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期。
最後,從人才發展史來看,不少傑出人才在大學階段已經端倪初露,顯示出驚人才華和深厚潛力。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就是在國外求學期間,邊學習,邊寫作,在美學研究上很早就做出了突出成績。1
9世紀大數學家閔考夫斯基也是在求學期間,參加了法國科學院數學大獎競賽,以傑出成績和英國大數學家史密斯分享了榮譽。朗道在求學中間,發表了專門論述量予力學論文,在科學領域鋒芒初試。我國著名化學家唐敖慶也是在大學學習時,寫出了題為《相互獨立粒子的統計原理》的博士論文,向理論化學的高峰開始了首次衝擊。陳景潤大學畢業不久,就對華羅庚的數學名著《堆壘素數淪》提出修改意見,以致結識了這位聞名中外的數學大師,大學是人才成長的肥田沃土,它有較高水平的導師,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有現代化的儀器設備,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師、友、學、資樣樣俱全.托爾斯泰曾說:“如果學生在學校星進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一生將永遠是摹仿和抄襲。”我們把它改一下,如果能在大學期間就走上創造之路,那麼,科學的峰巔盡管還十分遙遠,卻已經不是高不可攀的了。因為,你已經在向上攀登的漫長路途之上邁出了關健的第一步。
2.大學生成才的內在條件。有哪些內在條件呢?德——世界觀,智——合理的智能結構,體一——健康的體魄、優良的心理品質,以及美——較高的審美能力和情操。人生進入青年,就到了應該形成世界觀的年齡。高中時侯奠定基礎,大學時期使這個基礎進一步發展和升華,到大學畢業的時候,已經基本上確定了正確的人生觀幹和世界觀,這是大學教育所希冀的目的。
第一,大學生應該也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首先,因為世界觀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科學發展和人才成功,它是科學發展和人才成功方法論方麵的科學機製。愛因斯坦說,哲學“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從中也就可以知道世界觀在科學研究中的特殊地位了。世界科學發展史證明,哲學高潮往往是科學興起的蒔導。當舊的傳統世界觀嚴重束縛科學技術的時候,就會首先出現哲學革命。進步的世界觀的產生和發展,會幫幫助人們衝破狹隘眼界的束縛,為科學研究提供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高潮的到來。有人繪製了世界近代史上哲學中心轉移曲線和科學中心轉移曲線,然後加以比較,發現二者具有一一對應的關係,甚至波峰波穀也是如此。按兩者起始年代間隔和峰值年代間隔計算,哲學比科學平均分製超前60年或30年。這就有力地證明了先進的世界觀對科學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科學需要正確的哲學作指導。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學家采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這是因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不可避免地首先要承認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的客觀實在性,不嗬避免地會遇到諸如物質、運動、時間、空間等重大哲學問題,不可避免地要運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等方法。說明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儀滲透在每個科學工作者的頭腦之中,而且也滲透在自然科學研究的全過程.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也如此。
世界觀對於科 學研究的積極或消極作用,取決於世界觀的正確與否。正確的世界觀是科學研究的良師益友,錯誤的世界觀是科學研究的“聲、色、犬、馬”,是科學工作者進行創造的不祥之物。以牛頓為例,他前半生研究自然科學時,是承認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的客觀實在性和世界的可知性的,承認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利相互製約關係,凶而具有白發的唯物主義傾向,這幫助他在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光的微粒說以及徽積分)等方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這種自發的唯物主義是一種不徹底的、怯懦的、含糊的唯物主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牛頓不懂得運動來源於事物內在的矛盾,在尋找物質運動的第一動力時,又陷入到唯心主義的泥坑之中。這自然和他是一位虔誠的宗教徒大有關係。當上帝的魔影在他頭腦中占主導地位時,他竟用後半生的25年時間,把珍貴的科學生命淹沒在荒滲無比的宗教主義迷霧之中。
這就說明,自發的唯物主義固然在特定場合下也能使科學工作者取得某種成功,但這要付出很大代價和經曆許多曲折,而且因為創造者的唯物主義傾向是不自覺的,所以它得來極難,失去卻頗為容易。因此,自發的唯物主義傾向是低層次低水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隻要自覺地學習和掌握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使人們的創造能力獲得最為重要的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意義。恩格斯說:“如果有了辯證思維規律的領會,進而去了解那些事實的辯證性質,就可以比較容易地達到這種認識。”①日本高能物理學家阪田昌一等人,十分重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中關於原予是物質無窮係列中的關節點的思想,以辯征唯物主義作指導,提出基本粒子的“複合模型”,蘇聯學者多列查爾和科裏亞基認為,未來高級科學工作者,應是有哲學思維興趣的人,應“作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代表”,成為“哲學博士”。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的要求下,僅僅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已經顯得不夠了,盡管這種學習是最重要和最具決定意義的學習.科學工作者還要學習和掌握係統論、控製論和信息論以及犛散結構論這些新的科學思維方法。
除去對於科學事業的發展以外,世界觀還直接影響人生目的,決定和製約人生觀的形成和發展.而正確的人生觀對於科學事業的進步和科學工作者的發明和創造同樣具有推動作用和促進作用。
第二,形成合理的智能結構。大學生隻有建立合理的或較強的智能結構,才能在今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具有適應性、進攻性和獨創性。現在有些紅校學生,或者片麵注意知識的積累,雖然所知所記甚多,卻不會運用,壓抑了創造精神的發揮,或者好高鶩遠,不注意打下紮實的知說基礎,以為有了一點實際能力,就是有了一切。聽到別人批評“高分低能”,就覺得說盡了世間一切真理。這兩種想法和作法都是有害的,如何處理知識何能力的關係,是大學生成才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人才必須有廣博的學識,所謂厚積博發。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中學時代即很:茸歡哲學,上大學時又選擇了哲學係的心理專業,從而打下了比較寬實的知識基礎,以後在比利時比求大學做生物學研究工作的4年時間中,成為生物學博士,在歐洲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有了豐富的知識,才能在創造時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現在,出於高中階段應付高考的傾向嚴重,使很多學生知識麵很窄,不能在進入大學以後開拓思路,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以某學院這兒年畢業生為例,很多78級入校的畢業生,學習成績未見突出,但畢業後卻在工作上有很多建樹,較之後幾屆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工作狀態還要強些,其原因之一,是該屆學生年齡較大,實踐經驗比較豐富,知識麵也比較寬。看起來,在通才盛行的當今世界上,也許那些知識廣博的“雜家”要擊敗知識純淨的專門學者。大學生力求成才,知識多一些,會比知識麵狹窄,所知所學領域不寬優越得多。
人才還必須有把知識溶化的能力。大學生要在中學階段已養成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發展,應具有對問題鑒別、綜合分析和解決能力,獨立思考、深究、發現能力,與國內外專家、學者交流的能力,閱讀外文、查閱文獻和掌握科技情報的能力,卓有成效地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等等,其中尤以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特別重要。根據科學研究的進攻目標,及時吸取新的知識,不斷調節自己的知識結構的能力就是自學能力;能夠把其他各種能力進行綜合反應,以求新的發展,這就是創新能力。這兩種能力仿佛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人才個體具備了這兩條,在能力方麵,就獲得了騰飛的基礎和主觀依據。
能力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知識枉能力的指導下“活化”。沒有知識的能力是低層次的,沒有能力的知識是“僵死”的東西。在智能結構不斷調節過程中,能力屬於主導的積極的方麵。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慚深化和發展,過去的傳統理論有的被推倒了,有的陳舊了,有的膚淺了。科學世界中,一切都在流動,在發展,在。變化,如果隻知積累知識,必然要被當代大規饃的知識的浪濤所吞沒。實際上,教育史上盛極一時的“倉庫理論”已經過時,在現代科學領域中,隨機應變和動中奪魁能力已經占據更為重要的位置。
第三,強健的體質和優良的心理品質。健康的體質和優良的心理品質對於大學生的重要性來說,決不亞於其他任何一個方麵的要求。沒有健康的體魄,空有報國熱情,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再缺乏優良的心理品質,就不但“力不足”而且“心亦不足”了。例如,印度著名的數學家拉瑪努賈用自己獨特的方法,發現了關於無窮級數、橢圓積分、無窮乘積等方麵的120個公式,後人在他遺留下的筆記中還發現有600多個數學公式,有些公式至今還無己法證明。但由於他體質虛弱,30多歲就患病早逝,因身體原因造成世界數學史上的一大損失。又如英國散文家瑪麗?蘭姆和查爾斯?蘭姆姐弟曾為莎士比亞劇作的流傳起了極其巨大的作用,而且經他們手寫成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本身就可以稱為“藝術珍品”。但是瑪麗?蘭姆不幸因精神失常而親手殺死過自己的母親,查爾斯也曾一度進入過瘋人院,使這兩位大散文家終不能盡展其才,為世界文學的發展作出本應做出的重大貢獻。我們現在這一代青少年,他們或多或少地在身體上和精神上受到社會環境處於非常時期的影響。中國經過了十年動亂,動亂過後,搞清思想,撥正路線,恢複統一高考製度,恢複重點巾學,實行開放政策。動亂的消極影響很大,而消除這些影響又需要一定時問,新的政策和傳統作法又會給人們的思想和精神帶來新的影響,這些影響就其實質來說,當然是積極的。盡管如此,人們理解它,信任它,也需要一定的思考、實踐和時間。這幾年,中小學的體育鍛煉有所下降,一些畢業生一心一意準備高考,竟然不參加任何體育鍛煉。很多考生,在準備高考期間,成為全家和學校的特殊照顧對象,活可以不幹,飯可以特殊,成為特殊環境中的特殊人物。就是在高中期間,為了高考,團員連組織生活也不過了;高校錄取通知書一到,馬上給非團員發一張入團誌願書的也決非個別現象。這些情況,對很多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產生了種種消極影響,以至身體不好、心理異常的現象在大學生中間絕非個別的特例。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大學是正規教育的最後一個階段,如果在此期間,沒有給學生一個健康的體魄和優良的心理品質,則是非常痛心的事情。每每思之,令人難寐。
(四)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作為一種同際教育思潮,最初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歐洲,直接推動者是聯合同教科文組織。196
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成人教育促進委員會討論了一項關於終身教育的提案,並建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終身教育的原則。1972年出版的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重要報告——《學會生存》中,統一用“終身教育”一詞代替“繼續教育”、“中學以後教育”和“成人教育”。終身教育在學習內容、學習工具和技術、學習時間上主張機動性和多樣性,教育過程應注重以自學為中心。終身教育的對象範圍很廣,既包括大學畢業後在職的各類專業人員,也包。括其他各種學曆的在職人員和專家學者。終身教育對於那些已經通過高級訓練的人來說,它是教育的完善,是發展每個人個性的手段。
第一,終身教育是專業人員形成創造力,取得成功的基書條件。創造心理學告訴我們,創造力的人小,取決於創造思維水平和實現創造思維活動的程度。在同樣客觀條件下,創造力則決定著一個人創造思維和活動的成敗。創造力的取得須以智力為中間環節,也即是組成合理的“智力結構”。創造力是一個人智能高低的綜合體脫,但是,由於曆史的原因,目前各類專業人員智能結構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之處。據1980年上海市對理,工、醫、農科技人員的考察,他們中間大多數人文化程度較低。全市科技人員中,大專畢業生隻占42.5%,一半以上是中專文化程度。同時,他們的知識普遍偏窄而且陳舊,哲學、文學、管理知識一般都缺乏,外語則更成問題,全市科技人員中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的隻占總數的lo%左右。上海在我國是科技水平發展較高的城市,其情況尚且如此,其餘地方可想而知。這幾年經過各方麵的努力,情況大有改觀,但是與國家經濟建設的要求相比,顯然還存在不少差距.解決上述矛盾,國內外經驗表明,必須對專業人員進行重新教育。這種重新教育就是終身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可以彌補專業人員的智能缺陷.加強智能結構的薄弱環節,而且可以幫助專業人員獲得新的創造力。
第二,終身教育是專業人才實現智能更新和改組,保持和發展創造能力的強有力的措施。現代科學技術的特點之一,就是知識更新周期縮短,這個趨勢在我國雖然還不如西方那麼明顯,但是其勢頭已出現在人們麵前。據哈爾濱成人教育學會調查,相當多的畢業生在離開學校一年以後,他們在學校中學得的知識至少消退30%,而且時間越長,消退得越多。美國作過一次調查。存現有的7000多門專業課程中,新開的專業課程是17年前的一倍,除去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以外,科學技術又出現高度分化。高度綜合的一體化趨勢。
麵對上述的現代科技發展的特點,專業人才的智能,既要有所更新,又要適當改組。於是終身教育為他們的知識更新和改組提供了必要的機會和條件。一方麵,使他們可以通過教育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麵。又可以調整他們的知識結構,使之具備綜合性特點。
第三,終身教育是專業人才擺脫職業局限性的束縛,逐步向“通才”發展的橋梁。終身教育不但可以充實.改變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而且可以打破專業人才職業局限性的束縛,使他們廣開眼界,橫跨其他學科和領域,向著通才方向發展。有些人以為“通才”是存大學教育中成就的一種新型人才。大學培養“通才”其實僅是一種途徑,而且這個途徑最多隻能使受教育者在理論基礎和專業基礎卜達到通才的要求。而終身教育,由於它自身的特點和性質所決定,可以把很多有實踐經驗,在科學研究第一線工作的人的才能充分激發出來,使他們經過一番努力,成為馬上可以做出實際工作成績和科研成果的通才。
終身教育的特點是,學用的一致性,結構的層次性,方式的多樣性和計劃的協調性。這幾個特點很容易理解,不再詳細敘述。就我國近幾年終身教育的發展情況來看,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取得了非常令人注目的成績,在各類終身教育形式中,都湧現出大量的人才和潛人才。終身教育自50年代末期由歐洲興起,已經有了將近30年曆史,中國由於種種原因,在這個方麵落後了一段時間
但是,我們有社會主義製度作保證,有全國人民的學習熱情和專家學者和辦學人員作保證,將在終身教育這個領域,超過趕上西方的水平,而且有所發明和創造,作出更為引人注目的教育成就。
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內容
(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已經對教育體製進行改革的原因和一係列方針政策作了明確的說明,從培養人才的角度,陳述幾點意見:
從我國教育事業曆史的發展來看,如果從辛亥革命算起,那麼,雖然有五四運動時期新學潮的影響和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教育革命,但那畢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的教育改革,其成效雖大,卻遠遠不能和西方資本主義教育的極盛時期相提並論-也遠遠不能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建國以來,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教育有了正確的基礎,出現了新的繁榮局麵。但畢竟是無產階級教育事業的草創時代,實事求是地講,不能說中國的教育事業有多麼先進的水平.但是,那個時候製度適宜,國內學者心情舒暢,要千一番大事業,圜外著名學者紛紛回到祖國,確實出現了一個非常令人振奮的局麵,應該說,那是中國近代史上教育戰線上出現的為數不多的黃金時期,如果堅定不移地地沿著那個方向走下去,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之內,至少在相當多的學科範圍內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後來非但沒有繼續沿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卻出現了十年動亂和極“左”路線的幹擾破壞,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受了嚴重的內外傷害。結果,出現了青黃不接,內外交困的可怕局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走上正軌,但是“馮唐已老,李廣難封”,很多專家學者年事已高。而後繼乏人,中年知識分子待遇既低,負擔又重,動亂期間學問受到影響,應該說;這30年努的力,由於失誤,不但沒有縮短與世界先進教育水平的差距,反而把這些差距拉大了。
從我國教育戰線的現實來看,50年代的一些好的教學經驗、管理辦法、教材和教法,已經無法原封不動地搬到80年代來,一無必要,二無可能。即使搬來,也照樣不適應今天的現實需要。現在,國家確立了“四化”目標,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已經處在新的起點之上,很多過去沒有過的作法、政策都創造出來了。農村經過改革,農民在經濟上已經比較富裕,要求學習的願望非常強烈,送第二代入學接受中等、高等教育願望更為強烈。開放政策,又使人們大開眼界,不但把奮鬥目標定在國內先進院校,而且放在世界先進水平之上。加上人口增長過快,師資奇缺,高等院校師資貧富不均。中學教育的師資更加缺乏,不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教師人數相當可觀,小學教育更是困難重重。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想方設法進行必要的改革,則教育必定不能適應發展形勢的要求,甚至極有可能拖住經濟建設的後腿。
從未來著眼,如果僅僅跟著別人後麵爬行,那麼,龜走一尺,兔走一丈,除非別人在睡大覺,則追上別人既無可能,就是縮短原有距離也已經沒有希望。鄧小平同誌提出,教育要“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非常之好。但任務極其艱巨,隻有采取三步並作兩步走的辦法,而且要走得合理,走得科學,走得紮實,才能花費幾十年時間,最終達到追上世界先進水平的目的。
即使我們可以拋開這些具體分析,也拋開那些影響我們後進的因素,而僅存宏觀上作一番原則上的考察和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國教育進行改革是刻不容緩的事情。然而教育改革是一項關係到整個經濟體製改革成敗的大事情,又魯莽不得,大意不得,必須有領導,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但是中央決心既定,人民要求日烈,學校師生躍躍欲試,加上國內外有許多可以借鑒和參考的經驗,相信改革必成。
(二)教育改革的基本內容
從培養人才的角度考慮,教育改革應該著重於以下五個方麵。
1.教育內部結構的改革。教育內部結構,主要指高、中、初級教育和各種類型教育的比例與發展目標。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高校不少,高中偏多,而職業學校數量少,使得高中畢業生畢業以後,考入大學的比例很低,由於缺乏必要的技術能力,又不能直接進入社會參加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因此,不但給社會帶來較重的負擔,給家庭帶來的精神負擔尤其嚴重。這幾年,大力興辦職業學校,使矛盾得到初步緩解,但是真正解決問題,尚需進一步做出努力。實際上,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世界共同性問題。這是因為,第一,隨著社會和生產的進步,過去那種從師學藝的辦法已經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隻有對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科學係統地培養,才能使他們盡快適應工作環境和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第二,雖然未來的發展會達到高等教育普及的目標,但現在卻沒有這種可能和必要,即使西方科學技術比較先進的國家,高等教育也無法普及。這就要求大學和中學教育的比例合理,而使未能進入大學的中學生盡快走向職業教育,成為社會需要的人。第三,職業教育的發展,為受教育者在未來的發展上,提供了接受終身教育的良好基礎,不但沒有阻塞他的深造道路,反而為其中相當數量的人提供了深造的必要條件。因此,調整我們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問題,關鍵在於中等職業教育和中專、中技的發展.隻有這個問題解決了,才可能使整個教育沿著比較合理的道路迅速提高和進一步發展。
除去,高、中、低等教育的比例不盡合理以外,高等教育內部的:號業比例也有待調查。這主要表現在,文科偏弱,理、工科專業類型不夠齊備,通才教育還處在萌芽狀態。例如法學專業。其專業人員太少,根本無法滿足和達到社會的最低需要。而且其他各種不同類型學校開設法學課程的更少,使很多理、工科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以後發生重重困難,抱怨法學知識不夠,無法順和從事涉外工作和一些經濟項目。再如師範學校,雖幾經發展,仍然不能滿足需要.中學教育是整個教育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中學教員不合格者過多,為教育的騰飛帶來很大問題.因此,在職教員的學習問題、轉業問題、師資來源問題都擺在人們麵前。你說他書教得不好,無奈“西蜀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他已經是矬子裏麵的巨人了,還有什麼辦法?唯一的辦法是大辦師範教育,對現在教師進行職業培訓。隻有治本,才能治標。師範院校不能迅速發展和提高質量,那麼,中國教育落後的麵貌則永遠無法解決。心此二端,可知全豹。但專業合理分布,學問高深,作者自知非能力所限,不能一一道及。但是專業設置不合理,專業發展不合乎現代化要求,對於現代人才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素,則是千真萬確的,這方麵的問題尚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