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立完善的科學的社會主義人才製度 第一節 人才發展戰略(3 / 3)

傳統學科也不容忽視。有人認為,傳統學科是老骨頭,既沒有肉,又沒有味,研究傳統學科沒有興趣。其實傳統學科學問深得很。不論哲學、文學、史學都是如此,而且沒有這些知識,會在好多領域中,包括和這些知識直接有關或間接有關的領域中犯錯誤。舉例說,曆史文物的保護,文物是國家的寶貴遺產。特別是一、二級文物,其價值絕非金錢可以購得。但是,有些人僅僅因為無知就對文物進行了嚴重的破壞,終於造成千古恨事,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比如旅遊,一個有深厚修養和知識的人,旅遊途中,則會想象無窮,天下樹木皆是文章。而知認淺薄的人當然也可以旅遊,隻見他們忙忙碌碌,腳不沾塵地亂走亂跑,竟把千古寺院當成了談情說愛的開心之地。雖則三山五嶽,沒有足跡不到之處.卻絕對說不上一二三來,遊罷廬山思廬山,“未識廬山真麵目”。知識和文化不僅僅是非常實用的東兩。而且是非常寶貴的,能夠修身潔行的聖物,文化修養尤其如此。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曆史很無知,文化修養水平很低,對藝術既不能欣賞,對文章更是馬馬虎虎。個別人如此也許還可以,整個民族都是如此,那麼。即使科學技術達到非常驚人的發展水平,也仍然是一個精神不健全的民族,還可能釀成種種社會悲劇。況且,文化素養太低的民族,欲使其科學技術飛黃騰達其實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時應該說的是,新興學科需要利用傳統知識。如果完全不知道牛頓,那麼對愛因斯坦的理解一定是粗淺的,如果根本不讀曹雪芹和魯迅的作品,那麼,即使成為文學家,其文學根基畢竟淺薄,哪有離開傳統的新興事物呢 對於傳統學科來說,同樣需要引進新的研究和引進新的科學方法,而且對於傳統學科來說,輸進新鮮血液比之新興學科利用傳統知識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新型人才的成長,如果不能在新的理論層次和新的基礎上開始新的研究階段,隻是去嚼導師嚼過的饃,能有多少味道。青出於藍勝於藍,但如果青出於藍,還不及藍,那就談不上發展和創造了。

(十四)重點扶植與全麵發展

重點扶植和全麵發展,是有層次的整體。就其兩極而言,重點扶植在於對超級人才的扶持和培養,而全麵發展則是指整個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知識結構的變化而言。

在我國舉辦的“柯達杯”足球賽,給人們鼓舞了士氣,也打開了一點眼界,使內行外行都}人識到,足球的進步沒有整體技術配合取勝固然沒有希望,但沒有球星,特別是沒有超級球星,這個隊一定不能躋身世界強隊的行列之中。試想,如果現代世界足壇上,沒有貝利和貝肯鮑爾,球迷們會多麼遺憾?如果50年代中國田壇上沒有鄭風榮,如果中國女排沒有袁偉民和郎平,又會是什麼樣子?中國乒乓球之所以成為世界最強隊,而且保持榮譽25年之久,沒有容國團、莊則棟也是很難想象的。因為,人才本身就不可能占人類社會的多數,而且超級人才的出現又是非常困難和需要無數主、客觀條件。因此,扶植優等人才,特別是注重超級人才的培養,應該成為人才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

超級人才的培養之所以不容易,首先是因為發現這樣的尖子就很困難。任何一個“人才”,在他的天才沒有顯露機會從而也無法表現出某種必需的特征之前,要求別人發現他是很困難的。即使有所顯露,沒有伯樂一樣的慧眼,也會使極不尋常的花蕾,為無情風雨所敗,不能開出嬌豔無比的花朵。即使發現了人才,如果發現者沒有辦法對池進行充務的訓練和有力的薦舉,則仍然是一事無成。即使薦舉被接受了,而且訓練也很得法,一件偶然的事故或疾病也會奪去天才的生命。天才的成功道路本身是非常曲折的,因為值卓而不群,容易受到習慣勢力的衝擊和反對。而天才本身由於所求甚大,所望甚高,就溲得本來就非常崎嶇的道路變得更加險象叢生。超級人才或說天才,隻有其充分地顯露了才華並被社會承認以後才能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因此,一個超級人才的成功,本身就凝集著多少人的心血和勞動。培養超級人才,需要製度上的保證、技術上的保證、輿論上的保證和法律上的保證。如果我們各行各業都能出一個兩個超級人才,那麼。中國事業的騰飛就更有把握了,中國的人才發展戰略就有了驚人的突破和得以實現的可靠保證。

同時,超級人才的培養和一般人才的培養是相輔相承的,如果沒有一般人才群的培養,那麼這種超級人才也終會因為失去生存的土壤而枯萎和凋零;會因為沒有知音,而鬱鬱寡歡,終於失去了特殊的光彩而蛻變為碌碌之人。

全麵發展,整個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也許比幾個超級人才的培養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顯然這二者不是對立的,因為人才的產生和成功本身就需要整個民族的進步起到積極的催化作用。如果沒有王致和,那麼,北方的臭豆腐也許就不能那麼出名,有些人之所以敢吃一塊臭豆腐,也許就是因為慕了王致和香甜的大名。人民和民族畢竟是生長天才幼苗的土壤,人才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要始終正確地堅持最大限度地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

(十五)國際交流(請進和送出)

國際交流的範圍,應該說,大千世界,無所不容。過去帝國宅義和資本主義國家封鎖我們,我們還要在夾縫中發展,想方設法打破他們的封鎖。現在封鎖沒有了,更應該與所有能夠來往的國家平等往來,即使暫時不能來往的國家也應該尋找饑會進行來往。不論對於美國、日本與西歐集團,或是對於東方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還是對於第三世界國家,都應該積極開展外交,進行學術和技術、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的交流,取長補短,真正做到麵向世界。那種硬性劃線,憑主觀思想決定棄取,長期不與某些國家來往,這些作法已為曆史證明是錯誤的。而且也不能因為某些政見不同,就認為勢不兩立,即使勢不兩立.也應該知彼知已,怎麼能閉關自守,永遠不相往來呢?

方法應該是既請進來,又走出去。走出去,前幾年也有人不放心,說送出去了不回來怎麼辦?實踐證明,沒有幾個這樣的人,個別人出去了不想回來了,以後思念故鄉,要求回來,也應該一一視同仁。再一個請進來,請進來比之送出去更困難,但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的指導下,畢竟是開始請進來了深圳蛇口請進來的多些,各行各業都有所請進。請國外的學者來大學講課,順理成章,自然得很,有不同意見開展討論,那又有什麼關係?自然科學,我們確實比較落後,走出去學,請進來教,還怕很短時間內趕不上人家?閉門造車,自以為是,不是更追不上人家了嗎?因此,人才培養要學會開放性作法,諸葛亮促成孫、吳聯盟,與曹兵決戰,妙在一個“借”字,設壇借風,此不足信。但江夏借兵,荊州借地,草船借箭,都是好“戲”。如果不能利用人類整個文化和全部科學成果,那還象一個20世紀的社會主義文明大國嗎?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對外交流,根本在我。如果自己國家不獨立,自己人格不獨立,自己文化不獨立,自己經濟不獨立,那麼,就是匍匐而前,別人還不願理你呢,更不要說和別人交流和互相切蹉與提高了。中國之所以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為我們堅持了社會主義富強之路,對於社會主義製度和共產主義理論絕不懷疑,中國人之所以能夠去西方留學而有所成就,因為我們有自己的人格和學習研究能力。要知道,隻有國家富強,自力更生,自強於人.才能夠真正地獲得與別人平等的地位,在這個世界上,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爭得一席之地。人才發展的戰略計劃要明確地確立這個方麵的內容.因為它關係到我們國家的聲譽與事業成敗,也關係到每個人才個體的榮辱成敗。

三、人才預測

(一)人才預測的作用和意義

應該說,我們現在對於人才預測的研究還比較膚淺,而且還沒有找到一套完整的和比較實用的細則和方法。但是,人才預測是人才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人才預測對於實現人才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義。

1.人才預測是製定人才發展戰略的必要基礎。

國家和某個地區製定人才發展戰略,首先應該對於現實狀況了然於胸,然後決定其發展規格和發展方向。實際上,人類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包括社會主義的某些階段,並不能做到這一點。統治者或領導者隻是憑經驗性分析和由現實問題觸發兩個角度來決定今後的人才培養和發展方向與戰略。這在人才數量特別是正規教育培養下的人才數量極少、人民文化水平整個很低的情況下,還是合理的。因為,反正人才培養是經驗型的,培養哪一類人才也無須精細的計劃,而且,緣事而發,決定培養目標,很可能優先培養的正是急需的人才。但人才數量和人民文化水平有了一定基礎之後,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了,並由此暴露出它本身的很多缺點。以中等教育為例,50年代在大城市對適齡兒童普及小學教育,好;60年代前後普及初中教育,也好,後來又決定普及高中教育,錯了。第一,沒有那麼多師資;第二,培養那麼多高中生造成人才規格比例失調;第三,中專過少,高中過多,使得本來已經高中畢業的學生再去讀中專,或拿旨高中文憑卻找不到適當的工作,造成三重浪費。所以說,人才需要預測。哪怕是比較粗略的預測也比經驗式或憑主觀想象好得多。把各項預測結果彙集起來,作為製定人才發展戰略的必要依據。

2.人才預測結論是人才發展戰略的近期目標的具體化。人才預測可以對比較遠期的目標產生影響,但是鑒於預測手段和預測方法的限製,對於人才發展戰略的近期目標反映會更加具體和比較精確。通過預測,可姒將近期需要分為特需、急需、必需,可以培養和不甚適合需要幾個部分。而此地不需要,彼處還可能很需要,又可以)(寸於全局情況有所了解。對於特需和急需人才當然要求其迅進發展。對於必需人才,也應該優先發展,對於不適合需要和尚可以培養的人才則應該分別情況,采取措施,以免給國家、教育部門、用人部門和當事人四個方麵都帶來不良後果。除此以外,人才預測和人才現狀進行比較,還可以看出,現在人才的分布狀況。有些地方人才短缺,甚至辦二個企業,沒有會計,報表編造不出,不會記帳,在那裏團團轉。可是,另一些單位,人才積壓,也說不上什麼人才濟濟,而是人才擠擠,苗多地少,爭肥爭氧,弄得一個個麵黃饑瘦,喘不過氣來。怎麼辦呢?采取措施,給予調整。因此,人才預測同樣具有很重要的仟用。如果沒有預測,隻聽人家講某某大學人才積壓,積壓多,少呢?不知道,能不能在本校通過擴大招生解決呢?不知道。都不知道,盲目決定如何如何,最後隻能挫傷各方人士的積極性,使本來不甚了了的事情隻好以不了了之。

3。人才預測及其未來發展與社會主義經濟製度不謀而合是社會主義經濟製度製約下的一項必要內容。資本主義主要依靠“市場”調節解決人才問題,這方法大有缺陷,恐怕以後也會由國家和地區進行人才預測和製定人才發展計劃。但絕大部分企業是私有製性質的,這個問題即使在技術上能有所解決,在根本製度上終究是無法解決的。社會主義人才發展戰略,要兼顧計劃與“市場”兩個方麵,但前者處於主導地位。因此,人才預測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二)人才預測的基本原則和內容

l.人才預測的原則是什麼?人才預測的原則是力求全麵地、係統地、發展地和具體地反映人才現狀和未來需求情況。

全麵反映。人才預測需要各個方麵的情報和資料,無論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軍隊和科學教育部門,統統需要,而且有區域層次區別,不是籠通地一筆期塗帳。東廟有房30間,神像一座,和尚50人,西廟有房30間,神像2座,和尚30人。合起來一算,合適,分開一看,不合適。人才統計要有區域層次區別的意義就在這裏。就全國來說,要反映各省市的基本麵貌,對某個省來講,要反映各個地區和縣的不同需求情況,同一個縣又可能有山區和平原的不同需求情況。隻有這樣的反映,才可能接近於現實情況,對於製定發展戰略計劃,才好下決心。

係統反映。在考察人才問題上,要把人與物聯係起來考慮。見物不見人,固然很不好,但見人不見物,也同樣不好。對予一個地區,甚至整個國家來說,需要兼顧的因素就更多了。如果不去考慮和注重各種因素,那麼可以說,就是把人才發展戰略定在兩的水平上,三年完成,皆大歡喜,這可能嗎?

發展反映。人才發展戰略主要是反映未來人才需求的一種戰略計劃,因此,人才預測的最主要的作用也在於對未來人才發展需要進行類別上和數字上的統計描述,這一點很困難,因為發展不是單一加減法或線型發展,也不完全是幾何型的成倍發展,而是漸變、突變種種因素的綜合性發展。未來需求和社會現實本身的發展尚難預料,那麼,對於人才需求的預料必定有某些不盡符合未來需求的地方。因此,所謂發展反映的要點:第一,盡可能弄清現實狀況;第二,盡可能采取預測未來的比較精確的手段和方法;第三,留有餘地。計劃太死了,沒有餘地,仿佛用同樣體積的魚缸養同樣大小的金魚,放進去馬上會憋死的。

具體反映。這是很主要的技術要求。特別是大的預測,處處精細,其誤差都大得很。如果不求精細,不在項目和各種相關內容上保證具體,那麼,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必定難免,那樣的預測結果不但於人才發展戰略的製定無補,反而會引導其走上偏差的道路。

2.預測的基本內容。

第一,數量方麵。包括基礎數量統計。所謂基礎數量統計包括與人才有關的所有主要因素在內的各個方麵。如物質基礎,資金狀況,人口數量,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員數量,民族,文化程度等等,這些統計對於人才數量的統計起著基礎性作用。沒有這個基礎,隻有人才本身要求,那麼需求很可能是不真實和不實際的。

人才數量。人才統計要確定標準。實際上,我們能夠做到的隻是學曆統計、職稱統計和各層次的工作情況的統計。這是人才預測要掌握的核心內容。一方麵,要進行橫向統計,例如,中專以上學曆人員的數量比例、大專以上人員的數量和大學本科以上人員數量和比例。職稱與工作骨幹情況的統計也大致類似。另一方麵,又要進行縱向的統計,即各類人才的數量和比例關係。橫向統計與縱向統計的彙集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看出人才的分布和大致上的需求情況,加上基礎統計中顯示的現實需求和未來需求,那麼,就基本上具備了人才發展戰略所需要的人才需要數量依據。

第二,質量方麵。質量方麵,主要是現實情況,即各種人員的結構、構成、分布情況和發展需求情況,即未來發展目標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的種類、數量、質量及其他情況。這種統計難一些,但它與數量交叉,仍然是一種必要的統計。

第三,布局方麵。所渭布局。主要是人才培養的格局和人才需要的格局。人才培養的格局,主要是指學校,即各類學校的成龍配套。如大學、大專、中專、職業學校、高中和初中的成龍配套;大學、業餘大學、電視大學和職工大學的成龍配套。人才需要的格局主要指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需求數量及其差別,

(三)人才預測的種類與方法

1.預測的種類。

人才預測的種類劃分,其根據在於預測的目的和作用。由於目的和作用的區別,人才預測的種類,可以有幾種劃分方式。

(1)現實性和假設性預測。影響人才發展趨勢的因素很多,如社會因素,其中包括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智力投資因素、自然死亡因素,遺傳因素等。我們把可以控製的預測稱為現實性預測,而把那些相關數值難以控製的預測稱為假設性預測。現實性預測,從討計劃者的眼光看來,當然更有數據保障,但實際上卻常常與現實不符。而暇設性原則,首先就考慮到了不可測因素的存在,其預測結果有時反而會更接近現實的實際情況。實際上,在實際預測工作中,二者常常是交替和綜合使用的。

(2)點狀預測和區間預測。如果受測客體的預測數值可以用數量表示,那麼,預測站果就可以在座標圖上以“點”標出。這樣的預測,叫點狀預測。如果不能以一個具體數值來明確表示,隻能用一個數字區間來表示,就叫作區間預測。

(3)靜態預測和動態預測。人才培養發展中客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率”,如“增長率”、“死亡率”等。利用人才基數與相應的比率進行推算,稱為靜態預測。靜態預測的優點在於計算公式都是簡單的四則運算,易於掌握和使用;缺點在於基本公式和初始條件比較簡單,難以進行比較完整的數學描述。

動態預測首先分析確定影響人才數量的各種因素,而後抓住主要因素,建立描述人才發展的動態數學模型,使之能夠反映人才發展變化的過程,進而求解人才發展方程,預測各種人才指數。很顯然,這種方法比之靜態方法能夠獲得更為可靠的數據。但是,在不同的情況和要求下,靜態和動態預測方法各有自己的直接用途,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一般認為,5—10年的預測為短期預測;10一20年的稱為中期預測;20年以上的則稱為長期預測。

2.預測方法。

人才預測方法很多。以其類別而論,一類為在宏觀統計分析基礎上進行概算的預測方法簡稱“宏觀概算法”,一類為在微觀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需求預測的方法,簡稱“微觀需求法”,一類為人才預測評價法,簡稱“評價法”。此外,還有綜合預測法,這是一種間接應用方法,是對於各種預測方法的綜合。

實際上,人才預測是一種很複雜的工作,僅靠個人是無法完成的。如果有必要的結構,又有必要的預測手段和情報來源,那麼,其方法就能盡快地發展和完善,最終達到比較令人滿意的程度,即適應範圍更大也更加符合現實發展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