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說、寫、作是人才個體的四種基本技能,它是人體自然技術功能的發展和繼續。所謂自然功能,是指人類進化之前的動物本能而言。其視覺為讀,盧覺為說,各種隱密和奇異的懷記為寫,捕食為作。實在說,人類如果因為自己的原因,在某種技能上出現大缺陷,可有點愧對祖先啦。
人類這些基本技能無時無刻不在發展和進步。人的技能的進步?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人類技能的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人類的進步因科學進步的程度而呈加速狀態,即科學技術水平越高,人類進步的周期越短,相同時間內取得的成果越多,變化越快。現代人類的讀書方法已經與古代截然不同,除書本知識的內容以外,電化教學手段,計算機儲存手段部開始應用。據說一個微型計算機儲存知識的信息量可以與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相媲美,《交流》l
983年載P?斯培爾教授文章說:“電腦本身就能進行簡單的閱讀——它能‘閱讀’大量文獻,從中尋找人們指定的章節。”任何人都知道找來源不明資料的難處,單單是尋找這些資料就要花費不知多少時間。而有了電腦這問題解決很容易,而且。電腦係統還能越來越熟練地從事編寫文字摘要之類的較為複雜的工作,這類實驗已經成功。。有了錄音機;可以對言語進行儲存:又有電話、電視,遙遙萬裏似近在咫尺。寫作的手段也發生革命。結繩為記,已是遠古的事了;以刀作筆,也久遠多時。現在,人們使用打字機、複印機,以減少費時費事的抄寫,誰知道人類將來在文字征途上還會“拿”出什麼新花樣呢。“作”的變化最不尋常。以車代足,雖駿馬又怎能及之;以機械代手,雖有絕世之功又怎敢與之較力。恩格斯說:“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僅此一端,就可以看出技術革命財於人類進步的極不尋常的作用和意義.
(二)讀書能力
讀書之事,由來久矣。而且.研究讀書的也很多。但是如同本書反複說的一條規則一樣,這些經驗和理論都帶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從內容上看,研究讀書不外兩部分內容:一是讀什麼,二是怎麼讀,前者研究閱讀對象的範圍,後哲研究閱讀的方法、手段和要求,我們因事成事,也作如是觀。
1.閱讀對象的範圍、內容和結構。
(1)閱讀數量的“一”與“萬”。讀書多少為宜?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那麼非得鑽進書堆不可了。可趙普卻說:“半部《論浯》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恐怕尼我國最早的一本書主義。當然這說法有些誇張。實際上,讀書的數量以適當為界限,而所謂適當與所攻專業有關.一般地說。文、史、哲,政、經、法,不能不多讀一點書。書既是這些專業的研究對象,又是這些專業的研究工具,曆史、現實甚至未來都包含在裏頭了,所不同的,隻是所含比重的差別。但是,數、理、化卻未必如此,一位老先生拿一本書講一年夠了,學生學一年也夠了,翻米覆去,總在學它。因為它難,也就不覺得少;因為它深,也不覺得厭;因為它義理嚴整,也不敢亂加增刪.這種情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涇渭分明地存在著的。可是科學發達了,社會分工對人的要求高了,學科之間的交叉增多了。於是,文、理相交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讀書破萬卷怕沒有必要了,一本書主義也有點立足不穩。
舍去專業的差別,就人才個體的一般意義上講,讀書宜多不宜濫,恐怕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原則。相對的多,是一件好事,但人生旅途匆匆,不能都用去看書。古人說:“藏書萬卷,讀書千卷,寫書百卷。”學富五車,著作等身有什麼不好呢?但現代科學要求你有更多更廣的知識,不是作皓首窮經的酸秀才,不是作專攻一經的古代博士,不是作隻會讀書不務實業的私塾先生。人們要學習、實踐、生活、創造、娛樂、鍛煉,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那麼多,雖然讀書是這些好事情中的最為令人欽慕的好事,但是沒有別的,隻是一味讀下去,恐怕會越讀越癡呆.不讀書,隻讀三本兩本無價值的書,更是要不得。因此,就個人的情況來看,讀書應該有個數量界限。那界限應根據所學專業和個人具體條件來劃定。作為大學生,應以教材l
0倍的數量讀書,也許比較現實,也比較合理些。那就是說,一個本科生,要學20兒門課,那麼,就應讀與之有關的390冊書為宜。這10倍的數量根據是什麼?第一,一本教材,如果沒有1o本書作為基礎就無法寫出來。第二,學這本教材的人,如果不知道教材的淵源和與之相關的事情,要真正學懂是不可能的。第三,讀書是一生的事情。小學在讀,中學在讀,大學仍然在讀。大學畢業以後,還要不斷地讀下去,如果在上學期間要求學生讀過量的書,顯然對他們學習主要內容和打下紮實的基礎有喧賓奪主之嫌。這個比例,在中學應小一些。但無論怎樣小,決不能小到除去教科書一無所知的程度。現在一些著名的學者批評大學語文教學,隻看教材,不問原著,隻知道先生如何,而將來自己當個先生,不過是先生講義的傳聲筒而已,縱然有點發展,。恐怕也小得很。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隻為高考,除與高考有關的書本和資料以外,什麼都不看,本身就是教育者的失敗。小學生也應讀點課外書,入學前就應養成讀點連環畫的習慣,二年級以後則應逐步增加課外讀書的範圍。有些家長總認為學生讀課外書會影響學習,其實不讀書不看報才真正影響學習。有人認為,小孩子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沒有好處,其實隻要於身心健康有益的事,知道得越多越好,孩子們自己有一定的控製能力。我們現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是幫助他們控製自己做得不夠,而是控製過多,使池們失去了活力。
(2)讀書種類的風馬牛。魯迅幾十年前就提倡讀文學的青年看一看科技書,實在是極有遠見的看法。如果說,過去不看其他學科的書,隻是工作上“便”與“不便”的問題,那麼,現在隻是抱定一個狹窄的學科去讀書,就有一個“行”與“不行”的問題了。舉三個例子:其一,據《北京晚報》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北京鋼鐵學院的十幾位研究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普遍反映,他們在大學期間基本上沒有學習過法律知識,是個缺欠,特別是理工科院校畢業的學生,不懂法律,寸步難行,還要到工作崗位上去補課。其實,即使舞文弄墨的秀才,沒有法律知識也是不行的,不是有兩位作者因為電影改編權利問題大打官司,好不容易才弄個水落石出嗎?如果懂點法律,恐怕負理的一方就不會那麼“負屈含冤”的折騰了。其二,另據報刊報道,現在理工科大學生出現“文學熱”。據作者調查說:近來,筆者在與85名理工科大學生交談中,有12位明白表示“對文科的興趣大於理科,”還有45位“經常閱讀報刊雜誌與文學書籍”,隻有5位“很少看報紙、雜誌”。其三,據北京晚報《百家言》欄《(論語)與企業管理一文介紹,在日本,將《論語》用於企業管理,已經不是新鮮事。號稱日本“工業之父”的澀澤榮一(1840一1931年),以闡述,論語與算盤》著稱於世,晚年在二鬆學舍講授《論語》,筆錄出版的講義,竟有千頁之長。把《論語》與算盤放在一起,可有點褻瀆聖賢,然而闡發得既好,又有了成效,孔老夫子隻好托著算盤作扶桑遊了。這三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發是什麼呢?第一,應加寬專業基礎的範圍,在以前可學可不學的內容,有些應列為必修課了,如法學。第二,讀書的種類,應打破文、理界線。第三,對於學科問新的組合應大膽設計,勇於探索,對於人家已經結合的內容,不管三七二十一,拿過來,聽一遍再去談論。這三條也可以看作改書種類性範圍的三原則。中國有句古語,叫“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不相幹的事物在某一特定環境也有內在聯係。“南轅北轍”都讓麥哲倫一條船漿畫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圈子,南轅盡去,必當北轍,這一點已經成為簡單的常識。
(3)名著在讀書中的地位。第一點,什麼是名著?這個問題頗難回答。西歐和美國對於名著的關心仿佛更大些,年年都來一點名著測定的新花樣。美國有一位唐斯博士,曾列舉了16本“改變了世界”的名著,其中有哥白尼的《天體運行》,牛頓的《數學原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為什麼確定這些書為世界名著呢?挑選者顯然是從這些書對於人類曆史和社會的進步產生的影響出發來考慮的。這種考慮很正確,對於社會和曆史有無進步影響,是確定名著的最主要標準,根據該著作對於曆史貢獻的大小,而最後確定它們的級別。比如說,有世界名著、一般名著,古典名著、現代名著、文學名著和科學巨著等等。除去這一標準,還應有一些次要的但同樣影響各著性質和地位的標準。這些次要標準有:讀者多,大致能夠達到雅俗共賞;曆時長,自出現或被認可以後,經久不衰;內容博大精深,雋永耐讀,人們可以理解它和掌握它的具體內容,卻不能削減它的永久魅力。名著之為名著,永遠與曆史同在,什麼時候,曆史不需要它了,這名著的生命也就終止了。
第二點,現代人的智力是不是衰退了?這個問題很突然,仿佛與名著無關。但人們確實有一種看法,認為古代某時某刻,或者近代某時某刻是出大人物的時代,現在時乖命舛,背運棄時,大人物既少,名著也不見了。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正確。首先,古代流傳下來的著作比現代著作顯得質量高些,那是因為它們經過了嚴格的篩選和淘汰,而現代著作則沒有。其次,現代著作的重要意義不一定馬上可以認識到,而古代的著作已經大體上得到比較一致的評價。以維那的有關控製論、係統論的著作為例,過去至少在相當範圍內並不被看成名著,甚至不認為是正確和有益的書。現在不是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了嗎?其實,20世紀的名著並不少,列寧、羅曼?羅蘭、毛澤東、魯迅他們的很多著作不都是名著嗎?隻是第二次大戰後,在文學、哲學、曆史等幾個領域中仿佛有些蕭條和寂寞。再次,名著的誕生,需要比較長時間的積累和凝聚。我們如果畫一張大圖表,把曆史上有貢獻的人物和著作登在圖表上,會發現,除去其中的“波峰期”和“過渡期”這樣幾個大變化期以外,甚至可能出現空白期,這種空白期可能20年,也可能10年,還可能更長時間。10年,對一個人來講是太長了,但對於曆史實在算不了什麼。可惜,我們現在科學手段不行,個人能力又不夠,不能把這樣一幅圖表馬上奉獻在大家麵前。
第三點,書能讀完嗎?這話也好象與名著無關,其實關係非小。據說陳寅恪自國外歸來,看望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對他說,你懂外文,很好。我隻能看中國書,看啊,看啊,看完了,沒得看了。陳寅恪聽了大吃一驚,書還能讀完嗎?可他老了以後,也禁不住要發出“書讀完了”的感歎。書其實是讀不完的,但基本的著作可以讀完。所謂基本的著作,就是名著。毛澤東同誌在延安的時候,有一次對徐海東說,不讀《紅樓夢》,隻能算半個中國人。可是中國人中沒有讀過《紅樓夢》的人不是很多嗎?問題在於惟有了解了《紅樓夢》這樣偉大著作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祖國.基本著作,各國都有。推而選之,成為世界基本著作的,就是人類曆史上的名著。
名著在閱讀對象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任何門類的學習,都不能離開名著,無論是數學、文學,還是哲學、曆史都一般無二。不過是文科的名著每個一字均不能稍加改動,而理科的名著大都化為教科書,天天捧在先生和學生的手中。沒有名著的學科是不成熟的學科,永遠沒有名著產生出來的學科,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據。
(4)“壞書”的價值。真的壞書其實並無價值,充其量不過是“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給別人拿來作反麵教材.問題在於,正如對於名著的確定非常不易一樣,對於壞書的確定,同樣不易。而且人們尤其是青年人有一種逆反心理,你越說這是壞書,不能看,他偏要找來看看不可。這裏有三種情況:一種是黑白混淆,指鹿為馬.十年動亂時期對待書籍的態度就是這種情況,仿佛形成一條不成文的定式,凡外國的必是帝國主義與修正主義的;凡古的,必定封建主義甚至奴隸主階級的;凡有些個性的,必是腐化變質,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於是赤紅一片,“地下沒了三分綠,天上沒有半幅雲。”那個時候,提倡的書籍,現在大部分要不得;而那個時候嚴加禁讀的書,大部分好得很,再一種,誇大其辭求全責備。十全十美的書,世界上恐怕沒有。牛頓的書,本是絕對經典,但碰到相對論就需讓一頭.因為有些書缺點多一些,就硬不讓看,這沒有必要。缺點太多,可以刪去一部分。第三種,確是壞書,但批判不力。這種情況卻助長了真正壞書的氣焰,為它們在陰溝之下四處流竄提供了難得的條件。
(5)閱讀對象的分類和級次。不同的人才個體對於書籍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根據專業需要、閱讀時間、書的重要程度來劃分一下閱讀對象的類型和級次。大致上可以將閱讀對象區分為四種類型與級次,即:必讀書,應讀書,可讀書,拒讀書。
必讀書,這是閱讀對象中的中堅部分,必須著力讀之。
應讀書,這是閱讀對象中重要部分,必須充分重視。
可讀書,這是閱讀對象中一般部分,常常帶有欣賞性質。
拒讀書,內容無益,白白耗費時間,應該拒之門外。
這樣看來,作為一種管理方法,對於書的限製宜寬,而作為人才個體的主觀要求,對於無益之書的選擇應嚴些。寬嚴適宜,自能“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閱讀方法與應注意的問題。
(1)讀書“三境”的借鑒。王國維有讀書之三境說。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那麼,第一種境界,就是“讀”,把書上的信息傳遞過來;第二種境界就是“研”,或者說潛心習之;第三種境界“豁然開朗,有所發現”。不論古人、今人,讀書;沒有這三個階段恐怕不行。雞啄小米式的,東一口,西一口,或是浮萍掠水式的,被激流衝著在水麵上跑,都無濟於事。唯有苦熬苦煉,深鑽細研,才有結果。有人認為,將來科學手段進步了,讀書人就可以輕鬆愉快、毫不費力地學習。輕鬆愉快是一種目標,其實曆代進步教育家都在爭取它,但毫不費力則不可能。即使電腦已經為我們作了極為充分的儲備,仍然需要自己的記憶,隻不過在記憶對象的具體內容方麵有所不同罷了。
(2)讀與思。魯迅說:“較好的是思索者。因為他運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還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觀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大書。”讀書不思考,就是死讀書,會越錨越糊塗。“人生識字糊塗始”,大約指的就是這類人吧。唯有通過思考,觀察和實踐才能“讀到糊塗是明白”。對於思考與讀書的關係,古人議論特多。張載說:“萬物皆有理,若不知窮理,如夢過一生。”又說:“學不能推窮事理,隻是心粗。”朱熹說:“後生學問聰明強記不足畏,惟思索尋究者為少畏耳。”阻比較起來,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不過我並非要犬家不看批評,不過說看了之後,仍要看看本書,自己思索,自己作主。”“倘隻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防止讀書“硬化”甚至“逐漸死去”的方法,第一就是思索,而思索的原則在於“自己作主”。
(3)讀與問。提問是解決問題的一半。讀書尤需問,王充有《問孔》、《刺孟》。凡有創造者,無不從發問始。你對於前人的著作敬若神明,高山之下,自己變成了一抔黃土,還能有什麼創造。創造者,必然精審細密,卻又眼光銳利;他能夠看出問題,於是發而問之,無論是什麼權威,不明的就要問,問不倒的權威才是真杈成,問清楚的答案才是真理解。據說,美國大學生上課,是無所不問的,先生不以為怪,反而很高興。如果一個人講完了課,別人不提問,講課的人,就有點掃興。因為,你連聽眾的興趣都沒有引起來,不免有點訕訕地下不了台。我們這裏不習慣學生提問,看起來並非好事.書如其人,如果發行幾萬冊,連一個問號都沒有得到,就有點叫人聽著心裏難過.如果說,因為什麼缺點都沒有,所以別人也無法發問。那麼,這已經不是人間的讀物了。
(4)讀與作。讀書應與實幹相結合。讀而不作,時間長了,會有點呆頭呆腦,自己看別人固然不明白,別人看你也有點奇怪,封建末期是主張讀書人死讀書的,由此坑害了多少活潑可愛的青年士人。隻要看一看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就哭亦不能,笑亦不得,哭笑之間,令人悲憤
現在時代不同了,新的教育製度充分考慮到人才的成長需要和社會現實需要。作為人才個體來說,應該不但要讀書,而且要做事。很多事情,親手做一做,大有好處,“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讀書人,不是時代歡迎的後生。科學工作者、管理工作者,都應該是有血有肉、生機勃勃的人才個體,不但有知識,有文化,而且有技術,有實際工作能力,如此這般,才能學海無涯,書山有路,將古往今來的優秀書籍化為豐富的營養和工具。
(5)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法是科學閱讀方法。現在有專著發行。快速閱讀對於現代生活的緊張節奏來說,非常必要,但它涉及範圍廣,包含內容多,這裏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快速閱讀法的出發點是:閱讀是人處理文字信號和獲得知識的一種手段,是人的大腦活動的一種最複雜的過程,要提高閱讀能力,先得從研究人的思維方法開始。因此,快速閱讀法就是從文字當中迅速汲取有用信息的方法。美國專家倫德通過對50名具有快速閱讀本領的人的調查,發現他們讀書有如下特點:他們的眼睛沿著書頁上下移動,而不是平常的那樣左右移動;他們能夠同時理解一組詞,而不是一個詞;他們很少回過頭來重讀第二遍。
於是,追根尋源,總結出快速閱讀的五條規律。
第一,整體閱讀的妙用;第二,鑒別閱讀法的效用;第三,心中閱讀的好處;第四,眼球運動的規律和特殊作用;第五,沒有活力就沒有天才。
詳細內容,恕不多錄。提一個題綱,作為讀者尋找原則和思考之用。
(6)經驗讀書法。一共談十二條。
順藤摸瓜法。這種方法很簡單.大凡一般有些價值的著作,都與相關著作有密切關係;而且書中引文頗多,分析也不少。以此為藤,順其摸去,則會步步深入,左右亨通。
紅線為媒法。請人開書單,介紹讀物,或者幹脆在雜誌上尋找線索,“自由戀愛”。魯迅曾經反對過開書單的,但他自己也開過一個。開書單並不錯,錯在擺一副導師的樣子去嚇人,甚至去害人。魯迅反對書單的原因,大約在此。
老蛛求食法。一個大蜘蛛,穩穩坐在蛛網之中,一有動靜,飛撲而去。圖書有網絡,亦有綱目,以綱帶目,綱舉目張。那麼,什麼書可以作為“綱”呢?一種,以史為綱.史籍可以為綱,好的文學史、哲學史、思想史、科技史都可以為“綱”。二是以“論”為綱,各種概論都可以包括在內。三是以“典”為綱,就是以經典著作作為學習的綱。在這三種“綱”中,第一種是“縱向”綱,第二種是“橫向”綱,第三種是放射性“點”狀的綱.三者的交叉就成為讀書網絡的骨架了。讀書者未必麵麵俱到,以何者為宜,可以量力而行.
遠交近攻法。遠交近攻是一句成語,出自秦國範睢之口。意為與遠國相交,與近國作戰.因為與近國作戰,得到的土地就與本土連成一片了。而與遠國相交,又可以減少敵國聯合形成的負擔。讀書可借用此法,即必讀之書,多用力,可讀之書少用力。
疏不間親法。疏不問親也是一句成語,意為關係遠的人不能挑撥關係近的人之間的關係。讀書亦如此,閑書不能擠正書,正書不能擠用書,應看作一個原則。
不求甚解法。陶淵明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此說大有意趣。書海茫茫,哪能處處求甚解。不求甚解是大量接受外界信息的必要條件。恰如走馬觀花,在特定場合下,正是一種聰明的作法。
照本宣科法。對於經典書切記要照本宣科。亂加刪改,徒受其害。但是照本宣科並非一切都信。但是其體例嚴,其表述精,其邏輯強,其內容富,如不照率宣科,連基本內容鄙沒有弄懂,妄言創造,難免沐猴而冠,有點可笑。
見異思遷法。有新東西趕快學。讀書最怕見事遲,什麼都慢慢騰騰,多好的事情都給耽誤了。對於新的信息,最好見異思遷,跑動作戰,一時沒有明白,不妨來日再見。
聽之任之法。對於欣賞書,以及一些別的書籍,可以隨興趣而去,好惡由它。而一些絕妙好書,令讀書人捧起,再難放手。禁不住神魂顛倒,物我兩忘。這種時候,縱想不聽之任之,也是無可奈何。
見縫插針法.就是擠時間讀書.實際上,走出學校門以後,除去少量工作外,大塊時問用來讀書已經不可能了,隻有見縫插針,才能化整為零,於繁忙之中“巧”讀書。
化分化合法。讀書要思索,對於“同類項”,既可化分,也可化合。分合之間,形成新的體係和觀點,正如創造出新的化學產品一樣,正是美不勝收的好事。
立地成佛法。讀書可以立地成佛,方法就是動手寫作。朱光潛早年在國外學習,邊學習,邊寫作,可以說是“立地成佛”的榜樣。其他,寫讀書筆記、讀書劄記、燈下筆談的人物還很多。總之,讀書有了收獲就記下,倘若這收獲很有價值,不待修煉,已自成佛。
這l
2條經驗談,第1條至第3條,為學習讀書;第4條至第9條,為選擇讀書;第ll條,第12條為著書讀書。一般說來,人才成長過程中,從不會讀書,學習讀書;到學會讀書,選擇讀書;最後不但讀書,而且寫書,應該是一般性的規律吧。但三者並沒有截然分界線,即使著書立說功成名就之人,難道就不需要向別人請教學習書目和學習方法了嗎?
(三)言語能力
l、獨白言語的概念與特征。在心理學上,語言與言語不同。語言是人們用來交流思想和進行思維的重要工具,是社會上一種約定俗成的符號係統。言語則是運用語言材料和語言規則通過口頭說出或用文字書寫和內部思考的活動。言語的種類很多,我們重點研究獨白言語。
獨自言語是口頭言語之一,是獨自一人進行的言語活動.因此,它有較嚴謹的邏輯結構、文法結構,有較係統的發言內容,較之對自言語在心理和內容上都要複雜的多。獨自言語既與對自言語不同,也與書麵言語不同。有人認為,書麵言語就是口頭言’語的文字形式,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完全正確.書麵言語派生於口頭言語,但二者已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和特殊的風格。聞一多是詩人,又是散文高手,但他的《最後一次演說》卻與其散文不同。獨自言語,特別是演說言語,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在言語節奏、言語特征和用法上都與書麵言語不同。獨自言語進化到演說的境地,正如書麵言語進入到藝術境地一樣,都會形成自己獨立的性質與風采。君若不信,試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搬到演講台上去,看一看會是怎樣的結果?獨自言語的形成過程很慢,大約與文字能力的形成需要近似的時間,就我國中學生言語能力的現狀來看,仿佛比之書麵言語能力還要差些,林崇德所著《中學生心理學》一書,對中學生口頭言語的發展情況作了一個分析,認為其能力水平大致分為五個級次.第一級,演說式的口語表達水平;第二級,完整的口語表達水平;第三級,初步完整的口語表達水平;第四級,對自言語向獨自言語過渡並逐步達到獨自言語為主要形式的水平;第五級,以對自言語占主要地位的水平。
調查情況表明:“在正常的教育條件下,初中一年級學生和小學四五年級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相仿,以第三級水平者居多;初中二年級之後到高中二年級,達到第二級水平的學生越來越多,達到第一級水平的僅占25%,主要是高中生和極少數初三學生。”同時,口頭表達能力個體差異較大的個別的高中學生,其口頭表達能力僅僅停留在第四級水平上。
那就是,作為整個教育的關鍵階段的完成,也隻不過是1/4左右的學生達到第一級演說式的獨自水平。那其餘的3/4,正處於獨白言語向成熟發展的過程中。換句話說,大學教育,對於學生的獨自言語能力的培養應該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上,否則。學生大學畢業以後.仍然會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過好言語關,而整個社會的獨白言語水平的提高也就成為很困難的事了。
2.獨白言語的重要性。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結構來說,語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而社會成員的獨自能力怎樣,又是這社會文化進步程度的一個重要的標誌。日本傑出的近代思想家福澤渝吉在《勸學篇》中曾經專辟欄目,議論演說問題。他對演說非常重視,長篇累牘,希望人們作活學問,不做死學問,要學會演說的方法。獨自言語水平太低,是文化落後的一種表現,舊中國很多窮苦勞動人民,口不能言,手不能寫,任人欺侮和宰割。《風暴》中被壞人殘害致死的鐵路工人留下的遺孀,在惡勢力麵前,懷抱嬰兒,嗚嗚痛哭,卻發不出一點聲音,無聲之慘,目不忍睹。大律師施洋的一席話,如春雷發聵,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絕。試想,如果全國人民沒有言語能力,那麼,共產主義新人的造就豈不是一句無用的口號,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恐怕也不能都落到實處。
就人才個體的需求來說,獨白言語尤為重要.人們進行國際交流、學術探討、社會調查、相互來往、發表議論、即席講話,沒有獨目的能力和演說能力顯然是不行的。人們有了知識,要把這知識的能量施放出來,一靠書寫,二靠演講。沒有演講能力的學問家,是表達方麵的殘疾人,隻能以半張口舌去應付別人的一張嘴巴。
在大學範圍內,近幾年開演講會的不少,就筆者所見,演說能力大有潛力,人們現在已經有了在大的場合下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這種自由的取得,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而又是十分值得欣慰的事情。但就大部分演講者(尚不包括沒有參加演講的人)來說,還處於比較流暢地背誦台詞的階段,雖然有感情、有手勢、有內容,總是拘謹一些,有點為內心的稿子所困,顯得束手束腳。真的演說者,應以說為主,雖然也有腹稿,但即興發揮,淋漓酣暢,有如行雲流水,依山路曲折而低徊,隨澗峰波穀而婉轉,與聽者交流,勢如電流傳蕩;施放信息,又如噴泉湧出。這種境界才是演說的上乘之作,也是演說的最重要的藝術特征。
3.獨白言語的三要素。獨白言語,需要在發音、吐字,語言、語法、內容結構以至思想理論等方麵都有自己的要求。此處不能一一涉及,隻談一般的獨自所需要的基本素養。
第一,立論正確,獨白必須言之成理。強詞奪理,雖口若懸河,更添人厭惡。隻有立論正確,才能有發揮的餘地,也才能使聽者愛昕,自己講起來才具備了頭頭是道的理論基礎。否則,就會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的事情在技術上可以盡力避免,在內容上終究無法自圓其說。解放前,胡適去監獄觀察,發表了一篇議論,魯迅據理以駁,使之大失麵子。胡適不能不說是能言之士,也是堪稱學富五車之人,但經不住魯迅一篇議論,實在是理虧之故。
第二,感情真摯,以情動人。有理無情,幹巴巴地讓人不易接受。演說與書麵文字不同,雖然文字也要有情,但“冷”情熱情無所謂,節奏快慢也無所謂,而獨白和演說不行,因為你說的是讓人家聽,如果感情不充沛,冷冷的一張嘴或油油的一張口,誰還聽得下去呢?演說人的感情是雙重的,既對所說題目一往情深,又對周圍聽者平等相待,熱情相接,以求得大家的同情和支持;沒有感情和激情的人,很難成為一個出色的演說家。即使魯迅那樣的不苟言笑的偉人,內心又何嚐不是火一般熱呢。化作文學言語,正是冷在麵上,熱在心頭。
第三,講究技巧。技巧很難一言而盡,簡單地說來,從最低標準講起,大約需要八條。即:(1)語言完整,“曉暢明達”。(2)邏輯清楚,首尾相顧。(3)結構合理,無“綠肥紅瘦”之感。(4)節奏適宜,與聽者能夠交流。(5)手勢得當,即使未能溢“美”,至少不曾添“醜”。(6)聲音清楚,遠近皆聞。(7)能夠即興做某些發揮。(8)可以比較順利地回答問題。演說的學問多得很,西方演說術早就成為大學問。由於社會內部機製的影響和作用,中國的演說藝術不太發達。我們曆史上很少演說,所有的隻是“遊說”,遊說也是一門藝術,可惜隻是說給一個人或少數人(國王或大官僚)聽的,於老百姓無涉。近代以後,出了一些能言善講的學者和才子,現在是隻恨其少,不恨其多。新的一代肩負著補上這一課的個人義務和曆史責任。
如何培養演講能力,主要方法有兩個。一是實踐,離開言語實踐,即使天才也會成為白癡的,更不要說天才本來也不算多.二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可以向書本學,也可以向講話人學。講話人的風格各異,水平不一,東取一點,西取一點,便很受益。正如某些大作家言,山西取一個鼻子,河南取一個麵頰,浙江取一雙眼睛,放在一起,略加點化,於是一個新的極有個性的人物便脫穎而出。演說的學習恐怕比之書麵創作的題材還要廣泛,老師還會更多些。
言語能力,還包括外語能力,歐洲共同體七國首腦會議(英、法、德、意、美、加.日)是不需翻譯的,大家都用英語,非常方便。現代科學技術使世界變小了,而人變大了,人變大,並非氣派大,架子大,脾氣大,而是學問大,知識多,外語能力即其一也。
(四)寫作能力
1.寫作能力的標準是什麼?古時拜師學業,一是明道,二是受業。業是什麼?恐怕主要是學習寫作。韓愈說:“傳遭受業解惑。”解惑是對於問題的回答,是對於“遭”的解釋和對於“業”的剖析。近代以後,專業多了,寫作獨尊的地位已經沒有了,但仍然是諸“業”之首。以我國的教育為例,學齡前即學習識字寫字,小學、中學、大學語文課都是主課。中學以後還要學外語、第二外語,其實也是語文。那麼,光這一項占去一個人學習的多少時間。人才學研究寫作技能,認為是構成人才技術結構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人才智能結構的基本項目。
從我國目前大學的情況來看,從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的情況看,對寫作能力的要求,標準應該定高些。其內涵是:基礎應該紮實,技巧應該熟練,文體應該多備。
基礎不紮實,這是一種通病。大學生不能寫作,或文理不通的現象並不少見,有的人寫一篇論文,嚕嚕蘇蘇,使指導老師好不為難;又象小說,又象抒情散文,又有點象報告文學,對於這樣的文字,好心的先生又是著急,又是生氣,真是哭笑不得。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學時期基礎沒有打好,特別是中學基礎沒有打好。
技巧不熟練,少年文章老氣橫秋,失去本應有的少年本色。很多文章吞吞吐吐,毫不爽快,不知哪裏會突然冒出一句格言,讓人生“鶴立雞群”的驚愕感。一些學生把抄記格言、警句作為一大愛好,手裏一個小本子,將看到、聽到的馬上抄下來。在我看來,格言、警句知道一些並無害處,但如僅僅處在這種水平,顯然是不夠的。大學期間,作為青年學生和文學係的學生,自己都應該寫出不少格言和警句了,抄來抄去有什麼意思。世界上那些噴虹吐霧的大文豪,至少有半數以上都是二十多歲就功成名就的。因此,不但要抄,而且要寫不但要寫,而且要寫好,要講究寫作技巧。
文體不備。前兩年,應用文是一大薄弱環節,寫出的簡報、報告和說明書,讓人皺眉,不好表態。現在情況好一些,但還沒有根本好轉。曹丕說:“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生為現代人,應該多通而少精,哪一種文體拿出來都可以達到應用標準,非此不能完成科學重任。實際上,現代科學家很少有不能文的。古代文學之士,雖然不能盡其精矣,但是,多才多藝則是曆來文學人才的特點。如果隻會一門,無暇旁顧,那麼,這孤孤零零的一棵小樹,必定耐不起大風雨的考驗。
2.怎樣提高寫作能力?第一,不能懶。學生而懶於動筆,是最要不得的事情。人才而懶得動筆,則令人不可思議。
第二,不能散。散散漫漫,沒有高際準;目標既不高,要求也不嚴,錯別寧也不在乎,文法不通也不重視,結構不好也不注意。反正,我說了,你明白,就行了,你不明白還可以想想,能夠有60分也就夠了,這是害死人的。
第三,要多讀名著,精研範文。名著要精讀,範文要背誦。現代人如果象舊時代人那樣去背四書五經當然是一大錯誤,但好文章須背誦,正象腦子中沒有相當多的詞彙,寫起文章來就會語言貧乏,詞藻生澀;心裏沒有幾篇好文章,隻是聽講義,恐怕不行。即使到了電子計算機全麵普及的時代,好文章仍須背;因為好的文章,不但文字精彩,而且可以怡情,有一種口不能言的好處,隻有爛熟於心,才能充分體會到它的絕妙之處;日後自己提起筆來,那一種“神韻”,也會油然而生。現在評論文字,常用“有味”、“沒味”作為評價。“味”是什麼?無非是“神韻”。正象一個人,五官端正,白白胖胖的,卻是神色暗淡,兩目無光。文章寫到這份,可謂“味同嚼蠟”。第四,善於聽取批評,精於改寫文章.聽別人說自己的文字不好,往往有點不舒服。但是沒有切中腠理的批評,文字不能進步。有些文章自己辛辛苦苦寫出來,交給內行或老師一看,被改得支離破碎,一塌糊塗。但是冷靜下來,看一看人家改的理由在哪裏,以後會明白些。不但請人改,自己也要改。不要一寫出文章來,就總不願改,多長也舍不得壓縮,這是一種壞習慣。有人說,文字是改出來的,此話有理。文字不怕改,正象青年同誌不厭修飾一樣;不修邊幅的人,有時候被稱為“不拘小節”,有名士
派頭,但“不修邊幅”的文章,卻令讀者皺眉。
文章,千古不朽之事盛也。後生小子,有機會登文壇,舞毫弄墨,成才名,做事業,是多麼幸福的事情。“語不驚人死不休”,把杜予美這句詩當作鍛煉文章的座右銘,可以嗎?
(五)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前麵說過一些。現代科學上許多重大突破都得益於高超的實驗技術。實驗技術的每一‘重大發展都向人們揭示出一係列新的事實,提出新的問題,從而導致新的假說和新的理論的出現。而任何新的假說和新的理論又必須經過實驗或實踐的檢驗才能確認其真理性.如果一個科學人才缺乏動手能力,那麼,即使整個科學研究不會遭到很大影響,至少於他個人的研究也是非常不利的。據統計,1901—197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的項目中,有將近60%屬於實驗技術或基本上是從事實驗工作的成果。化學、生理學和醫學,由於它們的實驗性更強,其比例還要大些。操作能力分兩種:一般操縱能力和特殊操作能力。特殊能力無須人人掌握,而一般能力卻應該人人掌握,沒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至少是存在嚴重缺陷的人才個體。
一般操作能力包括哪些內容呢?
第一,由於科學進步,一些電器用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成為完成工作的一部分.如電子計算機,應該學會編製軟件,學會操作。
第二,理科專業有關的實驗程序和操作技術,應該熟練掌握。
第三,資料的編製技術應該掌握。資料的整理和積累,是一門學問。自然不需要人人都象圖書館專業的學生那樣有高深的理論和非常規範化的技術要求。資料本身是客觀的,但是資料的編排和整理,卻有鮮明的個性。大手筆積累的資料卡,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創造。曾風行世界的暢銷書《第三次浪潮》,作者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依靠報紙和雜誌,而剪裁如此得體,仿佛給了那些資料以新的生命。馬克思也是利用報刊的能手,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爆發後,他承當了撰寫《法蘭西內戰》這一篇宣言的任務。為此,他除去直接引用中央委員會和公社的《公報》、凡爾賽的《通報》以外,還在短短三個星期內翻閱了120多種各國主辦和民辦的報刊,作了大量的摘錄.1871年5月30日,巴黎公社失敗後的第二天,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就一致通過了《法蘭西內戰》,並立即發行了英文版單行本。拉法格對於馬克思這樣得心應手地把報刊當作工具和武器,支持巴黎公社,曾評價說:“在1871年3月18日起義之後,在第一國際總委員會曾為保護公社而和各國資產階級報刊的誹謗作鬥爭之後,馬克思的名字變成舉世皆知的了。”
操作於智力有益,於調節思維神經的休息有益,於研究項目的發展有益,於文章的寫作有益,好處如此之多,何樂而不為之?
五、認識結構的構因及其主導怍用
(一)認識結構的基本內容和特點
認識結構相當於才、學,技、識中的“識”。從古至今,都以為識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因素。在構成智能諸因素中,占有一席特別光榮和特別重要的地位。有人認為,“識”具體地講,(1)能看準時代的前進方向,善於駕馭各種環境;(2)能夠抓準業務領域內的具有關鍵意義的課題;(3)有較高的審美能力、鑒賞力、辨別力,這種看法值得商榷。現在社會中,作為人才的“識”,我們稱為“認識結構”,主要指他們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最基本的內容。能看準時代前進的方向,這話太籠統,要看在什麼條件下看清時代的發展方向,因為有很多時候,對於時代的發展方向大多數人都看得很清楚。例如解放戰爭後期,看到蔣介石必敗,解放戰爭必勝的可不是少數,現在看到時代的方向就是“四化”的人更多。善於駕馭各種複雜的社會因素,也可以看作一種能力,這是政治家特有的品格。這兩條加在一起,用來形容政治人才的智能結構仿佛更合適些。第二條作為標準嫌其太細。第三條作為標準已經不合適了,那不過是文藝理論人才的能力要求罷了。在我看來,人才的認識結構,應由以下四個方麵構成:(1)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2)其他智力因素的升華;(3)非智力因素的相關作用;(4)實踐經驗啟迪下的飛躍性認識。這四條當中,第一條是最重要的,起著主導作用,其他三條相互關聯,與第一條一起形成認識結構的基本構因。
認識結構對於人才的重要性,實非三言兩語能說明白的易事,它本身就很特別。它居於智力因素之中,卻又獨立於智力因素之外,它屬於智能結構中最為活躍的分子,其構成因素又絕非智能結構所能完全概括和包容。它並不具體,卻很能解決具體問題;它很抽象,卻無處不在,仿佛是人才個體的認識靈魂:它從屬於德,卻不是德;從屬於智,又不是一般的智;它是智中之德,德中之智,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特殊作用。但它畢竟屬於智能結構中的最基礎的部分,沒有它,仿佛健康的肌體一下子耗盡了所有的維他命,雖然肌體健全,大腦健全,五髒健全,血液豐足,但是這肌體卻無法生存了。因此,對於認識結構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古今中外,有識之士,從來沒有不給予充分重視的.偉大人物的遠見卓識在曆史上的不朽作用,一次又一次地為認識結構增添了無限光彩。井岡山時期,形勢險惡,困難重重,但毛澤東同誌卻信心百倍地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一種偉大的預見。1887年,恩格斯曾天才地預見了德意誌當時進行的戰爭將,導致世界大戰,並且具體地指出,那將會導致800萬以至2
000萬個兵士互相殘殺,把整個歐洲吃得千幹淨淨,饑荒遍地,瘟疫橫行,一打打王冠淪落在街道口,從而造成工人階級最終勝利的條件。那個時候,有幾個人肯於傾聽恩格斯的聲音呢?資產階級是不聽的 但是,偉大的遠見被證實了,3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果然因為30年前的戰爭而爆發了。遠見卓識不僅僅表現在政治上,科學上、文化上,經濟上,都不乏其例。牛頓說:“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征。”弗蘭西斯?培根講得更為精彩:“跛足而不迷路能超過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
(二)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就是科學方法論,特標以名,願其醒目耳。
1.科學方法論對於認識結構形成的主導作用.科學方法論是人類認識經驗的結晶,離開方法論談人才的。識”,就如同不識譜的歌唱家大談天賦一樣的不知羞。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曾經在短短的l
50年時間裏,幫助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空前地改變了人類曆史的進程,對於這一點有任何懷疑和動搖,輕則是大不智,重則是非常錯誤地陷入了認識思潮的曆史逆流之中。以中國為例,中國有兩千年漫長和黑暗的封建社會,1840年以後又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侵略、壓迫和迫害,人民饑寒交迫,苦不堪言。多少仁人誌士,拋頭顱、灑熱血,生而何懼,死而無憾。但是,黑夜漫漫,找不到解放祖國的光明。光明在於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認識論,益人心智,明人耳目,使無產階級站得愈高,看得愈遠,籍此找到了解放自己的道路和全國人民勝利的希望。這段曆史,凡是有一點公正之心的中國人和世界人士,都不會稍稍忘記或視而不見。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和他們的繼承者們,在政治上遠見卓識,在實踐上膽略過人,領導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極其威武雄壯、英勇不屈,充滿了偉大智慧和獻身精神的曆史活劇。他們除去革命以外,在哲學方麵、政治經濟方麵、自然科學方麵、軍事方麵、曆史方麵、文學理論方麵以及一切涉足的領域內,都創造了不朽的成就,從而在科學發展史上,也占有一席極其重要的席位。這些成就,世人目睹,還需要一一舉例和分析嗎?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至今沒有過時,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意義,對於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前進的指導作用,都是不容忽視也無法忽視的。過去是現在依然是社會主義賴以前進的最重要的思想理論武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非常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香港問題的順利和平解決又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前進還將進一步證明這一點。證明是無窮無盡的,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和指導理論永遠也不會過時,將永葆其青春,並且不斷豐富和壯大自己的理論內涵和具體內容。作為人才個體,有了其他各個方麵的智能條件,如果惟獨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那就太可惜了,仿佛折斷了翅膀的雄鷹,縱然有淩雲壯誌,卻不能騰空飛去。
但是,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卻產生了新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科學的,是前進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驅動力量?,但是,在人民群眾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卻產生了矛盾。勿庸諱言,近20年來,馬克思主義的威信下降了。很多人不再信仰它,或者隻是表麵上對它還表示尊敬和信仰,這一點在青年人中間表現更為突出些。人民,這是人才個體偉大的母親,馬克思主義,這是無產階級人才個體賴以成長的偉大的精神之父。現在父,母之間出現了不協調,原因在哪裏呢?原因是清楚的,就是由於我們黨的一些領導人和黨內一些政治扒手、投機者在一段曆史時間內,特別是十年動亂期間做了很多違反馬克思主義精神和原則的事情,帶來了今天這種令人痛惜的情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沒有錯,全國人民及其優秀代表們都應該堅定這一信心。
2.去其汙垢,還其。金身”.十年動亂期間,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的破壞和玷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第一,無限誇大階級鬥爭作用,用所謂階級分析方法代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階級分析方法,無疑是一種很有用的科學方法。而且,馬克思主義傳至東方,東方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曾經過研究,發展和完善這樣一個過程。西方工業國家階級關係比較單純,遠遠不如東方國家階級多、階層多、階級關係呈現出複雜的態勢。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階級鬥爭理論是一大法寶,階級分析方法是銳利武器。但是任何科學方法的濫用都會使其本身走向反麵。社會主義社會還有沒有階級鬥爭?應該說,還存在階級鬥爭。但是雙方的力量對比,階級鬥爭的主要形態,在經過肅反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以後,已經與過去完全不同了。國際上的階級鬥爭,特別是西方國家內部的階級鬥爭,幾十年以來也同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工人階級的經濟生活,在60年代以後獲得極大改善;勞、資矛盾時緩時激,但近幾十年來總的趨勢在趨向緩和,這種形勢非常客觀地擺在人們麵前。但是,在十年動亂時期,我們國家卻無限誇大階級鬥爭作用,認為資本主義複辟隨時隨地都是可能的。修正主義就在我們身邊,以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以錯誤的理論指導,用錯誤的方式搞起“文化大革命”,這個教訓是慘重的。
階級分析方法本身並沒有錯,但它不是永存的,階級消滅了,其分析方法隻能作為一個思想博物館中的內容而存在。而且。它本身也不是形而上學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鬥爭並非每日每時,在任何一個場合和問題上都是你死我活的。如果是那樣,中國人民打擊日本侵略者,為什麼還要搞統一戰線呢?中英解決香港問題,為什麼和英國政府談判而不去直接找英國人民談判呢?此其一。資產階級人物和無產階級人物部可以轉變自己的立場、觀點,由一個營壘轉入另一個營壘,例如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楊度,就是從舊的營壘中走入新的階級隊伍中來的。雖然就資產階級整個階級來說,從已知的情況看,還不能整個改變,此其二。階級成員的變化以至整個階級的改變,例如解放以後,地主階級的改變,都與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狀態和變化有關,此其三。作為科學事業,雖然哲學是有黨性的,但是無產階級哲學卻不是封閉式的小小的宗派集團。事實上,偉大理論的發明創作權,並非因為無產階級是曆史上先進的階級就自然而然地為其所據有。科學沒有國界,也沒有是否共產黨員的先決條件。魯迅並非共產黨員,但他依然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者,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文藝思想作出了極為傑出的貢獻,羅曼?羅蘭並非共產主義者,其名聞遐邇的偉大著作《約翰?克利斯朵夫》卻是20世紀最偉大的長篇巨著之一。如果認為凡是外國,入,就是資產階級的;凡是資產階級的,就是壞的;凡是壞的,就要打倒在地;這種思想方法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風馬牛不相及,於無產階級事業無半點好處。“四人幫”一夥熱衷於此,“司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但搗鬼有術,也有限,充其量不過是“禽獸之變化幾何哉,止增笑耳”。
第二,脫離實踐,脫離人民,用主觀主義的思想方法代替調查研究。中國的現狀究竟如何?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幾十年來辯論不清,有說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的,有說是兼而有之的。中國的現實隻有一個,而理論卻不統一,真理何在?其實,真理就在社會實踐當中。中國經濟落後,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一些農民解放一二十年來,還要以乞討補充生活來源;國外新興技術革命來勢凶猛,變化很大;這些情況為什麼不去看一看呢?“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也傷害了人民的感情。
第三,盲目自滿,老子天下第一.這種作風必定會影響科學方法的貫徹和應用,雖有科學理論方法,卻不能為我所用,眼睜睜看它消逝和廢棄。而一味自高自大,以為中國的事情什麼都好,外國的什麼都不好,自己的主張什麼都好,不同意見就是圖謀反黨。十年動亂期間,天天抓陰謀家、野心家和兩麵派,結果抓來抓去,弄成“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局麵。引進一點先進技術,就諷刺打擊,說人家心目中,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外國的月
亮是否比中國的圓暫且不論,但你這裏的月亮可能雲蒸霧繞,明鏡無光,他那裏也可能光華萬裏,桂樹婆娑。況且,一個國家隻要它生存的機製沒有損失殆盡,總有自己的一點長處.同樣,不管多麼充滿朝氣的國家,也都存在自己的不足。國家的性質不同,有不能硬加比較的一麵,但同樣也有可以交流和相互補充的一麵,因為自己是先進階級的代表,就說別人一切都不好,本身就背離了自己的先進性。
如此種種,為馬克思主義臉上抹了黑,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臉上抹了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的威信在不斷提高。青年人特別是大、中學生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和熱情也有新變化。“去其汙垢,還其金身。”讓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重現光輝,正是人才學的份內責任。
3.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係統論、控製論和信息論的關係。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係統論、信息論、控製論是什麼關係?現在很多科學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都在學習研究。從其內容上說,二者是一脈相承的,從其產生條件和曆史背景說來,二者是殊途同歸。
先談談它的內容.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一般人比較熟悉。我們不再單獨介紹。那麼,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它們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呢?從哲學意義上看,係統論、控製淪、信息論同出一源,共同發源於“係統”的概念。三者的區別在於結合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偏重方麵有所不同。。係統”的概念是“聯係”概念的發展,由於“聯係”構成“係統”。基本研究對象不同和。聯係”的性質不同,係統可以分為大係統和小係統。而大係統和小係統的劃分是相對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係統論的要點,蘇聯勃勞別爾格等人在《係統性的哲學原理和係統方法》一文中指出;係統研究的全部基本原則可列舉如下:(1)其特征就是把被研究的係統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因此得出關於係統的環境及其要素的慨念;(2)係統的概念通過聯係的概念而達到具體化,在各種類型的聯係中間,係統構成的聯係占有特別的地位;(3)穩定的聯係構成係統的結構,即保障係統的有序性;這種有序性的明確目的說明了係統的組織;(4)結構既可按水平線(係統的同類組成部分之間的聯係)進行描述,同樣也可按垂直線進行描述;垂直結構可將係統劃分為各種水平,而這些水平又具有各種等級;(5)各種水平之間的聯係是借助控製實現的。控製論的要點是:由於各種不同係統中聯係的性質不同,可當成各種類型的係統,首先可分成“可控係統”和“不可控係統”。控製論便是研究可控係統l中的控製關係的學科。可控係統的主要特征是,在控製作用的影響下。它能改變自己的運動和進入各種狀態。控製作用也.可稱為調節作用。對可控係統的調節通常有兩種方法,即一次調節和反饋調節。反饋是最主要的控製論概念之一。籠統地講,反饋就是新概念的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之間的聯係,根據輸出信號與係統運動之間的差距,調節輸入信號。控製論適用範圍廣泛,可以擴展到形形色色的係統,如工程係統、生物係統和經濟係統等等。“信息”是個既古老又非常現代化的概念。從哲學意義上領會,信息是人類認識淪的基礎。狹義的信息論是指通訊理論,它研究信息的獲取、變換、傳輸、處理等方麵的問題。但是科學的領域,比狹義信息論大大擴充了。信息科學是在信息論、電子論、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等多方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邊緣科學。控製論帶來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成分的新看法,世界由物質和能量組成的古典概念已經讓位給世界由能量、物質和信息各種成分組成的新概念,任何控製都是從對控製作用進行選擇的信息中得到的,即使控製作用本身也是根據控製指令中包含的信息而得到的。
這樣介紹三論太簡單了,然而篇幅有限,卻也無法。恩格斯說:“甚至隨著自然科學領域內每一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就不可避免地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形式。”現在有些學者把19世紀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視為經典的或古典的辯證唯物主義,而把辯證唯物主義與三論相結合的正在發展的哲學,稱為20世紀的,或現代辯證唯物主義。並對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從規律性原理、係統性原理、信息性原理、層次性原理和振蕩性原理五個方麵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發。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的看法是: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三論的基本內容和方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基本精神,二者相溶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與三論產生的背景不同和過程不同。但是三論的基本理論沒有超出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總預見範圍;但是由於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遠非l
9世紀可比,特別是原子理論的被證實,相對論、量子力學問世,為“三論”的產生提供了空前的優異條件。三論就其表現形式來看,比之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中闡述的方法,顯然是更具體而又更理論化了。第三,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和三論的聯係,其機製在於社會本身,尤其是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製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相互滲透,轉換生成,其內在關係表現得越來越清晰,使人們能用更確切的語言對其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描述。第四,現在的研究雖然剛剛開始,但是意義不凡,影響深遠.通過實踐,又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必將會越來越豐富自已的內容,不斷獲得新的內容和方法,以嶄新的麵貌出現在人類曆史的發展長河中。
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不是僵死的哲學。它的內容必將不斷豐富和擴大,其中已經為人熟知的內容會慢慢變為常識,作為人們思維的習慣方式而存在。而新事物是層出不窮的,我們滿懷信心地迎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明天,並用自己的全部努力為它明天的發展作出自己所能做出的嚐試和貢獻。
(三)其他智力因素的基礎作用
其他智力因素,主要指知識因素、能力因素和技術因素。認識結構的形成,除去科學方法的主導作用以外,其他智力因素起著基礎作用。不能想象一個對於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一無所知的人,能夠作出什麼創見。但是有一般基礎知識、理論和技術並不能等於就有了創見。創見的形成,是全部智力因素的升華和突變性發展的結果。我們過去一些極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們的理論修養,特別是對於方法論的研究恐怕並不很深,但是卻從直觀上和多年的藝術經驗中,提示出一些非常高深的道理,並且把這些道理很自然地運用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齊白石老人對於作畫原則的議論就是一例。梅、程、苟、尚四位大師對於京劇表演藝術的議論又是一例。“文革”期間,苟慧生對於江青插手樣板戲的一些作法非常反感。l967年前後,江青要求京劇演員的一唱一念,舉手投足,甚至高矮程度,全得按照“樣板戲”的模子演出。他多次說:“這樣下去,京劇可就完了,藝術也就完了。學無止境,藝無止境,怎麼能有樣板?一成不變,藝術不發展,那還有什麼生命力?連過去最專製的封建王宮裏,也沒有這種規定啊 那時,我和梅、程、尚三位一同在清宮唱《奇雙會》、《玉堂春》,各有各的唱法,沒有人強求一致。我是善演小姑娘的,可鐵梅這個角,我就演不了,強求一致,我就不夠演員的資格了。”這一大段話既包含著他演戲多年的藝術上的真知灼見,也是他在政治上對江青之流的憤怒控訴。魯迅其實也是先從文學作起,而後才接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但是他文學造詣精深,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當然非常快捷。他曾對朋友說,馬克思主義是最“明快”的學問。作為一代學人,接受這明快的學問,自然也有著最明快的方法。
(四)非智力因素的促進作用
非智力因素包括道德、情感、政治主張和政治態度等等內容。這些內容可以使人在緊要關頭,產生大智大勇。其作用甚至使某些偉大的方法和高深的智力相形見絀。例如,母愛可以增加人的智慧和見解。當了母親的人,一般地說來,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常常有一些遠見卓識,使旁觀者非常佩服。愛情的作用更是如此,健康的愛可以使人聰明和能幹,可以使人在特定的場合下發出奇異的智慧之光。有時候當事人連自己都禁不住要驚詫於自己智慧和才能的突飛猛進呢i對於科學的熱愛、真理的追求,對於人民的忠誠,其作用就更大了。黃繼光用胸瞠去堵敵人的槍眼,這恐怕先前是無法訓練,也絕不會考慮過的事情。馮定有“感情衝動論”一說,曾被人亂加鞭撻,弄得不成樣子。其實,對於革命事業的忠誠,必可使其感情發生升華,對於敵人的仇恨,又會使他增加無窮的力量和智慧。說感情衝動,也並非貶抑之詞。哪有感情不衝動,平平靜靜地走上去用自己的軀體堵槍口的呢?這些非智力性因素,內容多,頭緒多,關係複雜,而一旦他們受到特定環境的啟示,受到正義力量的感召,受到知識能力或.技術的誘發,就會變成為一種新的智慧,以認識構因的麵貌出現在人們麵前。
(五)實踐經驗的啟迪作用
實踐受正確的理淪指導,在其生動性和創新性上都永遠優於理論。無論是科學方法論也好,新的技術也好,新的知識也好,知識爆炸也好,都不能把人類實踐統統包含在內。實踐是無窮無盡的,而且時時刻刻都在以無法想象的數量、方式和種類進行.在這些實踐中,人們各自形成的經驗係統,一旦受到某種誘因,就會突發出來,變成一種卓有遠見的想法和念頭。實際上,很多偉大的發明,不是由掌握了方法論才開始發現,而是在發現和解決某種疑難和問題的過程中求助於科學方法的幫助和指導才得以完成。愛因斯坦16歲時萌生的第一個價值深遠的想象,是在不自覺狀態下與科學方法的對應;牛頓發現樹上的蘋果落在地上而不飛向天空,瓦特對著蒸汽推動的壺蓋,冥思苦想,那個時候,他們也許連哲學這兩個字還沒有聽說過哩。實踐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屆迪人們見識的契機,沒有實踐又不用心思考的人,必定平庸度世,絕難順利成才。
實踐經驗雖然重要,單靠其經驗卻是很不夠的,隻有實踐經驗,弄不好還會成為一種嚴重的缺陷,往往會使人陷入徒勞無益的思考當中,或者形成新的思維定勢。因此,實踐經驗特別是新的實踐,應該與科學方法、其他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溶於一體,相互啟發;在適當的機會,適應的條件下就可能產生出偉大的假想和傑出的見識。總之,人的認識結構是這樣一種“物質”,它的根據是確定的,它的表現是不確定的,恰如地下的流水,它是客觀存在的,但尋找和發掘它,卻要費一番別的“力”,“君欲成詩莫作詩,詩魂徑在工夫外。”這樣比方,未知恰當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