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才成長與發展的外在因素 第二節 人才成長、發展與亞環境
所謂亞環境,主要指人才直接接觸到的外部環境及社會人才群體對於人才成長和發展的作用與影響。
一、地域及單位優勢與人才成團崛起
(一)亞環境的範圍
亞環境範圍很廣。說它很廣,是指它經過一個相當大的跨度。亞環境雖是大環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本身的區域卻差別很大。有地域優勢,有企業優勢,有團體優勢,還有專業優勢。因此,研究人才成長、發展與亞環境的關係,就不能不涉及到各種問題。比如研究地域優勢,那麼,就要對特定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位置、氣候、物產、風俗,教育、科學技術力量、曆史,民族構成等等因素進行研究。如果對這些內容不了解,或不甚了解、其研究結果必定不能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其效應也就值得懷疑了。例如大西北的開發,就有自己的特點。大西北也是一個地域,它和工業發達的東北不同;和經濟繁榮的華中、華南也不同;和擁有天府之國的西南又不同。那麼,它的劣勢和優勢是什麼呢?如果缺乏分析,盲目發展,必定事倍功半;如果以為大西北人物既少,地又荒涼,就不去開發,則犯了更加不可饒恕的錯誤。區域優勢是一個較大範圍的優勢構成,它的開發和利用也是比較緩慢的。而一旦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其作、用也就非常可觀了。企業優勢和學術團體優勢的範圍就小多了,它的形成同然也有很多曆史的、現實的及種種其他方麵的因素,但是比之區域優勢要簡單得多,不過,它畢竟也有自己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企業和團體的優勢形成得快些,對於人才群體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也更為直接。研究人才成團崛起,企業優勢和團體優勢是最重要的亞環境之一。專業優勢的領域麵更窄一些,但就其整個數量來說,未必小於企業和團體,不過它的發展方向比較專一。這聽起來和當代科學交叉性發展有點矛盾,其實專業優勢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並不盲目排斥科學交叉,而且有些專業優勢本身就是新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專業優勢對於人才的凝聚和形成意義重大。例如美國矽穀的電子業,中國鞍.山的鋼鐵業,山西大同的煤炭業,其專業優勢還是極其重要的戰略發展特征,也是適應人才發展,使之得以飛黃騰達的良好環境。
亞環境包括的範圍很廣,但各種不同範圍的優劣勢,又有相互聯係。一個地區有某種專業優勢,就會對這個地區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有某些企業優勢和團體優勢,哪怕是很小的團體和企業,也會使人刮目相看。浙江海鹽襯衫廠的步鑫生,由於發揮了企業優勢,引起全國工業界人士和科學界人士的注目,還吸引了上海的青年到那裏工作,為浙江省大大增光.總而言之,亞環境的形成本身是多層次的。因此,研究其對於人才的影響也應該體現這一多層次特點。
(二)地域優勢
l.地域籬統的利用。地域傳統並非永久性傳統。但是。既然形成傳統,必定會持續相當時間。而這正是人才輩出的一段時間,以政治論,兩廣地區曾經是革命發祥地,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自金田起義算起,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英雄人物蜂擁而起,革命烈士前赴後繼。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出了洪秀全、楊秀清;在推翻清王朝革命中黃花崗諸烈七令後人敬仰。以後,隨著北伐革命烽火北移,在湖南、湖北形成一個偉大的人才群體,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董必武等中國共產黨的著名領袖,均出於此。江浙一帶於辛亥革命也曾大有貢獻,出了徐錫麟、秋瑾,後來又出現了周恩來、魯迅這樣偉大的曆史人物。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半島和華北平原也因緣而發,寫下了自己極其光榮的一頁曆史。一般說來,政治傳統的形成需要各種社會因素的凝聚和結集,它的威力很大,雖然持續的時間較為短促,但一旦形成必要的曆史合力,就能光照千秋。
除政治傳統以外,還有各種其他傳統優勢的存在。這些優勢比之政治傳統持續的時間大致上要更長一些。
我國有許多地區都有自己的鄉土風物與發展特點。例如:
河北省吳橋——雜技之鄉;
福建省晉江——田徑之鄉;
浙江省嵊縣——越劇之鄉,
山西省浮山一剪紙之鄉;
廣東省梅縣——足球之鄉;
江西省景德鎮——瓷器之鄉;
吉林省延邊——舞蹈之鄉;
河北省滄州——武術之鄉;
上海市——中國工業之鄉;
天津市——北方曲藝之鄉;
北京市——中國文化中心。
這些地域特征的形成,往往和它們的傳統有關。山西摔跤之鄉忻縣地處晉北,曆史上原是一片湖泊,水草豐盛,適於放牧,牧人於此聚集,建成點點村落。休息時間,喜歡“跌對”為戲,即現在所說的摔皎。摔跤的押注是一隻羊,勝者屑羊而歸,喜氣洋洋,謂之“撓手”。後來,湖泊幹涸,但摔跤的習俗鄭沿襲下來,每逢節日,仍然有日夜鏖戰的“撓手”賽。風氣所及,從娃娃到成年人均酷喜摔跤,當地民謠說:“丈夫摔跤爭英雄,婆姨拍掌助威風,老漢場外忙指劃,娃娃喊啞小喉嚨。”就是姑娘尋找愛人,也往往以“撓手”賽中的佼佼者為追慕對象。由此,忻縣的摔跤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據報紙報遭,從1977年算起,忻縣先後有169、人參加全國性比賽,其中130人進入前6名,得金牌40塊、銀牌38塊、銅牌26塊,以數量而論,獨占鼇頭。摔跤之鄉,名不虛傳。
再來看一看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這是一座音樂之城,到處是一座座音樂家的靼像和音樂家紀念碑。在這早。居傳過的大音樂家有貝多芬、莫紮特、舒伯特、施特勞斯、李斯特、勃拉姆斯,這些音樂家們曾經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然而,細想起來,卻是這座城市哺育和造就了他們,是音樂之鄉的梧桐樹,招得彩風來棲。早在l
50多年前,維也納就成為歐洲大型音樂演奏中心,是音樂家們雲集的“聖地”。與之相適應的音樂場所日漸林立。現在,維也納擁有五座國家劇院、五座私人尉院,每逢五、六月間舉辦各種形式的音樂會,悠久的音樂傳統,使這裏不斷產生著各種各樣的音樂人才。
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到地域傳統的巨大力量和威力無比的感染力。生活在這些富有特色的環境中的青少年,耳濡目染,有多少寶貴的實踐機會和良師益友,隻要他們具有一定的天賦條件和主觀努力,成為某一方麵的專門人才,較之其他地域的同等稟賦的青少年來說,不知要容易多少倍。古人說“天時不如地利”,乘其地利之便,得以成才乃是一種簡便的方法。
2.地域文化的利用和開發。地域文化也是一種傳統,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傳統。王國維在《康有為傳》中指出:“文明弱之國人物少,文明盛之國人物多。”從世界範圍看,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常與文化科學繁榮的變遷有關。作為一個區域,具體科學文化中心的形成和遷移,也與其文化傳統的興盛與衰落有關。有人作了一個中國曆史上人物出生地的統計,從整個數量和水平上看,地不分南北,各有英才無數。但是,先秦兩漢時期,人才以北方為多,燕、趙、齊、魯是人才薈萃之地,正所謂“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南宋以後,隨著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人才群也開始南移。我國浙江自南宋以來,即成為文化興盛之地。古之紹興,更是浙江的一顆明珠。人文昌茂,盛名傳天下。其實,紹興產生人才的曆史久矣,非自南宋始。據曆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紹興(時稱會稽)為越國之都,越王勾踐於此臥薪嚐膽,雄圖霸業。項梁、項羽起兵反秦,也發難於此;東漢思想家王充、學者嚴子陵都是紹興人;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在此寫下《蘭亭序》;詩人陶淵明於此留下“淵明橋”;唐代詩人賀知章、畫家孫位、書法家徐浩都出生在這裏;宋代詩人陸遊不但出生於此,而且為後人留下許許多多有關紹興的動人詩篇;這裏還養育了元代詞曲家楊維楨、明代大畫家徐渭、散文家張岱、藏書家祁彪佳、清代散文家紀曉嵐、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風起雲湧的中國近代史上,紹興又成為革命者雲集的故鄉。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等反清鬥士皆生於此,直至中國文化史上空前的偉大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學家魯迅先生。古人說:“會稽乃報仇雪恨之鄉,非藏汙納垢之地。”其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百代千秋,湧流不止。“會稽又是魚米豐產之鄉,山清水秀之地”,其文章詩詞,風格清新,別有一番山情水意,紹興之所以能夠人才輩出,又與其文化發達有很大關係。這裏著名的曆史文物有禹陵,有蘭亭,有快閣,有柯岩,有石佛寺,名勝所在,都與一些曆史人物有關。由於山清水秀,經濟富庶,使得這裏的人民有較好的生活條件,加上文化基礎較好,讀書之風曆代蔚然成風。這些條件,形成了紹興的特有的地域文化優勢,使之光榮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為中國曆史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地域文化的優勢,紹興是突出的代表,但決不是隻有紹興才是地域文化的優勢之區,古都洛陽、長安、北京,都是文化之區。現代文化之區的優勢要遠遠地超過古代的地域文化優勢,利用開發得好,會培養出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人才。
地域文化的優勢也不限於文學一麵。很多種類的文化傳統都可以使某個地方成為地域文化的優勢帶。例如河北樂亭,就出了不少名人名事。李大釗是樂亭人,其名久遠,英風颯氣,無需多論。樂亭有一種曲藝,名為樂亭大鼓,也是難得的民間文藝珍品。不但樂亭,很多地方都有自己濃鬱的地方文化和亟待開發的文化遺產,隻是一些必要的社會條件缺乏,人們還沒有對其充分重視罷了。天津是曲藝之鄉,劉寶全、白雲鵬發跡之地。解放前後,天津的曲藝名流薈萃,聲名傳播四方。現在仍然健在的駱玉笙演唱的京韻大鼓,堪稱中華民族文學藝術中的珍品,也毫無愧色。一曲《四世同堂》主題歌,唱遍大江南北,可見其藝術的魅力。各地的文化傳統不同,予曆史的貢獻有異,但是如能重視其傳統,適當開發,都會作出很有意義和很大影響的貢獻。
3.地域經濟的利用和發展。地域經濟的分布呈自然趨勢,然而又和適宜的開發和利用有密切的關係。山西產煤,河北產棉,雲南產煙,貴州產酒,各地名產,由於自然資源的不同而不同。對於不同資源應該確定不同的開發重點,從而形成不同專業的人才群體。適宜的經濟開發,可以使與之適應的人才團隨經濟開發而崛起。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形式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但計劃經濟要與各地的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特點相結合。從其實際出發,確立計劃,況且在目前的條件F,計劃經濟隻有同市場經濟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其社會主義經濟特有的威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重新恢複了實事求是的思想理論路線,根據各地的實際,要求確立符合自己特點的發展規劃,不但如此,而且從全國經濟戰略的全局出發,確定了開發大西北的戰略方針。可以想象,沿著這條路線走下去,四五十年以後,中國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繁榮的紹興文化區,又可以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大慶式的經濟區,還可以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上海式的工業城市。大西北的開發,需要多少人才,其開發結果又會培養出多少人才?地區經濟的利用實在是大有可為的事業,為人才的堵養將提供各具特色的廣闊天地。
(三)地域優勢的利用方法和途徑
l.人才個體對於地域優勢的利用。有一位普通農民青年——王立夫,他能夠在不到2寸高的透明鼻煙壺內,繪製出栩栩如生的圖畫,產品遠銷國外,為國家贏得了聲譽。王立夫的家鄉是河北衡水地區饒陽縣王橋大隊,世代務農,並無藝術家淵。但他能夠利用環境提供的有利條件,使自己得以成才。他l
2歲時,一位天津藝術學院的教師到他家鄉體驗生活,他經常前去請教和學習受到藝術啟蒙。這實際上是利用機會給予他的暫時性地利。十年動亂期間,他被迫停學,回家務農,卻未曾放下畫筆。農閑時間,冒著風雪到本縣西尹村找到清末名畫家尹少金的子孫學畫,終於打下了國畫功底,這實際上是利用了較小半徑的地利環境。
亞環境的地域優勢是一種客觀存在,人才個體隻有熱愛它,學習它,靠近它,直到掌握它和發展它,才能使之為人才成長顯不出固有的威力。因此,個人利用地域優勢的辦法,也可以說有成千上萬種。但隻要有事業心,有毅力,有適當的個人條件和基礎,地域優勢將成為對人才個體成長的極大吸引力和驅動力。
2.人才群體對地域優勢的利用。地域優勢有時是非常明顯的,有時則不是那麼明顯,有時甚至不為人所知。中國東北的大慶現在已經成為石油人才聚集之地.30年前,不過是荒原衰草、人煙罕見的一片沉寂的土地。不為人所知的地利,往往正需要人才去發掘,使地下明珠重放異彩.對於人才個體來說,也不是生於孰地,便為孰人.生於遊泳之鄉,不敢下水的人恐怕也有。因此,人才群體的形成,需要主客觀等種種條件。不是僅僅依靠優越的亞環境或強烈的個人願望就可以完成的。那麼,人才群體如何利用地利優勢呢?
一是高能為核,人才團聚。在同一個亞環境之內的人,由於經濟、文化、政治等背景相同,相互之間,信息比較暢通,在某個課題或某種社會需要已經提出的前提下,有見識、有才能的人莊往能夠同時注意到這個題目或這種需要,於是“高能為核,人才團聚”,形成一個人才群體結構。
東晉詩人陶淵明懷才不遇,棄職歸田後與同樣隱居不仕的人周陵之組成人才團一“潯陽三隱”。、李白漫遊山東,同5個性格相投的人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一同當隱士,被人稱為“竹溪六逸”。唐朝韓愈好為人師,學門弟子成績不小。北宋蘇東坡才氣奪人,有蘇門四學士為後代傳揚。清代居住揚州自詡清高、自成一派的“揚州八怪”——汪士慎、李鮮,金農、黃慎、高翔、鄭燮、李方膺、羅聘,更是名噪一時,影響深遠。從這幾個人才團中可以看出,古典文學家、藝術家組成的人才群體中,趨於一般的藝術風格和比較接近的戧作思想、政治立場和思想方法,往往是成為人才群體結構形成的粘合劑,而其政治抱負或思想傾向則是他們結成群體的精神軸心,其中德高望重、才能突出者,會逐漸成為該人才群體中的核心人物。魯迅是30年代新艾藝的中堅人物;郭沫若、成仿吾、鬱達夫等創造社四君子則是創造社的中堅人物;馬克思是流亡倫敦的無產者人才群體的當然領袖。活躍在現代中國文壇的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澱派”和以趙樹理、馬烽為代表的“山藥籃派”也是如此。隻不過,因其實績大、小而影響範圍不同罷了。
二是人以群分,才以類聚。同一地域優勢條件下,人各有誌,不能勉強。而誌向相同、情投意合的人們,就可以濟濟一堂,成為一種自然形成的有組織的並不斷發展的學術團體或藝術團體。
《戰國策》記載淳於髡薦賢的故事。淳於髡一天之內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宣王覺得奇怪,問他說:“我聽說人才難得,千裏之內能選拔一個賢士就是相當多了,百年之中出現一個聖人就是很難的了。你怎麼能一天之內就可以推薦七個賢呢?”淳於髡回答說:“不能這樣講,你看,同類的鳥兒總是聚在一起,同類的野獸也是一道行走,比如說要尋找柴胡、桔梗這些吧,你老是到窪地裏去找,一輩子也找不到,可是如果到澤黍山、梁父山北麵去找呢?那就可以車載而歸,天下的東西都是同類相聚的,人也是這樣。我淳於髡總算是一個賢士吧,你讓我推選賢士,正象到河邊汲水、用火石取火一般容易,我還準備再推薦一批賢士給大王呢。又何止這七個呢?”
淳於髡乃古代說客,其言不足全信。但是人才團聚的規律性特征是不假的,特別是政治優勢顯得更加鮮明。劉秀中興東漢,南陽故舊尤多。朱元璋興漢滅元,多是鳳陽子弟。即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也充分體現了這個特點。僅以湖南醴陵縣為例,就曾出將官三百,校官三千,這不是人才團體的凝聚嗎?
三是淮南為桔,淮北為枳。隨著科.學的發展,地利優勢的自然特征有所下降,有意識的改造的成分逐日上升。人們可以依據客觀條件,結合自己的願望,創造新的地域優勢。而處於其他地域的適合別一地域的人才也可以轉遭而來。古人有淮南為桔、淮
北為枳的說法。但誠然如是,也很不錯。桔可美食,枳可入藥。
一為營養壯其身,一為藥石去其疾,可說求仁得仁,求智得智,仁智不可兼得,有心人盡可隨其往複。總之地域優勢是一個在短時期內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人才外在因素,人類應該充多發揮不同地區的鮮明“個性”,使之為人才群體的崛起更好地服務
(四)新的地域優勢的形成和新的人才群體的崛起
美國的《亞洲華爾街日報》曾發表一篇文章,題為《大陸人希島國人的重大差異》。文章試圖論述一下使亞洲的兩大文明國家中國和日本,歐洲的兩個國家法國和英國相互分離的某些特征和偏見。文章把日本、英國稱為島國,而把中、法稱為“大陸國家”。但觀其內容,也可以把它看作反映地區差別的文章。文章列舉了l
l條差別,現摘錄幾條如下:
——新的哲學思想在大陸上產生,此後,島國將其稍作改變,為之所用。
——大陸的烹調是一種非常講究的藝術,而島國的飲食則是簡單的,但有益於健康。
——島國對於外國人民、土地和風俗習慣有一種無止境的好奇心,而大陸國家則試圖使人人都變成大陸人。
——大陸民族顯而易見是很容易動感情的,而島國民族則養成了一種出於靦腆的含蓄。
——在大陸,你要麼是贏家,要麼就一錢不值。可是在島國,人們對失敗者懷著一種天生的和油然而生的同情.
——在大陸,父母溺愛他們的後嗣,愛一輩子。在島國,孩子一滿1 0周歲,人們就期望他立即變成一個成年人。
——島國人能很快地把外來語吸收到他們的語言裏,大陸人則堅持要想出他們自己的語言。
這種說法是否確切,恐怕還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但它反映了一個事實,即不同生活環境中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習慣。而不同區域的人才也會形成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隔絕狀態逐漸發生了變化。人們就越來越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鬥爭中取得日益增大的主動權,人類的步伐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前進速度也日益加快。中國有排球之鄉。有田徑之鄉,有舉重之鄉,有武術之鄉。現在,人們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在漳州辦起現代化的排球訓練基地,把令國最有前途的排球健兒聚集起來,使他們的才華得到特別充分的發揮。試想一下,漳州訓練基地要比之排球之鄉的條件優越得多了。這就給人們一個啟發。不同地域的人們可以憑借科學.的力量把自己的優勢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又可以把原來處於劣勢的東西改變為一種新的優勢。中國的足球總上不去,球迷心焦,人民著急,迫切地希望足球事業無愧於l0億泱泱大國的地位。但是,沒有訓練基地,沒有眾多的足球學校,沒有足夠的資金,沒有完好的設備,沒有合理的製度,沒有高水平的教練,足球能夠騰飛嗎?搞足球仍然要發揮地域優勢,萬馬奔騰,數馬當先,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足球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由此而及其他,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需要各種各樣的優勢,需要全國各地根據自己的條件,在某一方麵、某幾方麵搞出自己的特長,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