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心理學和人才學研究者一般認為,科學研究中的創造過程,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
準備階段。這個階毆包括確定課題,深入實際調查,收集資料,設想和製訂研究方案。
實踐、驗證假設階段.通俗地說,就是實驗階段。用實驗結果檢驗科學假設的正確與否,或正確程度。這種驗證也許一次完成,也許要反複進行。
概括和總結成果階段.實驗事實與原來的假設在原則上基本一致,但在某些觀點上發生矛盾,就需要對原有假設進行糾正。在基本方麵發生矛盾,就要重新考慮原來的方案和假想,甚至全盤推倒重來,直至得出完全正確的科學報告。
這樣劃分創造活動的過程,其實也有不足,最明顯的不足,在於對創造思維活動缺少充分的注意和描述。筆者認為,實驗活動和思維活動是科學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麵的活動。既相互補充和推動對方的發展,又有各自的活動範圍和活動規律。如果以為實驗就是創造活動的基本內容和方式,那麼,也往往會走到狹隘的經驗主義理論中去,
況且說,創造過程是一個非常繁複的新產品加工過程?因此,創造過程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其所取方式依研究課題的性質、類型、創造者主觀條件和他所處的客觀環境等因素的綜合狀況而定。使魚入大海,自由自在得很,倘若使飛鳥入大海,安危生死,其可知乎?
(二)創新意識
首先,意識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組織的特殊物質——人腦的機能。就哲學意義上講,意識和思維是同一類型、同一意義的概念。但是,意識一詞的範圍較廣,包括認識的感性階段和理性階段,而思維基本上限於認識的理性階段。從心理學意義上說,意識是指自覺的心理活動。即對客觀現實的自覺的反映,也就是有意識的自覺認識。這種自覺反映,是與人的勞動和語言發展過程一起發生和發展的。人隻有通過語言,借助於第:二信號係統,才能實現主觀的反映。
創新意識是人類意識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的意識形式。一個人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種創造動機,表現出創造的意向和願望,這種意向和願望的總和就是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人們進行創造行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形成的前提。
研究創新意識,就要聯係需要和動機這一對範疇。需要和動機是創新意識中的基不要素,需要是指人們對一定窖觀事物需求的表現。人也與其他有機體一樣,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以利將來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生活條件。例如吃,住、穿.用等等。人的各種需求屬於人類本身的自然需要,是人的一種基本生理需要。不僅如此,人類社會的曆史發展,使得人類產生一種根本不同於動物本能需求的需要,即精神需要。例如,文字、藝術、科學、知識等觀念形態的需要。而且,隧著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的相互作用,人類對於自身的物質需要也和一般動物劃出了嚴格的界限。人類的生活世界和動物的生活世界有著全麵的和本質上的巨大差別。就人類社會而言,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是互相作用和補充的。精神需要要以物質需要作基礎,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物質生產的發展,從而在新的更高程度上滿足人們新的物質需求。
因需要而產生動機,因動機而形成行為,動機對人的行為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一種動機體現在很多不同的行為中,而相同的行為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動機。動機可能是出於高尚的理由,是完全為著他人和社會的;也可能是出於卑下的念頭,完全為著個人的私欲.因此,創造動機的形成和創造者的道德水平有很大關係,創造行為的道德動機是特別重要的.動機純真,目的明確,即表現出創造者高尚的道德風貌,也為創造活動的完成提供必要的內在條件。
心理學對於動機的研究,學派繁多。其中馬斯洛的動機論頗具影響。他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文中,把人的動機分為五個層次按基礎需要順序,由生理需要開始,至自我充分發展的需要結束。各項需要的具體內容為:
1.生理的需要。凡是能夠維持個體自身作用的物質,都是生理所需要的。比如吃飯,穿衣,婚姻等等。而所有生理需要都與維持生存有關,因此,生理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礎,是人類最原始的基本需要。
2.安全的需要。生理需要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以後,安全需要隨之出現。安全需要包括保證、穩定、依賴、保護、秩序、紀律、限度、保護者的力量等多項內容。安全需要雖然貫穿人的一生,其重要程度則以嬰兒、幼童為最。有人一生活動都以取得安全作為其主要動機和行為的出發點。這種動機不會產生重大的創造或革新。
3.歸屬於親愛的需要。這是感情需要,如希望得到愛情,希望同事之間關係融洽或保持良好的友誼關係等等。歸屬於親愛的需要以前二種需要為基礎,唯有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以後,才會產生第三需要的前提條件。馬斯洛認為,假如兒童從小沒有得到充分的愛,他長大以後也就不會愛人,因為兒童是從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體驗愛的。
4.尊敬的需要。這是一種自尊與受尊重的需要。這種需要又分為兩種。一種尊敬的需要包括對力量、成就、精通與勝任的追求,另一種尊敬的需要包括對聲譽、地位、名望、榮譽或尊嚴、重要感等等的追求。這些需要的滿足是可以增加自信心及自我觀念,反之,就會產生自卑感。尊敬需要他人的施舍,因此,在馬斯洛看來,它仍然是一種欠缺的動機。
5.自我充分發展的需要。這是需要層次中最高的一種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將自己的各種天賦才能充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的需要。
在馬斯洛那裏.上述需要的五個層次是逐漸上升的。低一級的需要獲俘相對滿足以後,就會追求更高一級的需要,從而成為繼續努力的動力,這時就往往表現出最大的創造力。而需要就是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如果發生高一級的需要得到滿足,卻缺乏低級需要時,人們就會犧牲高級需要,去謀求低級需要。馬斯洛的,創造動機層次說,以具體分析的態度,分層次論述的方法,表現創造與需要的關係,應該說這是一種創造。但是人才個體社會需要的內容是非常複雜和豐富的,采用如此簡單的形式和想象的方法是無法全麵概括其基奉內容,甚至主要內容的。馬斯洛的創造動機學說,可以作為一種觀察人才具體活動的參考係數,可以作為體察創造動機的一種模式。但是人們精神境界千差萬別,人才的創造活動萬態千儀,人才立體的需要,因社會條仆、政治地位、道德水準、科學水平的不同,而呈現出犬牙交錯、紛繁複雜的局麵。所謂自我充分發展的需要是以社會發展水平為前提的,是以人才群體的共同努力為基礎的。人才個體如果沒有與其他人員的交,流與共鳴,則這種需要雖然是高層次的,卻是低品位的。因此,
需要雖然強烈,其結果似乎並不很妙。馬斯洛的學說,其哲學體係是實用主義的,喪現在倫理道德上,是唯我主義的,在需要問題上,片麵強調個人浪費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宣揚利己主義,不考慮動機的社會效果和道德觀念,既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學的。馬斯洛的需要觀,實際上是助長了心理需求的不平衡性.。如果,在講到受尊敬的需要,同時也應該提出尊敬別人的要求,講到自我充分發展的需要,同時考慮社會道德的責任,那麼,人們心理需求就會以比較平衡和積極的形式出現了。
(三)創造心理的品格
l。求異性。王湘在《正確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一文中說,善於正確對待學生逆反心理的教師。有時還會從中發現學生智慧的火花。逆反心理在思維形式上.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辨的特點,而求異和思辨,是人們在探求科學真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求異性特征,是創造心理的重要品格之一,大凡創造型人才,都有相當強烈的求異性特點,他們不滿足對於傳統事物和傳統經驗的繼承和依賴,要在那些被認為千真萬確的真理中找出紕漏。求異性的興趣表現,則是好奇心。科學家的好奇心極為濃重。從達爾文到居裏夫人,以及愛迪生、瓦特、牛頓、門捷列夫,沒有一個人不是好奇心特異的人物。有一次,愛迪生看到鳥在天上飛,就遐想起來:鳥既然可以飛,人能不能也飛上天去呢?他從飛鳥想到氣球,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人體內如果充滿了氣體,也是可以飛上天去的。可是怎樣才tI~-:人體內充氣呢?他又想到了“發酵粉”有這種性能。於是,“科學實驗”開始了,他自己配製了一大塊發酵粉,找來了比他大三四歲的夥伴米吉利,請夥伴趕快吃藥,說吃了這些“靈丹妙藥”就可以上天飛行,米吉利看到這麼一大堆發酵粉,禁不住有些發怵。愛迪生動員他說:“為著科學的緣故,你就吞下去吧 ”於是真的“吞”下去了。很可惜,米吉利不但沒有因為好朋友的靈丹妙藥而飄然升天,倒是肚子痛的要命,在地上滾來滾去。多虧及時請來了醫生,用嘔吐的方法救了這位勇於獻身科學事業的小勇士。愛迪生的“科學實驗”失敗了,並因此被父親打得亂蹦亂跳。但是,誰知道這位傻頭傻腦的、常為父母闖禍的孩子內心藏著多少智慧 還有那位伽利略,有一天他到莊嚴肅穆的比薩教堂作禮拜,人們都在虔誠地祈禱,他卻被殿堂頂棚懸掛著油燈吸引住了。吊燈來來回回有節奏地擺動著。真奇怪,怎麼每次擺動的時間都一樣呢?他想,盡管油燈擺動的幅度不同,但往返的時間卻似乎完全相同。他想證實自己的發現,可手中又沒有測定時間的儀器,這位醫科大學生忽然想到脈搏跳動是均勻的,於是他一麵摸脈一麵注視著燈的擺動,測定結果,記明燈的每次擺動的時間是完全相同的。但他仍不滿足,回到家裏,馬上找來兩根等長的繩子,繩頭上各墜上一塊同樣重的鉛塊,請教父幫他進行試驗。實驗使他看到,雖然兩條繩子擺動的起點不同,但在同樣的時間內卻擺動同樣的次數,並在同一時間裏返回到垂直線上。經過反複實驗,伽利略終於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
求異性是一種天賦,同時又是後天養成的習慣。一般說,孩子的好奇心最勝,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好奇心反而越來越小,老年人好奇心已經消失殆盡,他們往往以自己的經驗概括翟新生事物,以多知多懂自居。真正有所作為的科學家是那些永葆童心的、永不知足的“怪人”,雖然白發蒼蒼,耳聾目暗,卻用自己明亮的內心之光,探求地注視著這個世界。
2.專一性。專一性前麵略有敘述。科學家、理論家和一切人才個體的另一創造心理活動特征是專一性.專心一意,一頭紮
進研究對象當中去,仿佛武俠小說中描寫的水下英雄,潛身水底,終日不出。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站在岸邊,伸長了頸子,好不焦心,人才個體往往有一些“傻子”特征.正如他們激情所至有點瘋頭瘋腦一樣。裘盛戎有“傻子”之稱。與心愛的徒弟研究起戲來,神魂顛倒,忘乎所以,竟至枕藉而臥,不知東方既白。傑出的人才,也許比常人聰明些,也許不見得聰明多少,也許還不比一些學無所成的人聰明。但是他們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傾泄在研究。對象上,這一點,卻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北京土語罵人,稱呆頭呆腦想事的人是“一根筋”,殊不知“一根筋”大有用處。那些廢寢忘食的研究人員,傻頭傻腦的創作人員,瘋瘋顛顛的藝術家們,大約都有點“一根筋”精神吧。
3,堅韌性。有人說,堅韌性與體質有關,這話也不錯。但是韌性首先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一種可貴的心理品質。美國有一本長篇小說《湯姆大叔的小屋》,過去舞台演出,題為《黑奴籲天錄》,曾經使千千萬萬的人為之下淚。作者卻是一位家庭婦女,以至後來林肯總統見到作者的時候,禁不住用幽默的口吻誇獎她說:“一個小婦人發動了一場南北戰爭。”是的,一個小婦人身上體現出來的“意誌力”有時候比十個“關東大漢”還要雄壯得多。
由於科學勞動具有開創性特點,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都不可能事先具備得十分周到。比如科學儀器是科學勞動中不可缺少的科研手段,但在開拓性的科學領域中,並沒有現成的科學儀器供人使用。外圍的哥自尼、伽利略,中國的沈括、郭守敬、張衡,無一不是自己動手創造儀器的。丁肇中為了尋找一種帶有光的特殊性而具有比較重的質量的粒子,不得不自己設計、製造一個探測器,這些工作在某些方麵甚至比他要尋找的重光子還要艱難。威廉?赫歇爾為進行天文觀測,自製反射望遠鏡,有時,連續工作16個小時,不吃不喝。他妹妹卡爾琳不得不喂他吃,喂他喝。那些文質彬彬的外科醫生,他們在動大手術時,有時一連十幾個小時.甚至二十幾個小時不下手術台。請問,如果沒有一點毅力,人的身體能夠負荷這麼沉重的負擔嗎?斯大林曾經對英勇作戰的紅軍老戰士作過精彩的描寫。他寫到:“我在戰線上遇到過一些老戰士,他們往往連續打仗,‘啊。連幾晝夜不休息、不睡覺,然後象鬼似地從戰地跑回來,象割下的麥杆倒在地上,一睡就是接連l8個小時,起來後精神煥發,又想去打仗,不打仗,他們就不能活。”他說,1922年7月間“當我和列寧同誌別離一個半月以後,第一次會麵時,他留給我的正是這種連續打仗後疲勞萬分、休息後精神煥發的老戰士的形象。”這樣的“老戰士”在人類曆史的人才群體中,比比皆是。正是他們以自己非凡的毅力和含辛茹苦、萬死不辭的精神,支撐了科學和理論研究的宏偉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