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內在因素 第二節 德(2 / 3)

實際上,職業遭德和職業技能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麵,二者缺一不可。家有重病患者,雖心急如焚,不懂醫術,也是枉然?而醫術雖高,卻不關心病人疾苦,若有若無,心不在零,則醫術雖高,等於烏有。稍有過失,便害人性命,這樣的醫生,縱然有扁鵲之才,張機之術,也不能夠成為出色的醫生。人才,不能沒有才德。比如梁間燕子,如果它們不是鎮日以它們的高超技藝捕捉昆蟲,而是借其技藝偷食糧食,甚至啄壞主人家孩子的眼睛,那麼,梁問雖好,非君所居;彈丸之下,難免非命。由此想來,社會上各行各業的英傑人才,如果在職業道德方麵還有某些缺陷的話,能不能怵然心驚,急思改過嗎?

需要說明的是,道德觀念作為一種時代的產物,它也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盡管這種變化較之其他事物的變化可能要來得遲緩一些,但變化是不能遏止的。共產主義道德與舊的傳統道德有根本區別。這種變化就表現得更加劇烈和更加全麵。但是也恰恰由於這種緣故,共產主義道德的種種範躊,還處在建立、發展、充實和不斷生長的過程中。不僅在內容上需要發展、充實和完善,在方法上也需要發展、充實和完善。例如,如何繼承舊

道德中的合理因素和民主性精華,如何吸收外國的好的道德準則利規範,如何提高對於道德體係與道德學說的探討和研究,如何看待西方的道德變化,以及如何評價我們社會上的道德風氣的變換和轉化。這些問的的解決,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每一個人才個體,即使不能在理論上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所建樹,起碼應當在自己的道德實踐中做出比餃多的積極的貢獻。其標準就在於。人才個體的道德行為應該促進社會遭德風氣的進步而不是使之有所停頓或更加混亂。

魯迅先生說:“我們以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又說:“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嚐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麵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這兩段話,除去“被摧殘、被抹殺”那兩句以外,就好象針對今天的情況說的一樣。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也許有人失掉了吧。社會上確有不少很不好的事例為證。貪汙盜竊,投機倒把,以錢為命。都是有的,絕非虛構。但是,卻有更多的優秀的中華兒女,他們或者受到幾十年的冤屈,卻一聲不吭,埋頭苦幹;一旦被平反以後,反而拿出更大的於勁,為國家為人民工作;他們置冤屈於一笑,挺起腰杆,以十倍的努力百倍的精神,投入新的工作。他們或許工作數十年,衣食儉樸,生活拮據,住屋困難,上有父母,下有兒女,人近中年,兩鬢斑斑。但是,一到工作崗位上,仿佛換了一個人,身上的發條一下子繃緊了,拚命學習,拚命工作,好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曆來就是為他們製定的律條。他們含辛茹苦幾十年,個人所得有多少,給國家貢獻有多少,你問他自己,不知道。你問別人,也許知遭,也許不知道。你問他的親屬,十有八九也是不知遭。你問他為什麼不知道的原因,恐怕連這個他還是不知道。這些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道德行為的楷模,中華民族的優秀之才就是要為我們這個偉人的民族增添新的驕傲.

三、美好的情操

什麼是情操?心理學認為,情操是“以某一或某類事物為中心的一種複雜而有組織的情感傾向。如求知欲、愛國心等”。陶鑄同誌也有一個解釋,他說:“什麼是情操?情就是感情,在我們來說就是無產階級感情,集體主義的感情。操就是操守,節操;在我們看來,就是革命的堅定性。”

人的情操是一種微基本的心理現象。中同古代有七情之說,即:喜、怒、哀、樂,愛、惡、欲。但這些感情的界說都是非常不易劃分的。喜與怒,哀與樂,愛與惡,本來是一種對立的情緒。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下,相互對立的感情卻呈現出統一和諧的傾向。所謂“悲喜交集”,“啼笑皆非”就是如此。因此,直到今天。在心理學的研究上,情緒的界說依然不明。但是有一點足清楚的,情緒的產生和環境刺激有關。所說環境刺激,又包括外界的與身體內部的兩種情況。外界刺激,如困難、挫折、欺辱、打擊;取得成績,全家團圓,慶祝活動,辦喜事等也都是構成外部刺激的因素.內部刺激,又有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區分。如疾病、不適等等因素。有人說,一個人好端端的並無內、外部刺激,就會百無聊賴起來,有點林妹妹那種樣子。其實林妹妹所受刺激甚多,絕非無病呻吟的女子。無病呻吟是一種無刺激之刺激。仿佛田漢借戲劇中人物所言,是閑得難受,專到劇場尋找眼淚的官宦人家的老太太。簡而言之,就是由於環境刺激而觸發情緒的變化和發展。但是,同樣的病患者,情緒可以根本不同,同樣取得成績的人,情緒也可能大有區別。在困難和挫折麵前,有悲觀主義,也有樂觀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的刺激固然影響和觸發人們的情緒,而人們對於這些情緒的控製能力,卻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這種控製的級別和程度,或者就可以借此來評價人的情操。感情本身並無好壞,其好壞的區別隻有與觸發感情產生的對象聯係起來才能確定。七情之中,以喜怒哀樂為最基本的人類情感。這四種情感本身有什麼優劣呢?一般說來,“笑比哭好”,但也要看場合,親人故去,朋友夭折哪能不哭?當笑則笑,當哭則哭,怒極而笑,喜極而哭,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這是喜極之哭,唯有如此,才能使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泄。作為人才個體,就是要發展美好的情操,克服不良的情緒。大千世界,千姿百態,江山多嬌,英雄輩出。生活在這樣壯麗美好、激蕩沸騰、恬靜愉快、無情不備的世界裏,是莫大的幸福。在這樣的世界中生活,人們應當培養自己的情感,以無愧於時代進步和世界文化的高尚情操來感受客觀世界的無窮變化,以積極的情感形態去對待和影響這些變化和發展。

人才個體的優良情操:莨現在哪些方麵呢?

(一)對人民事業的無比忠誠和曲折不撓的堅定性

如果說,創造是一切品格中最寶貴的品格,那麼,忠誠就是一切品格中最高貴的品格。而且它在人的道德情感中占有的地位是如此高尚。隻要稍稍離棄於它,就會被逐出道德情感的大門。忠誠於成才的意義也絕不止對道德情感的作用。於科學不忠,就會埋下一條危險的引線。現在出版的作品中,有一種很壞的風氣,就是互相抄襲。天下文章一大抄,如果說這不是錯誤的說法,也隻能看作是很消極的說法。假定以此為論據,不惜名譽,逐字抄襲別人的作品,然後據為己有。那麼,這書還有什麼價值呢?有些人作文章,專趕時髦,什麼時髦寫什麼,不懂就繞個彎子,還要擺出一副最是先知先覺的派頭。其實,作學問)}∈不得半點虛偽,你對學問虛偽,學問豈能對你忠誠,你可以欺騙任何聰明人,卻不能欺騙真理。欺騙真理的人,哪能逃脫科學的眼睛。忠誠,對一切事物都適用,隻是不適用於敵人和壞人,而對敵人和壞人講策略又正是對於人民和朋友忠誠的表現。但是,對朋友,對愛人,對事業,對同誌,對孩子,一句假話也不說,一句套話血不說,一件違心的事情也不做,那是很困難的。此事難為,為之者,當以聖者視之。但是對於人民事業的忠誠,對於任何一個人才個體來說,都應該是毫不含糊的。中國能有今天,世界能有今天,全賴於一大批忠誠不二的人才群體世世代代努力的結果。有人說,殺頭易,受辱難,所謂“可殺而不可辱”。在十年動亂期間,有多少英才受辱,他們挨批鬥,坐牢獄,吃皮鞭,寫檢討,住牛棚,但是,上至國家主席、元帥,下至普通的掏糞工人,有一個背叛自己的事業嗎?沒有。不管是文學家、科學家、軍事家、藝術家,他們被打得口吐鮮血,遍體鱗傷,但沒有一個人說,參加革命,信仰共產主義是做了錯事。吳晗和廖沫沙在等待批鬥期間,居然算起米價。因為古人說:“不為五鬥米折腰”,他們是幾鬥米的官呢?想了半天,竟不知米價幾何?有些人還存獄中背古詩詞,習外語,做體操。他們的精神世界是那麼光輝和豐富,牢獄的鐵窗哪裏束縛得住他們那光輝的思想。“高山蒼蒼,河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如果中國沒有如此眾多的堅貞不屈、可歌可泣的人才群體,則經過十年動亂,中國的局麵必定不可收拾。但是,他們受盡了委屈,一旦被解放出來,就急匆匆地走上工作崗位,為著國家和人民的事業拚命操勞起來。什麼個人恩怨,仿佛並沒有那麼一回事。對待犯過錯誤的同誌,胸懷坦蕩,決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對於偉大人物的錯誤,實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說戚戚於懷,連尊敬的程度也不曾有所降低。現在準備成才、即將成才的青年人,從立誌走上成才之路的第一天起,切莫忘記對於人民事業的忠誠。唯有忠誠的戰士,才有光明的未來。很難想象,滿腹個人打算,一味投機取巧的人,他在困難、挫折、屈辱和打擊麵前,會表現出什麼英雄氣概。忠誠是英雄氣概的道德基礎.而虛偽意味著道德基礎的鬆動和黴爛。

忠誠是人才遭德情操的內在形式,而不屈不撓的堅定性,則是人才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現。幹事業沒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根本不行。對於戰爭來說,是如此,對於科學事業來說,也是如此,對於達到某一奮鬥目標來說,也大體如此。偉大的人物研究一個課題,就花去將近一生的時間,沒有堅韌不拔的堅定信念,怎麼能夠完成呢?馬克思寫作《資本論》花了40年時間,故世以後,恩格斯放下自己的計劃。又為《資本論》後兩卷的完成付出畢生的勞動。歌德寫《浮士德》花去58年時間,牛頓搞萬有引力研究用去2

3年。陳景潤搞哥德巴赫猜想,在牛棚裏也沒有停止,已經花費了整個一生中的黃金階段。而哥德巴禱之謎並未完全解出,等謎底公開之日,不知尚需多少時間。不要說別的種種難以坦是的蜀蕾印挫折,隻要看一看這漫長的時間表,就會令懦夫卻步。膽小者不要摘科學,懦弱者不要搞科學,虛偽者不要搞科學。科學是這樣一項偉大事業,它總是把自己的光輝藏置於艱險叢生的峰巔絕頂之上,唯有那不怕困難,勇於沿著崎蜒小路進行攀登的人,才有可能達到光輝的頂點,唯有那以跨入地獄之門的英雄氣概行事的人,才有可能親手摘到科學之樹上的智慧果實。

(二)人際往來中的美好情感和先人後已、舍己為人的精神

人際交往,不但需要講究道德,而且要講究禮貌.禮貌不是做作,不是給人看的表麵文章,情生於中而行發予外,美好的內心感情和文明的外在表現,二者自然統一才能發出和諧的聲音。人際交往中的美好感情,這句話有點模糊不清的地方。什麼樣的感情才是美好的呢?筆者認為與人交往(壞人除外),美好的情感包括三個方麵。

1.與人為善的態度。與人為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以西方的某些哲學家為例,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人和人的關係是狼”。既然如此,就很難與人為善了。而且,近20年來,日本和西方一些國家物質生活變化很大,一般家庭的收入都成幾倍地增長。住房、生活,交通條件都是50年前的那一輩人難於想象的,但是,好象新的一代“生在福中不知福”、“懶惰、自私、不尊敬父母,懼怕艱苦”等等情緒有很大上升.日本本是傳統觀念極重的國家,但受衝擊同樣很大,以至日本前首相福田糾夫也發出嘖嘖之言。中國這種情況原本少些,但是,中國有過十年動亂,有過比十年動亂時間還要長些的“左”的影響。建國30年,除去建設時間以外,占去時間最多的是運動,以至培養出了一大批“運動人員”。所謂“運動”,無非是階級鬥爭。所抓的人中,雖然有壞人,但很多是好人,十年動亂期間幹脆專整好人。早晨還在一起工作,中午有人就成了反革命,昨日還在一起研究科研題目。今天某人就成了“資產階級右派”。因為一句話,勞動改造20年的人也不是一個彳艮小的數字。實事求是地說,出現這種情況,領導者當然要負主要責任,而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人們的覺悟程度也起著很大的作用。簡單地說,與人為善很不容易,除去這些政治、經濟因素外,還有一個人的品格和情感問題。品格和情感要靠培養。任何人才個體的成長都和周圍同誌與家人的幫助分不開,和前人的努力分不開,你的科學成果越有意義,那麼,對於後繼有人的問題,就會越加重視。既然如此,關心別人,對別人友好,就不僅是一種應有的品格,簡直是一種必須完成的義務了,僅僅以情感與品格而言,與人為善同樣重要,人才個體,特別是管理人才,不關心下屬,不愛護別人的積極性,不以心交心,以誠相待,要成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員是不可能的。西方管理經驗證明,他們已經把注意的重點從金錢與物質那裏轉移到對人和人的素質的重視。有所作為的企業家十分重視發揮企業職工的作用,努力培養所謂大家庭氣氛。我們是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大家庭,為什麼偏偏不能和睦相處,而要去你爭我鬥呢?與人為善,關鍵是一個愛字,愛當然和男女之愛關係密切,但愛的範疇豈止異性?熱愛人民,熱愛朋友和同誌,沒有愛人之心的人,那麼,成為人才的契機要相對少些,成為“惡人才”的機會反倒多些.

2.助人為樂的精神。這句話,現在也不大提了。縱然有人提,很多入也不愛聽。助人為樂,誰助我哉?其實人人不助人,大家都會有點窘迫。但是,作為人才個體來說,不能非待月白風清之後,才生出一點助人為樂的念頭。人才個體,人人都應成為助人為樂的急先鋒。魯迅先生寫過《一件小事》,以先生之偉大,對小事竟如此用心,對書中之“我”,深深責備,仿佛是解剖自己的靈魂一樣。你說這是不是必要的呢?為什麼別人不能做的,人才首先要做,因為你是人才,你是社會中最正確最有影響的力量。你的行為會對社會產生較之一般人大得多的影響。前兩年,《北京日報》上有人投稿,說看見某個相聲演員夾塞買東西。投書者說,他在台上反對加塞,在台下卻如此表現,令人側目而視。想一想,如果是一位大科學家看見路上摔倒了老人不扶起來,或乘坐汽車,看見小孩不讓座,看見病人也愛理不理,那麼,人們會作何感想?人才是有自己特殊的情操標準的,見死不救,見危不助,助人不樂的科學家、文學家和一切為人尊重的人才群體中,如果說不是一個沒有的話,至少是非常罕見的現象,而且是為人們惋惜和不齒的現象。助人為樂本來是一件能夠激發人們內心的榮譽感和心理快感的非常好的事情,而現在突然到了提倡起來都很困難的地步,令人感慨和難受。但是如果全社會的領導階層、共產黨員和一切人才個體都能做得好些,則達到助人為樂,習以為常,“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是完全可以辦到的。

3.吃虧讓人的品格。現在世界科學的進步出現新的組織態勢,即通過合作完成重大科研項目。可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較之過去有了極大的增加。人與人接觸,難免發生矛盾,俗話說:“沒有馬勺不碰鍋沿的道理。”但處理得當,鍋碗瓢盆也可以組成打擊樂隊。與人接觸難免有點矛盾,發生矛盾,難免有一方吃一點虧,或在語言上,或在物質上,或在報酬上,或在名譽上,等等。吃虧怎麼辦,一是吃了虧不幹,鬧一鬧;二是吃了虧不說,心裏憋了一股氣,下一次也讓對方吃點虧;三是吃虧讓人。三種態度比較起來,吃虧讓人好。注意,吃虧讓人,當然不是漫無邊際的遷就別人。想來這一點不解釋讀者也可以明白。吃虧讓人,表現在人才個體的內心品格上,是一種獨特的尊嚴。凡人才都是很忙的人,哪有那麼多時間花費在些不值得的小事情上,你說了我一句,我必得說你一句,這有點舊時代雞吵鵝鬥的市井習氣。移植到現代人才的園圃之內,不唯不雅,而且有害。古人說。“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小事情糊塗些好,可以節省更多的精力去注意那些對於科研、對於自己事業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對於閑言碎語,小是小非,盡可不顧。有人懷疑,如果總是吃虧讓人,會不會婕社會風氣更加敗壞,壞人搗亂的可能性更加增多。其實,對於壞人的懲治,對汙蔑他人、敗壞他人聲譽的人的懲治和吃虧讓人的風格不是一回事,是在不同層次上對於不同對象的要求。真的社會上形成了“謙謙君子”之風,壞人的氣焰會收斂得多,而這種社會風氣形成的精神和心理壓力,比之動輒繩之以法更有一番特殊的妙用。吃虧讓人,需要有比較寬闊的胸襟,而這種胸襟正是每個人才個體所必需的一種品質,一種高尚的風格,一種受人尊敬的情操。

(三)工作與生活中的高雅的情趣和風度以及親切自然的態度

研究高雅的情趣可以從反藹開始,高雅情趣的對立麵是低級趣味。低級趣味是一種很不好的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散發著市儈氣味的令人厭惡的庸俗情感。但它不觸犯刑律,它不是明顯的損害行為,更不是物質損害行為,好象製度和法律也奈何它不得。甚至很多帶有低級趣味的同胞,絕非壞人,甚至是很有些優點和作為的人,隻是品格不高,情趣不高,格調不高,無形之中損害了自己的形象,也腐蝕了周圍的空氣,傷害了髓友和同誌。低級趣味表現很多,喜歡聽小道消息,特別喜歡打聽別人的“隱私”,捕風捉影,必欲置別人於尷尬之地而後快,此其一也;喜歡看低級文藝刊物,嘴上講得好聽,實際上心裏滿不是那麼一回事,對於淫穢下流的東西若即若離,總有戀人敲的難分難舍的情緒,此其二也;語言粗俗。行為放蕩.用極不文明的手段表現自己,稍有不快,動輒大罵,罵得越是花哨,情緒就越是高漲,儼然一副凱旋而歸的元帥模樣,此其三也;不講文明,沒有禮貌,別人講禮貌,他以為是多事,公共場合,偏要怪叫幾聲,安靜場所,偏要大聲喧嘩,見老者弱者,能欺則欺,能罵則罵。以大要無賴為榮,以破壞公共秩序為快.此其四也:好占小便宜,小事情斤斤計較,與同誌相處,專好撥弄是非,亂傳閑活,三人一群,五人一夥。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美其名曰,朋友相會,實際上是為著個人目的拉幫結夥。此其五電;不學無術,不懂裝懂,雖有獵奇之心,實無聰明之見。別人幹什麼,自己馬上學起來,不管好與不好,象是不象,影響如何,隻以痛快為天下人間第一要義,此其六也;說大活,吹大氣,明明一知半解,恨不得馬上開一個演講會。見營名人吹吹拍拍,見著常人愛理不理,此其七也。低級趣味表現甚多,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舉。

高雅的情趣全不是這樣。高雅的情趣,表現在內心活動上,應該是自謙、自愛、自尊、自重、自強。表現在對他人的態度上,應該是和睦相處,文明禮讓,親切自然,風清氣爽。君子之交淡如水,惟雅人知遇能得此心。對待榮譽,應該是從容不迫,高興適度,即使萬分高興,也不會手舞足蹈,失卻常人之態。遇到困難和挫折,能夠冷靜對待,不慌不亂,絕不是一有不順心事就大哭大鬧,撒潑耍賴。有理一句一句地講,有氣先自冷靜,爾後發言。得理亦須讓人,失禮主動認錯。中國俗話說,主雅客來勤。這話很有道理。人際往來,主人舉止得體,使客人一行一動,非常如意,以至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如果主人性情乖僻,言語古怪,待客冷慢,亂發議論,孩子有錯,當客人的麵,舉手就打,家裏人做錯了事,出言不遜,開口就罵,即使最親密的朋友,也弄得坐也不是,站電不是。情趣是一件大事,人才個體情趣不高,作為文學家、藝術家,則是致命之傷,管埋人才政治冶人才則是不可救藥之症。對於其他各種人才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情。情趣粗俗,_人皆不喜,縱有三鬥之才,卻摻七升黴穀。怎麼不令人為之歎息。

高雅情趣的形成,固有氣質、天賦等一些先天條件,但最重要的仍然是後天的培養。如何培養?一是有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二是有比較高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三是有熱心助人、克己奉公的優良品磺,四是懂得禮貌,深知民風鄉俗和必要的規矩。如此而已,天賦不高、氣質不良的也可以獲得高雅的情趣。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比較迅速,人們的追求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昔日那種千家無樂手、百巷無琴音的情形應該成為曆史了。年輕的一代不但要有文化,有道德,懂禮貌,穿著得體,語言不俗,而且要憚音樂,會繪麵,窮衡陋巷化作文明之地,鄉野村民成為六藝之人。新時代培養人才的土壤已經根本不同於往昔,而新時代人才的情趣必定火大高於古人,雅於古人。

情趣是內在的感情形態,高雅情趣的外在表現則是風度。風度一詞,近幾年來很時髦。年青人也包括很多老年人坐在電視前;看見新聞節目中的各式各樣的人物,就禁不住要評頭論足一番。大兒沒有風度的,就不大為觀眾所喜歡。風度是什麼?顧名思義,風度就是人的風姿氣度,它和人的儀表容貌,言行舉止,衣著服飾,以至人的才能氣質、性格情趣都有關係。但是它不等於上述那些內容。它比之外表要含蓄蘊藉,比之內心情感與品質又畢竟是外向的感情的東西。風度是品格、情趣與心理特征的外化。風度俗雅大體上可以反映一個人情趣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