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們今天所處的客觀環境來說,無疑是中國曆史上,也是建國以來所出現的最為理想的客觀環境。要知道,人們對四化認識的統一曾經付出過多少代價,而建設四化的基礎條件的取得,人們又付出過多少犧牲;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的取得,又需要具備多少種條件;領導集團確立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又要多少年的探討和求索;現在這些條件都大體具備了。當然,環境對於每個人才個體,外部條件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四化宏圖就將展現在人民麵前。人才難得,機遇更加難得,所謂“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英雄報國,壯士投軍,諸事有成,何其幸哉
生活在今天的青年人和一切人才,潛人才,切莫要生在福中不知福。
二、人民群眾永遠是主力軍
現代文藝理論注意到,文學理論研究,除去對作者一作品這兩個關鍵環節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而外,還要對讀者這個也許是更為重要的環節給予重視,形成作者一作品—讀者這樣一個聯係鏈條。並認定讀者實際上處於更重要的環節,其理由是,文學發展雖然是以文學作品為自己的主要標誌,但是,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讀者,那麼,任何文學作品都是很難產生和發展的。因為作者原本也是讀者中的一員,即使產生了新的作品,沒有讀者的支持,也會很快歸於消亡。唐朝大詩人自居易愛詩如命,生前總擔心死後作品會喪失殆盡,於是把自己選定的詩集藏之名山,以存永久。事實上,使作品永垂不朽的,除去作品本身的價值而外,得到讀者的認可是更為重要的因素。即使是上乘佳作,如果沒有多少讀者,也很難留傳下去。讀者是產生文學的土壤,是傳播文學的階梯,是判斷文學的主考,是發展文學的基本動力。由文學而及一切領域,人民群眾即永遠是主力軍。沒有群眾,任何科學、任何創作都失去了基礎,也失去了發展和普及的對象。科學技術的進步仿佛一條無窮無盡的長河,而人民群眾正是這長河的主體,一代一代永久不息地流傳下去。其中的人才,在不同的時空點上進入這偉大的河流之中,成為引人注目的晶瑩水珠。但是,如果沒有這長河,那麼,多麼偉大的水珠也會很快地幹涸,化作一縷浮雲飄然逝去。長河的發展是無窮盡的,每個具體的水珠的入水處都有特定的環境,這就決定了任何水珠都有它的曆史局限,隻有彙成滾滾洪流才能獲得永恒的活力。因此,我們說,人才的能動力量體現於社會力量之中,是通過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群眾的集體行為得以生存發展和實現的。
有人說,現代科學技術進步了,知識分子的比例越來越大,自領工人在西方已經超過藍領工人,而且隨著科學的進步,技術人員的比例有可能進一步上升。但是,這不能說明,曆史前進的主力軍不是人民群眾,隻能說明,人民群眾的素質結構由於曆史的前進而發生了變化。人民的素質結構實際上經常處在變化之中,兩千年前的人民,其文化、思想、習慣和技術能力自然不能和現代人相提並論;而兩千年後的人民的素質,就其一般水平而言,也絕非我們今日的飽學之士的能夠勉強企及的,人民的素質結構可以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但主力軍地位卻橫亙千古,萬世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