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管理體製的改革。從整個體製的改革來說,包括教育的地位,管理原則和人事,經濟權限以及招生分配製度等幾個重要方麵。這些方麵,中央存教育體製改革文件中部作了一一說明.教育地位要提高,國務院成立了教育行政委員會;管理原則,已經確定了逐步實行校長負責製,各高等院校可以自己決定行政管理等等基本原則已經明確;人事、經濟權限已下放,具體細則有待證實踐中逐一解決;分配和招生製度自1984年起,已有變化,各方反映較好,其具體作法也有待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對於高等院校內部的合理製度,我們作三個方麵的探討。
(1)教育管理方麵。
①校長負貞製.我國即將逐步實行的校長負責製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要處理好和黨委的關係。其次,它要處理好和教員職工代表大會的關係。中國的校長負責製,實際上是有條件的接受黨委監督和職工代表大會評議下的一種個人負責製度,實行這種製度,確有必要。它的好處在於,第一,有利於黨政分開,便於校長獨立自主地處理教學行政事務,可以迅速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學校的教學行政工作。第二,可以分清責任,改變那種所謂“集體領導”,實際上無人負責的狀況。第三,有利於調動機關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和發揮機關部門的職能作用。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形成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即不敢強調領導個人的品質、能力對於一個單位所發生的影響和作用。以為隻有大家都平平庸庸地生活,才是社會主義特色。其實,社會主義的最大特色是應該具有創造性。如果一個單位什麼創造也沒有,什麼特色也不具備,那麼,這個單位的生命力已經瀕於衰竭,很快要墜入平庸的泥潭之中,對於人才的成長非常不利,甚至連上級交給的任務也不能完成。學校的校長要有自己的特色,自然而終地把自己的特點和風格融化在一個學校的管理作風和學風中去。過去蔡元培辦北大,就極有風格.沒有領導風格,那還叫什麼領導,就象畫家沒有自己的畫風,建築師沒有自己的個性,京劇演員沒有自己的流派一樣不可取。中國教育要騰飛,學校領導者的風格和特點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高等院校如果家家都有特色,那麼,標誌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羽翼已經豐滿,離騰飛的日子就不遠了。
實行校長負責製,校長的人選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民主製度。既可以對不合格者進行罷免,也可以對成績卓著者進行獎勵。對於辦學特有貢獻之人,還應該允許給他樹碑立傳,直至鑄銅像紀念.如果沒有健全的民主製良,大家就不免擔心,集體領導尚且官策主義作風積習準改,那麼,個人負責,有了官僚主義豈不近似獨裁。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有了健全的任免製度,這種耽心就可以釋然於懷。
②學分製。學分製怎麼樣?過去有過爭論。但從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來考慮,還是一種比較好的製度。過去一段時間,以為學時製符合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原則和要求。學時製便於計劃人員安排招生和畢業生計劃,當然是一個特點。但計劃經濟如果沒有市場經濟作為調節,就會出現僵直缺乏生氣的現象,這已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事實所證明。那麼,至少把計劃經濟作為學時製的存在的全部理由已經不那麼充分了。於是又有一種學分製與學時製相結合的辦法。但總而言之,學分製是足可以采用的一種製度,其基本精神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適用於我們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
就不同類型人才的發展來看,學分製更有必要和獨特的優越性。學分製可以幫助受教育者比較自由地選擇一些課程,從而形成不同的知識結構或智能結構,對於他們的個性發展必然會有很好的保證和促進作用。有一本主要研究當代教育改革的著名作品《今日的教育為了明日的世界》,那上麵有一段話:“一個學生如果有一門或兩門課不及格,不必強迫他重複本年級的全部課程。一門課不及格之後,學生往往不必重複同樣的課程,他可以選擇另一適合他學習能力的課程。”還說:“今天,人們已普遍認識到,應盡量推遲對青年人選擇和建議他們按照某一學習方針學習,以使他們都能獲得進入高等教育的平等機會和防止這些青年人過早地從事從長遠看來與他們的能力和誌向不相稱的職業.例如,凡在學校結構的內部靈活性不如綜合性學校的地方,就必須為那些選擇了錯誤方向的人,在不同的門類之間搭橋,或建立輔導、再培訓和第二次機會的學習製度。”學分製就是一種能夠體現“學校結構內部靈活性”的製度,而且,隨著它的不斷分工、完善,還可以為全社會的人提供進入大學深造的同等機會及可能.
③聘任製。聘任製起碼有三大好處。第一,可以改變人浮於事、屍位素餐的狀態。很多學餃,存人浮於事的人中,還有不少很有潛力或能力的人才,但是人太多了,沒有事幹了,也隻好在那裏“素餐”。人事-丁作不能如一潭死水,一輩一輩排下去,誰也不能動一動。而且更糟糕的是,誰都應該有一個職稱,如此發展下去,勢必教授無限。從理論上說,一個學校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的數最應該是有機的整體,數量比例都有規律可尋,但是人生如積薪,總不能讓中年人,甚至半百老頭子總在當助教吧。可是,你也教授,我也教授,課堂之上卻很少教授。讓學生聽著心酸,讓同行看著難過,這樣的局麵如果不打破,那麼,教師隊伍中就很難出現人才。但是,此症雖頑,聘任可治。不教書,就不發給聘書了,這不是很好嗎?其實,舉著一個教授牌子,上課不多,別人固然有意見,自己也對自己不滿意。如果製度改了,不是兩傘其美,各有所得嗎?
第二,可以激發教學人員的積極性。死水一潭,魚就少了,有魚也不容易長大,而源源活水可以促進魚的生長,品種也可以增加。過去說,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但是,壓力和製度有關,當然也有自己自覺自願地給自己增加壓力的,但大同世界,予生尚早,人們的覺悟沒有那麼整齊,即使個個都有那麼高的覺悟,有了相應的製度也是對這種覺悟的引導和支持。如果聘書可以經常發放的話,比如以一年為期,那麼教兩個學期書,就要想一想,教得怎麼樣呢?如果有欠缺,那麼就要改正了。如果欠缺太多,或者去進修,或者就改行吧。這種壓力是一種積極的動力,如果國家工作人員人人都有這種壓力,毫無疑問就會湧現出更多的人才,會淘汰那些不適應幹某種工作的人,而使他們積極找尋更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
第三,教員的能量可望充分發揮。聘任製可以使一人分去幾校兼課,隻要身體條件和時間允許。一個人兼三個學校的課也無不可。現在有的教員,一學期隻有二三十個課時的課,而且講一學期,停一學期,其實是一種浪費,如果課講得好,聘請的人多,彼此有益。
(2)政治工作方麵。
政治工作有很大成績,曆來聽人這麼說,事實也如此。如果就存在缺點和不足這一麵講,那麼,一個叫效率不高,一個叫機構臃腫。二者合一,成為官僚主義作風。
有人說,政治思想工作不是那麼容易見效的,這話也對。但是現在的問題是,你的教育很多人根本不愛聽,聽了就煩,這就很難希望它見效了。什麼原因呢?就是不聯係實際,缺乏活生生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而是千千巴巴地空洞的鸚鵡學舌。於是,很多人說,報紙上登的東西,自己看好了,再聽你重複說一遍,還有什麼意思?實際上,無論是教師隊伍當中,還是學生當中,對很多問題想法很多,要求進步的願望也很強烈。但是,我們的政治工作者特別是領導幹部確實離他們太遠了,不了解他們,不能給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不能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使許多人把一個學校的黨委書記看成是一個大官,說不定他自己也把自己看成一個官。可是你官當大了,沒有把黨的政策真正變成全校師生的行動,不是失職嗎?學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作風不改,對於培養和造就人才先就在思想方麵輸了一著關鍵的棋。
除去效率以外,就是機構臃腫。機構太多,人員太多,但懂數學和會領導的人卻不多,一個兒百人的學校,黨委書記以下,專門的政工人員就有幾十個,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數目。部門林立,也有一二十個之多,但是效率不高,和教師不親近,和學生離得更遠。不信你做一個調查,問問上學四年的畢業生認識兒位學校機關中的政工人員。當然機構臃腫,不單單是政工部門,行政部門,後勤部門也是如此。看吳曉玲先生的文章,知道北京大學解放以前,一係隻有係主任和一。名助教充當管理人員,後來增至三人,不過“三人行”而已。如果說,他那個時代太落後了,現在需要人多一點,人多也可以,但要人多多辦事。如果能夠使學校的政治空氣很好,師生團結,黨的威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幹部素質提高,那麼,人多一點也行。否則,就需要研究研究,考慮考慮。其實,學校政工隊伍中人才多得很,但是,不知為什麼,這些人才的潛力卻總是煙壺中的內畫,看得見,拿不出。
(3)後勤工作方麵。
後勤工作,十有八九令人不盡滿意。為什麼?主要是管理體製、獎懲製度、管理方法和管理製度上有問題。如果真正能夠落實責任製,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那麼,勞動紀律一定會好得多。舉個例子,某校的工人不少,但搞衛生的人沒有,即使有,也搞不好,但請一些臨時工,卻能夠做到幹幹淨淨,讓人滿意。為什麼呢?因為他是臨時工,弄不好,可以解除合同,浦他走路.但是對於端著鐵飯碗的人,隻能求他,哄他,占不由衷地誇他,他還是不買帳。高興了出一點力,不高興,幹脆不出力,甚至搗點亂,看你有什麼辦法 辦法應該在製度上找,當然也應該從管理者身上找,關鍵問題在於采取什麼管理製度和管理方法。
3.教學的改革。
(1)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課程門類設置太窄、太少、太舊,應該說是三大問題。而這三個問題中,以理科、工科與文科長期分離,教學與科研人為地割裂,各係或各專業之間互不通氣,課程設置特別是基礎課量薄麵窄最為突出。課程設置的改革,應該改變目前的縱向分科與分係,加強跨係、跨專業的橫向聯係。改革現在的課程體係,文科、理科應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現證學校的課程設置總的來說還沒有跳出專業學習的傳統觀念,“縱向深入型”的結構還沒有真正得到改變。學校課程應從“縱向深入型”走向“縱橫結合型”。具體地說,安排文科學生學一些理,理工科學生學些文;無論文、理科的邊緣學科及綜合學科,應多開設選修課,壓縮必修課課時,把各門課程盡量搞得短一點,精一點,給學生留出充分的餘地。同時大力加強基礎課的教學,在知識普遍老化的過程中,一般說來,經典的基礎理論比之應用技術相對穩定。而且如果掌握的基礎理論比較紮實,就能夠比較容易地適應各種變化的新情況。因為現代科學研究已從定性分析進入到定量分析,整個科學正處在數學化過程中,所以《高等數學》、《計算機應用》不但應作為自然科學技術基礎課的核心內容,而且應作為社會科學的基礎課程。新課要增加,國內沒有的,先翻譯國外課本,或請國外學者先行上課。對於國外的研究和教學,先學習後分析,比如行為科學、西方經濟學,現代文學流派、現代西方心理學等,先搬過來再說。如果連內容都不知道,怎麼分析呢?
教材編寫一要科學性,二要有創見,有創見也是科學性的體現。所謂科學性,就是要照顧到學科間的關係,安有完整的科學體係,又要繼承傳統,麵向未來,具有世界學術水平。沒有科學性的教材,教出來的學生,也會受到不良影響。這裏著重淡一談創造性。
教材的創造性,我以為有三個要素。第一,教材應有個性。不論體係和語言,都應該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這一點,對於理科來說,也應該如此,它的個性主要表現在編寫者的內容選擇和研究方向上。如果都是千篇一律,那麼,就不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麵。對於文科來說,鮮明的個性就更重要了。現存很多教材,平平淡淡,象一碗白開水,學生既懶得看,不愛聽,教員也講不出味道。一些技能性章節,還有些用處。理論部分則千篇一律。學生對此十分反感,考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背上幾段,應付過關而已。教材有個性,當然會因為學科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而且教材畢竟是教材,其個性特征是相對的,共性特征畢竟是重要特征。但是,如果曆史、文學,美學,這樣一些學科都沒有一點個性特征,那麼,這種教材很容易走進死路,曆史上科學發達時期,教學繁榮時期,都是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時期。如果連個學派也沒有,教育和科研必定死氣沉沉,無所作為,教材應該向美國同行的編寫方法學點東西,即,敢於獨抒己見,標新立異。而不是吞吞吐吐,“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不要認為大學教材就應該十全十美,一點缺點也沒有,有缺點有創見的教材,比之沒有缺點全無創見的教材要強上百倍。魯迅先生的小說史教材《中國小說史略》,現在看束也有某些遺漏和缺點的,王國維先生的《宋元戲曲史》也是如此。但都是個性鮮明,創見疊出,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如果這樣的教科書多一點,那麼高等教育就會在課本方廚充滿了生機。標新立異,無所顧及,所顧及者,不認真不嚴肅的科學態度而已。我國現行政策很多就是標新立異的產物,不要耽心標新立異就不合乎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如果不標新立異,那麼馬克思主義都無法產生,更不用說有所充實和發展了。即使對於馬克思主義,也是可以有所創造和發展的,“一國兩製”就是發展。在馬、恩、列、斯那裏恐怕不易找到理論依據。祖宗沒有的,我們有了,隻要是正確的,祖宗看了,也會歡喜。
(2)教員和教法。教員方而的改革,主要是指調節教員的“智能結構”和調整教師隊伍的組合結構。
科學技術革命對於教員和學生來說,同樣是新課題,對於教員的要求就更高一些。很多傳統的舊的學問和經驗已經過時,因此,培養基礎較寬、功底紮實、綜合能力強、適應性大的人才.關鍵在於教師。如果教師的“智能結構”和“知識結構”得不到調節,教師隊伍的組成結構得不到改造,學科的更新、課程和教材的更新都是不可能的,培養現代人才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師“智能結構”和“知識結構”的調節辦法,是積極創造條件,讓第一線教員盡可能吸收本學科的新成果、新方法,學習新知識,研究新課題,有針對性地彌補所有“智能結構”與“知識結構”的不足和欠缺,為教育新型學生,首先成為新形勢下的新型教師。教師隊伍的組合結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近親繁殖嚴重,極大地妨礙了教師隊伍的合理組合結構。專業發展應該提倡雜交,門戶開.發,本校畢業生留校的數量應有所限製,不能搞花果山水簾洞,山上山下一窩猴子。一個較理想的教師隊伍的縱合結構,應該從專業、年齡、智能、素質諸方而綜合考察。
教法的改革,中心問題是提倡啟發式引導,注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刊能動性,具體作法應包括:
第一,在態度上,應與受教育者平等桶待,允許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動腦筋,歡迎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和觀點。教師最忌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教授的就一切正確,把學生的提問,特別是一些不合心意的提問,看作淺薄、無知、幼稚、可笑。甚至遇刊不同意見就發脾氣,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既不能同答還要顧全麵子,惱羞成怒,這些部是要不得的。其實,我們中國的教員何曾不希望和學生平等相待,熱烈地認真地討論問題,不過網為各種原因,沒有形成一種醬遍的風氣罷了。
第二,講究講課藝術,善於啟發學生思考。講課藝術的基本啄則,是善於與學生進行感情和思想交流,能夠體查學生心理,與聽者喜怒哀樂,休戚與共。還要懂點藝術,例如幽默,語言節奏,表達方式,前後順序,板書與講解關係,適當提問等。有的教員雖然電進行提問,卻常常搞突然襲擊,把學生弄得下不來台,教員在課堂上讓學生下不了台,是最為愚蠢的作法,絕不會對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產生任何積極的影響,而且也是違背師德的作法,中、小學教學,一般有經驗的教員對講課方法都很重視,但大學教學,有人就以為,大學生聽課,主要是聽學問,講課藝術如何,那是次要的,甚至是無所謂的問題。什麼趣味性,啟發性盡可棄之不顧,唯以學問勝之。其實,有學問也不能一俊遮百醜。況且,講課藝術也是學問。魯迅給女師大講課.就是一位幽默風趣的大師.並沒有因為自己學問博大精深而擺出名人架予,對學生淡漠無情,不睬不理。嚴濟慈也曾經發表意見說,大學教學,包括理、工科教學,講話人都應該“眉飛色辮”、“手舞足蹈”。此雖戲言,顱得教學“三味”。有高超講課藝術的教員,他所教給學生的就不儀僅是所講的知識內容,而且還有更為重要的更為寶貴的東西。
第三,啟發學生積極性,應該針對不同級次學生,給以不同的知識信息量。既防止大腦饑餓,使學生饑不擇食;托學習的係統性和規律性上,又防止給學生以過量的負擔,使他們連喘口氣的時間都不多了,哪還有主動學習的機會和欲望。
負擔太重,欲速則不達,你想扁發式,不搞注入式,但是聽得對象已經疲於奔命,“灌”且不“入”,“啟”豈能“發”?
(3)教育途徑和教育手段。學校教育生動活潑的發展,不能把責任都放在課堂之上。毫無疑問,課堂教育是最為重要的教學陣地,但卻不是唯一的教學陣地,而且課堂教學的形式也.很多。除去必修課、選修課以外,還應該開辦講座,請專家學者講學,舉行報告會、演講會,以及文藝活動、體育活動和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現在大學生文藝修養很差,有記者作過統計,不識五線譜,不懂樂理、不會使用樂器的學生比例很高,這和大學生的文化地位是不相稱的.高等院校應該成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新信息、新成果、新方法.新經驗都應法在大學講壇上有所體現。高等院校又應該成為高雅的娛樂之區,大學生不但應該唱歌跳舞,而且應該懂歌懂舞;不但對現代音樂喜歡和了解,而且對傳統戲曲也應該有欣賞能力。過去北京很多大學的戲社、文藝社都是鼎鼎大名的,與々業團體比較起起來也未遑多讓。高等院校還要成為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與社會增強來往,使學生能從學校之窗看到社會、了解社會、熱愛社會,願為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第二課常的開辟:,對於任何國家任何社會製度的大學來說,都是必要的,對於我們現在這一代青年學生來說,就尤為必要。他們可以通過第二課堂,得到更多的知識,受到更好的鍛煉。那種死氣沉沉,唯知死讀=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種書呆子型的大學生的黃金時代,也隨著舊時代的逝去而喪失了自己繼續存在的積極意義.新一代的大學生應該是一支生動活潑的社會力量,怍為科學研究的一支新軍,他們應該確立自己的嶄新形象。
教學手段主要指電教手段,對於理、工科來說,還包括利用先進儀器和設備。電教手段,現在很多人不習慣,閉路電視放在那裏,沒有多大用處,不過是讓學生晚上看看節目,作為休息.其實電教手段意義無窮,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大約半個世紀以前,魯迅就曾經發表過這樣的意見。他說: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自然,這話裏,是埋伏著許多問題的,例如,首先,用的是怎樣的電影,倘用美國式的發財結婚故事的影片,那當然不行.但在我自己,卻的確聽過采用影片的.細菌學講義,見過全部照相,隻有幾句說明的植物學書。所以我深信不但生物學,就是曆史地理,也可以這樣辦。”哲人多智,讓人欽敞.而且連困難都考慮到了.錄相的利用關鍵在於錄相的內容和質量,但是,即使一下子不能把內容搞得那麼合理,把水平搞得那麼高,至少應該著手去辦。如果非等到萬事俱備以後才去“祭風”,那麼,也可能忙來忙去。什麼也沒有,現在學生對錄相不算太適應,大概總覺得人在屏幕中,有點隔膜;先生也不適應,坐在攝像機前,先就礙手礙腳;動作不太自然,而且好象演說沒有聽眾提不起精神一樣。但是錄棚的內容豈止把先生“裝”進電視而已,它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和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的孩子們上地理課講物產的時候,絕不會如我們兒時那樣,聽說非洲盛產可可,卻不知道那東西是怎麼一個形狀和怎麼一個味道。
4.教育改革應注意的問題。教育改革應注意什麼問題?一要講究科學。就象過去打仗一樣,如果考慮不慎密,布置不得當,甚至稍有疵漏,就會造成多少戰士的傷亡。教育改革也是如此,一定要瞻前顧後,反複考慮.即使典型經驗,也應該如此。如果以為和平時期不傷筋不動骨,就可以憑著一股熱情而胡幹亂幹,隻要大方向正確就等於一切,那就回到極“左”口號上去了。教育改革,一著不慎,會影響多少青年人的發展前途,造成的損失比之戰爭時期指揮失當的損失也許還要大些。當然,也不是縮手縮腳,這也不敢動,那也不敢摸.科學的態度應該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應該是平心靜氣地研討問題的態度,應該是充分準備、允許犯錯誤的態度,也應該是有錯即糾、不顧全麵子的態度.如果什麼事情部上綱上線,拿大帽子壓人,那麼改革不要搞了,一搞,準得雞犬不寧,鴉雀無聲.
二要講認真。科學的事業,不認真去做,是做不好的,如果以為既是“改革”,就無須顧忌,那又錯了。對於學問的研究、調整和處理,比之刺繡還要精細得多.體製的改革也是如此,人人都認真,哪怕有很多不同意見,隻要充分發表,認真討論,必能得出近乎正確的結論。
三要充分的思想準備,既準備走點彎路,又準備花費大氣力。改草要在有組織有汁劃有領導的情況下進行,腳踏實地去做事,才能真正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凡科學不下苦功火,想著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成功,那是不切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