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內在因素 第六節 素質與氣質
一、素質的概念及其特點
什麼叫素質?心理學認為,素質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是神經係統、腦的特性以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方麵的特點。素質是心理活動發展的前提,離開這個物質基礎就說不上心理的發展。對於人才來說,研究人的素質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素質是先天的,素質的好壞,對於人才個體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素質太差,即某一方麵有缺陷,就會嚴重地影響成才之路。如先天性盲目,不能從事視覺藝術,或生來及早期聾啞人,無法從事音樂工作,其音樂能力無法發展,至少是很難發展,嚴重的腦損失或腦發育不全,則在前提方麵已經斷絕了成才之路。因此,對於發育不全或發育有嚴重缺陷的人來說,顯然不是人才研究的對象。但是,整個人群的素質如何,對於人才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差異影響。其次,對於不同素質的人來說,有一個如何利用其先天素質進行有益的開發問題。比如朱建華是個跳高的絕好苗予,但是沒有人發現他,這個苗子也許會默默地老化,使極好的材料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再次,素質的類型很繁雜,人們對於人才的素質認識的科學化和理論化,必將有助於人才開發和人才的利用。如果對於人才個體在他幼兒期,就能
比較科學地預見到他的未來發展,那麼很顯然,對教育學、人才學的研究和發展就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素質和人的身體有關,但它所指的主要是先天腦生理特性和
神經係統的綜合特征。因此它不同於身體的後天鍛煉和營養學.素質和智力有關,但它隻提供了一個基礎,還不是智能本身。素質和心理有關,但它隻是心理活動的前提,而不是心理的成熟和發展。我們研究人才的素質問題,重點討論素質的分類、後天環境和教育對於素質的意義,對不同素質人才的開發和培養以及生物工程學對未來人才素質形成的關係等等。
二、氣質的類型
所謂氣質,是指人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它和素質不同,但卻和人的素質有著極大關係。研究人的素質不能不進入到人的氣質分類的研究。因為素質的直接的、大量的、鮮明的表現和特征,要反映在人的氣質類型特點上。蘇聯的彼得羅夫斯基主編的《普通心理學》認為:“人不是生而具備個性,而是逐漸形成
個性的。然而在人形成個性之前,會觀察到他的個別心理特點。這些心理特點極為保守、穩定,其變化比我們已知的個性特征的變化要慢得多,它們構成了每個人獨特的心理基礎,而後,在此基礎上,依賴於它的特點,形成了僅為這個個人所具有的個性特征,這就是說,兒童的心理並不是象一塊白板那樣,可以在上麵畫出任何花紋,而是在兒童發育和教育過程中需要以他出生時已有的特性為依據。每個人的這些特性都是不相同的。”因此,他做出結論說:“一個出生時固有的這種穩定的心理特征就是氣質特征。”(重點號為原編者所加)
彼得羅夫斯基還舉例說:譬如兩條河,一條河於平原緩緩而流;另一條河於高山之上急湍而下。第一條河的流動,隻是隱隱若若地可以察覺到,河水平穩,水麵鏡子一般地明亮,微風吹動漣漪如畫,既沒有明顯的汩汩聲,也沒有洶湧的波浪聲和急湍的奔騰聲。而第二條河完全相反,河水急馳奔瀉,水聲咆哮,洶湧澎湃,撞擊著兩岸岩石泡沫飛濺,“亂石崩雲,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試想一下,雖然同為河流,卻有著怎樣不同的“氣質”。不用說,這兩條河的流動特點,是受一係列自然條件製約的。而人的氣質,也首先為那些先天的個人獨具的心理特征所製約。
氣質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其本意是表示“各部分應有的相互關係等。”這個說法委實很妙,氣質不是單一的組成物,而是由各個部分相互構成一定關係形成的心理網絡和腦與神經的係統生理機製。古希臘醫生希波哥拉特使用的“KPACMC”一詞就是同樣的含意。他把氣質理解為解削生理的個別特點。他認為,氣質決定於四種液體勻稱比例的破壞,即血液,粘液,膽汁和黑膽汁。從此以後,就產生了四種氣質類型的名稱: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這些名稱一直流傳至今。
但是,這種分法顯然是不科學的。它沒有充分地理解入的氣質形成的生理原因,而且現代醫學證明,所謂四種液體的勻稱比例,實際上和人的氣質並沒有特別直接關係。然而,如果氣質和四種液體的勻稱沒有決定性的關係,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人的氣質類型呢?這個問題,在巴甫洛夫那裏找到了比較合理的答案。
巴甫洛夫在其關於神經係統基本特性的學說中,對氣質的實質作了科學的解釋。他在研究高級神經活動時確定,條件反射的形成和進食性不同的狗,其氣質也不相同。他據此作出結論說:構成氣質基礎的啄因也是作為條件反射活動的個別特點,即神經係統性的原因。由此,他分出三種基本特性。即,依賴於神經細胞工作能力的興奮和抑製過程的強度;(2)神經係統的平衡性,即興奮強度與抑製強度相一致程度;(3)神經過程的靈活性,即興奮與抑製交換的快慢。
巴甫洛夫揭示出,每一動物的氣質不是依賴於這些特性中的某一種特性,而是依賴於氣質性的綜合。他把這種既決定條件反射活動個別特點也決定氣質的神經係統特征的結合,叫怍神經係統類型。巴甫洛夫劃分出神經係統的四種堆本類型:(1)強而不平衡型,即興奮過程興奮占優勢的類型;(2)強而平衡的靈活型;(3)強而平衡的惰型;(4)弱型。
雖然巴甫洛夫與古希臘醫生的分析基因不同,但是結論卻是驚人地相似。於是,我們可以得出下麵這張圖表(見圖l3);
需要說明的是,這四種氣質類型,乃是對於無數研究對象的高度概括和一般性總結,實際上作為具體的個人的氣質千姿百態,各具自己鮮明的個性。四種類型氣質的具體內容,既有交叉,亦有滲透。交叉與滲透的很多形式,遠遠比四種、四十種乃至四萬種還要多得多。但是就總的傾向性來說,這四種氣質類型是最基本的。氣質類型本身無所謂好壞,氣質雖然以先天性成分占很大比重,但是,唯有使一定的氣質適應其外部環境,才能筇分顯示出這氣質的優越性或某種不足與缺陷。因此,研究氣質類型,並不是目的,目的在於對不同類型氣質的充分利用和開發?
三、後天環境,特別是社會實踐對氣質的影響
氣質是一種生理特性,但是它也要受到後天環境特別是社會實踐的強烈影響。所謂影響,包括三層意思:
第一,適宜的外部條件,使個體氣質類型化。氣質的生理機製是客觀存在,但生理機製的充分利用和發展卻和外部客觀條件有很大關係。適宜的外部條件,可以使這些生理機製充分發揮其活力,在這種情況下,不需很長時間,即可形成很多新的條件反射。按巴甫洛夫的看法,第二信號係統,即語言刺激係統和語言反應係統,在轉換機製(性格特征的基礎)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巴甫洛夫根據第二信號係統對第一信號係統(即現實的各種具體實物刺激物直接作用於有機體的反應係統)占優勢的程度,以及兩個信號係統的相互關係而分為三種人所特有的神經係統類型,即包括思維型,第二信號的條件反射活動占優勢的神經係統類型;藝術型,第一信號的條件反射活動占優勢的神經係統類型:中間型,兩種信號活動都不占優勢,比較均衡的神經係統類型。這樣就可以看出,人們神經係統類型不同,即兩個信號係統優劣勢及其關係不同會影響人的氣質類型。同時,條件反射的形成,又需要外部世界的刺激。這就是說,如果沒有相應的外部刺激,雖有比較適應的神經係統類型作基礎,仍然不能形成必要的條件反射。比如,世界上發現幾十個狼孩、豹孩、熊孩等等,誰能說他們當中沒有某一方麵的特殊天才呢?然而外部條件不具備,這些天賦統統喪失在野獸的狂吠與戲瞧之中。適宜的外部條件,對於同樣類型的個體,比之不適宜的條件有著天壤之別。我們看舊社會的貧寒、困苦、落魄街頭的饑餓災民,目光呆滯,動作遲緩,聲音喑啞,搖搖欲墜。如果初臨人世,就在這種環境中成長一直到少年、青年、中年,那麼,任他有什麼天賦,也等於廢紙一堆。相反的,在正常的情況下,某一個鄉村姑娘,歌喉品級很高,然而未遇知音,一旦被音樂家發現,引手一援,則“心有靈犀一點通”,那些本來極好的天賦條件,馬上顯得生氣勃勃,各種潛在有利條件一齊煥發出極大的能量和潛在力。於是,原本隻是有某些生理基礎和經驗基礎的個體,點撥之下,天資泉湧,靈性頓現,成為極富典型特征的個體類型。
第二,背逆的外部條件使個體氣質畸形發展。不利的外部條件特別是背逆的外部條件,對於人們神經係統類型產生抑製作用。這種壓抑,視個體類型與外部條件所背逆程度而顯現其強弱狀態。壓抑愈重,個體類型匣有氣質愈加勁反抗;而先天氣質一旦萌發以後,就很難將其根本改變。矛盾而不得解脫,最終會形成畸形發展。有些性格豪爽、非常外向的個體,屢屢遭受挫折、不平的待遇和意外的打擊,於是,沉默寡言,氣度消沉,而其烈性氣質並沒有改變,隻是取了一種特殊的外在形式。其中特別剛烈之人,一旦得其機會,依然爆發。氣質的畸形發展原因很多,有外部的,也有自身內部的,外部條件作用於條件反射係統,使人由文雅大方變得乖戾不群,由平穩謙和變得浮躁異常。但是,他們的“本性”其實依稀可辨,不過是采取了一種不正常的形式和渠道,使入覺得“變了一個人”,已經很難找到原來的痕跡了。例如,亞瑟雖為牛虻,必定有著一些亞瑟的影子;江姐之為江姐,又怎能沒有初蒙時期作小姑娘的個性特征。隻是前者的外部生活變化太大,已經很難辨識昔時的“故人”,後者研究資料太少,恐怕隻能借助於文學家和心理學的推理與想象了。所謂背逆的外部條件,主要是不合理的社會製度和黑暗落後的統治造成的。合理社會製度下的開明管理,也會有種種失誤,這是比較容易糾正的。但是,對於個人來說,成長和成熟也不過那麼短短十幾年時間,一經耽誤,便難追悔。況且說,現代科學程度對人的氣質的分析,認識和開發利用都很不夠,造成很多令人遺憾的後果,也可想而知。但是,在新的社會條件和開明的管理條件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革新,總有一天,會對人才個體的氣質作為一種培養和開發對象認真地引入到教育學和人才學當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