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教育在人才培養當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不重視教育,而可以培養大量人才的。但是,由於科學技術和其他很多因素的影響,僅僅有正規教育已經不夠了。而且傳統觀念中的正規教育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科學技術的要求。其基本理由是,科學技術發展太快,知識更新的尉期更快。一個技術人員,在學校中獲得的知識,三年以後,就老化或相當部分老化了,加上自學的結果,仍然有可能入不敷出,出現知識赤字。但是人還年輕,而且本質也不錯,怎麼辦呢?於是國外專家提出和發明終身教育這個概念,就是說一個工作人員不僅要完成學校中規定的學業,而且一生中,都要或間斷、或連續地接受新的教育。我國現在到處都在開辦的職工業大、函授學校、電視大學,可以看作這是終身教育在中國的特殊形式和方法。終身教育對個人的前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對國家事業和企。事業單位的集體利益也是休戚相關的大事情。因為隻有所屬人員的文化素質、技術素質和理論素質不斷提高,才有可能指望一個企業、一個單位做出新的更為引人注目的成績。除去正規教育和終身教育以外,自學也是一種培養人才的重要形式。自古以來,自學成才就非常之多,在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下,自學成才的要求與過去不同了。古時候,識幾個字。就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達到成才的目的。現代自學的含義又有更高層次的內容和特點。一股說,自學成才,至少應該接受過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以後才有最起碼的基礎。否則,企圖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成才恐怕是很不現實的。但是,雖然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自學成才提出了某些要求,卻絕對沒有阻塞自學成才之路。相反的,由於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興起,自學成才之路仿佛更加需要和現實了。學工的改為學文,學文的改為學理,學理的改為學工的好例子,幾乎比比可見。這說明,人們在接受相當的教育之後,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為變異之才。“青出於藍勝於藍”,用於此處,也算貼切。現在,周家教育行政部門,增設自學考試製度,對於自學成才無異於大開方便之門,有了錦上添花的妙趣。人們自學起來,就更帶勁也更有信心了。應該說明的是,用人單位對於由各種渠道培養出的人才,包括自學成才的人才,都應該一視同仁。關鍵在於考察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現實表現,而不是隻看文憑,隻看學曆,隻看“出身一(哪個學校畢業),而不管人才個體的具體情況,那是一種懶辦法,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習氣。日本曾經是一個十分重。視文憑的國度,但近幾年很多日本企業家們開始進行反省和新的探討。有見識的企業家,固然也看文憑,但最重能力,不管是不是戴博士帽,關鍵看有沒有博士的能力和水平,美國也是如此。人家都可以正確或比較正確地解決的問題,我們這裏理應做得更好些。為什麼?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
(七)企業文化
什麼是“企業文化”?有一本研究企業管理的著作《尋求優勢》,對這個問題作了說明。這個說明很成功,因為這樣一一本專業性很強的書.能夠引起如此眾多人的興趣。
80年代的企業管理是和計算機,數學模式、智力結構、信息係統結合在一起的。近些年來,人們又發現經營最成功的企業的最顯著特點不是嚴格的規章製度和利潤指標,也不是任何一種管理工具、產值和手段,甚至不是科學技術,而是企業文化。在一個組織裏形成的共同文化觀念和曆史傳統,共同的價值準則,道德規範和生活信息,借此將各方麵的力量彙集在一個經營哲學之下。人們認為,70年代管理實踐和理論的中心主題是經營戰略,80年代的興趣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功的核心?
《尋求優勢》的作者對美國經營最成功的43家公司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公司成功的經驗,驚人地簡單明了,淺顯異常:公司領導重視人的因素,尊重每一個人,把雇員看作有獨立人格的成年人。“工人有思想,有主意,而不隻是有一雙會千活的手。“如果人們認為他們對命運哪怕有一點控製權,他們就會努力完成任務,幹得更好。”這訣竅可多麼簡單,不但美國,幾乎整個西方都存這方麵取得了共同的經驗。瑞典享有極高聲譽的“沃爾沃”牌汽車廠的管理經驗證明了這一點。他們說:“讓工人愉快地工件是企業成功的根本。”法國的企業家們也承認這一點,他們說:“企業的活力在於廣泛動員職工的智慧。”日本企業家做得還要好。如果我們不是從經營效果和贏利這個角度來考察企業文化的作用,而是換個角度,從培養人才、發現入才和發揮人才作用來考察企業文化的作用和意義,那麼,同樣能夠獲得很大的收獲。
首先,重視人的文化素質和技能堵養。重視人的因素本來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由於某些原因沒有被重視。到現在反需要向西方去學習關於“人”的經驗,說起來真有點不是滋味。但是,既已落後,不學習怎麼行呢?資本主義企業尚且如此,社會主義企業如果不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使用就是犯了更大的錯誤?
其次,對於企業人員的生產要求和教育要求。生產要求雖然是必需的,企業不生產,還要企業有什麼用?但是,把企業人員僅僅當作勞動力顯然是不夠的,而且也是錯誤的,應該生產與教育並重,或三分教育七分生產,不斷地有計劃地送職工和技術人員去學習,去培訓,去深造逐步提高企業人員素質,結果會比單純地發掘企業人員的生產潛力要大得多,而且也會從中湧現出很多新的人才和人才群。”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如果使企業人員都有學習機會,那麼昔日“吳下阿蒙”成為今朝統軍名將的也許就不止一二個人了。
最後,企業人員的素質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素質和文化結構也會發生變化,整個企業職工家庭的文化構成和素質會發生直接的變化,這種變化必然會影響到社會上去,更重要的是會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因此,企業文化建設,就不僅僅是為企業培養人才,而且對社會和社會未來發展的人才培養都具有一種特殊和意味深長的作用。
(八)投資和集資
以教育為例,投資雖然是主體部分,但是集資也是不能缺少的項目,從發展來看,集資在整個資金中的比重還會有較大的發展。實際上,隻靠投資辦教育,是量布裁衣,麗不是量體裁衣;是被動行為,而不是主動計劃,甚至是吃光花淨,竭澤而漁。從這些年的實際情況看,主要是投資太少,資金短缺,該辦的事辦不了,空有人才沒有設備;有了設備沒有房屋;有招生能力,沒有宿舍與教室;師資不少,住房擁擠,結果是職工埋怨,領導為難,兩相無趣。
當然,教育事業的發展,其經費來源,主要是國家投資的增加。這種增加是可以逐步有所改善,而且目前也正在年年有所改善。對於集資也應該有充分的重視。這個重視包括三個方麵。第一,國家行政機關的支持。美國企業家為教育捐款踴躍,因為為教育出錢,經濟上並不十分吃虧,在其他方麵又有所裨益。第二,學校的努力。學校管理人員不要總是沒頭沒腦地埋頭一隅,不看世界。隻曉得坐冷板凳,吃伸手飯,不去“呼風喚雨”,征得社會的同情、讚助和支持。第三,社會企業單位的重視。使他們樂意象和某些體育隊伍掛鉤一洋,象讚助岸育比賽的電視轉播一樣,對教育事業的發展發生濃厚的興趣,最好是產生當仁不讓的神會榮譽感。這當然是校、廠雙方的事情,如果能夠互通信息,互相幫助,那麼,事情辦起來就會爽快些。第四,發動社會各界的幫助。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當然不能象對企業那樣要求,但是積少或多也是一個很值得注目的力量,而且這力量不但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社會人士對教育的支持,不管出多少錢,總是要花完的。但是,那種支持教育、關心第二代成長、關心國家建設的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卻是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共存。譬如陳嘉庚先生投資辦學,雖千秋萬代之後,其家鄉與全國同胞,又怎能忘記
(九)計劃分配與“市場”調劑
人才的計劃分配,主要指各種畢業生的有計劃分配和用人單位內外進行的人才計劃調節。計劃分配是社會主義製度下主要的分配和調節形式。有人認為,計劃分配不好,而應該由人才個體自謀出路,采用類以“價值規律”的辦法進行分配和調節。實際上,計劃分配有它獨到之處,或者說具有特有的優越性。計劃分配與國家計劃經濟相適應,對於人才的培養、分配使用和管理都有一套比較合理的安排,使人才個涔在宏觀上有所保障,為發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當然,資本主義的競爭也有它本身特點和可供借鑒之處。但是,如果在謀求生活來源和職業方麵花費過多的時間,對於人才的社會作用的發揮來說,顯然是非常不利的。我們看《紅與黑》這樣的小說,知道西方資產階級的個人奮鬥是怎麼一種形式和特點,如果把社會主義製度下的人才分配等各種製度引向《紅與黑》所描述的那樣的環境中去,顯然是錯誤的,也是為全國人民所不允許的。實際上,計劃製度有高屋建瓴之妙。國家可以俯瞰東、西、南、北各個方麵和各種層次的需要,根據需要考慮人才的培養、發現和使用,比起完全依靠“市場”來調節,無論如何要好得多,方便得多,也實用得多。
但是,單純計劃分配有它的缺點。一方麵,主管分配的人很多是外行,對於分配對象的選派有點盲目性。另一方麵,學校與用人單位不見麵,又使這種盲目性變得更為嚴重。將人才作為產品進行分配,其結果,會帶來比不合理地分配物質產品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麻煩。再加上不正之風的幹擾和侵蝕,使本來比較合理的計劃分配製度成為人們厭煩和攻擊的對象。但是,計劃分配的主要缺點在於完全的計劃分配和我國人事製度的水平、科學技術的水平和管理水平還很不適應。如果在宏觀管理方麵,采用計劃辦法:而把微觀搞活,采膈“市場”辦法。那麼,人才交流製度就會呈現勃勃生機,人才的使用和作用的發揮也一定會出現新的麵貌和新的形勢。
談到“市場”調劑,這個詞有點不倫不類,人怎麼能進行“市場”調劑呢。但這是借用語,其本意是說,在宏觀計劃之外,應該允許人才個體與接收單位見麵,考而後用,或試而後用,或試弧不用,或用後辭退。這樣,從人才對於單位的選擇來說是“當今之世,不但君擇臣,臣亦擇君。”而單他對於人才的選擇,則是“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雙方各有所得,豈不甚好?
計劃與市場的關係,應該以計劃為主,“市場”輔之。所謂宏觀管死,微觀搞活,就是這個意思。而宏觀的內容包括,戰略發展計劃,總的分配方向,第一二類國家重點工程和單位的需求保證等。微觀搞活,以不影響他人利益、不傷害國家利益為前提,個人的誌願與單位需要相結合。1986年大學分配開始試行一些微觀搞活的辦法,看起來,這樣搞下去,比單純也汁劃分配要合理得多,也有利得多。
(十)政治教育與經濟杠杆作用
講到分配,除去分配單位與個人所學知識是否對口以外,有一個環境待遇問題。“天(津)、南(京)、海(滬)、北(京)”環境好,生活條件吐也不錯.當然便於分配和淵劑,現在又增加了蛇口和深圳以及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也是比較吸引人的地方。邊遠地區環境較差,生活條件又不太好,於是成了人才調劑和分配的難題。大學每遇分配,先問外地名額多少,足見關心者甚多。處理不好,非但完不成計劃指標,還帶來其他很多問題。
那麼,依靠什麼來順利完成計劃任務,而做到單位、家長和畢業生三方滿意呢?不外一靠政治教育,二靠經濟杠杆作用。
政治思想教育,這一條很重要。有人說,現存政治教育不靈了,隻有錢才靈。真是如此嗎?不見得。張伯駒先生的夫人潘素曾與我國畫壇泰鬥張大千先生,隔海相望,共同成畫一幅。海外有人知道此事,願以50萬元的高價索要,被潘女土微笑拒絕。她說:“不賣,將來我要把它獻給國家。”這樣的事情多得很,怎麼見得有錢能使鬼推磨。迷信此道者,大多數是自己願意用幾個小錢為人家去推磨,不過,一旦中了人家的魔道,要解脫就不那麼容易了。要相信人民的覺悟和人才的覺悟,如果宣傳教育本身是科學的、正確的和善意約,那麼,相信它住我們社會主義中國,會有很強的說服力和作用力。
同時,要注意經濟杠杆的作用。使人才的分布在全國各個區域內逐漸趨於平衡,滿足各個地區的需要,僅僅依靠思想工作是小夠的,還要發揮經濟杠杆的作用。這個作用有時候比思想工作見效快得多,處理得好,會使人才分布不均衡情況逐漸走向緩和有些問題漢靠思想工作也是不適當的。比如,將北京人硬派去西藏和新疆,而且既不考慮誌願,也不考慮本人的情況和家庭情觀,說是去三年、五年,結果一去不複返給人家帶來很大的不便和痛苦。如果在人才的培養方法上注意在政策上有所體現,使邊
遠地區的考試分數線低一些,還可以辦些專門的培訓和代培性質的班級,那麼,這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好得多嗎?計劃當然是要有的,人才流動雖然不象有些人宣傳得那麼神乎其神,但是流動。,確有必要。如果加上政策上的調劑和保證,那麼,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的問題,在不遠的將來是可以得到比較妥善的解決的。
(十一)繼承、發展與改造
人才種類,從廣義而論,有多少行業就有多少種人才,這還是一種比較宏觀的說法。各行各之中,不同所長、不同種類的人才還很多,或者說每個行業中都有很多種人才,因此,人才的發展不應該局限於科學技術一個方麵。任河一種行業,隻要它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作用有意義的都應該發展。如地方小吃。過去北京有很多種地方小吃,僅僅天橋就有幾十種之多。據說,老舍有一癖好,就是逛天橋,吃小吃,高興之餘還打算在一個簡陋的旅店的大通鋪上睡一覺。國外僑胞和外籍華人思鄉之情,不僅表現在大方麵,表現在對於故國文化傳統和重大曆史場麵的思念,而且也許更重要的是對於國內親人的思念,對於國內養育自己的地方和特產的思念,也許一種小吃要勝過l0年教育,使他們身居異鄉,於故鄉舊物永久難忘。李宗仁先生去國之時。曾對南方月餅大有深情,歸國之後,心願始了。你不要小看那些小玩藝,小玩藝中有大精神。天津的泥人常,不過幾個泥人,卻為國家贏得了聲譽,你能小看他們嗎?因此,人才的發展戰略就不限於某種行業,而是行行業業,都應有所規劃,有所改造,有所,繼承,有所創造,有所發展。
繼承是先把那些傳統的好的東西繼承下去,使之不至失傳。發展是把那些傳統工藝革新,使其更具時代性特征,更受人民喜愛,成為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新的藝術。所謂改造,是對於那些已經不適合現實需要卻有著某些藝術性的東西,經過改造,去是糟粕,取其精華,賦予他們新的生命。繼承、改造與發展,不僅對於傳統工藝,對於工廠、交通、輕工業和各種行業大致上都是適用的。在繼承、改造與發展當中,發現人才,哺育人才,培養人才,選拔人才,使人才遍地生發。國家昌盛,人才遍地,這才是社會主義人才戰略要達到的目的,這才是人才波峰到來所要求的佳妙境地。
(十二)文與理
人才固然不限於科學技術領域,但人才最集中,最有先鋒作和核心作用的卻是科技領域。因此,我們還要專門討論一下,等校教育中,影響人才發展均勢最大的文與理的關係。文與理的內容很多,文、理之外的內容也不少,就其廣義而論,文與理是各種不同專業的簡要代名詞,並非僅指文科、理科的區分而已。文理關係,當然有必要的數量關係。從我國建國以後的發展情況看,重理輕文的傾向一直沒有得到糾正,就是在十年動亂期間,也對理科稍有偏愛,說理工科大學還是要辦的。對於文科則不惜讓他鬼散神消,灰飛煙滅,連個“辦”字都尋不到了。但是,文、理各有作用,不容忽視,也不容偏廢。如果以為,我們的人才培養,隻要自然科學家就行了的話,那又是犯了一個大錯誤。實際上,經濟類人才、法律人才和各種文學人才的需要,絕對不亞於任何一門學科,而這些門類人才如果長期缺損下去,會給“四化”建設帶來極大的損失。
文理關係問題,從現代科學意義上講,已不屬於文理分類人才的數量問題。而是文須學理,理須學文,文理滲透,互為所依,如果在學科問題上處理不當,則會使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某種真空地帶。這種真空地帶對於整個事業的影響,或大或小,都是極其不利的。因此,我們在研究文.理關係的時候,要考慮過去的經驗和教訓,要吸取國外的好的作法和借鑒他們的各種經驗。以此鞭策自己,提醒自己,使我們的人才種類更全麵些,人才個體的發展更全麵些。對於社會需要的準備更充足些,對於社會實踐的貢獻更充實些。
(十三)新與舊
新指新興學科,舊指傳統學科。人才的培養,不應該限於傳統學科,也不應該限於新興學科。
新興學科的興起,是曆史的必然。如果總是沒有新興學科的出現,那麼,科學就沒有指望了.但是新興學科的興起需要相當時間,需要一定的曆史條件。現在,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欣逢盛世,應運而生,正值新興學科雨後春筍般興起的大好局麵,是太幸運了。但是,對於新興學科的掌握同樣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以為隻知道一點毛皮,就等於掌握了這門學科,邵就大錯特錯了。現在很多青年人,一聽到新東西就喜歡,他們什麼新課程都要學,什麼講座都要聽,什麼新書都要看,這應該說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應該注意,第一,新興學科和傳統學科一樣,沒有科學態度和認真負責的精神,以及刻苦耐勞不怕困難的堅韌精神,要掌握新興學科同樣是困難的,或者說是更加困難的。現在有個別人,一聽到國外的新名詞,馬上學會了,跟著就加以運用。其實他並沒有真正弄懂,不過是借他人之口發自己的牢騷,這種作法並不可取。如果以一鱗半爪作為國外新科學的全貌,那就難免“邯鄲學步”,步行而來,卻要爬著回去。第二,對於新興學科中的有些內容要有分析的頭腦,特別是文科類的新學科。不是說西方的文科內容都不好,或說他們所謂的人文學科沒有科學依據,也不是說還不知道人家講什麼,先來一通大批判。而是說在文科領域,確實存在著比較鮮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列寧說:“哲學是有黨性的”。哲學既有黨性,就不能亂了陣腳,不分彼此,暈頭轉向地跟著別人的足跡盲目走去。比如薩特,他的哲學思想就值得分析,就是控製論、係統論這些很有價值的刨造性的科學思維方法,也有一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銜接的問題。而且,他們有些說法也未必句句真言,象動亂期間聽信林彪一句頂一萬句的鬼話一樣。第三,新興學科的發展還要結合我們的實際,輕重緩急,有所安排。概括地說,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應該把新興學科作為發展的重點,但是所謂重點的內容和地位還要做一些實地考察,走出去學,請進來講和具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