛是一幅絕妙的圖畫;其理想壯哉、美哉,非封建社會裏的“天才”所能達到的,非奴隸社會的智者所能料其萬一。但是,曾幾何時,工人階級興起了,社會主義誕生了,資本主義的理想逐漸呈現死氣沉沉,一片衰敗景象。如果說,資本主義經濟還在科學技術領域中還占有一席先進之地,則其社會理想已永遠失去昔日的光彩。縱然費盡心機,終不能使其青春再現。理想的時代性和曆史性,決定了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為偉大的理想。一切有識之士和一切立誌成才之人,唯有把共產主義理想作為自己崇高的社會理想,才會站得更高些,看得更遠些。將自己的成才之路與人類前進步伐和諧地統一在一個共同的方向。

第二,理想的階級性與人民性。理想具有階級性。階級沒有消滅或消亡之前,階級特征也不會消亡。階級性與曆史性相交叉,凡曆史上起進步作用的階級,其理想必定是進步的理想。無產階級的理想與其他階級的社會理想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唯一能夠做到階級性與人民性完美統一的一種社會理想。資產階級的理想,當資產階級處於上升階段的時候,它和舊的封建勢力殊死搏鬥,其理想本來也有人民性的特征,但一旦小有得誌,便負其大義,成了人民的對頭。因此,資產階級理想的人民性,是微乎其微,象殞石飛落一樣的社會曆史現象。共產主義理想則不然,無產階級的最終目的即它的崇高理想是解放全人類。無產階級不解放全人類它自己也不能得到最後的徹底解放。因此,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和人民性始能奏出諧莢的和聲。人民是刨造曆史的根本動力。人才,是人民土壤中培育出的奇花異草,忘記人民,疏遠人民,是人才成長的大忌。背棄人民,危害人民,則是人才成長路上的致命傷。現代人才應具備時代需要的社會理想,而現代社會理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否則,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第三,理想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理想的科學性,表現在理想的認識基礎是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共產主義理想的理論基礎和I認識基礎是無產階級世界觀。共產主義理想不是虛妄的幻想,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騙人把戲。共產主義理想是共產主義運動的終極目的,也是共產主義運動的必然歸宿.一百多年共產主義運動史證明了其不可抗拒的偉大力量,也就顯示了共產主義理想的必然實現這一客觀規律。理想的實踐性,是共產主義理想特有品質,應該說,不論什麼理想都是與現實密切相關的,但象共產主義理想這樣強調實踐與理論的統一,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理想的可行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確立理想、實現理想的唯一手段的,卻是獨此一家。共產主義理想是一項非常偉大的人類社會工程,它的實現是分階段的,共產主義社會,有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之分,低級階段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而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社會主義在全世界取得勝利,也是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過程。社會主義為過渡到共產主義需要作各個方麵的準備,這些準備當中,有精神方麵的,有物質方麵的,有科學方麵的,有技術方麵的。人的思想覺悟固然需要有大的提高,而提高不是憑空妄想,或硬性拔高;揠苗助長就會適得其反。把社會主義大鍋飯說成為社會主義優越性,隻能給人們的思想增加新的混亂。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是比之精神建設同等重要的或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更為重要的戰略準備。物質是基礎,精神是物質運動的反映和在認識上的能動表現。既然如此,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就成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必不可少的兩個戰略方麵。而社會主義社會曆史任務的完成,同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也有許多不同的戰略階段和曆史任務。共產主義理想是一定要實現的,這是其一。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需要幾代人或者更長時間的努力,這是其二。不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完成曆史交給我們的任務,會情急物反,這是其三。就我們所處的曆史階段而言,在思想上提倡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樣三個階段的階梯型發展,在社會實踐中,則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把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放在中心位置上。把在本世紀末實現“小康”生活水平,實現祖國火陸與台灣的統一,反對霸權主義作為三項基本戰略任務。由此麵言,則言之鑿鑿,行之信信。共產主義理想就會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獲得無限生機。

第四,社會理想齡同一性和個人理想的多樣性。理想有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的區務。隻強調社會理想,否認個人理想的存在,不符合共產主義理論,也不符合理想發展的曆史和理宴狀況。個人理想,又包括職業理想、道德理想和生活理想等方兩舟’塒4符。一般地說,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係密切,相互作用,互相推動和促進。而且往往存人的一生中,包括那些偉大的革命領袖和革命先驅者在內,大多是先確立個人理想,在個人理想的發展過程中,進一步樹立社會理想。社會理想是個人理想的進一步升華和必然歸宿。沒有社會理想的個人理想是沒有遠大前途的不完整的理想,而沒有個人理想在內的社會理想,往往會變成空洞的口號和脫離社會的僵死的東西,是骨架粗大,而缺血少肉的不健康的肌體。

研究理想的逮四個方麵的特征,我們可以得出結淪說,共產主義理想,對於人才的成長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沒有理想百:巷巨成為人才,而正確的理想的確立,對於人才成長確實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魯迅21歲祉日本寫詩明誌:“我以我血薦軒轅”,周恩來同誌歌“大江歌罷棹頭東”詩,無不反映了他們有誌青年的一腔熱血和革命烈士的壯烈情懷。事實上,我們可以在史冊上找出千千萬萬少年立誌,為著堅定的社會理想和美好的個人理想奮鬥一生的奇才奇士,可以找出很多壯誌未酬,拖恨終生,而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留下光輝榜樣的英堆烈土,卻很難找出一個半個胸無大誌卻貢獻突出的所謂人才。

理想躬確立既然是如此重要的事隋,那麼,如何確立正確的理想特別是確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呢?

如何確立理想,根本的道路在予實踐。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理想的確立要經過社會實踐的鍛煉和考驗。即使個人理想的確立,比如職業理想的確立,不經過實踐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人對職業的自由選擇,首先要對該職業發生興趣,而發生興趣的關鍵環節是接觸該職業,由興趣而接觸,或由接觸而興趣,以後鑽研愈深感情愈重,終於把某一職業作為自己生活中的理想。理想的確立必須經過實踐,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英才異士,應當以共產主義事業為自己終身奮鬥的崇高事業,以“四化”建設大業為一生奮鬥的第一大目標。把崇高的理想與個人理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青年一代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於國家和人民有所貢獻的大有作為的一代英傑。

二、高尚的道德品質

人品如麵,各不相同。而且,品德電恩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領域,它有自己的範疇、對象、類型、內在特點和外在表現形式。倫理學是研究人類道德發展的專門學科,而道德學則是倫理學的進一步具體化和新的理淪深入,正如理想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明白表述的一樣,道德問題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全麵概括的。就人才與道德的關係論,二者勢如水乳交融。曆史上也有不少缺乏道德、品級不高的片麵之才或末流之才,但絕大多數人才個體都有著高尚的道德品質。道德對於人才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必要的素質,一種極富營養的促進劑,而且道德在人才成長進步尤其是受到挫折.遇到困難時,是一種任何東西無法代替的內在驅動力。

道德一詞在中古古書中出現較早,含義也比較廣泛。道,就是規則,德,是對這個規則的認識,認識了道就是德。道德二字在孔子、老子那裏本來是分開講的,到了荀子手裏才合二為一。他說:“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道德一詞出現同樣很早,但究其含義,似乎沒有在中國古代聖賢那裏來得嚴肅和一本正經。西方古代道德一詞源於拉丁語,譯為英語,意為風俗和習慣。我們認為,道德是由經濟關係所決定的,用善惡標準評價事物的,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傳統習慣維持人際關係的一種社會現象。簡單地說,道德就是調整和維係人們相互關係的行為原則和規範的總和,是一個時代用來衡量一個人行為品格的善惡標準。既然如此,道德就是與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關聯的普遍性原則了,不論是作為主體出現,還是作為道德評價的客體出現,都不能根本回避和逃脫人們用善惡標準所進行的評價。但我們研究的是作為人類學說成員的先進部分——人才應具有怎樣的道德。現在從四個方麵來回答這一問題。

(一)人才與社會、社會責任感:

人在社會中生活,尤其是現代人在社會中生活,權利和義務是法律上所規定的。社會成員的權利受法律保護,他們的義務也為法律所確認和監督。人才的社會責任感,不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而且有著明顯的道德特征。人才之為人才是因為他對於社會的進步有所創造和貢獻,而社會責任感的確立,能夠使人才個體自覺地為社會的進步去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切能盡的義務和力量。就社會需要來說,在困難和動蕩時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任何人才不能不為國家的興亡而思索,而苦悶,而激憤,而憂慮。在安定和平和建設時期,一切人才個體都在為國家的興盛、民族的發展而竭盡全力。國家的興盛與否,是人才成才與否的根本保證;而人才愛國之心,為國家、為民族極盡微薄之力,正是人才個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就人才個體的成長曆史而言,世界上多少大名鼎鼎的人物,多少為科學和社會進步作出過偉大貢獻的人物,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類的拳拳之心,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偉大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人才個體如果沒有這種精神,那麼,任你有多少聰明和智慧,有多少發明和創造,在靈魂上必定是蒼白的;在人民心中的天平上必定是輕若浮塵:在自己的主觀意識裏,也絕不能感覺到真正的幸福與安寧。人才是曆史的先驅,是時代的驕傲,沒有一個是不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嶽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雖有學人指出這是後人的假托之辭,即使是假托之辭,但托得真切,寫出了這位南宋時忠君愛國的民族英雄的壯烈情懷。還有虎門銷煙的大帥林則徐;戊戌變法的譚嗣同;革命軍馬前卒鄒容;以自殺來驚醒後人的陳新華;鑒湖女俠秋瑾,等等。中國自進入近代以來,外憂內患,令人痛不堪言。而仁人誌士,積憤在胸;形諸筆端,則風雨雷電交加而至,見於行動,貝0四方奔走,萬死不辭。愛國誌士之心,雖千年而一色,愛國誌士的情懷,雖萬古而同心。君不見,居裏夫人、愛因斯坦,都是怎樣的愛祖國,愛科學,愛進步,講道德。聰明而無社會責任感,不如愚笨,有才智而無社會責任感,不如癡呆。人才個體具有社會責任感,哪怕隻有些微小的貢獻,人民和曆史都是不會忘記的。

(二)人才個體與他人——人際關係說

人際關係是很複雜的題目,隻能揮要而談。人際交往的態度是一個動態的範疇。視交往對象的性質而決定其具體內容。與朋友交往則真誠相待,彬彬有禮。如果,因為有一點本領,就自以為了不起,目中無人,出言不遜,甚至視朋友為草芥,待同事如奴仆,就大錯而特錯。《雪峰寓言》中有這樣一則,說兩山之間,有一深穀,人們往來非常不便,決心架一木橋,其中一人力量既大,智慧亦多,架橋之時,作出特殊貢獻.可是橋成之後,日益驕橫,為了威脅別人而橫蠻地把撟拆去,終於惱怒了眾人,先把他扔到山澗中去了,然後又重新遺了一座橋梁。真可謂天下沒有了“聖人”,卻依然會有文章。而且這文章比之原來聖人所作還要好得多呢 與家人交往,雖是人才,哪怕是天才,也應當與家人和睦相處。夫妻之間講究平等,尊敬父母,撫養兒女,凡人所為,己皆可為。人所有之,己必習之。所謂既是一個好同誌,又是一個好丈夫;既是一位大學者,又是一位好父親;既是英雄戰士,又是多情兒女。如果有了一點成就,就在家中稱王稱霸,甚至喜新厭舊,另尋新歡,把所作的“貢獻”變成了出人頭地的資本,那麼,這種成績豈不變成了罪惡之源?所謂:事在無時百般思有,一旦有之竟願其無。人才與人才交往,應該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愛護。既不是結黨營私,你吹捧我,我吹捧你;也不是嫉妒別人,以同行為冤家,把別人的成績看成是自己的障礙。總而言之,道德對人才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缺乏道德對於一般人,已絕非好事,對於人才來說,更是災星。誰願意作缺乏道德的人才呢?人才個體對待壞人,對待敵人,則應當立場堅定,鬥爭在前。大學生張華為了救人,自己犧牲了,有人說,救一個普通人,犧牲一個大學生,不值。照這樣看來,如果大敵當前,人才是要回避的了,如果壞人行凶,人才是要視而不見了。否則以一個大人才換取侵略者的一條“鬼命”,或者換取行凶搶劫小流氓的一條“狗命”,豈非太不值得。但是,人類社會需要人才,不是把人才作為古董,作為裝飾,作為特等人,象金魚一樣,蘭花一樣,文物一樣,甚至象菩薩一樣的讓人伺候和供養的。人,誰不是父母所生,誰沒有血肉之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人才血管裏流的也是普通人的血,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麼,在人民需要的時候,它應該呈現出更加鮮紅的顏色。

(三)人才個體如何對待自己

人們部說,正確認識別人易,正確認識自己難。難懌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句千古名言:認識你自己。人為什麼正確認識目己這麼困難?那是因為幹擾太多了的緣故。一是外界幹擾。人才一般都是有些貢獻、有些影響、有些地位的人。貢獻大,報酬多,受人們的尊敬,實在是應該的事,無可非議。但是說好得多了,難免誇大其辭,不太實事求是。古時候,鄒忌在齊國為相,齊國徐公為美。但鄒忌問其妾,其妾說徐公比不上鄒忌,問其妻,其妻也。說徐公比不上鄒忌,問求助之人,求助之人又說徐公比不上鄒忌。真比不上鄒忌嗎?不是的。或怕之,或愛之,或有求之。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強光之下,難免有點眼花繚亂。你出了名,家人愛你更勝子往時,朋友喜歡又超過既往,小輩佩服,如高山仰止,前輩提攜,不免鼓勵之詞。這些東西,如不能正確對待,就會變成幹擾,在這樣的情勢下,你正確認識自己,還能說容易嗎?外界幹擾,還有一種叫作利令智昏。本來很聰明的人,一見到很多物質好處,也不問來自何處,受之可否,也不管它是不是不義之財都想伸手。這種念頭,哪怕是隻有一次,也要警惕。人生在世,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畏有所不畏。於人民有益的事,大為而特為,於別人無益的事,堅決不為。為真理伸張,無所畏懼,屠刀於前,槍彈予後,無所懼哉。法律麵前,應有所畏,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誠能如是,有什麼物質幹擾也影響不了。人才,應有清白之身,如果染上銅臭氣,走在街上,怎見故人。再有是來自內心的幹擾。“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顯腐渣。”專以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結果越比人家越不如自己。比來比去,自己飛到了天上,可惜,白雲雖好,瞬息化雨。杜甫詩雲“天上浮雲白如衣,斯須變幻如蒼狗。”道德是一種內心自雀曲尺賞,如果失去內心自省的作用和價值,就如人體喪失了抵禦病菌侵襲的免疫力一樣,即使沒有病菌浸入,也隻能說是一時的僥幸。

(四)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和人才的成長與發展關係最為直接。職業道德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道德原則和特定職業的有機結合。自古以來,各行各業卓有成效的專家巨匠,無不重視職業道德,把職業道德看成本行業神聖不可違反的信條和借以生存的生命之光。醫生須講醫德,沒有醫德的醫生,不但不易治好病人的病痛,還可能給病人帶來新痛苦。教師須講師德,師而無德不足為師,教出來的得意弟子,也不會理想,甚至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自覺不自覺地傳染給學生一些壞作風和壞習氣。以此類推,任何職業沒有職業道德都是不行的。生意人有些專以賺錢為意,坑害顧客,以次充好,以差作優。其實不但於顧客有害,同時也無異於砸自己的飯碗。外國人買中國貨,喜歡老字號。據說,義利食品廠生產的食品,很受國外歡迎,但十年動亂中給義利改了個名字,一些外國客方就不訂購該廠的食品了。衣帽雖異,其人未變,為什麼會不喜歡呢。俗話說,人的名聲樹的影像。影響所及,甚至超過了事物的本身。職業道德的作用在於,對於積極成:-t‘者,這是一種內在的支撐力量,對於消極的成才者,它是一種積極的製約力量。如果武林中人,一點武德也沒有,橫行於世,悖力胡為,豈不釀成大亂?一家武術學校,就會培養出成百上千的潑皮牛二,那還要武術作什麼?現在,十年動亂雖然過去了,但它對人們心靈上的汙染並沒有完全洗滌幹淨。以商業服務業人員來說,對顧客笑臉相迎,笑臉相送,本是商業道德最起碼的要求。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歧視顧客,嘲弄顧客,甚至打罵顧客,卻不是什麼特別新鮮的事情。《讀書》1985年第2期有一篇好文章,題為《東西方的不同管理藝術》,文章以美國吉寧領導的一家公司和日本鬆下領導的一家公司為研究對象,介紹了吉亍氣派與鬆下風格.吉寧與鬆下,作風各異,二人在位之時,東、西兩大公司各有千秋。但吉寧退休以後,公司的營業便一蹶不振,而“1

979年鬆下退休後的第五年,公司的銷售利潤均達到4.2%,幾乎是西門子公司和菲利普公司的兩倍;同年,公司每個職工平均銷售額相當於許多競爭者(包括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兩倩。”其“真正區別是存其他要素上,即管理作風,人事政策,以及最主要的精神或價值觀上。”在鬆下公司,每個人都要接受價值準則的培訓兒,他們必須記住公司的基本經營原則:“認清我們作為工業家的應盡的職責是。鼓勵進步,增進社會福利,並致力於世界文化的進步發展。”又要記住職工信條:“隻有通過公司每個成員的協力和合作才能實現進步和發展。”還必須記住七個精神價值觀,即“一、工業報國,二、光明正大,三、團結一致,四、奮鬥向上,五、禮貌謙讓,六,適應形勢,七、感恩報德。”日本的企業宣布七條價值觀,其實與我們所說的職業道德有很多相近之處。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的中國,應該出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人才,就不能不考慮在職業道德上,建立一套有我們自己特色的行為準則和調節獎懲辦法,讓社會主義的道德規範在企業管理和人才成長過程中多發揮一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