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設有利於人才成長的社會主義新型家庭關係
社會主義新型家庭關係包括四個方麵的內容.即政治上要求上進,工作和學業上相互支持,相互關係上平等和睦,生活習慣上講究科學、講究文明。
政治上要求上進。社會主義家庭當然要遵守社會主義原則.這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比較抽象地議論愛國,也隻能是愛社會主義祖國,而不是想象中的所謂自由國家。家庭環境的合理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舉家一心,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家庭生活應該有一種適當的政治氣氛,這就是應該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時事政治,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製度,關心“四化”,有一種願意為“四化”貢獻力量的積極的空氣。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麼,這種家庭環境對於人才的成長,至少是一大缺陷。
工作和學習上相互支持。家庭生活不僅僅是吃飯穿衣以及僅限於個人生活範圍的種種事情。健康的家庭環境,應該有一種為著某種事業積極奮鬥的氣氛。為著事業奮鬥,會對家庭的正常生活帶來一定影響。家庭對於每個成員事業上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沒有事業的家庭,盡管處處都好,也隻能說它是一種庸俗的家庭,它總是有一種令人不快的小家子氣,那樣的環境是培養不出千裏馬,也招引不來金鳳凰的。
家庭成員的相互關係應平等和睦.這是一條很重要的社會主義的家庭原則。關係不平等,家庭氣氛總是有點壓抑,也不合乎曆史發展潮流和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和法律要求。一個人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視其他人如同奴隸,非欲別人畢恭畢敬,俯首貼耳而後快,這不正常。想把別人當成奴才的人,自己不知不覺地也成了這種思想的奴才,而且很不容易得到解脫。這樣的環境培養不出什麼人才。真有了人才,也會對專製的家長作風先來一個反抗,使“老太爺”的江山不穩。平等關係,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家庭成員之間,不論男女、老幼都應當尊重對方的人格,平等相待,互諒互讓。和諧的氣氛會產生愉快的精神,愉快的精神會煥發出蓬勃的朝氣,蓬勃的朝氣又促進人才的創造欲望和事業心。平等不但要體現在行動上,而且要體現在政治上,家庭有事,共同商量。還要體現在經濟上,家庭成員,凡成年者,人人有發言權,未成年人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政治平等,經濟民主,關係融洽,如果有人才,一定會迅速成長;如果沒有突出的人才,也會在家庭方麵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生活習慣上講究科學,講究文明。生活上要學點科學,講究科學,而不是祖宗成法,萬世不移。家庭生活的內容,最多的還是吃、喝,住、穿、用這些瑣事,而瑣碎之中有科學。如果不講科學,吃飯不講衛生,任孩子胡吃胡喝,大人行為毫不檢點,衛生很差,別人講衛生自己還不滿意,吃飯之前也不洗手,傳染病也不隔離,這些既對於家庭物質生活不好,對於家庭的精神生活也很不好,對於孩子們的成長就更不好,於身體無益而有害,於精神害處就更大些。正常的家庭生活還要講究文明。家庭成員之間也提倡禮貌語言,文明行為。而不是象魯迅先生在《論“他媽的”》一文中諷刺的那樣,老子和兒子吃飯,也是“他媽的”不絕於口。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慣了,對於他們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除此以外,家庭成員特別是作父母的,還要關心孩子的成長。有利於科學成才的家庭環境,既是自在的,又是自為的。自為的家庭環境比自在的環境高了一個檔次。在比較自、覺的環境中,人才成長的發展當然也會快些。
二.父母教育與成才
(一)父母對子女成才的影響與作用
我們討論過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其規律表明人才成長需要五個年齡階段。第一個年齡階段即幼年階段,是智力發展最為迅速和關鍵的年齡區。具體地說,7歲以前是人的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中5歲以前是人的智力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而這個時期,孩子們受家庭的影響特別是受父母影響最多、最大。僅此一斑,就可以看出父母對於子女成才具有的極其重要的作用。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其表現也是不平衡的。父母表現好,方法對頭,對子女的成長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父母本身表現不好,那麼其影響依然是存在的,不過,不是正值影響而是負值影響。父、母的影響,按照某些心理學的觀點看來,父母雙方的影響由於兒女的性別不同而不同,又由於兒女的年齡不同而不同。3歲以前受母親影響最多,以後,隨年齡的增加受父親的影響開始增多,有入認為男孩子喜歡接受母親的影響,對於父親有一種生理上的排斥心理。這種議論,有無道理,尚待研究。但是,無論如何,父、母對孩子們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無論父親還是母親都無法逃避這種嚴肅的家庭和社會責任。
父、母親留給孩子們的影響,可以直接關係到他們一生所走的道路和事業。魯迅先生受母親的影響很多,以至選用筆名,以魯為姓,作為紀念。朱德同誌寫過《我的母親》一文,對於母親的高尚品格作了誠摯的回憶和懷念。毛澤東同誌受母親的影響很大,也很深,多年以後回憶起來,還悵然若失。可以說很多偉人的成長與成功都與父母的影響和教誨有關。今天有很多年輕的父母,卻往往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甚至把不良的行為,傳染給了自己的後代,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這是應該引以為戒的。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又由於生活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現代社會中,由於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子女數量急劇減少,加上生活節奏越變越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有了新的形式和特點。以我國的情況而論,現在獨生子女多了,三代人家中,隻有一個男孩或一個女孩的也不少見。“物以稀為貴”,少不得要多疼多愛。有些老年人和做父母的,把孩子嬌慣得不成樣子,捧在手上怕摔著,含在嘴裏怕化了,辦法想盡,仿佛依然無法表達自己的舔犢深情。其實這種做法,於孩子的成長不但無益,而且有害。當然缺乏必要的關心和愛護也同祥不好。存美同,由於離婚率高,青年女子婚前生育的現象比較普遍,致使非婚生子女和離婚後隻隨父母一方生活的子女數量大增,比例驚人,對孩子的成長發生很多不良影響。父、母沒有責任感,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缺少必要的關心和愛護.會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畸形。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具有健康心理的幼兒,變成了性情乖張、難於與人相處的特殊兒童。據美聯社東京l
985年1月1 6日電報道,日本父母對子女撒
手不管的觀象也很嚴重。一位發表過暢銷小說的作家說,由於父母不管教子女,現代日本青年變得好鬥、幼稚。他說,今天的孩子“怕苦怕累,缺乏意誌,沒有忍耐力,而忍耐力一般被認為是日本社會中的一個關鍵因素。”還說:“今日的日本小學生認為,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這些原則意味著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們認為,個人主義是用來保護自私自利傾向的擋箭牌。而且現代生活節奏迅速加快和年輕的父母都參加工作,好象也給子女教育帶來一定問題。據美國的《新聞周刊》報道:東京都的一位警察說:“父母都工作,當他們無法給孩子們以充分地照料時,就給他們錢。”這種做法的後果如何,可想而知。日本青少年出現的這些傾向與我們城市中新的一代成長頗有些相似之處.當然國家製度不同。但在家庭教育這一點上,是不是有共同需要吸取的經驗和教訓呢?看起來,對孩子的成長,無論哪種製度的社會,父母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責任,所不同的不過是對於社會職責和責任內容的理解上的差異。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一般影響,也可能有特殊影響。一般影響體現了社會發展的一般家庭特點,特殊影響則體現父、母身上的特有的品質和風格。
孩子們的成長當然不完全取決於父母的影響和教育,但是一想到天下父母誰不願意孩子們盡快成人,而且成為人才。如果由於自己的不慎竟會毀壞這人才,普天之下的父母,能不怵然而驚?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能不多費苦心,並且不斷追求科學方法和正確的途徑嗎?
(二)應該引起重視的代溝問題
代溝,指的是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本世紀以來,代溝問題方麵的矛盾愈演愈烈,終於成為一個帶有全球性特征的嚴重問題。古時候,特別是在封建經濟上升階段和權威時期,封建倫理製度剛剛建立,並還帶有相當的進步作用的時候,代溝問題如果存在也不會成為所謂社會問題。但是隨著封建製度的急劇沒落和資產階級走上曆史舞台,代溝問題就比較突出了。在現代社會中,不但資本主義,就是社會主義製度下也有了“代溝”矛盾。從東方到西方,代溝問題纏繞著千百萬家庭,使他們焦慮、不安,甚至百思不得其解。有一篇文章說:在新加坡,老一代人不時地抱怨兒女們太任性,吃不了苦,對於吸毒和“性自由”之類的消極的外來影響一拍即合。但是,由於政府作了努力,好象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到達不可調和的階段。在日本,直到1955年還有40%的家庭有6個以上的成員。到了1
983年,這個比例便下降到8%。日本的社會學家一般都將家庭結構的變革從笫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算起。戰後的“經濟奇跡”進一步侵蝕了傳統的模式,特別是父親的地位,已經由一家之長——法律上和理論上權力的中心——淪落為一個簡單地養家糊口的人。對此,一個老人會說:地震、雷電、火和爸爸是世間最令人敬畏的東西.而日本青年人會笑嘻嘻地加上一句:現在已經不再包括爸爸了。位於西方一個角落的古巴也有了“代溝’’問題。據有關文章介紹:古巴一多半人口不到25歲,這一代人是在隻知道卡斯特羅是其領袖的環境中長起來的。這一代人的危機,隨著l
963年以來的人口增長高潮而加劇,其影響體現在狹小的就業市場上。古巴青年勞動力過剩,並逐年增加。青年犯罪率高,逃學以至破壞者日多,表明在失業日益嚴重、許多人處於非自己找工作不可的現實麵前,青年的精神日益頹喪。報刊的分析,未必都是正確的,但它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事實,代溝問題確實存在。在我們崮內,由於十年動亂,也存在明顯的代溝問題。不少老人認為現代青年一代不如一代,他111總愛以50年代、60年代的眼光看現在的青年,而青年一代,則認為老一代不理解自己,他們所追求和渴望的往往遠離現實,得
不到老’代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對於價值觀念、理想等重大問題有著不同認識,因而兩代人之間產生了所謂的“代溝一。
那麼,“代溝”會對人才成長產生哪些影響呢?
人們通常注意到的,首先是“代溝”對人才成長帶來的不利影響,這種不利影響有三個方麵,第一,父母親對兒女的行為和思想看不慣,要管束,令其就範。其結果或者是矛盾激化.父子、母子之間成尖銳對立局麵,或者是矛盾隱藏起來,子女不再當麵發表與父母相反的意見.背後仍然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其結果是既疏遠了兩代人的感情,又會發生一些父母料想不到的事情。第一,從子女方麵來說,成長到一定年齡,他們對外部世界和人際關係等等事情有了自己的獨立的看法,對自己父母特別是父母的俘種教誨產生了反感心理。我們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作者對於“父親”可謂情深意切,但也談到其對“父親”一些作法的不滿意,以青年人的聰明小視著“父親”的“迂”,由此可以想見一般情況。青年人在成長期間,特別是青春期間,由於心理、生理等方麵的急劇變化,對一些成年人特別是父母的勸告聽不進去。應該說也是正常的。聆聽 父母的話,在幼年少年時,本是天經地義的事,隨兒女年齡越大,獨立見解也越來越多,對父母的管束既易反感,父母也有點很不適應。而父母的不適應反轉過來刺激了兒女的自尊心和獨立要求,往往發生兩代人之間的衝突,把本來應該聽從父母的“意見”也往往給否定了。這對於青年人來說,應該說是一種失誤。第三,“代溝”問題,往往與社會思潮有關。因此,它影響的一般不是個別的家庭,而是相當範圍的家庭群。因
此,兩代人各尋知音,無疑又給這種兩代人之間的不同見解“火上澆油”,於是,有些性急的父母便和同樣性急的兒女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這在第三者看來,當然是“代溝”問題的典型表現。由出此有些報刊便發表意見,把這些矛盾說成是兩代人之間不可逾越的代溝障礙。這種宣傳無疑對於所謂“代溝”的形成和發展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以至有些本來沒有“代溝”感受的”父與子”也真正有了“代溝”觀念了。
代溝是客觀存在的,處理得當,不僅可以減少其對人才成長發生消極影響。還會使之成為促進人才成長的積極因素。代溝的最危險之處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不適當地宣傳和同樣不適當的處理方法,由此產生的後果,也許比代溝本身為人才成長帶來的消極影響還要大得多。
首先,對於“代溝”問題應該有一個正確認識。其實,所謂代溝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兩代人之間既有差別又有共同點。如果隻是強調其差異性一麵。本身就脫離了兩代入關係的實際情況。同時,還應該看到兩代入之間的矛盾,絕不僅是所謂一是一非的正確與錯誤的鬥爭。這裏也有很多的情況,有些時候,在某些問題上父母的意見是對的,兒女的意見有片麵性;有時候,父母的意見是錯誤的,兒女的意見是正確的;還有些時候。母親或父親一方與兒女站在一起,對父母中的另一‘方提出反對意見,應該說,家庭矛盾和不同意見,固然有代溝問題,同時還存在著更多的其他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兩代人對於一。些問題的看法,由於其經曆不同,思想方法不盡相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老年一代富於經驗,而處事有方,青年人積極進取而有創造精神。如果能夠取長補短,心平氣和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聽取對方的意見,那麼,父母可以成為高明的父母,兒女也可以成為高明的兒女。他們各自可以從對方身上汲取自己所缺乏的營養,並使老少兩代人才,各有收獲,相映成趣。
總之,代溝問題是一個引起全世界學者、專家和社會各階層
重視的問題。如果處理得當,那麼,所謂不可解決的代溝矛盾,
既可以成為延緩父母精神衰老的一副靈藥,又可以成為兒女進步 三、愛情、婚姻和成才
(一)愛情與婚姻對於人才成長與發展的意義
愛情與婚姻不是同義詞,但是鑒於篇幅和麥述上的原因,我把它放在一起。在下麵的討論中,有時會共同使用,有時會交替使用,隻好請讀者自己去辨認了。
愛情與婚姻對於人才成長究竟有多大作用?這隻要看恩格斯在《費爾巴哈和德圍古典哲學的終結》中講過的一段活,就可以知道其作用確實是夠大的了。恩格斯說:“人與人之間的、特別是兩性之間的以感情為基礎的關係,是自有人類以來就存在的。尤其是性愛在最近800年問取得了這樣重大的意義和地位,竟成了所有的詩歌都必須環繞著它旋轉的軸心了。”性愛之所以在“最近800年”取得如此顯赫的地位,固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但僅從其表現出的力量和作用,就已經令人十分感慨。愛情的作用,也許是因人而異的,但它在一定的場合和對象身上,確實有著奇妙的魔法般的作用。英國著名女詩人白朗寧夫人,15歲時騎馬受傷,是一位“二十幾年來一直禁錮在床上的病人”,但是,真摯的愛情竟使她恢複了健康,在她39歲上的某一天,竟然自己走下樓來,使她的家人驚歎不已。愛情可以根治病魔,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跡了吧。
對於一般人來說,美滿的愛情和婚姻對於雙方的身心健康都大有益處。愛情與婚姻直接影響的當然是家庭生活,但是它們所波及的範圍又遠遠不是家庭所能限製的。它可以成為人們事業上的一種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動力。曆史上無數事實證明,美滿的婚姻和愛情曾經給了多少傑出的人物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生活、工作、奮鬥與犧牲的勇氣。馬克思的愛情生活是令人敬佩的一種,魯迅先生的愛情生活也是令人敬佩的一種,居裏夫婦的愛情生活又是令人敬佩的一種。恩格斯的愛情生活,列寧的愛情生活,都在他們的革命史上增添了極為光彩的一筆。毛澤東同誌與楊開慧的愛情生活也是值得稱道的。以至楊開慧烈士犧牲數十年後,毛澤東還寫詞懷念她:“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相反,不幸的愛情與婚姻也會使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帶來極大的損害。俄國普希金的愛情生活可以算作這方麵的一個代表。普希金才華橫溢,在政治上、藝術上都是當時俄國出類拔萃的人物,但由於愛情上的不幸,以此為契機,終於使得這位才華蓋世的大詩人年紀輕輕地就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一個政治家、一個領袖人物在婚姻問題上處理不好,確確實實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意料不到的損失。這一點,是有很多事實可以證明的。美國某大學在選拔校長的時候,規定要對其夫人的情況進行考察,這好象是無中生有,多此一舉。其實,仔細考究起來,也頗有一點道理。即如美國總統,有一位賢內助,也是大有益處的,而有一位不稱職的第一夫人,就會給美國整個國家丟麵子。以此推之,一個學院辦得好不好,不但與校長有直接關係,而且與校長夫人也大有關係了。這就是說,婚姻和愛情不但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會影響他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會影響他的事業。而且,如果這個事業和其他國家或人有著密切關係的話,那麼這種影響就遠遠超出了家庭和人才個體自身的範圍。難怪台灣現代女作家三毛要說:
“婚姻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之一,對男孩女孩都一樣。”其實,又哪裏僅僅是男孩和女孩呢?中年人、老年人對於愛情和婚姻同樣有著特殊的需要,不過是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罷了。
愛情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令人不可捉摸,而愛情對於人才成長和發展,特別是創作的影響,同樣是千變萬化,無法言及。對於詩人和作家來說,有時候愛情的破裂卻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使其象一隻悲傷的夜鶯,發出了裂金碎玉之聲。有時愛情的成功又會激發他們創作的興趣,使一枝生花妙筆,更增添了百倍精神。愛情有時會象一個精靈,它犧息在人的靈魂當中,推波助瀾,興風作浪,既可以使人血脈賁張,激奮不已,也可以使人心灰意懶,痛不欲生。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世界上隻有不成功的婚姻,卻沒有無感情的愛和恨。愛情之所以取種種形式激發作家和一。切與此有關的人才的創作激情和創作力量,就在於不淪成功失敗,它總有一點寶貴的真實之“情”。
愛情是男女雙方的事情,其影響也是相互的。因此,如果某一方做出某砦成就,假使他的婚姻是美滿的話,那麼,這成績應該說是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的成果。蘇聯社會學家鑒於蘇聯觀實情況,曾向蘇聯男同胞大聲疾呼“最好不要打光棍”。他們認為“獨身者可能工作不壞,吃得很好,過得不錯,但他在生活上是不會美好的。有篇文章說:“好女人是一所學校,”這話很有道理。“世界上有男女組成,當有一個好女人在你身邊時,你的世界才是完整的。”馬克思曾經獨到地指出:。婦女是社會變化和發展的酵素。”上麵提到的三毛也曾把女人比作一架鋼琴,她說:“婚姻和愛情的模式在世界上有千萬種,我的看法:女人是一架鋼琴,遇到一位名家來彈,奏出來的是一支名曲。如果是一個普通的人來彈,也許會奏出一個流行曲;要是碰上了不會彈琴的人,恐怕就不成歌了。”其實,男人又何曾不是如此。在男女達到政治上平等的國家和社會裏,愛情和婚姻對於男女雙方有著同樣的作用。
愛情和婚姻是人世間如此重要的事情,它對於人才成功與失敗有著重大的關係。
(二)新的曆史條件下愛情婚姻中出現的新課題
愛情與婚姻,就其本質來說,原本是一種社會曆史現象。它在人類發展史上,由於受生產關係、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社會製度的製約而處於不同的曆史階段。愛情婚姻的合理性屬於曆史範疇。它隻能在曆史提供的可能性與現實性的舞台上尋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所謂新的曆史條件,無非是政治條件、經濟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以及思想條件和已經改變或正在改變的風俗習慣。
對於這種曆史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早已做出過精辟分析和議論,托夫勒等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學者也做出過各種各樣的預言。變化是必然的,這是很多屬予不同階級的理淪家們共同的意見,但究竟如何變化,或者說怎樣變化才是最合乎曆史發展要求的改變,卻存在著極不相同的意見。如果我們不能就其變化的原因,而就其變化的現狀分析的活,.現代愛情與婚姻至少有了如下的急劇改變。
第一,就總體來講,婚姻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以西方最為典型。但在如捷克斯洛伐克這樣的東方社會主義國家其變化程度也是非常驚人的,甚至並不比西方的變化小。而象我們這樣的東方社會主義國家或象日本這樣的東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愛情與婚姻觀念的變化也是很大的,其婚姻結構也開始或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美國國情普查局有一些關於美國家庭變化的數字統計。其有關內容依次如下:”婚姻,第一次結婚的平均年齡現在是:男24.8,女22.3歲,在長大成人的年輕人當中有10%決心永不結婚。離婚,由於離婚率上升,隻有父親或隻有母親的家庭從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