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風氣的發展誠然是不平衡的,但是就整個社會風氣的不同曆史階段而言,依然有優劣之分.好的社會風氣固然需要很多先進的單位和部門作表率,而一旦形成整個社會風氣的特定性質,就會對數以千萬計的部門和單協產生巨大的影響。
社會風氣對於人才成長的影響是多方麵的。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這要看社會風氣的狀況與傾向而定。同時,社會風氣的形成也不是統一的,其中有好,有壞,東風既起,西風猶未歇。不過,有強有弱就是了。
好的社會風氣對於人才成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往往生活在優良氣氛中的人卻不能直接和明顯地感到這種優良風氣的教化作用。正如生活在空氣非常新鮮的深山老林的一生未曾離開過的老獵人,他在主觀上並不能真正感覺到這空氣的妙處。而惡劣風氣對於人才成長的影響卻是劇烈的,往往采取非常激烈的方式出現。比如,現在社會上有一股一切向錢看的風氣,其形成的原因很複雜,影響很壞又很大,很多人在它麵前束手就擒,做了很多醜事、壞事,甚至觸犯了刑律,其中也不免有一些頗有才幹的人士。人才在壞的社會風氣中,也許是不大容易被這些毒煙惡瘴所襲中的,然而一旦襲中,就會付出比之常人更大的代價和犧牲。
社會風氣,長久不變,會形成一種特定的國民性。當然,國民性的形成決非僅社會風氣一個原因。阿Q精神是一種國民性,不過這種國民性有點可悲,又有點可憐,還有幾分可憎。但阿Q精神絕非隻有那戴著氈帽頭,穿著破衣衫,叼著旱煙袋,捉著虱子放在口中大嚼的人身上才有.即使達官貴人,或者穿著高級服裝,抹著口紅,滿身珠光寶氣的女士身上也未必沒有。因此它才是一種國民性。而這種國民性,自滿自足,目光短淺,愚昧無知,又有幾分奴才心理,對於人才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如果不糾正這種風氣和時尚,那麼,造就一大批具有開拓精神的現代人才,顯然是非常困難的。
而社會風氣的影響是無孑L不入的,無論家庭、單位、公共場所,還是幼兒園、學校,都有它的影子。古人有出汙泥而不染的理論,說是讚荷花,實是教人。但是。出於汙泥而不染,畢竟是困難的。如果我們把風氣搞得清醇起來,對於空氣中的汙染來一番有效的消毒和清洗,不是會使人才成躍更具良好條件,使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嗎?
封建時代是強調教化的,社會主義如果說不需要講教化,那麼至少應該講文明。既講物質文明,又講精神文明。當我們的國家形成非常好的兩個文明的時候,人才成長的速度會成倍增加。人才發展的數量也會成倍增加,更重要的是,兩個文明的建設本身對於各類人才來說都有著嚴格要求。
(三)人才,特別是傑出人才對社會風氣形成和發展的巨大影響
人才,特別是傑出人才對於社會風氣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多方而的。他可以影響一種新的社會風氣的形成,也可以使得一些好的社會風氣進一步升華,還可以改變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人才和傑出人才在人民的支持下有移風易俗的力量。說到移風易俗,很多人不免心有餘悸。極“左”路線時期,也是講移風易俗的。但是越移越壞,社會風氣的演化如江河日下,“一蟹不如一蟹”,把個好端端的社會主義險些移到危險的境地中去。但是,社會要進步,人類要發展,確實要移風易俗。有些壞的風氣、不好的習俗,不移不易怎麼行?比如賭錢、隨地吐痰、迷信活動,以及種種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故事、書籍和活動,至少應該屬於被移被易之列,有一些還應列入禁止和打擊的對象?但是,移風易俗是有規律可循的一種科學實踐,而絕不是硬幹、蠻幹,更不是胡作非為。以毒攻毒,有時有些效果,有時兩毒歸一,危害更甚。
人才,特別是傑出人才對於社會風氣的影響當然和一定曆史發展階段的社會需要有關。即使除去需要的因素,其本身的力量也是非常可觀的。即使“惡人才”,對於社會吼氣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希特勒的影響就非常之大,現在也還有零零碎碎的幾個招魂者存在。“四人幫”的影響其實也不小,否則就沒有必要進行“仝麵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了。不過,“惡人才”的影響,對於被影響者來說,往往是不自覺的。他們主觀上並沒有感覺到這種影響的惡劣和危害。唯其如此。其影響才顯得更加危險。有病知病,其病好醫,有病不知,而且諱疾忌醫才是最危險的兆頭。有些人受無政府主義影響,無法無天,誰也觸犯不得,誰影響他的個人利益,就仿佛觸了龍王老子的“逆鱗”,輕則暴跳如雷,重則傷人性命。“造反派”的脾氣產生子“文化大革命”的汙泥濁水之中,本身就是一種毒素,如果還不知改悔,發展下去,一會危及他人,二會危及社會,最後必定毀滅自己。即使人才,甚至個別傑出人才,由於其能級和類型的差別,一旦沾染上壞作風,也會對社會風氣產生很壞的影響,而且越是能力高的人才,產生的壞影響就越大。這一點也有很多曆史事實可以證明。但是,就人才的本質來說,人才,特別是傑出入才對於社會風氣的淨化確實有非常積極作用。馬克思的學說、馬克思的人格、馬克思的作風,對於社會風氣究竟有多大影響,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夠測定出來。即使可以測定已經過去的曆史,也絕然無法測定還在發展的現實和未來。不要說馬克思,就是孔夫子的思想對於社會風氣形成的影響有多大,也是一個未知數。但是,傑出人物的影響雖大,卻不是一成不變的,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任何學問,任何人格,都是一個曆史的變量,不會永遠處於巔峰狀態。所不同於常人的是,他們的影響隨著曆史的發展而發展,不會輕易地消失殆盡。人才之所以稱為人才,是因為他們對於社會進步的貢獻比之常人要大些。因此,其影響也會大一些。而這種影響絕不是和他貢獻大小完全一致,精神影響往往比他實際貢獻要大得多。張海迪對於社會的貢獻恐怕主要在於她的思想、品格方麵,而這方麵的影響遠遠不是她實際行動所產生的實際作用所能比擬的。現在三四十歲以上的中國人,很少沒有受過焦裕祿、雷鋒影響的;五六十歲的中國人又很少沒有受過劉胡蘭,黃繼光影響的;而這幾代人,有哪一個沒有受過毛澤東、周恩來這樣的領袖人物的影響呢?正如整個共產主義運動,沒有哪一個沒有受過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中國的文化界沒有哪一個人沒有受過魯迅影響的;整個現代世界物理界,很少有人沒有受過愛四斯坦的影響一樣。傑出人物的影響一般是多方麵的,當然也可能會有一些消極的不好的影響。由此可知,人才,哪怕是潛人才,因為你:黽社會的驕子,你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引人.影響單位以及整個社會,就此一點,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慎之又慎,不斷改進自己的作用,不斷淨化自己的靈魂,
除此而外,作風和情操、道德水準如何,還會影響潛人才的類型和能級,這在有關章節中已有敘述,此處不再重複。
六、人才成長與現代科學技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是人類科學發展曆史上又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是一個在科學技術,經濟、管理、服務、文藝、體育等等方麵人才蜂湧而出的新時期。人才學研究工作者稱之為“人才發展和湧現的波峰期”,或稱作“人才高能成團堀起”。當然這是就整個世界的發展水平而言。究其根源和特點,這種“人才成團崛起”的新時期的到來,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息息相關。關予這萬麵的研究.葉忠海等人編寫的《人才學概論》有比較詳盡的論述,他們就現代科學技術對人才造就的影響講了五個方麵的問題。我們依其觀點,轉述如下:
(一)現代科學技術對人才群體結構的影響
19世紀以前,雖然也出現了人才成團現象,諸如家庭、師徒、學派等成團現象的連鎖反應,但是,由於當時各個科技領域研究規模的狹小,各項科研勞動基本上還是科學人才個體從事的一種自由研究活動。
從19世紀下半葉起,特別是20世紀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科學技術研究的規模和經費的不斷擴大,以至科學技術出現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整體化發展趨勢,為了解決一些重大的科學課題,往往需要各種條件、各種技術的專業人才的集體協作,於是,為一定目的而組織起來進行P}研工作的人才群體結構應運而生。
1871年,英國劍橋大學校長卡爾文迪斯自己捐款建立了一個搞基礎理論的研究機構,以他自己的鋁字命名,叫卡爾文迪斯實驗室,包括科學家和實驗人員一共兒十人,主要從事物理學的研究,這個研究室後來對物理學研究做出了許多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正是發揮了人才群體結構的作用。
時隔5年後的l
876年,美國著名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用2萬美元投資,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技術研究所。這個研究所當時擁有上百名各種專業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還有實驗室、加工車間.器材庫和圖書館等。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兒千名研究人才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大型研究中心。
在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影響下,各種類型的科技人才群體結構不斷出現,使得現代人才的造就出現了一個新的開端。
1.科研中心型的人才群體結構。這些科研中心的規模大小不一,多則幾千、上萬人,少則幾百人。有些是某一學科或某一研究領域的中心,如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海洋開發公司、空間研究中心;有些則是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機構,如法國科學研究中心,就包括化學、數學、工程物理、核物理、空間科學、生命科學及人文科學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的某些基礎學科及產業部門的中央科研機構,如農業科學院、醫學科學院、地質科學院、交通科學研究院、鐵道科學研究院、建築科-學研究院也都是逐步形成各學科、各行業的科學研究中心。
2.科學生產聯合體型的人才群體結構。為了適應現代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的特點,加快科研成果在生產中的推廣應用、近二十多年來,又出現了一種大型科研機構為核心,把設計機構、工藝結構、工廠、調試和安裝及其下屬單位都包括在內的聯合體。稱為科研生產聯合體,其規模一般都是有成千上萬人。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至1973年已建立了80多個這樣的群體結構;蘇聯至1975年共建有l10個相當於這種結構的科研生產聯合公司。近幾年來,在我國也開始發展科研生產聯合體,如遼寧省到。1
980年建立了由科研所、大專院校、工廠企業等l 3個單位參加的科研生產聯合體,在一年多的時間裏,這些聯合體開展了l
04個項目的科學研究,取得了45個科研成果,其中已經推廣和利用的有30個,有的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3.科學城型的人才群體結構。隨著多學科研究中心和科研生產聯合體的進一步發展,便形成了更大規模的科學城。這些科學城,是由一些科研機構形成的科學區,並與教育,生產結合的新型城市,或成為城市結構中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如蘇聯的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日本的築波科學城等。在這些科學城內形成了一種新的人才群體結構,為整個不同專業的科學家與教授創造了開闊眼界、交流經驗、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極為有利的條件。
4.國際性科研合作型的人才群體結構:近十幾年來,幾個國家和國際性的科研合作組織越來越多。比如,我國在1972年參加了“人與生物圈”研究計劃,這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一個國
際性的科研協作項目。這一計劃直接關係到生產發展、大自然的改造,以及人類的生活和健康。目前已有近百個國家參加這項研究計劃。因為這種國際間合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為各參加國所共有,這樣對於人才的培養和造就也就成為一種新的相瓦交流的渠道,
除此以外,人才群體結構本身也由於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1)在人才群體的結構中,出現了腦力勞動者參加就業和從事研究的比例不斷升高的新現象。例如,美國腦力勞動者占整個就業人數的比例,1 962年為40.3%,1 97
5年為49.8%。1 979年又增加到50.l%。聯邦德國也有類似情況,1 960年腦力勞動者占就業總人數的41.8%.1975年增加到51.4%。
(2)在人才組合結構中,各種專業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服務管理人才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這是因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科學研究規模的日益龐大,各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快,政府和企業用這方麵的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同時,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了工農業的現代化、生產與消費的社會化,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求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生產部門不斷發展。於是,科技人才、服務管理等項人才大量湧現。據統計,近20年來,國外科技人才增加的情況是:蘇聯每隔6—7年翻一番,美國每隔10年翻一番,日本和西歐等國發展也較快。服務管理人才的增長也是如此。據統計,1960年至1
970年,美國總的就業人數增長200k,而管理人員的增長則高達70%以上。在為數很多的管理人員中,湧現了一大批服務管理人才。
(3)由於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在人才群體結構中。高級研究人才不斷增多。以美國為例,1
960年至1970年.美國科學家中獲碩士學位的物理學家比例由23%增長到33%,獲博士學位的物理學家比例由18%增長到25%,而碩士工程師、博士工程師都增長l倍。
顯然,這種新的腦力勞動者中,各種專業人才比重及高級科研人才不斷遞增的組成機構,對人才造就的整體規劃具體目標,管理體製、個體質量等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現代科學技術對人才智能結構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人才更高地掌握科學技術知識,人才的知識結構需要不斷更新,賦予新的內容。就科技人員而言,在19世紀經典物理學對於物理學家,曾經是一門相當重要的知識,掌握了它,就可以說掌握了基礎物理學。可是到了20世紀,僅僅掌握經典物理學知識就顯得不夠了。同樣,進化論對於19世紀的生物學家的知識結構來說,也曾經是一門基本的學問,但是到了20世紀,特別是50年代第一次揭開遺傳之迷,發現核酸是決定遺傳的基本物質後,分子生物學、非達爾文主義、基因工程紛紛出現,於是,對於現代生物學家來說,僅僅掌握進化論知識也顯得有些缺乏和不足。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在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下,人才造就僅具有智能結構中的知識結構顯然不行,至少還應該具有運用知識的各種能力。而且,培養和造就“通才”,已經成為一個熱門。世界上對於通才的重視,已經到了非常的地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曼哈頓工程”並沒有選拔愛因斯坦、費米?康普頓這樣的曾經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第一流物理學家來擔任技術負責人,而是挑選了三十八歲的奧本?海默。他是領導這項工程的最年輕的科學家。雖然,奧本?海默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但他的知識麵極廣,研究領域涉及基本粒子、物質結構、宇宙射線、天體物理學、波動與量子力學等等方麵。他的興越也很廣泛,數學、曆史、哲學、詩歌、建築、地質等方麵也都有一定的造詣,甚至還能讀梵文。更為主要的是,他有驚人的智力和才能,思維敏捷,能及時抓住要害,有組織才能?善於團結人。這種獨特的“智能結構”使他很快能勝任新擔負的極為艱巨的工作,並通過對參加這一工程的一大批極為優異的科學家的集體智能加以有機而合理地組合,終於解決了成千上萬個難題,隻用了四年時間,先後製成了三顆原子彈,使他所領導的整個工程獲得成功。
(三)現代科學技術對人才發展設計的影響
合理的人才設計是人才成功的一大要素。過去,雖然每個人也要根據自己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利弊和對社會需要的不斷認識米考慮未來設計,但往往很少去考慮科學技術的影響。到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情況起了驟然變化,它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環境和社會,更深刻地影響了成千上萬人才個體的發展設計。人們即使主觀上不願意考慮它的影響,也不行了。其影響主要表現在:
(1)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潮流,成為人們考慮專業選擇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美國身價最高的科學專業之一是核物理學。1947年,核物理學家在90種有代表性的專業中居於第16位,到1963年便躍居第3位。因為現代科學技術使得一些新興學科取得越來越令人信服和敬仰的成績。
(2)基礎學科的研究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比較薄弱,進入戰爭時期,基礎研究落後的弱點充分暴露出來。雷達研製即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美國政府曾動員大量科研人員開展雷達研製,僅麻省理工學院的無線電實驗室,就參加四千多人,然而最先研製出雷達的卻是英國.美國人從雷達研製的教訓中認識到,同一項探索性研究可能同時在幾個國家中進行,而最先獲得成功的往往是基礎知識最雄厚的國家。於是,從50年代起,美國國防部、原子能委員會和國家。航空與航天局,大力支持基礎研究,促使大批科研人員成才,從而直接影響了科學的發展和研究實力的形成。
(3)經濟機構和工作行業的變換加快,促使人們經常改變職業或專業。如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1970年每10個就業人員,僅有一個要改變自己的職業。到1
982年,有些國家和地區改變職業的幾乎占就業總人數的40--50%。
(4)以經營管理為培養目標的機構大量湧現。自上世紀下半葉起,一些大學先後設立了培養經營管理人才的專業。但這些培養經營管理人才的校、係直至本世紀初隻占0.2%,可是到了50年代已達14%。
此外,現代科學技術對人才堵養教育的影響和對人才流動的影響也很大,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種種特點都會給人才成長和發展帶來影響,而這些影響是一種複雜多變的綜合效應。上麵講的幾個方麵的影響,不過是比較直接的或起主要作用的幾個方麵。目前現代科學的發展勢頭正盛,而且一大批第三世界囝家,剛剛起步。南南協作,第三世界市場的開發,民族工業的帶有革命性質的發展,世界科學技術的不斷交流和日趨整{本性發展,會使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更加波瀾壯闊、色彩繽紛的壯麗局麵,其對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但是;人才畢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主導力量,科學技術帶有革命性的發展,隻會給新的人才成長帶來發展變化的基礎和條件,而新的一代人才必將以嶄新的麵貌和空前的技術手段成為主宰新的科技發展的又一代風流人物。
七、人才成長與對外開放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就我們民族的發展曆史而論,各民族之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是我們民族得以興旺發達的一個基本原因。中國曆史上有過兄弟民族互相殘殺的黑暗局麵,但是民族團結是主流。團結則進步,分裂則落後,已成為曆史的一條經驗。維護民族團結,共同走社會主義各民族團結之路,已經成為和正在成為各民族共同的理想和心願。
(一)我國在曆史上與世界其他國家有過很多交流
文化、政治、經濟交流在我國古代曾有玄奘和尚的印度之行和鄭和下西洋之舉。但是玄奘和尚的印度之行,絕不是我國人民西行的開始,論其淵源,恐怕要追溯到西漢張騫通西域這一非常了不起的曆史行為.魏晉時期與西方特別是印度的交流已經很多。現在還保存完好的許許多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建築和已經漢化了的佛教文化,這些都是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寶貴的曆史見證。即如名聞世界的敦煌石窟藝術就凝聚了許多中外文化藝術的結晶。魏晉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高原時期(如果我們把盛唐文化比作青藏高原的話,那麼,魏晉文學藝術的發展,就可以看作氣魄雄偉的黃土高原了),與外來文化的交流與影響實在有著很大的關係。再一次是鄭和下西洋,其影響之大,與通向西方的絲綢之路有著異曲同工的絕妙境地。除此以外,我們又有過對外侵略的不光彩的曆史,也曾經被異族入侵,有著痛徹心骨的曆史教訓。侵略和被侵略當然是壞事情,而人民的交往,文化的交流,也曾經在這些血腥行為的空隙之中滲透進來,或流溢出去,使這些極不光彩的曆史後麵,也,出現了一絲微茫的光華。但是,從我國整個曆史的發展看,這些交流畢竟是太少了,與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地位有些不大相稱。中國人雖然很早就發明了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對於世界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其巨大的曆史作用,但我們卻沒有把人家的科學技術機會均等地拿來,而是閉關自守,坐井觀天,以中國的所謂“天朝”為世界的中心,終於落得一個被人侵略、侮辱的可悲境地。曆史經驗證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不積、極地開展與其他民族的交流與往來,那麼,它就失去了一半發展的極好機會,而其社會發展與人才發展也將是不健全的。
(二)現代社會對於世界範圍的交流與往來提出新的要求
如果說:古代時期,實行對外交流與否隻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速度問題?那麼,在現代曆史條件下,實行對外交流與否,則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問題。現代世界,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上,沒有對外交流都是不行的。自力更生當然是一個自強於民族之林的法寶,但是如果把自力更生理解為閉關自守,也就失去了自力更生的本義。自力更生,包括把國外的先進經驗學會,用於自己國家的建設。因此,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結合起來,才是正確的國策。我國20多年來,吃閉關自守的虧太多了。究其原因,一一方麵,由於我們在認識上確有差距,某些時候,加上極“左”路線的幹擾,這種認識的差距就變成了國家政策的錯誤了。另一方麵,帝國主義在50年代、60年代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行封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你要交流,人家封鎖你,你總不能奴顏婢膝,請求別人的施舍吧。但是,從主觀檢查,我們確實有過重大的失誤,失去了很多交往的機會。我們在50年代,積極開展適宜的外交活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外交成果。其中萬隆會議的成功,就有著中國人民的極大貢獻。但是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這些好的傳統被破壞了,中國又成了一個極大的自我封閉的孤島,成了讓別人拜見的“天朝”。後來,實現尼克鬆總統訪華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才開始為沉寂的對外活動帶來一股生氣。現在,黨中央糾正了過去的錯誤作法,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為中國四化建設的健康發展,開辟了一條光明之路。這是十分值得慶賀的事情。中國參與世界事務,既為世界進步作出重大貢獻,又從世界各國的發展中汲取有益的經驗和成果,為中國的進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補充進了非常有益的經驗和新鮮的血液。對外開放政策好,它可以使我們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使我們真正成為無愧於世界的偉大民族。當然,對外開放,絕不等於外國的東西一切都好,什麼東西都需要引進,甚至連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也當成寶貝拾回來,腐蝕和毒化我們民族的肌體。資產階級國家是有鮮明的“黨性”的,如果我們自己反倒喪失了或部分喪失了自己的政治立場,那隻能說明是對於對外開放政策的一種誤解。一些人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楞端,從錯誤的泥坑中爬出來,再錯誤地投入到另一個泥坑,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三)人才個體在世界性交流中成長和發展
對外開放政策,對於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為著國家的複興和革命事業的發展,許多優秀青年,奮誌出國,勤工儉學,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先進技術,這些交流對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疑起到了非常偉大的推動作用。隻要看一看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國民黨左派中大量的留學人員和中國共產黨領袖階層中留學人員的比例,就可以知道這種交流的重要意義了。我國人民和政府在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派出留學生的數量達到了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據統計;自1978年起至1985年為止,國家選派留學生已有29000餘人,自費留學生7800餘人,總共36800餘人,’在數量上超過了1950年至1977年28年的總和。派出學習、出國考察、參加國外培邀請國外學者來華講學的數量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我們繼深圳開放以後,又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這些措施都是非常必要的嚐試,對於國家建設和各類人才的培養和造就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人終於睜開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了。終於邁開自己的雙腳走向世界,並用自己的雙手來為這個世界的繁榮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了。在這樣的條件下,人才個體一定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我們研究人才成長的大環境,切莫忘記世界這個在目前看來是最大範圍的社會環境因素.由此出發,確立人才發展的正確基礎和發展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