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優勢可以在中國的各個地方大顯神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能級、不同專業的人才群體也會象雨後春筍一樣,遍地而生。假如我國大陸29個省市自治區,都能形成自己的鮮明特點,發揮自己的各自優勢;如果所有縣一級的行政區都能發揮自己的地區優勢,中國現代化建設又會出現怎樣的繁榮局麵?地區優勢造就人才,人才又可以推動地區優勢的進一步發展,正如袁偉民造就了中國女排,而中國女排也造就了袁偉民一樣。縱向看曆史,象一條無盡的鏈條,處在每個環節裏的人才群,都不應該辜負曆史賦予的重擔和期望。橫向看現實,現實象一片起伏跌宕的壯麗山川,其局部地區的演進升華,可以為這山川增加奇異的風貌和斑斕的色彩。我們還有“拿來主義”這一件法寶,中國的傳統要充分利用,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要充分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要使覽發揮得淋漓盡致,世界上的優異的科學成果、技術成果和各種各樣的寶貴經驗,要毫不客氣地統統拿來。我們對於自己祖先對於世界的貢獻,從來都是津津樂道,說某種某種科學成果是我們祖先的發明創造,某項某項成果應該寫上中國人的名字,拿出去,固然光榮,拿將進來也很必要。中國人反對掠奪,也反對非法攫取。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別人的,用自己的努力和合法的手段學習別人的經驗,實行“拿來主義”。我們經過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殊死奮鬥,叉有了3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麵的經驗,現在終於找到一一條淡人民致富、國家致強的道路。當然困準還很多,矛盾還很多,但是,如果全國人民的積極性切實發揮出來,各地區的優勢都顯露了出來,中國必將迎來一個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局麵。
二、人才成團現象分析
我們知道,人才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命題是人才社會群體,或曰人才成閉。如中國古代出現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揚州八怪,國外的哥本哈根學派、矽穀電子中心等等。這些都是人才成團的不同類型。就目前科技水平和社會文化發展的情況來看,大致有四種人才成團的鏈式反應。
(一)家族型連鎖反應
家族連鎖反應實例極多,在生產水平不高,科學技術不太發達的曆史條件下,其發展非常旺盛.在生產力水平發展很高,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條件下,仍然有其一席之地。但是,我們所能舉出的例子卻不很多。這是因為,第一,大多數家族類型連鎖反應並沒有成為專門研究對象,或者說,還沒有達到特別顯赫的地位,使整個社會予以承認。第二,人們往往熱衷於議論和關心那些傷風敗俗的不肖子孫的劣跡,卻往往把那些繼承父業、有所貢獻的美好事例忽視和淡忘了。在我國,梨園世家素有家傳之風。京劇老生高派、譚派、言派都有後入傳其藝術。其中譚派一門五代,代代相傳。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各自有所作為,為戲劇愛好者津津樂道。其他還有:小生行當的葉盛蘭、葉少蘭父子;花臉行當的裘盛戎、裘少戎父子;文武全才老生李少春、李浩天、李寶春父子;武生李萬春、李慶春、李桐春、李小春兄弟子侄,濟濟一堂,各有拿手好戲。除去戲劇以外,中醫也講家傳。就是兩醫,也會因深厚的家庭影響,而使某些成員作出非凡成績。我國創造“斷肢再植”奇跡的著名外科專家陳中偉,生在“醫學之家”,他父親是醫院院長,母親是藥劑師,他的姐姐、姐夫也都是醫生,他的嶽父也是一位大夫,這樣的家庭環境對其成功之路顯然有著很積極的影響。被同行譽為“遊泳世家”的穆成寬一家,他的幾個兒女和兩個侄子都在遊泳運動中作出過出色的成績。其予穆祥雄特有建樹,曾三次打破世界蛙泳紀錄。現代如此,曆史猶然。中國文學史上有“三曹”、“三蘇”,個個都可以算作中國文壇上的巨星。他們的很多詩篇、文章、詞賦,千古流傳,成為不朽之作。中國如此,國外亦然。如居裏夫人,曾經和她丈夫一道發現放射性元素而分享諾貝爾獎金,又由於她在化學方麵發現鐳和鉑,而再次獲得諾貝爾獎金,她的女兒,女婿也因為綜合了新的放射性元素而第三次獲得諾貝爾獎金。一家兩代四人三次獲得諾貝爾獎金,這該為人類作出多大的貢獻。更為令人興歎的一個實例是,距今200多年前的美國康涅狄克州有一位名叫嘉納賽?愛德華的哲學家、道德家。他的子孫已傳了8代,其中有13人當了大學校長,100多人任大學教授,14人創建了大學或專科學校,60多人當醫生,80多人成為文學家一人就任副總統一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參、眾兩院的議員,120人大學畢業,1
8人成了報社、雜誌社的負責人或主編。
其他如美國財界的洛克菲勒家族、美國政界的肯尼迪家族,他們雖然是資產階級統治者中的一員,但是,能夠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做出那樣的成績,除去其階級局限性而外,恐怕也還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二)師徒型連鎖反應
名師出高徒,這是一條真理,是一條相對的真理。至於有時候高徒未出於名師、或名師未能教出高徒,那恐怕是別有原因。我國數學家熊慶來一華羅庚、陳景潤、可以稱為名師高徒一例,蘇步青一穀超豪一李大潛,又可稱為名師高徒一例。舉l
972年以前在美國進行其獲獎研究的92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為例,其中一半以上(48位)曾在前輩獲獎人手下當過學生、博士後研究員或低級合作者。更為驚人的是卡爾文迪斯實驗室的教授J。J.湯姆森和盧瑟幅,這兩位教授一共培養了l
7位屬於各種國籍的未來獲獎人。其中,雷利—J?J?湯姆森—盧瑟福一博爾,是一條典型的師徒型人才鏈,而博爾還培養了7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人。
師徒型人才鏈得以延續的內在機製乃是“師承效應一,即學徒一方的得到師傅一方的指導、點化,從而使前者在繼承與創造過程中與同行相比,少走許多彎路。韓愈說:師道在於“傳道受業解惑”。至今思之,大致如是。著名科學家湯姆遜在《麥克斯韋》一書中說:“要逐步地跟隨一個偉大的研究家,沿著不僅由他自己已發現的,也沿著由他所引起別人發現的不朽道路走去,那就容易得多了。”生物化學家漢斯?克雷布斯獲得諾貝爾獎金後回憶說:“如果我捫心自問,我怎麼會有朝一日來到斯德哥爾摩的,我亳不懷疑我之所以有這個幸運的機會,得歸功於我在科學生涯的關鍵階段裏有過一位傑出的老師。……奧托?沃伯格樹立了一個第一流研究的方法和質量的榜樣。如果沒有他的話,我可以肯定,我永遠不會達到作為諾貝爾獎金委員會考慮的前提的那種標準。”如果說,科學上的師承關係已經顯示了如此巨大的威力,那麼,體育上教練與運動員的關係就來得更為重要了。因為這兩者實際上是共同為著同一事業奮鬥的統一體。一個優秀的電影導演,可能就是一位發現人才的大師,他對於某些演員來說,也可以看作一種師承關係。即使象賀龍元帥那樣叱吒風雲的名將,也把周恩來看作自己政治l卜的老師,從周恩來那裏獲得了極大的教益。魯迅的成功,至少和滕野先生的教誨有關,滕野先生不僅教會魯迅一些科學知識,更主要的是以自己的品格和治學精神教育和感染了魯迅,使這位偉大的學生銘記在心,永誌不忘。師承關係如此重要,以至有人把“師承效應”稱為人才走向成功的一大奧秘。據美國有關人士的統計,一半以上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曾經跟隨高明的老師學習過。而且跟隨高明老師學習的人比跟隨一般老師學習的人獲獎時間平均提前7年。這太令人驚訝了,然而是事實。但更重要的事實是,師徒之間建立最佳關係,客觀存在一個“雙邊對稱選擇”的原則。即老師必須喜歡自己選中的學生,學生也必須喜愛自己崇敬的先生,否則,就會“捆綁不成夫妻”。良好的師承效應,要求先生一方,不但有真才實學,而且深得教授學生之道,還要對自己的學生飽含深厚的感情,沒有這幾條,要成為一位優秀的導師是困難的。很多具有真才實學的人,隻因為不懂為師之道,或者心胸狹隘,性情暴燥,結果毀壞了學生的前途。據說那些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往往不善培養初蒙的學
童,卻能夠教導才華橫溢的後起之秀。據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回憶,譚鑫培指點楊小樓學戲,就是高師傳高徒的絕好的例子。因此,稱為大師的人,並非隻有那些學富五車的文章泰鬥,即使小學校的老師,也可以成為了不起的教學人才。
良好的師徒效應,要求學生一方,重點不是學習老師已經掌握的那些知識,而是學習老師的治學方法、知識結構。老師和學生是不可能完令一樣的,更不須說具體的知識內容了。有些先生年輕的時候拚命攻讀的知識內容,到了學生那裏,時代已經使它們變為人人皆知的常識。即使方法,也不見得學生和先生的必須毫厘不差,絕無二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完全等同於先生的學生,是沒有出息的學生。老師的教誨相當於助產士和催生劑,經過學生自己的努力,才會牛產出聰明伶俐的嬰兒。
(三)學派型連鎖反應
學派型連鎖反應,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者以一個高智能人物為人才核,與其他人才因子發生連鎖反應,或者各個成員程度相當,誌同道合,共同組成某某學派,相互之間產生連鎖反應。二者的反應波都會指向某特定的學術界以至整個社會。但是前者,反應波帶有比較鮮明的師徒性質和師承特征,而後者的反應波則更容易對社會發生影響。從表麵_卜看來,它的師承關係是間接的,而對外部環境的影響倒仿佛是直接的。屬於前者的實例,我們可以舉出中國古代的儒家學派、墨家學派,現代物理學中的玻爾學派、人類學中的摩爾根學派;屬於後者的有中國宋代的江西學派、清代桐城派,法國啟蒙運動中的“百科全書”派。兩種形式的學派型連鎖反應其效應既有所不同,形成的原因和方式也不盡一致。一般地說,前者形成的契機也許在新的學派的創立和教授學業的開始,而後者形成的原因,則是由於某種社會原因,使已經成名的人才的相互凝聚。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後者,例如中國晉朝的竹林七賢,盡管他們小心翼翼地避開當時的政治生活和。仕途生活,其中的某些代表人物仍然難免殺身之禍。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睫對於學派型連鎖反應的要求來看,應該是到了出現一種新的學派關係和學術研究效應的時代了。這種新的學派連鎖反應,應該是大規模的學科聯合群,應該是教學、科研與應用相結會的多層次研究體係,應該是跨國度的大而積研究係統。它不排斥地域優勢,而是找出一種充分發揮這種地域優勢的'槲互聯係的方法;它不排斥以某個研究體係為整個聯合群的核心部分,卻又認為這種核心地位不是人為地生硬分派的結果。如果說,這種聯合群在過去數十年的科研工作中也曾有過某種嚐試,那麼,今後將會出現更大的勢頭和顯示出更大的威力。如果說,東、話方不同社會製度會在某種程度,甚至在一些根本問題上給這種科學研究帶來障礙的話,那麼,中國現代政策將為這種聯合體大開綠燈。這種聯合體的形成,沒有技術基礎當然是一種沒有根據的幻想,但沒有禮會主義製度的支持,也會成為一個美麗的泡影。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和方針,必將為這種聯合體的形成充實新的血液。
學派型連鎖反應的科學效應是很大的。以布魯塞爾學派為例,該學派是非平衡統計物理學方麵重要學派之一。由於他們長期堅持自己的方向,在一些重要的領域取得重大成就。該派首領是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普利高津。1941年他在布魯塞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1年在該校任教,1959年擔任索爾威國際物理及化學研究所所長。這個研究所創建予1905年,參加該所工作的有德、英、意、美、日等十幾個國家成績突出的研究人員,逐漸形成了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為核心的學派。普利高滓長期堅持非平衡體係理論研究,提出耗散結構理論,並在化學上得到應用,1977年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金。此後,他主要從事科研組織和指導工作,自1967年起,他任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統計力學及熱力學中心主任,在他領導下,大量研究人員成長很快,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尼古拉、格蘭斯多夫、貝爾斯庫等人。
學派連鎖反應,古已有之,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智者學派等等都是。有些學派創史人或突出代表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影響深遠,曆數千年而不露絲毫衰敗痕跡。到了近代曆史,又有法國“百科全書”派,可謂精英畢至,氣象非凡。主編是狄德羅,撰稿人中包括伏爾泰、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盧梭等理論界的巨星泰鬥,終於成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在思想理論方麵的一支威力無比的生力軍。學派連鎖反應的曆史作用如此,在未來的發展史上,其作用還會更大些。
(四)傳統型連鎖反應
傳統是世代相傳的一種富有特點和特殊效應的社會因素,它可以存在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可以存在於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甚至一個家族。但是傳統不是永久不變的,一旦失去富有特點和特殊效應的社會作用,這種傳統的生命也就完結了。
國家科學傳統。例如英國的天文學,法國的數學,都是經久不衰,有數百年的光榮曆史。英國先後出現的天文學家包括牛頓、哈雷、布拉德萊、赫歇爾父子、亞當斯等。法國的數學家’先後有笛卡兒、費爾馬、帕斯卡、拉格朗日、蒙日、拉普拉斯、傅立葉、柯西、伽羅華、彭加勒、阿達瑪、嘉當,勒貝格等人。此外,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德國的古典哲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學說在曆史上都有極負盛名的優良傳統,這些傳統無疑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該時該地的人才社會群的成團崛起。
傳統型連鎖反應,最突出地表現在世界著名大學的發展史上。世界著名大學之所以著名,很重要的一條原因是形成了他們自己的一套優良的教育傳統,培養出很多的優秀人才。以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為例,英國曆史上有29個首相,50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分別畢業於這兩所大學。劍橋大學有700多年曆史。自l
8世紀開始舉行的數學榮譽學位的考試,使之逐步成為培養第一流數學家的搖籃。著名詩人和作家如拜倫、丁尼生、華爾華滋、薩克雷也都是這個學校的學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又培養出象湯姆森、盧瑟福這些重要的物理學家和凱恩斯那樣出名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
在蘇聯,有著名的莫斯科大學,它是俄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曆史最久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發起和創建,曆來是俄國的科學教育中心。培養了如萊蒙托夫、岡察洛夫和別林斯基這樣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文藝理論批評家。
我國的清華大學也是世界上頗具影響的一所高等學府。幾十年來,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教授、工程師和科學家,其中包括:錢學森、高士其、熊慶來、趙訪熊、錢三強、葉企孫、周培源、張子高、梁思成、錢偉長、吳仲華、陳岱孫、聞一多、曹禺等。著名的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林家翹、陳省身、任之恭、張捷遷等也都是清華大學的校友。、在1959年宣布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會,早期清華畢業生就有56人之多。
此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體育項目,也可以形成自己的傳統。例如我國的乒乓球、美國的籃球、巴西的足球、印尼的羽毛球,日本的柔道等等。
傳統型連鎖反應,是人才輩出的絕好的溫床。特別是世界著名大學的建設,在傳統型連鎖反應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一席之地。可惜,象清華、北大這樣的久負盛名的高等學府,近幾十年來,尤其是經過十年動亂的破壞,所出人才不多,所出科學成果也不多,是令人非常焦急和遺憾的。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引過孔夫子一句話,孔夫子說,故國者,非因有老樹,因有老臣也。梅貽琦先生續補一聯,說:大學者,非因有大樓,因有大師也。清華、北大,以及很多在中國和世界上比較有點名氣的學校,以及那些曆史上並無名氣卻有可能創造出某種名氣的學校,應該發憤不已,自強不息,不僅要培養出世界上第一流的人才,而且要培養和聚集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師。大師薈萃之地,必使傳統生輝,其傳統型連鎖反應波,波強萬裏,使世人刮目相看。
三、人才組合的群體結構
在第三章,我們討論了人才個體的智能結構。並且指出,人才個體的智能結構的理論表述,主要是一個參考係數,一種類比條件,一種啟發人才個體確定發展領域和發展方向的理論要求。實際上,現實中的人才個體,會有千差萬別的表現和個體特征。能級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以至由此帶來的智能結構中各種具體組成因素的變化。現在我們研究人才組合的群體結構,其重要性決不亞於對人才個體的智能結構的要求。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其重要性也許還要大些。人才個體的智能結構的組成受社會條件特別是其自身客觀條件的製約和約束,對於很多人才個體來說,也許無法滿足自己的主觀願望和美好需求。各類人才的群體結構組成,固然也受人才客觀條件的製約和束縛,但是其形成和發展餘地畢竟寬裕得多了。人才組合的合理的群體構成較之人才個體在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水平上首先取得了廣闊的發展境地,其結果,也必然會對人才個體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啟發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