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內在因素 第五節 心理品格(1 / 3)

第三章 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內在因素 第五節 心理品格

心理品格涉及範圍很廣,凡德、智、體所有的研究領域實際上都和心理品格有關。因此,在敘述上難免有混亂不清之處,本節的敘述重點局限於人才成功的心理品格,失敗的心理品格和創造心理活動的特征和規律三個問題。

一、人才成功的心理品格

葉洪海等四同誌編寫的《人才學概論》中,有一個小題目叫“正確認識心理品格”。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一般人認為傑出的人才,或者說成為人才的人,非有超常智力不可,否則成不了才。但是幾十年來,心理學家從研究人才的智力出發,對曆史上眾多的傑出人才的成功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不少出類拔萃的名家,並沒有非凡的智力,卻為人類作出了非凡的貢獻。如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達爾文.洪保德和大詩人海涅、拜倫等人在上中小學的時候,其智力並不超群,學業成績並不高超。達爾文在日記中寫道:“不僅教師、家長也都認為我是平庸無奇的兒童,智力也比一般人低下。”傑出的植物學家,化學家、政治家洪保德上學時的學習成績也並不好。他說:“我曾經相信,我的家庭教師怎樣讓我努力學習,我也達不到一般人的智力水平。”盡管他們的智力水平並不很高,最多隻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但是,他們卻都成了舉世聞名的人才。並由此得出結論說:“可見人才的成功和失敗,不是單憑智力水平如何,還要看他的心理品格。一個人即使智力條件差些,但他具備了人才成功的優良心理品格,主觀上能堅持不懈地努力,也能鍛煉成才。”這些話說得很有哲理,但是也有缺蹈。如果因為達爾文、洪保德上學成績不夠理想,就說他們智力並不很高,最多隻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這是不夠全麵的。因為智力結構的差異很大,有時候,一些超常人才的智力結構特征已經為常規教育所無法包容。所以,被誤認為智力不夠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心理品格對於人才的成功和失敗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即使有很多與達爾文、洪保德、愛因斯坦相近似的智力和經曆的個體存在,卻沒有獲得象他們一樣的成功。究其原因,心理品格在人才個體的成才路上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

以愛因斯坦為例.他在16歲時對於光線的著名想象,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且這個想象為他日後研究相對論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契機。據說,愛因斯坦在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的數學老師明可夫斯基,是最早認識狹義相對論重要意義的科學家之一,他曾經預言愛因斯坦的新時空觀將對現代科學思想產生決定性影響。有一天他向自己的學生、後來成為大物理學家的玻恩說:“這使我大吃一驚,愛因斯坦在學生時代是條懶狗,他一點也不為數學操心。”事實上,當愛因斯坦l

900年8月在聯邦工業大學畢業的時候,他的三個同學全部留校當了助教,唯獨他“被一切人所遺棄,一籌英展地麵對著人生”,成為落拓者。

可見,雖然在學生時代是一條“懶狗”,畢竟作出了那麼超人的想象和探索。愛因斯坦的智力並不差,也絕非科學意義上的笨人,尤為可貴的是,他曾針對科學家的道德品質問題,尖銳地指出:“隻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很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指社會論理準則——引者)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是很象一條受過很好訓練的狗,卻不象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說得多麼痛快淋漓。即使能夠有著如同愛因斯坦一般想象力的人才個體,都未必能說出如此深邃的話來,愛因斯坦之為愛因斯坦,其道理大約正在於此。

那麼,構成人才成功的基本心理品格,包括哪些內容呢?

(一)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

凡是有作為的人才個體,不論他是哪一個行業和哪一種類型,絕大部分都有非常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現在一提到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很多青年人就覺得大不可信,其實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沒有事業心的人才個體在精神上往往是空虛的,在感情上往往是脆弱的。他們也有非常美好的向往和抱負,但是經不住半點挫折和打擊.在挫折和打擊麵前,要歇斯底裏大發作,尋死覓活地大吵大鬧,連起碼的修養都沒有了,連一般的禮貌都拋棄了,甚至連作人的尊嚴都忘記了.我們曆史上很多傑出的人物,他們成長的道路非常坎坷,不但受到舊勢力的壓迫,受到腐朽輿論的譴責,有時還受到自己同僚的誤解和打擊,但是他們不怕這些,心胸開闊地去對待這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鄧小平同誌和毛澤潭烈士在紅軍時期,白天和敵人打仗,晚上受黨內批判,搞得精疲力竭,但是卻沒有喪失革命的信心和堅強的鬥誌。世間一切難堪的事物中,最難堪的是屈辱,最不容易接受的是別人的輕侮與慢待.但是,為著自己所信賴的正義事業的成功,甜酸苦辣什麼都能吞咽下去。為著科學事業的勝利,多麼危險的境遇也不可怕。黃色炸藥試驗過程中的滾滾濃煙,在諾貝爾眼裏,正如情人秀美的長發一樣可愛哩。毛澤東同誌說:“學習再多,方向不對,等於無用。”哲人雖逝,其言永存。事業心和責任感是一種超凡的力量,但他於那些對於科學和革命事業沒有感情,或感情甚微的人來說,卻一點感染力也沒有.本來嘛,即使人心如春燕,它也不屑去光顧這樣的人家。

(二)從事專業的無比熱忱、濃厚的興趣與探求精神

沒有熱忱的工作人員是有的,但沒有熱忱的成功工作人員卻很少見。沒有熱忱的科學家和其他各類有成績的專家是沒有的。熱忱是一種膠合劑,它使人和事業溶為一體,不分你我。中國有句古話,叫作“物我兩忘”。物我兩忘的境界是科學研究和理論研究的最佳境界。那種事業是事業,自己是自己,物我兩分的精奉狀態,是不能把研究工作推向深入的。事事想著自己,寫一行與就想著自己未來的名聲、地位和金錢,做一點事就想著豐富的拚酬、別人的尊重和舒適的條件,“光榮的人注視著國家的事業,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這話一點也不錯。把自己的名字看得比事業還重要的人,沒有多大出息。他不能深入到事業中去,因此,也不能把所從事的事業推向新的高度。同時,熱忱與興趣有關,先有興趣,後有熱忱,興趣越濃,熱忱越高,熱忱是一種嚴肅化了的興趣。從事某項事業而沒有興趣,看著自己手上的工作皺眉閉眼,好不難受,怎麼能取得成績呢?隻有那些愛自己事業超過愛自己生命的人,才有可能成為這事業成功的可貴的“酵母”。興趣的感情體現是熱忱,而它的理性表現是追求。追求是人們對某種事物具有濃厚興趣所引起的一種積極活動和探求,它是好奇心的延續和深化。古今中外,哪有不熱愛、不喜歡研究對象,不對所從事專業產生濃厚興趣就取得成功的人才個體呢?原於世界的開拓者盧瑟福,有一天他聽別人說,電子隻不過是個概念時,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反駁人家說:“不許你侮辱我所愛的女人”。科學家的愛人就是他的事業,這個比喻又簡單又明快。貝弗裏奇曾說:“最有成就的科學家具有狂熱者的熱情。”蘇聯物理學家卡皮查則說:“科學家必是某種程度的狂人.”不過,不僅僅科學家,哪一個有突出成就的人才不對自己的事業存有或多或少的狂熱情緒呢?天下的智者比哥白尼更理智的有幾人,比牛頓更清醒的有凡人,比居裏夫婦更智慧的有幾人,比伽利略,達爾文更有頭腦的有幾人?他們是人中之英傑,世間之瑰寶,但曾幾何時,哥白尼被稱為“發瘋的牧師”,牛頓被看成“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家夥”,居裏夫婦被稱作“兩個瘋子”,伽利略被當作“神經病患者”,達爾文在同學和老師的心目中是“一個精神失常者”。如此說來,科學世界簡直成了一個大大的神經病院了。殊不知,沒有這種入魔的精神,不要說偉大的事業,小小的事業也難以做好。愛因斯坦說得好:“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並為之奮鬥,是人的最高品質之一”

(三)人才的譴康心理

研究人才成功的心理,還要防止一種誤解。有人一提到人才成功的心理,就以為人才心理是非凡的心理,仿佛傑出人才打一個噴涕也有音樂般的韻味和旋律。其實真正不凡的心理品質首先是本色品質,它從從容容地隱匿於光怪陸離的色彩之間,平淡無奇,含而不露,真真切切,並無矯揉造作之弊。借用一個哲人的話說,她“並不光芒四射,卻能照見別人所看不到的地方。”無焰之光,這才是光的極致.那麼,健康的心理有哪些特征呢?一般說,有四項特征,即:第一,健康的心理是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第二,能夠堅持正常的學習、勞動和生活。第三,能與他人保持正常關係。即,別人了解他,他電了解別人;通常情況下,總能受到他人的歡迎;在集體中有自己的朋友和同誌。第四,具有正常的行為,主要表現在行為方式與社會身份相一致,反映強度和刺激強度相一致,行為具有一貫性與統一性的特征。

偉大的人物,如馬克思、列寧、愛因斯坦、魯迅、周恩來,他們的的碾確有著不同凡響的品格和才能,但是這不凡的品格和精神卻深深地植根於普普通通的人的七情六欲之中。他們首先是普通的人。其次才是傑出的人,正因為他們具備了普通人所應具備的品質和風格,才有了向著偉大方向發展的基礎和動因。我們看《馬克思傳》,看到馬克思樂溶溶的家庭生活和有時下象棋下得入了迷,被家人掀翻棋盤的情景,禁不住發出會心的笑聲。我們

看《列寧回憶錄》,看到列寧為給嶽母買一盒煙而匆匆上街的情景,仿佛親眼目睹了這位偉大導師的為人孝子的恭順的身影。我們看魯迅給老母和夫人的信函,仿佛直接接觸到了這位偉大思想家的童稚之心。我們看那千千萬萬回憶周總理的文章、書籍,仿佛總理就是我們自己家庭中的一員。偉大之所以成為偉大,也許首先因為他們的平凡。那種視平凡為平庸,總想出人頭地、與眾不同的人,他們恐怕很難成為偉大的人吧。但是,人才成功的心理畢竟有自己的特征.那麼,人才成功的最本質的心理特征是什麼呢?

二,創造心理

人才成功的最佳的心理品質是創造心理.

(一)創造過程

對於創造過程的研究,很早就被心理學家所注意。很多有影響的心理學家提出過種種不盡相同的觀點。其中以美國心理學家瓦格斯於l

926年發表的《思想的藝術》中提出的創造四階段論,影響較大。他把創造過程分為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和驗證期。

1.準備期。創造者在此期間進行必要的知識積累和技能訓練,除此以外還必須在創造方向上對前人的成果廣泛收集資料、進行研究,通過嚴密的係統思考來處理這些資料。在創造方向上收集資料和研究工作,是人才個體進行新的創造所邁出的第一

步。因此選擇方向上的細微差異都會給今後的創造帶來很大影響。方向的選定,一方麵可以從前人那裏獲得創造所必備的知識和詳實的材料,另一方麵又可以通過對前人成果的研究,重新評價以往的研究方法,以期選擇較好的研究方法,找到最佳突破點。

2.醞釀期。經過長期有效的準備工作,還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停滯狀況。按照瓦格斯的看法,這個時候就應該把問題暫時擱置下來,甚至去從事其他活動或其他問題的研究。但這並不表明創造過程的真正中斷,更不是創造活動的終止。在此期間潛意識活動仍在運行。大腦也許通過某種我們尚不充分掌握的方式去對已經收集材料和不甚了了的問題進行浸潤和吸收。也許大腦間或需要一些休整時間,過度興奮的區域需要一個抑製過程來作些調節和補充,整個醞釀時間以潛意識活動為主,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心理狀態。

3.豁朗期。醞釀期的末了,創造性的新觀念或者通過某一契機,或者電流般地打通了思維線路上的障礙,以非常鮮明的形象突然出現,展現出一個豁然開朗的新局麵。創造思維所以能夠出現豁然開朗,實際上並非心血來潮,或者誠心感動了天和地,而是醞釀期思維活動的結果,同時它又是思維活動的升華。仿佛在深山峽穀之中尋遊故地,但年代已久,形勢多有變化,於是徘徊往返,不知所終。忽然一個過去為自己遺留下的標記顯露在眼前,於是禁不住大聲歡呼說:“老田鼠,你原來在這裏呀 ”潛意識活動是需要契機的。所謂“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4.驗證期。創造期間出現的思維活動豁然開朗,僅僅是創造成功的端倪初露。茅塞頓開,靈感突現,自然是非常寶貴的創造質變。但他還不過是嬰兒的第一聲啼哭,這哭聲雖然表示了一個新生命的活力,從而贏得了年輕母親的極大欣慰,而後麵要作的事情卻還多得很,容不得半點疏忽.創造亦然,思維雖然開朗,但還沒有完成創造過程。“行百裏,半九十”,還需要對整個刨造思維活動加以完善和驗證、發展或揚棄某些無用的內容。進行縝密的觀察和提高,否則,還有可能喪失創造過程結束時本應得到的最理想的成果。

瓦格斯的創造階段論,為人的創造思維提供了一幅藍圖,一種可以對照的參考資料,一種經驗式思維過程的歸納。這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他的論斷也有嚴重的不足,在我看來,他把思維活動過於獨立化了,獨立於實踐活動之外。如果給其以玄學式的解釋,也仿佛說得通。因此,需要加進某些必要的要求和條件,使之在科學與非科學的認識與活動之間,不再存有如此多的餘地和渾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