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倍。由此聯想到人們為了一種美好的願望而禁不住盲從如是,加上醫療人員信書如聖,90多年來,竟無半點察覺,叫人慚愧。
(四)治療貴在及時
保健的內容極多,限於篇幅,隻好割愛。但是保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工作,健康人不注意保健,那麼,醫院的病床就要向你招手了。
治療貴在及時,小病不醫,大病成患。一些科學工作者自以為自己底子好,也懂得醫道,家中備點常用藥,哪不舒服,吃上一片,真好象缺血病人吃菠菜一樣,頂多是精神上來點安慰。結果小病拖重,大病拖危,到了後來,藥石無靈,醫生束手。這樣的教訓,國家、單位當然有很大責任,應該采取最為有力和最為縝密的措施來防止這類事的發生,而人才個體和病人自己也有推卸不掉的責任。有病先去求醫,耽誤一點時間也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三,年齡的開發與利用
(一)年齡是生命的自然尺度
研究人才的“體”,不能繞開或忽視這一尺度的客觀存在。如果說,後天鍛煉、營養和治療是對於人才身體健康狀況的保養和維護,那麼,對於年齡狀況的研究和剖析,則是對於人才“體”的
潛能的利用和開發。
人生壽算終幾何?朦朧與野蠻時代是否提出過這類問題,不得而知。封建時代的皇帝,對生命的延長期很有點幻想,秦始皇
下仙山求不死藥,好夢未長,險些丟掉首級,總算是謹慎了幾分。長生不老,得道成仙,是封建時代人們的極大願望。長生不老,權位在手,富貴長存,固然是好,否則丟掉權勢也是可以的。中國的道教與佛教不同,尤其與那種苦修苦煉、自我折磨幾乎喪失人理的小乘教不同。因此,有哲人曾說,不懂得道教就不懂得中國。近代以後,人類對於生命的起源有了新認識,達爾文終於用他的魚鱉蝦蟹趕跑了上帝。但是,人作為進化的人而不是作為上帝締造的人,到底能夠有多長壽命呢?後來我們得到兩種信息。一種是.一些科學家證明說,人的自然壽命的長度相當於.他自身成熟期的5—7倍,那麼,人的成熟期大約是20一25歲。就是說,人的自然壽命,至少可以活到100歲,最多可以活到175歲。比起“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語來,可是“大巫”見“小巫”了。再一種證明,象英國的生物學家海弗利克認為:“人的生命細胞約分裂50次就停止分裂而死亡。”如果把海氏提出的細胞壽命換算成人的年齡,則為80歲或100歲。綜合上述二說,人的自然生命應在80歲至160、170歲之間。雖然,二者的說法本身就差了一半左右,但比起現在人類的實際壽命來說,還是要長得多了。
但是,東京大學醫學係教授多田高雄的研究室卻雄辯地證明:“人的正常細胞約分裂50次就停止分裂而死亡”的結論是不正確的。他們證明,“正常的人體細胞近乎無限地反複分裂,超過‘極限’仍悠然自得地繼續生存著。”非但如此,該室一位副教授正在由培育長壽細胞的階段向更高的階段飛躍。他的研究是把金魚的鰭部細胞和人的年老細胞合成一個細胞,利用細胞融合技術,使人的衰老細胞返老還童。金魚的鰭部細咆不斷地進行分裂可能是因為細胞中有年輕素,把它植入人的細胞,那麼,“人的返老還童也並非夢想”。
前途是如此樂觀,生活在這黎明曙光前麵的人類,更應該注意對入的年齡潛力的利用和開發。
(二)不同年齡的優勢和劣勢
人才的年齡優勢,是一個動態係數,它既因職業的不同而對於年齡的要求不同,又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同是文學家,有王勃那樣的早熟天才,也有司湯達式的大器晚成。而且,人才年齡閾值受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的限製。科學低下,人才成才較早,科學發達了,人才成才年齡有所推遲,但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又會使成才年齡提前。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新的突破和技術發展的複袋化,又會推遲成才的年齡的臨界線。科學和生產的發展既然是循著螺旋狀態的路線前進,那麼,成才年齡也會有相應的漲落特征。
盡管如此,對於特定的曆史條件和特定的專業來說,必定存在一個最佳年齡階段或稱最佳年齡區。因此,對最佳年齡區的研究,就成為人才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範疇。
以科技人員為例,有人統計,從公元600年到1960年,有l
243位科學家、發明家,做出l911項重大的科學創造發明。據此,製出科技人才成功的曲線圖(見圖11)。
圖上的曲線說明:
1.大多數人在30歲左右即開始作出重大發明創造;
2.40歲以前作出第一次重大發明者占l/3;
3。有60%的重大發明是在40歲以前做出的。
那麼。30—40歲就是科技人才創作的最佳年齡區.表中所到最優秀作品的年齡為平均年齡。根據萊曼1957年的調查統計,看來,詩人最年少,劇作者和小說作者略為“老成”些,散文作家最是“老氣橫秋”了,但也不過40歲出頭,全部9類作家平均最佳創作年齡為31.3歲。
其他,還有人對諾貝爾獲獎者取得成果的年齡作過統計,其結論是:30--45歲,是獲獎者取得成果的最佳年齡區,占全部305人的62.7%。
由此看來,最佳年齡區是客觀存在的,無視其存在,或者明知其存在而不去利用和開發,肯定是一個不小的錯誤。
對於最佳年齡區的讚歎其實毫無用處,關鍵問題在於最佳年齡區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為什麼有些人才個體成才年齡超前很多,而另一些人才卻不受年齡老化的限製。於是,我們自然而然地要考察一下,不同年齡區域間的優勢和劣勢。
前麵說過,人才一生客觀存在五個時期。這五個時期的各自優、劣勢是什麼?
蒙發期。這是古人所說“人之初,性本善”的那個時期。郭沫若講過人的智力開發的遞減律,其規律表述為:人才蒙發期間如不能適時對其智力進行開發,則其智力發展呈遞減性規律。即是說,如果3歲時進行智力開發,那麼,其智力值可以達到l00%的話,則貽誤一年就隻能開發出90%的智力潛能了。人在蒙發時期,好似一張白紙,好寫最美最新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如暴坐失時機,人“老”珠黃,則千般追悔,萬般努力,統統化作白廢。比如對於狼孩,你下再大的功夫,也不能把他變成一個聰明活潑的社會中的孩子了。蒙發期的優勢在於,開發潛力有l00%。其劣勢在於,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稍縱即逝,追悔莫及。
繼承期。這個時期的優勢在於可塑性很強,劣勢在於穩定性差,教育不當,則誤其青春。以一個體育運動員為例,大部分項目,其黃金時問不過七八年,有好苗沒有發現,發現了沒有及時培養,培養而方法不當,方法對了時機不適,以及人才雖有,集體比賽項目的戰術失策,都會使本來大有希望的人才之星化為毫無結果的鏡中之花。
創造期。創造期的優勢在於,這是人才一生中的黃金時期,但是劣勢也很明顯:正因為它是黃金時期,它對於外部條件的要求就特別苛刻,對於人才個體內部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如果在身體、道德、思想、技術,安全某一個方麵出了問題,都會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因為這個時期是人才由“潛”到“顯”的關鍵時期。是人才成長的“爬坡”階段。如果在這種時候,為人一援,或被人一推就會產生截然相反的兩種結果。現代航空大師馮?卡門說過:“下坡而行者毋需援助,唯獨辛苦攀登者才求一臂之助。”處在“創造期”的入才都是奮力攀登者,這一臂之助對他來說,該是多麼寶貴啊。而他的身體狀況如何,有時候會成為他一步之失的陷井,或者舉手而得的一根藤蘿。
成熟期。這時期的人才,優勢明顯,名聲既大,精神上的苦悶已經很少,物質上的需求也大半滿足。但在成熟期,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往往在一片讚揚聲中,已經不知不覺地落在了別人的後麵,成為一種學術的偶像,而不是研究中的真正帶頭人.
老年期。劣勢明顯,精力既然不足,身體又開始搗亂,本來一天可以工作16小時都不疲勞的肌體,現在斷斷續續地工作8個。小時,或者6個小時,或者4個小時就感到勞累。有時候甚至臥床不起,需要休息一段時間了。但在,老年人的機械記憶雖然衰退,聯想能力卻較之年青人更有優勢.經驗既多,威望又高,挽救頹勢有著年輕人遠不能及的道義力量和群眾基礎。老年人的餘熱是客觀存在的,發揮得好,將成為社會前進的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事實上,當米開朗基羅73歲的時候,他還承當了聖彼得大教堂圓頂的圖像設計任務。他不要報酬,拚命工作,一直幹了16年。1564年2月12日,他以89歲高齡之軀,沾了一整天,雕鑿基督像,14日他在傾盆大雨之中騎馬外出,4天以後,他逝世了。逝世前,神智完全清醒,並且滿懷深情地對幫助他懺侮的薩爾維亞蒂紅衣主教說:。在我剛剛對藝術有點入門的時候,我卻要死了。我正打算創作我的真正的作品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