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度不等於相貌。屠格涅夫在《前夜》一書的開頭,充分細致地描寫了兩個青年人,一美一醜,但美的卻不如醜的有教養,在一定條件下,相貌雖美,卻無法擺脫那令人著惱的輕浮舉止和庸俗氣。但風度絕不反對打扮和修飾。前些年,一聽到打扮和修飾,就認為是資產階級的東西,那是極左路線的幹擾。現在還有人一看到新鮮的服飾和口紅,耳環一類的東西,就皺著眉頭,滿心不快,以為是資產階級在腐蝕青年。其實,打扮和修飾並非壞事,青年人打扮得美如花朵,比花朵還要嬌豔,是天大的好事。但是,風度對於打扮和修飾卻有著更高的要求。有人說,要想風度翩翩,最忌酸、假。但什麼是“酸”,什麼是“假”。好象也很難劃一條清楚的界線。一般地說,人們的言行舉止,衣著修飾,以自然親切、清新為美,最忌諱的東西是“做作”。戲無真情尚且不能動人,人無真情豈能漂亮?風度翩翩,要以才情為內涵,以親切自然為外表,以健康實用為骨架,以積極進取為精神。作為人才個體,未必人人都具備高雅的風度,但風度翩翩總不是壞事,對於很多專業人才來說,還是很必要的條件和要求。中國人已經拋棄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正在健步登上世界活動的舞台。中國人的各類優秀代表——各種專業人才要以無愧於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風貌的姿態去會見各國的專家和學者,去會見各國的人民和朋友。不論什麼專業的人才,都應該有點風度。世界上最有風度的人物之一,就是周恩來總理。我們看他出國訪問的電影,一言一行,一握手一投足。風姿豪爽,情意溶溶,智慧卓絕,氣度非凡,縱使反對他政治主張的人,也兀自欽佩,禁不住要叫一個“好”字。據《青年參考》載,日本各公司很重視對女職員作風、儀表的培養訓練。日本《讀賣周刊》曾把那些令人生厭的女職員歸納為以下六大類:女丈夫型、洋娃娃型、臭美型、小廣播型、超然型和老處女型。雜誌列舉了她們的一些言行,如把個人的意願和工作混在一起;工作時間還一個勁地對著小鏡化妝;喜歡打聽傳播別人的閑話等。情趣有高低,風度有俗雅,人品有上下。十億大國,千古之邦,有多少潛人才”在進取,有多少後備隊在攀登,有多少人才在奮鬥,高低俗雅,何去何從?縱無須發表宣言,也應該靜夜深思,作英雄想。
四、優良的作風
何為作風?《辭海》上說:“工作或生活上一貫表現的態度和行為”,我們就從此說。作風包括內容很多,有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這裏著重研究工作作風,因為人才的第一要義乃是工作。
工作作風因工種不同,內容稍有區別,正如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狀況對作風的形成和要求也不大相同。繡花女工與挖煤工人的工作性質差別很大,其作風要求自然有所不同。舍去不同,作為人才一般的作風要求,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認真與堅韌
毛澤東同誌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認真,是一切人才應有作風的第一要點。不認真,辦事敷衍,不要說出成果,作傑出貢獻,連一般工作都不可能做好。有些青少年,以為科研工作、理論工作、文學工作、體育工作和一切他們心目中向往的工作都帶有浪漫的色彩,以為是在玩玩樂樂中完成的事業。對兩軍鏖戰,統帥下棋,一局未終,旗開得勝的佳話最感興趣;對文學家靈感一至,下筆萬言,滔滔不絕於書,頃刻文章成就的傳說最覺有味。其實,哪有這般容易。凡是事業,特別是創造性事業,都是無比艱辛的事業,兩軍對戰,統帥對奕,誠然有之,可你知道他在對奕之前做了多少部署,分析敵情,調兵遣將。戰爭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一著失策,千萬人就要血染疆場,白白作出犧牲。文學家下筆萬言,你可知道在此之前,他讀了多少書,體驗了多少生活,收集了多少素材。科學事業是無比精細的事業,宇宙飛船飛上太空,有多少人為它的發射和運行而辛勤工作,隻要錯一個數據,壞一個零件,都有可能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因此,認真是最為實用、也最為可貴的工作作風和思想品格。對於人才的培養,從小就要養成認真的習慣,寧可少作一點,也要把事情一絲不苟地做好。馬馬虎虎,隨隨便便,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表現。輕浮而不自覺,隨便而不聽取別人意見,最終會鑄成大錯。做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已經是不合格的勞動力,做複雜的勞動和科學研究工作,幹脆就是沒有資格。以文章而論,伏爾泰。托爾斯泰.果戈裏、曹雪芹、魯迅,哪一個不是才華橫溢的人物,而他們講究認真,卻是到了讓人覺得有點瘋魔的程度。殊不知,這正是他們獲得成功的奧秘所在。現在一提科學手段的進步,有些人就馬上產生飄飄欲仙的感覺,仿佛什麼事都好辦了。其實,科學越進步,工作越要認真,這才是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正常邏輯。
認真是基礎性作風。堅韌則是認真的繼續與保證。一項事業的成功哪能象動畫片中描繪的那樣一帆風順,總是以困難重重者居多。越是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業,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困難就越多。因此,不但要有認真的態度,而且要有堅韌不拔的決心和意誌。中國古代有一位獻玉的卞和,就是和氏壁的發現者,首次獻玉,楚王以為石,刖其一足,二次獻玉,又刖其一足,於是抱玉大哭,淚盡以血,終於使楚王正確認識了寶玉。對一塊玉尚且如此,幹一番事業,沒有韌勁哪能成功。搞科學研究,文藝創作以及一切有意義的事業,都應該“執著如怨鬼”。千萬年來,人類如果沒有這樣的精神,人類文明也許遠遠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就是奴隸製度這樣殘忍的不平等製度恐怕都無法建立。
(二)機敏與精細
機敏本與作風無關。但人才的發展與成長,都非常需要機智敏銳的作風和眼光。現代科學發展建設,在發展環節上,轉折上,沒有機敏的作風是會吃大虧的。機敏需要學識作基礎,但隻有學識,反映遲純,於學問仍然很不利。機敏的性格或許是天生的,或許是培養的,但機敏的作風全靠培養。機敏與緊張有關,與聚精會神有關,與認真仔細也有關。做任何事情,隻要這事情有價值,則應聚精會神地去做。有很多優秀的教學人員和科研人員,他們身體條件並不太好,甚至很不好,但一上講台,或一進入實驗室,馬上精神百倍,思維敏捷,反映靈活。科學研究的發展神速,實驗室的變化更加神速,如果反映稍有遲純,就可能貽誤時機,造成極大的遺憾。戰爭尤其如此,優秀的指揮員在千變萬化之中,尋敵之隙,克己之短,一個機會的來臨,也許隻有幾小時、幾分鍾,或者更短的時間,他們稍一猶豫就可能貽誤戰機,造成終身火恨。養成機敏的作風,對於創作、研究,分析、思考等等心理活動和工作學習都有莫大的好處,如果隻是一味死啃書本,先生離開書本,提出一,兩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便茫然不知所雲,那麼,培養機敏的作風就更有必要了。人才的智力本來都是比較高的,對於外部信息的反映也是比較快的,如果注意機敏作風的培養和鍛煉,就會使原本已經比較迅速的反映力來得更迅速一些。而且也不會因為年齡老化使這一優勢很快地消失。
還有精細。精細與認真相近。但不是同一範疇的內容。認真是就態度而言的,精細則更具有技術性的特點。精細而成為作風,是很多領域的創造和研究對於人才個體提出的客觀要求。實驗需要精細,這是不需說明的了。任何工作都需要精細,隻是程度不同。醫院發藥人員,如不精細,則會出大事故。但精細的意義還不僅僅如此,精細對於複雜項目的處理就有特殊的意義。我們中國國畫中有一種工筆畫,畫中的人物每一根頭發、每一根睫毛都非常逼真和形象。這就需要精細的作風。作家當中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兩派。現實主義尤重精細,它強調要注意細節的捕寫。細節上錯一了一點點,就會給整部著作投下陰影。比如一場電影,劇中人物是一位古代的民族英雄,無端被害,慷慨悲歌,宏大壯烈的場麵,好不動人,可是忽然背景裏出現_『一張現代法院的大告示,那麼,觀眾不免有點泄氣,他馬上想到這都是假的;聽評書掉眼淚——替古人擔憂,不值。於是,原本怒氣勃發,血管賁張,不覺化為一絲苦笑。如果這樣的事情不是出在文藝作品中,而是出在科研項目上,又豈止化為一笑,很可能,數百萬人民心血,毀於一旦。精細、精明細致,這是人才個體馳向成功之路的一雙翅膀,一張風帆,雖然這翅膀看上去並不特別華美和矯健,這風帆的樣予並不特別壯觀和新奇,但是沒有它,人們可能會在書山上躊躇不歸,於學海中傍徨難返。
(三)坦誠與自強
坦誠是相對他人而言,自強則是針對主體自身而言的。沒有坦誠的作風,朋友相交,不能成為諍友;同行共事,不能言所欲言;與人爭論,不能言無不盡,都是很可惜的事情。現在有一‘些人,對別人的評論專願講好處,不願講壞處。報刊發表文章,講好處則用真名,意在栽花;批評則用筆名,意在避刺。這是不正常也是不健康的社會現象。之所以如此,就主觀原因來分析,無非是私心作怪,但這對於人才和人才群體的成長都是非常不利的作風。人才之間,需要坦誠相待,對於別人的批評,則無須考慮那麼多麵子問題,對於領導,以至高級領導的批評,也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接受別人的批評,同樣持坦誠的態度,大可不必一觸即跳,仿佛哪一根神經有點痙攣的樣子。唯有如此,科學發展才有希望,人才成長才會加快速度。,“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有傲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誌,為什麼不能襟懷坦白。誠誠實實地聽取別人的意見,為什麼不能認真負責地發現別人的缺點和優點,又認真負責地給別人提出來呢?這不但應該成為一種我們回顧曆史,大凡哪一個曆史時期事業興旺發達,人心團結一致,人與人關係必定比較正常,相互交往必能坦姨相見。相反,托幫結夥,庭爭不決。漢朝有宦官、外戚之危,唐朝有牛李黨爭,門戶之見,或強或弱,集團之間,爭論不休,進步的事業都容易讓壞人離間,保守的事業就更加漆黑一團。坦戰I:{j符,應首先從“我”傲起。譬如,泰山觀日,初時隻見一縷微光,阻魁有了遺一縷微光,就有了出現壯麗瑰偉場麵的希望。微光雖弱,希望並不渺茫,因為,正確的東西代表著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
不但坦誠,還要自強。自強不息,才有美好的前途和偉大的希望。要自強,首先給自己來一個高際準。沒有高標準,自強什麼呢?現在一蠼專業工作者和青年人,一心隻要文憑,有些在校學生,為了考跌及格,不惜以作弊為代價。以為隻要有一張文憑,有一個職稱,便可高枕無憂。其實,文憑和職彌隻是一種標誌。而且隻是一種代表過去成績與事業的標誌。自古以來,有功名的人多,有創造的人少。唐朝進士數量不多,做出傑出成績的更少,並非個個貨真價實。宋朝進士奇多無比,做出成績的還是少數。如果認為有了“功名”就是有了一切,那麼,世界上就隻有總統和皇帝最聰明。據說人有一種惰性,沒有外界的刺激,就會自甘寂寞,不求進取。這種說法不知有何根據,但真正的人才,應該是勇於進取,毫不滿足既得成績.外界的刺激不過是一種信息,內在的要求才是真正的驅動力量。發掘潛力,勇於創造,把自己的潛力盡可能快、盡可能大,盡可能全麵地發揮出來。“人生能有幾次搏”,寶貴的生命對於任何人來說,都隻有一次,而時間勢如一匹永不停蹄的駿馬,風弛屯掣,白駒過隙。人才個體要養成這樣的作風,在最美好的年華,創造出最滿意的成績。時間不停,思維不止,你勝我一時,我勝你一年。隻有那永遠不知滿足,勇於承擔責任,息息不止,自強不息的人,才可能
抓住一切有利的時機,創造出那些懶惰的人永遠不能企及的成績。機遇總是特別喜歡光顧那些自強不息的人,卻不喜歡那些自卑自歎,無病呻吟,因循守舊,得過且過的無誌之人。這種積極進取的作風曾經千百次地使那些條件並不太好,智力並不特別突出,能力並不超群的人才個體變成時代的幸運兒。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幸運的人,是因為他有一個好作風,不幸的人,就非有一個好作風不可。幸與不幸,皆莫蹉跎。
五、正確的觀念
一個人會有很多觀念。所謂觀念即思想。作為當代的中國人才素質的一部分米理解,應該樹立三個正確的基本觀念。即法製觀念,集體觀念和紀律觀念。
法製觀念。第一要守法,第二要用法,第三要護法。就三者比較而言,守法是最基本的。法製觀念在東方社會主義國家是一個新的課題,因為社會主義是通過暴力手段得來的,是反對包括舊體製在內的革命鬥爭換米的偉大社會成果。加上東方國家大都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緩慢、封建主義殘餘影響比較大,經濟和支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因此,法製觀念曆來比較薄弱。這方麵的教訓是非常慘痛的。十年動亂中,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去處理各種問題,包括不在他個人權限之內的問題,一句話可以打倒一大批卓有建樹的領導者,可以砸爛公、檢、法。這種悲劇的發生,固然有著深厚的社會原因和曆史原因,但人們缺乏法製觀念,不能說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即使在今天,權大於法,還是法大於權的蠲題依然沒有完全解決。就是在法庭之上,法官一不高興,把律師轟出法庭的事情也曾發生過。如果人民沒有法的觀念,則法律就很容易被人有意無意邊踐踏。現在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和全國黨的組織都在大力加強法製的教育和宣傳。用法律本身的作用宣傳法的重要性,是極有戰略意義的行動。由此說來,不論哪一個能級的人才,不論哪一個領導者,都應守法,不守法必依法律製裁之,中國的事業才能真正健康地發展下去。任何人才隻有守法的權利,沒有不守法的權利。這一點,人才個體應該比普通人懂得更多些,做得更好些,體會更深些。想一想,近兒年來,不少高等院校的學生,由於缺乏法製觀念而打架鬥毆,或違法亂紀,終於斷送了自己美好的前途。舊中國有一句話,叫“人心似鐵假似鐵,官法如爐真如爐。”其實,人心似鐵可以真似鐵,要用鐵的信念去遵紀守法,官法如爐未必如爐,你不犯法,雖是特大火爐,複何懼哉。
第二,是用法。法律不是單純為了懲治壞人的,懲治壞人隻是一個方麵,更主要的作用是保護好人。人才個體,由於他們的創造性特點和在某種程度上說不同流俗的品格,更需要法律的保護。人民的法律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堅強衛士,也是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堅強衛士,如果有衛士而不用,硬將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對付壞人的明槍暗箭,那麼,即使不是一流的笨伯,至少是法律觀念上的盲童。
第三是護法。法律保護人民,人民要捍衛法律,保衛它的尊嚴,保證它的執行。人才個體,特別是法律陣線上的人才,在這方麵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和不能推卸的曆史責任。作為人才,如果他在其他各個方麵都表現很出色,卻是一個可憐的法盲,那麼,他就是一個沒有硬殼的蚌蛤,一個沒有武裝的戰士,一座沒有上鎖的寶庫.雖然,他本身具有千金價值,卻沒有相應的保障。如果不但具備了各種必要條件,而且能夠守法.用法,護法,掌握了法律這一有力的武器和保護傘,那麼,他就會成為一名文武雙全的科學戰士,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集體觀念。現在有一個流行名詞,叫作地區榮譽感。地區榮譽感,職業榮譽感,鄉土榮謄感,民族榮譽感,以至個人榮譽感,這些都是可以的,不能一律視其為壞事情。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真理跨過一步便成謬誤,那麼,任何好事情超過特定的“度”就會物極必反。這個度是什麼昵?就是任何榮譽感都不能損害國家利益,不能損害人民的利益。就人才學的研究來說,也不能損害人才的健康成長。榮譽感如此之多,最重要的、最富有時代氣息和有助於人才成長的,首先是集體榮譽感、集體主義觀念或集體主義思想。
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社會主義人才成長的必要環節。沒有集體主義觀念,於國家事業不利,於人才的成長不利,也不符合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總趨向。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不同,其思想道德上的基本界線就是堅持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其實,在資本主義世界裏,特別是科學技術領域中,也存在集體主義思想,但他們的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畢竟不同-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特征,而資本主義製度下的集體主義精神,其本質和它的社會製度是不}辦調、不融洽和不一致的。社會主義製度下的人才,如果缺乏集體主義觀念,那麼,會給他的內心世界帶來很多痛苦,即使沒有這些痛苦,予他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相反,社會主義製度下的人才個體具備了先進的集體主義思想,會使他發揮出更大的能量和才智,使他內心得到社會主義製度下特有的幸福和榮譽感,使他的前進道路更加平坦而內心世界也更加充實。
紀律觀念。紀律是人類進步的標誌,是取得勝利的保證,是革命和建設的助產士。“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這個典故用來形容紀律對人民事業的重要性也是非常恰當的比喻。紀律性是人才個體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觀念,這一點,無須再多加論述。問題是一股地談論紀律性,對於現代化世界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來說,已經非常不夠了。不是一般地談論紀律,而是必須嚴格遵守紀律。所謂“鐵的紀律”,任何人也不能絲毫違背。紀律的應用範疇非常廣泛,黨有黨紀,執政黨失去紀律,無異於自毀長城。廠有廠紀,校有校紀。國家也有自己的紀律,不過一般不叫紀律,而叫作法律就是了。科學研究、群眾事業都有自己的紀律。總之,無論政治、軍事、文化,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應有嚴格的紀律。沒有紀律的國家,是懶散的國家;沒有紀律觀念的民族,是渙散的民族;沒有紀律觀念的個人,是懶散死鬥誌的個人;沒有紀律的人才,從古至今,也許從未有過。我們翻看史冊隻見過違反了紀律,身敗名裂的教訓,卻很少見到不要紀律約束,沒有紀律觀念,卻功成名就的英雄。當然,紀律的應用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並非說無一點靈活性。但紀律觀念對於任何一個人才以至個人來說,都不應有半點含糊的餘地。我們天天講實現黨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天天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人才,如果沒有嚴格的紀律,這些美好的願望都可能成為無用的宣傳。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中,曾經把無產階級社會的鐵的紀律看作“布爾什維克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他說:“現在差不多每個人都已看到,如果我們黨沒有極嚴格的真正鐵的紀律,如果我們黨沒有得到工人階級全體群眾全心全意的擁護,也就是說,沒有得到工人階級中所有一切能思考、誠實、有自我犧牲精神,有威信並且能帶領或吸引落後階層的人的全心全意擁護,那麼,布爾什維克別說把政權保持兩年半,就是兩個半月也保不住。”我們應該向一切擁護社會主義製度,擁護“四化”建設的建國大計,一切願意成為人才,培養人才,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人們大聲疾呼,“紀律,紀律,再來一個紀律。”即使這樣,也許還顯得有些不夠呢。
六、“德”的內在統一性和外在多樣性
我們在討論了人才“德”的五個基本方麵以後,需要對人才德的內在統一性和外在表現的多樣性議論幾句。所謂內在統一性是說德,就其本質的因素來說,是統一的,或者說是大致統一的,它們有共同的內容、特點和標準。所謂外在表現的多樣性,是說人才個體的德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沒有特有的固定的模式。以理想為例,同樣具有偉犬理想的人物,其表現形式並不相同。有的人慷慨陳詞,有的人默默無言,有的人感情極易激動,有的人則冷靜得出奇。同為革命犧牲的烈士,也有多種多樣的表現。瞿秋白和吉鴻昌同為共產黨員,犧牲前的表現各具風采,英雄氣節通過各自強烈的個性表現出來。同是渣滓洞的英雄,許雲峰、江姐、成崗也有各自不同的鮮明的特征。那種以為,一提到共產主義理想,就要振臂高呼,一提到革命領袖,馬上來一個立正的想法,不但非常可笑,而且是非常有害的。共產主義人才觀對於人才“德”的要求,是嚴格的,統一的,但是它決不抹煞個性,而且堅決主張,政治上的黨性要通過人才個體的個性褒現出來。如果要求任何秉賦的人說一樣的話,具備一樣的風格,學一樣的腔凋,這世界將變得多麼蒼白乏味。即使在革命戰爭年代,雖然要求鐵一般的紀律和絕對一致的行動,但是依然允許每個人個性的存在和發揮。人的個性的形成,原因很多,有政治方麵的,有心理方衙的,有文化方麵的,也有氣質方麵的。個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打算用行政力量去摧毀它,是不可能的。
人們常常看劇,在一種突發的事情麵前,有人臉紅耳赤,急得團團轉;有的人暴跳如雷,拍桌打凳地亂喊;有的人表情木然,喜怒褒樂,無形於色;有的人不過是握緊拳頭,咬緊了牙關,甚至有人麵帶笑容,竟然發出輕做的笑聲.朋友,請不要以為,在困難麵前,流了眼淚的就一定是怯弱者,身體顫粟的就一定是膽小鬼,大喊大叫的就一定是英雄好漢,默默無聞的就一定是沒有誌氣,低頭徘徊的就一定要準備逃跑.共產主義誠然是千百萬人的大事業,但是每個具體的參加者,都有自己獨特的風采和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