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立完善的科學的社會主義人才製度 第二節 人才培養
本節重點討論人才培養途徑、教育在人才中的地位和教育改革的意義。
一、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教育事業的崇高地位
人才培養有多種途徑,多途徑特征在生產和科技水平比較低下的情況下體現得更為明顯。過去在戰爭年代,很多中、低級指揮員乃至少量高級指揮員,他們並未進過專門的軍事學校,卻成為指揮戰爭的能手,那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實踐中培養出的人才。就目前我國的情況看,人才培養主要有三種途徑。
1.教育成才。就是通過學校教育而培養出的人才。這類人,才數量最大,影響最大,是現代社會培養人才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徑。
2。師傳(或家傳)成才。這是古代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一即使現在,也仍然有很多行業采用師傳成才的方法。例如一些特殊的工藝,就是通過師傳成才的。有些社會上需求量不大或性質特殊的行業也是師傳成才,舊社會,武術主要通過師傳而延續和發展,現在采用師傳方法的,也在相當範圍內存在,不過性質已經有了本質上的變化。
3.自學成才。自學成才,其起點由於科學技術的要求不同而不同。但是,自學成才從古至今源源不絕.隻有在教育事業臻於化境,完全能夠對教育對象進行無遺地吸收,按其個性給予指導,對教育內容可以自如地進行調解的時候才可能消失。因此盡管自學成才的個體其自學起點逐漸上升,數量占整個人才比重也日趨下降,但是仍然不失為一條必要的喊才之路,國家、社會以及用人單位應該給予充分的幫助、重視與支持。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有種種成才之路,這些不同途徑決不是截然分開的。教育成才也需要人才個體的自學努力,師傳成才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教育,而且在現代社會中往往與正規教育交叉進行。有的徒弟的文化較之師傅還要高得多,其掌握師傳技藝的速度也就快得多了.而自學也絕不等於出生以後,誰的幫助也不要,僅憑個人的努力。教育、師傳與自學相互結合,各有分野,是各種成才途徑的共同特點。
盡管師傳和自學均能成才,也都可以成為傑出的人才,但是,就滿足社會需要的基水手段和方法來說,教育卻處於崇高的地位。三者雖然都是成才之途,其重要作用卻不大相同。國家興旺,非重教育不可。即如春秋來年,吳越相爭,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慢,也需要十年生息,十年準備。所謂十年準備,就是進行訓練和教育,更何況說富強國家並非二三十年事,而是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的努力,那麼教育的作用就顯得更為突出和重要了。中國古代實行的各種選才製度,自春秋戰國之後,無不與教育有關。即使孔、墨、苟、孟之徒,也大多數從事教育事業,顯時從政,隱時辦學,他們不但是學問家、思想家,而且是傑出的教、育家。古代人才未經過學堂(私塾)和官學的委實不少,但文章才子,沒有經過私塾和官學的卻極為稀少。可見,係統的學問不經係統教育是很難理解與掌握的,進入現代以後,以西方先進國家為首,進入現代教育的黃金時代,中國自辛亥革命以後,新學湧進,意義無窮。現代多少著名的科學家,幾乎無一沒有受過各種各樣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盡管那時的教育受政治的影響,有階級的局限和曆史的局限性,但是教育作為人類文明事業的第一重要組成部分,卻有著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在現代科舉技術發展史上,占據著一席最突出的地位。
二、分期教育的作用及其原則
教育對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其地位與作甩不同,而不同教育階段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必須分別研究分期教育的作喟、原則和方法。
(一)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腦生理學研究表明,兒童七歲前已具備進行早期教育的大腦生理基礎。曆史經驗表明,早期教育不儀可能,而且完全必要。著名醫學家王清任說:“小兒初生囟門軟,目不靈動,耳不知聽,鼻不知聞,舌不言……至三四歲,腦髓漸滿,囟門長全,耳能聽,目有靈動,鼻知香臭,言語成句。”這說明三四歲小兒大腦發育已初步完成,具有較完全的語言意識,感覺器官已初步能與外界建立聯係,可以通過成人的語言教育和自己能力所及的直接接觸吸收知識了.
有人認為,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對孩子身心有害,這種顧慮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是錯誤的。有資料說明,早期教育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身心教育,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健康水平。傑出人才也許比一般人壽命還長一些。多爾蘭德挑選了16世紀以來歐美偉大人物400名,把他們分成文學家,哲學家、神學家、詩人和小說家等21種類型加以研究,發現400人的平均壽命為66。7歲,其中有65人,即1
6%在80歲以上。又有人對500個傑出人才進行調查,他們平均壽命為65歲。即使把這個資料放在現在我國的壽命水平上,也絲毫顯示不出影響身心健康的痕跡。有些專業如畫家和書法家,其壽命顯然比一般人壽命要長得多。君不見百歲老人孫墨佛,舞文弄墨,依然雄風不減當年。而且,從進化論的觀點看,“用進廢退”的原則同樣適用於腦的發展,一個完全沒有文化而且不慣於用腦的人,最容易患一種老年性呆癡病症。人近70就頭腦昏昏,顯現出幼兒水平的智力狀態,成為家庭生活和本人生活的苦惱事,而在文化修養較高,即大腦開發較早或勤於動腦的人中,這種現象極少發生。
更重要的是,人的幼兒期的大腦開發,轉眼即逝,而幼兒大腦開發作用,呈現一種隨時間推移而效率遞減規律。良機一失,永難追悔。因此,人的早期教育是通向通天塔的第一步路程,這一步邁不出,“一失足成千古恨”,後麵的事情要大受影響。
1.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則。第一,形象化原則。形象化教育對所有年齡階段的人來說,無不適用,而對於嬰幼兒早期教育來說,則特別適用。而抽象教育,對於嬰幼兒早期教育則幾乎是不適用的。古時候,小兒啟蒙先學詩。《紅樓夢》上的林黛玉是早期教育的模範人物,仍然從學詩入手。就是在我國古代影響很大的入學讀物《三字經》之類,也是讀上去琅琅上口的一種詩文。詩文易學,因為容易上口的讀物也許更能夠提起幼兒的興趣。現在我們知道,習韻文的興趣比形象教育還要差得多。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認識活動更多地依賴於感覺、知覺和想象,容易受到外部印象的支配。星期天帶孩子去動物園,很少有不樂意去的,如果帶他們去博物館則難免興味索然。寓教於樂,於成人尚需如此,於嬰幼兒來說,則是必由之路。
第二,及時性原則。及時性啄則的理論基礎,在國外,有人提出學習外語,如果不從1
o歲前開始,就很難真正學到手。學彈鋼琴,如果不從5歲開始,拉小提琴如果不從3歲開始,也是很難達到精通的程度的。這些說法頗有點絕對,恐怕不能成為一般性原則。但是教育如果不注意年齡特點,則很難成功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唱京戲,如果不從幼兒學起,那麼,中途“下海”,也可能成為名角,但要求其唱、念、作、打樣樣精通,則非從幼兒時學起不行。外語學習特別是口語學習,摹仿性極強,而人的最好的摹仿期是在幼年,他聽了一句外語,一下就學會了,而且味兒很純正,也不需要國際音標相助。馬克思雖然能夠在近50歲時學會俄語,但如果沒有早年學習外語的重要基礎,辦到這一點就會困難得多。彈鋼琴和拉提琴對於手指功夫的要求很高,幼年不習此藝,進入青年以後,再學習就晚了。當然50歲以後也可以學習拉小提琴,但那隻能作自我欣賞。因為兒童的某些能力發展和成熟具有嚴格的年齡條件,背離這些條件,則是悖理而行,必定增加重重困難。
第三,差異性原則。差異性原則也可以認作教育的一眼原則,但它對於兒童智力和其他條件的選擇性特別敏感和強烈。因此,根據各人遺傳素質的不同,揚其所長,進行特殊的的訓練和培養,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新鳳霞回憶錄上說,好的琴師的手感特別強,也許手指頭的天然素質與眾不同吧,有一種手感性能特差的琴師,請這樣的琴師調嗓子,據說是會把嗓子弄壞的,偏偏有此一位這樣的琴師,特別喜歡為新風霞調嗓予,殷勤熱情之至,使人推不勝推,躲不勝躲,以至有一次他又要給新鳳霞調嗓子,竟弄得這位可愛的梨園小姑娘傷心地哭起來了。可見,對於不同素質的人應該給予不同的培養和造就,如果真有那麼一種毀入嗓子的琴師,不是成為藝術進步的“克星”了嗎?
2.早期教育的方式。有位學者對一些天才兒童的特點進行研究,得出這樣幾條結論:
(1)有較高的忍耐性。對於已定的目的,有堅持做下去的決心。
(2)敏捷、精明,對問題理解快。
(3)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創造性,對學問有一種強烈的欲望,把知識作為生命一樣對待。
(4)有較強的組織能力、概括能力,思維有邏輯性。
(5)有一定的批判能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既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又對別人有一定的批判能力,決不盲從和依賴。
(6)有豐富的想象力。
(7)有多方麵的興趣。對於各種事物都會產生如情緒傾向。
早期教育方法很多,很多有經驗的母親都有很多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經驗。
第一,在遊戲中發展幼兒的聰明才智。第二,循循善誘,啟發孩子幼小心靈的智慧,及時和得體地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問題,第三,用故事擴大孩子的知識麵。現代的中國人當中,大約很多人的啟蒙教育和孫敬修先生的故事有關。第四,激發嬰兒學習興趣。第五,適當擴大孩子的視野,農村孩子要逛一逛城市,城市孩子要經常去野外玩一玩,知道和熱愛美麗的大自然。第六,適當地看電視、電影。使孩子在較寬範圍內知道各種各樣的知識。總之,早期教育方式不是正規學校式的教育方式。但它也是一種藝術,是一種靈活性的以教育對象為中心的興趣藝術。以至在不知不覺之中,兒童大腦就得到充分的開展,漸漸接近了初等教育的知識門坎.
(二)中小學教育
1.中小學教育在成才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小學階段概括了人生中的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時期。這個階段正是人的身心逐漸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小學階段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從這時起,兒童開始進入學校參加正規的有係統的學習,他們吸收知識的主導方麵由遊戲轉向學習。由興趣為主轉變為接受知識為主,由不自覺狀態進入主導性的自覺階段。小學時期的學習主要是掌握一些常識性技能和最為基礎的知識,參加集體活動,了解和學會做人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初中時朔,學科增多了,內容也比之過去有所深化和擴大。進入高中以後,學習的內容更為深刻和複雜,已經成為反映自然、社會和精神現象的有規律的知識範圍。從兒童、少年到青年時期的認識過程來考察,他們從具體形象思維進入抽象邏輯思維,又以經驗型的邏輯思維轉向理論型的邏輯思維,以至產生了最初的辯證思維過程;同時,又由口頭言語向書麵言語過渡,從以感性知識為主的對外界事物的認識,發展為內部語言,逐漸出現有益的心理過程和青春期心理現象。在認識逐步深化和逐步自覺發展的基礎之上,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兒童,少年,青年初期個性發展經曆了從道德意識開始出現,到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初步形成,並從具體型理想發展到概括性理想,從世界觀的萌芽開始,發展到時界觀的初步形成。
由此可見,中小學教育階段是一個關鍵性階段。如果說,早期教育階段大脯開發情況會影響人才個體一生的智能級次,那麼,中小學階段,教育適時適量與否,則會影響人才個體基礎信烈的吸收量及其牢固程度。一生沒有經過中、小學教育的人才個體,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無論處於什麼情況,則肯定無法成為係統理論方麵的人才,也無法成為任何一門有較深造詣的科學技術人才。有人對華東師範大學的近200名研究生、中年骨幹教師和老教授作了一次調查,題目是“哪個階段對您成才影響最大?”調查結果表明,無論教師和研究生的意見都非常相似。他們一致認為。影響成才的第一位學段是高中。持此議者占調查人數的50%以上。中小學教育是人才成長的關鍵時期,“此著一失,全盤皆亂”,但是,也不要把中小學教育醢得那麼神秘化。在我斟現在的中、小學教育水平上,真正能夠得到合格的特別是良好中小學教育的畢竟是少數。請沒有受過良好中小學教育的人,莫要灰心,關鍵時機雖過,絕非“萬事皆休”,無非是“點燈熬油”,多下幾番苦功夫就是了。
2.中小學教育的基本原則。第一,基礎知識要全麵紮實,教育方法要適時適當。人才成才基礎,應該是全麵的而不是偏麵的。就中小學階段來說,應在德、智、體、美、技幾個方麵打下紮實的基礎。這些:方麵的基礎打得不全麵,或不紮實,幾年以後,就會充分顯露出它對未來深造的消極製約作用,以至使得某些方麵的知識欠缺,力求補課都來不及了。比如數學,初中就對它不感興趣,以後,雖然勉勉強強沒有留級,卻一直沒有學紮實。上了大學,再補課也非常困難。再如文學,如中小學期間沒有興趣,那麼,到大學之後,即使你有補課的願望,電已經失之太多
補救莫及。因為,文學素養是一個很長的積累和浸化過程。中小學期間,在這方麵出現的封閉狀態就不隻是影響課堂上一些基本知識的學習,而且把很多社會上和實踐中學習的機會也耽擱和失去了。尋其回來,何其不易。
同時要看到,中小學知識基礎的良好形成和教育方法適應度恰成正比,而且後者有著更為突出的意義和作用。以學習動機和行為動機為例,初入學兒童還具有幼兒特點,在感知事物的過程,無意性和情緒性表現很明顯,有意性和目的性則較差。因而學習動機和行為動機比較模糊。一螳心理學家指出,大多數學生在一、二年級時還沒有顯露出社會責任動機,三年級有這種動機的學生隻是1
5%,四年級達到41%,五年級占48%到50%。針對這些特點,教師需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和行為目的性教育,培養小學生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學習的社會責任心和義務感,把它作為小學:生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並且貫徹於小學教育的全過程。進入少年期以後,學生心理特征轉入“半幼稚、半成熟”狀態,一方麵,他們的獨立心,自尊心、好勝心明顯地顯露和發展起來,想離開父母和師長的保護、束縛以求得獨立性。另一方麵,又常常表現幼稚、輕信、情緒波動幅度很大,是非觀念不強,整個行為呈現出很大的盲目性和情緒型狀態。對此,國內有些心理學家稱少年期為“心理性斷乳期”。北京某工讀學校對工讀生第一次犯錯誤的統計表明:他們第一次犯錯誤的年齡以l
3歲為最高峰,14歲次之,1 3到l 4歲恰恰處存“心理性斷乳期”。
少年期又是一個人的遭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時期。一方麵,他開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麵又不善於選擇正確的範例作為自己仿效的對象,有時誤把冒險當成勇敢,把輕率當作果斷,把不守紀律當成英雄行為。他們的好奇心超過遭德信念,往往會因為某種好奇而犯錯誤。他們對自己有信心,但信心並不牢固,他們可以把自己一時看成英雄好漢,又一時自責自歎,把自己看成可恥小人。因此,對初、高中學生進行適當的道德教育和法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須十分適合他們的特點,以啟發性教育為主。如果他們不能有所領悟而自覺地行動起來,那麼這種教育不但不會發生半點作用,而且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後果。
同樣,體育、美育也要根據他們的身體發育特點和心理特征進行。體育教育必須貫徹全麵發展,循序漸進,經常持久,合理安排,及時指導的原則。特別是初、高中學生正處在人體生長的“高峰”時期,其中女生略早一些,約在小學六年級或初中一、二年級出現高潮。男學生略晚,在初中二三年級也進入高峰狀態,即俗話說的孩予到了竄個子的時候了。但他們中樞神經係統卻不能立即適應身體的變化情況,所以,動作往往表現出不靈活和不協調特點。他們的骨化過程也未完成,容易彎曲和挫傷。而肌肉的發育也較之骨骼發育更慢,孩子們往往顯得很瘦,北京老太太們形容他們是黃瓜架,又瘦又長。根據這些特點,體育教育應講
究科學性、適應性和節奏性。負荷過重,影響發育,但缺乏鍛煉則更加不行。
中、小學期間的技能訓練也是極為重要的。說、讀、寫、作、算都是這個時期要紮紮實實打下基礎的基本內容。我國的小學教育,不重視口頭語言洲練,是一大缺陷,為後來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演說能力的形成帶來重重困難,大部分技能的基礎形成。都在中、小學階段。而且這個時期如果基礎打不好,也許一輩子都難於改正和進一步提高了。比如寫字,中、小學時字沒有練好,以後再練就困難。又如勞動,此期養成懶惰的習慣,也許會成為終生的“懶漢”。
第二,充分注意知識的整體化。所謂知識的整體化,是指給學生全麵基礎知識的同時,要引導和啟發他們注意各學科知識的內在聯係。這是初中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的主要任務。
從中小學教育階段的性質看,中小學處於打基礎階段,今後無淪向哪個方向發展,其知識結構的基礎部是中、小學時期造成的。就象一座建築物,如果其基礎過於狹窄邗有某種缺陷,那麼,其建築必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或優良效果。特別是高中階段,它的知識職能本身就具有綜合性特征,如果說我們未能重視這個特點,那隻不過是沒有自覺地揭示出它的本來麵目罷了。高中階段的學習,既為學生提供基礎文化科學知識,使學生畢業後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學能力,又為工農業戰線培養大批合格的勞動後備軍承擔著很重要的責任;還要為高等院校輸送一定數量的畢業生。因此,如果其知識缺乏一體化特征,那麼,對於這些fr王務來說,無論向哪個方麵發展,都會發生很大困難。從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要求來看,整體化趨勢越來越占主導地位,學科相互交叉,彼此滲透日趨緊密,對人才知識一體化要求更為迫切。如果中學階段沒有打下良好基礎,那麼,大學的發展必定遇到重重困難。日本教育家和學者們說,“沒有綜合化,就不會產生偉大的文化和偉大的人物”,“綜合就是創造”。不少學者竭力呼籲,如不進行“通才”教育,將造成“無知激增”的惡果。世界許多國家的教育家正在大學積極實踐加強通才教育。假如人們在中小學沒有打好基礎,人們的知識呈線性狀態發展,就無法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多結構性、綜合性特點,也不能適應科學係統化,網絡化,整體化發展的要求。
充分注意知識的整體化,又必須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注意學牛學習掌握知識的“複合維生素”的成份。有學者主張建立“寶塔型”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的各門課程的學習成績呈“山”字形發展,即一門功課優異,其他功課在中等以上。丁肇中教授認為,中學生在學好一般課程的基礎上,應該對某一門功課有比較深刻的了解。這些見解,無疑都是對的。
中學時代還是大量閱讀課外書刊的大好時期,此時,學生精力旺盛,功課負擔不算太重(道理上應當如此),如果能夠多讀一些各種各樣的書籍,必將開闊眼界,擴大視野,這對他們今後發展類似聯想、對比聯想、接近聯想、因果聯想等思維能力,點燃創造的思想火花大有益處。在知識視野的重合、交叉處,往往會發現意想不到的科學奇觀。
第三,注意和加強基本能力的培養。中學牛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的概念現在還比較懂糊,溫元凱從培養一代適應對外開放,適應新技術革命的人才出發.提出中學生應具:有七種能力,可以作為中學生的基本能力的一種參考。他提出的七種能力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科學研究能力。就是說,中學生不光要把書念好,而且要開發自己動手的能力,觀察人自然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第二,發明創造能力。不少同誌往往認為隻有科學家才有發明創造,發明創造是很神秘的。實際上發明創造的能力在青少年時代是很強的。第三,紹織管理能力。有的同學認為當班幹部不合算,其實這是對組織管理能力的鍛煉。第四,獲得信息和情報的能力,就是必須學會從各方麵獲得自己需要的材料、信息。第五,演講和口辯的能力。一個人善於言辭,能言善辯是非常重要的,將來到國際上淡判,做生意,在單應當領導幹部,在學校當老師,不會講話怎麼行?第六,文字和寫作能力。不論你將來學文、學理都要有一個好筆頭,能寫出很好的文意,字跡也要讓人看了舒服。這樣便於與人交流。第七,社交和社會活動能力。”很清楚,中學生應該獲得和培養這些能力,當然要求不能太高。就一般中學生的水平而言,能夠做到後邊解釋裏說的一般水平也就不錯了。從理論上分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知識和技能,能力是在掌握知識和技能過程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而能力的大小:叉反過來影響著人們掌握知識的深淺、快慢和難易。當然,知識和技能絕不僅僅是課堂上講的那一些,它有更為廣泛的內涵和範疇。隻有這樣,在知識,技能與能力的相互關係中,能力才處於主導方麵。如果沒有能力,那麼,即使學到一些知識也無法靈活運用,往往會成為某種“書癡”,隻知書本,不會接觸、認識和改造現實。能力包含的內容也很多,最重要的是創造力。而小學、中學階段,學生在感知方麵,正從無意感知向有意感知發展,並且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有了較充分的發展,知覺和觀察已富有知識性和係統性。在注意方麵,正由無意注意轉向有意注意,並且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集中性和穩定性也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在記憶方麵,正由無意識記,機械識記、具體形象識記轉向有意識識記、意義識記、抽象邏輯識記。思維方麵,到青年初期已達到新的成熟階段。如此種種,證明中小學階段是培養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的各種基本能力的最關鍵的階段,是培養各種能力的“絕好時機”。
(三)大學教育
1.大學教育在成才中的作用。大學階段,對於培養中、高級專門人才具有突出的作用,所謂“行百裏,半九十。”高等教育在一般意義上講,是學校正規教育的最後一個階段(研究生、留學生實際。二電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數量很少,在短;內無法普及和基本普及)。如果早期教育,中,小學教育都已經順利完成了,但是大學教育這一關沒有過好,那麼,好象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勇則勇矣,到了甫城之下,卻沒能戰勝追來複仇的老蔡陽,隻好功虧一簣,讓別人嘲笑去了。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國家建設的要求下,僅僅受過中學教育顯然是不夠了。除去客觀形勢的變化外,決定大學教育突出地位的還有以下三個原因。首先,從大學教育的性質來看,中學屬於普通教育,為人們成才打下一般知識基礎,大學屬於專業教育,為人才成才奠定專業基礎。一般說,常規教育是人才成長的“求學期”,而大學階段是人才成長由“學習準備期”向“創造活動期”轉變的過渡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既要為成才起飛在德、智、體諸方麵打下堅實基礎;又要進行起飛的嚐試,跨出起飛的第一步。基礎如何,第一一步跨得怎樣,直接關係到起飛的方向、高度和持續性。其次,從人的智力和個性發展規律來考察大學教育在成才中的地位。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受過常規教育的人,通常在20歲左右處於學習能力最旺盛的時期。這個時期,記憶力,動作和反應速度達到最佳狀態,思維理解力、比較判斷力、創造力都在積極向上發展,而這個年齡與正常入學的大學生年齡恰恰吻合和稍有提前。同時,大學教育階段,還是一個人世界觀形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