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節 人才選拔與人才管理(3 / 3)

造成人才組合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社會原因,有人才群體組合的耗散結構現象的影響,也有人為的原因。講社會曆史原因,比如十年動亂曾經一度中斷了正規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一結果出現了人才群體組合中青黃不接的現象.耗散結構現象的影響,比如人才心裏品質不合,以及其他一些目前我們的管理水平尚不能預測的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在實際工作中和人才群體的組合過程中,卻會頑強地表現出來。講人為的原因,例如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一個科或一個處,有三四個科長、處長,卻隻有一個科員,這不是地地道道的倒三角形人才組合結構嗎?這種情況是人為造成的。其結果是科長過多,科員少,科員說話科長聽。既滑稽可笑,又發人深省;既令人深思,又使人痛心。協凋原則對於其他原因造成的人才群體的不合理狀況,屬於技術性啄則,而對於人為造成的人才群體結構的不合理狀況,應看作政策性原則。有誰違反了,理應追究其政治責任。

(五)動態原則

動態原則除去能級動態以外,還包括不同結構中的人才流動和人才群體結構的不斷調襤與重新組合。動態原則卻是適應性最強最有普遍意義的人才管理原則。

第一,人才結構本身的動態性特征決定了人才管理的動態性。人才群體的合理結構應該包括專業群體結構、年齡群體結構,知識與智能群體結構和素質群體結構。而這些群體結構,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之中。專業在變,內容不斷豐富,吐故納新,生生不息。年齡在變化,當然年齡的變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階段性,但“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不知不覺之間少將壯矣,壯將衰矣,老將至矣。知識和能力也經常處在變化中,昔時風雲叱吒一世的英才人物和偉大刨造,彈指之間,已經成了中學生課堂上的複習題和博物館中的曆史陳列。如果牛頓活到今天,非重新入劍橋大學深造不可。如果諾貝爾活到今天,也將為核動力驚得目瞪口呆,說不定要把諾貝爾獎金拿出一部分來獎勵那些新的領域的創造者呢 氣質的變化最為緩慢,但人的社會性遠遠高於他們的個體性,社會品質也遠遠勝過他們的氣質特征。而人類對於人類氣質的研究和實驗不斷趨向深入,過去的分類和理解也許在某天會破後人看作幼稚甚至無知。這些內容結構的變化,就內在因素上構成了人才管理的動態特征,而這些特征的普遍存在,就促使對它的理解認識和對應措施變成為人才管理的必要原則。更阿況說,現實社會中還有很多單位,他們的人才結構並不合理.或並不太合理,或者很不合理,正需要進行調整邗改造。一個單位,如果愚者在上,賢者在在下,就需要凋整,而凋整所需要的就正是動態原則。

第二,人才結構的調整結果必定造成不同結構係統之間的交流與往來。這就是合理的人才流動。人才流動包括計劃流動和市場流動。社會主義製度下應以計劃流動為主,而所謂市場流動隻能是輔助式的,並且受計劃指導。但是,人才不流動絕對不行,而且於人類進步事業極為有害。人才流動還包括培養出的新的人才的去向問題.內地人才較多,需要向邊遠地區流動。大城市人才較多,需要向中、小城市流動。科研單位和某些高校人才較多,需要向基層流動,一般單位的人才需要向特殊單位流動,人才結構不合理的構成部分需要進行新的組合,向著合理的結構流動。動態原則,就不僅是人才結構內部調整的原則,而且成為外部調整的原則了。

第三,環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包括大環境的變化、亞環境的變化和小環境的變化。這些變化正如人才群體結構內部的變化一樣。是絕對的,雖然所呈現的變化形式是相對的,而變化無止無休,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固定的水平和形式之上。而環境的變化,必定會影響人才結構的變化和人才流動的變化。所以動態原則對於環境的變化也是一種必要的適應性和調解性原則。

當然,動態原則絕不是一味強調變化,而忽視各種人才管理原則的相對穩定性和階段性。實際上,所謂變化和穩定都有它自身的規律可尋。隻有符台規律的動態變化和相對穩定,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動態原則水身就是一種客觀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人才管理的外在方麵,包括橫向發展(類別原則)和縱向發展(分權原則),人才管理的內扯方麵包括橫向狀況(協調原則)和縱向狀況(能級原則)以琢內外兩個方麵的交流和轉換(動態原則),這些原則本身構成一個完整的係統,它們本身存在著特定的關係和層次地位。研究人才管理原則,應該從它們的相互關係入手,從它們的各自特點和作用入手,從它們相互聯接的合力入手,從而找出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的準則和理論。正確的理論無一不來源於社會實踐,但正確的理論一經確立,就會對社會實踐產生極大的反作用力和推動力.

四、經濟體製改革對社會主義人才

製度形成和完善的重大意義

(一)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的必然性和自覺認識

首先,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不僅僅是一種主觀願望,而是我們建國30年來所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由之路,因為客觀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哪一個領導集團,對抗客觀規律的發展必然會摔跤。如果不進行改革,輕則出現經濟徘徊,重則出現嚴重經濟失調。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種種現實,教育了很多國家的領導者和建設者們,使他們看到,經濟體製改革是迫在眉睫的必然發展趨勢。我國30年的經驗教訓電證明,不進行經濟俸製的改革,農業發展已經到了強弩之末。雖然得到了一監糧食,卻嚴重地排擠了其他作物,毀壞了山林,毀壞了草原,毀壞了海灘,毀壞了水利資源,糧、棉產量開始徘徊不前,而盲目地不分場合和需要的“以糧為綱”的方針又造成農業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農牧經濟形勢死氣沉沉,老百姓看不到富裕的希望和光明的未來。極“左”路線帶來的政治幹擾時隱時現,割資本主義尾巴、抓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甚至進行武鬥,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疲軟不堪,無所作為。這樣的情況,如果不進行改革,究竟會出現什麼情況,是很難預料的。工業形勢也是如此,鋼產量長期徘徊,輕、重工業比例失調,服務行業數量減少,商業發展不快,經營品種單調,缺乏活力,計劃部門雙眉緊擰,生產部門一籌莫展。城市經濟發展一統就死,一死就叫

,一叫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就統。當然,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很大的成績,那些成績,如果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製度下,也許一百年也達不到。但是這些問題不解決,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發展,或者說,正是為了社會主義事業的飛速發展,社會現實才向人們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其次,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順應了曆史的要求,自覺地認識到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實事求是地確立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把社會主義建設本身提出的改革問題,變成了自覺的認識、係統的政策和有領導、有步驟、有計劃、有保征的行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為改革的順利進行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指導思想上重新恢複了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目標,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重大曆史性課題的討論,解決了黨和國家領導組織上的問題。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經濟政策,農業首先進行了改革,而且取得了傑出的成績。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早已經拉開了序幕,它在中國不僅是一種必然的行動,而且是一種自覺的行動。這些做法,終為曆史所充分肯定。

最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在全國人民和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農民揚眉吐氣,雖然富裕的稃度很不平衡,但是,都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遭路。經過短短兒年,中國的廣七農村出現了可驚可喜的事情。農業經濟令麵發展,農、副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和鄉鎮工業企業的發展,農村經濟政策改革是農業企業發展的催生劑。而農村城鎮企業的發展,對於實現農業現代化,對於整個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對於中國人口基礎結構的改變都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製的改舉,已經有了初步進展。隨著深圳和蛇口特區的開放以後,中央又決定開放十幾個沿海城市。中國的情況發生了大變化,吃的在變,穿的在變,用的在變,住的也正在變。熱愛學習、熱愛科學的風氣正在形成。這些變化,集中到一點,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沒有科學文化知識,就沒有“四個現代化”。雖然改革是一項極其偉大和變革的事業,改革中出現一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改革觀在剛剛起步,以後的路程還很長,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對於人民的要求還不能很快滿足。但是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是正確的事業,而正確的事業最終定會得到勝利的,對於這一點,我們應瓷滿信心。

(二)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對人才發展戰略提出了戰略要求

鄧小平同誌對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中的人才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重視和關注,而這一點正是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一個極其蓖要的原因。

社會主義經濟改革需要各種各樣的條件和準備工作,這些條件和準備工作在經過好幾年的努力以後,應該說已經基本具備了。但是人才的準備和培養卻需要更長的時間和付出更火的努力。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對於人才發展戰略提出了戰略要求。這種戰略的要求不僅是數量上的,而且是質量上的,同時還是結構上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量人才,而且需要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同時又需要高質量的人才;需要各行各業都出現一些突出的傑出代表,同時還要解決各個地區、各個企業、各個大的單位的人才結構問題。如果沒有這種客觀要求,那麼,人才和人才群的興起就失去了社會機遇和需要,因此,所謂人才輩出和人才團崛起的時機也就喪失了。有了這種需要,加上正確的政策和指導方針,才能使人才波峰時期成為社會現實。

中國經濟體製改革,不僅對於科學技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確立了崇高目標,而且對全國的幹部隊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幹部隊伍要實現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就是這個目標的具體體現。而且中國是一個l0億人口的大國,東西南北有如此遼闊的土地和如此巨大的各個方麵的差異。因此,沒有千千萬萬個合格的幹部隊伍,中國的“四化”建設不可能完成。幾年前,作者在農村看到很多基層幹部,總對農業改革形勢愁眉不展,不知所雲。有的還牢騷滿腹,對改革作法大不以為然。這幾年有了變化,不但農民看到了改革的成果,興高采烈地議論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大多數幹部也覺得非常興奮,對於農村改革的前途增強了信心和希望。但是還有很多問題,如不正之風、迷信活動、賭博和種種不合理也不合法的事業還很有市場,而幹部們對此或者視而不見,或者見而不管,或者管而不力。這麼大的國家,如果全國很多幹部.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創造性,不能把中央和國家的政策變為自己的自覺行動和創造性實踐,那麼,中國的四化能夠實現嗎?

如果說“四化”大業為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極其廣闊的社會機遇,那麼,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改革就為這種社會機遇的到來打開了寬敞的大門。這是中國曆史上人才成團崛起的極好曆史時機,也是我們第一次人為地、自覺地、係統地創造出的第一次曆史時機。如果問一問,中國禮會主義經濟建設到底需要多少人才?需要的人才應該具有怎樣的素質。這些人才的規格、數量和格局應該是什麼樣的?很慚愧,我們還不能一下同答出這樣的問題。但是,社會主義經濟建社,確實為中國人才群體的興起,打開了閘門,波濤洶湧,萬馬奔騰,人才個體應該在這些奔騰的激流當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和發揮自己的才能與作用。

(三)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為人才製度的改革和完善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實踐方而,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為一代企業家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台,使他們得以在這個舞台上大顯身手,而且出現很多非常寶貴的作法和經驗,為社會主義人才製度的形成、改革和完善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有作為、有抱負、有才能、有理想的工廠廠長,如魚得水,興奮異常。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個部門和各個方麵都麵臨挑戰,議論紛紛。但改革畢竟是一種實驗,這樣的實驗對於今後的改革事業和人事製度無疑是非常必要的和有益的。深圳的作法影響了內地,當然對於那裏的作法不能夠硬搬,但是確有值得借鑒的東西。內地的作法也應該影響深圳,而且可以超過深圳,影響香港,影響整個西方世界。如果說,我們現在做得還不夠理想,還不具備這種影響力,那麼,下定決心,想方設法,把我們的工作搞得更好、更有效力和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也更符合人民利益,相信它會越出國界,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的財富和經驗。而且,很多過去不敢想象的事情也發生了。武漢柴油機廠請德國退休工程師威爾納?格裏蒂擔任廠長,而且工作千得很出色。現在祖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剛剛起步不久,就已經出現了生動活潑的局麵和十分可喜的形勢,中國社會主義人才製度已經開始輸入新鮮血液和新的活力。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完善,中國大地上無疑會湧現出大量的人才和人才團,而且會逐步形成保護和哺育未來人才與人才團的合理的科學的人才製度。

在理論方麵,近幾年由於國家政策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為人才理論和人才製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參考數據。可以說,這幾年提供的新東西比之過去30年提出的還要更多也更加精采。雖然這些意見和作法未必“諸事如意”,但是這比一無所有的空白狀態和無所作為的平庸思想要強上百倍。例如,《北京晚報》曾評論深圳的“炒魷魚”的作法,登了兩篇文章,很有意思。“炒魷魚”原本是資本主義經營管理的一種作法.過去,在中國是被排斥的,以為是資產階級壓榨人民的表現。但是,問題並不這麼簡單,看起來倒不在於魷魚該不該炒,而在於社會主義企業到底有沒有“魷魚”。如果有魷魚,卻不聞不問,視而不見,讓它在企業裏東遊西竄,人們不但難食其味,反而大受其害。那麼,就算是資本主義特有的一種作法,也隻好拿過來試一試。看一看它對於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是否也有一點效驗。這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是不能想象的。那個時候,要炒工人的“魷魚”,自己首先就有了危險,用大飯鍋在那裏熬粥,說不定什麼時候還要滑到“修正主義的邊緣”成為“唯生產力論”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再輕舉妄動,那還得了嗎?現在,“炒魷魚”的作法拿來了,一用,果然很妙。但社會主義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畢竟不同,“炒魷魚”這個菜雖然沒有階級性,吃入誰口卻有區別。在社會主義國家,不是廠長一人獨斷,而是廠長、工會、黨的組織三位一體,魷魚要炒,但不能胡炒亂炒,而應取其利而棄其害,真正地體現社會主義企業的優越性。還有教育製度的改革。《中國教育報》曾經摘登了南京大學新任校長曲欽嶽的“施政”決策,一共有六條。其內容為:一、提倡和樹立“思想活潑、學習主動、生活幸福、人才輩出”的新的教與學的方法。二、創造第一流的外語學習環境,籌建外語學習電台,每天24小時播音,開設高、中、初蘭級課程,加強學生外語聽力訓練。三、允許學生“曠課”自學,隻要完成作業,考試合格,照計學分。基礎課、政治理論課等由幾個教師同時開,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聽課。四、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基礎學得紮實。五、改革後勤服務體製,實行承包製。六、精簡機炎工作機構,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先學管理,包括校長本人在內。這幾條確實很好,而且象這樣的好東西還很多。但是對這些好的作法和蚶的經驗,需要進行研究,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問內使它們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性指導作用的人才培養和人才製度的指導理淪,因為毛坯結構式的作法還是過渡性的,暫時的,而真正科學的東西,一定會成為製度化、係統化和理論化的內容。

中國大地為人才理論工作者提供了極其豐厚的現實基礎和無限廣闊的資料來源,專家,學者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我國人才製度的形成,發展和完善作出有益的貞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