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大約有20年了,20世紀80年代中,做古典文學的編輯,每天沉浸在大量來稿中,昏頭昏腦看了一天稿子後往往想讀點兒文學作品輕鬆一下。我所在的文學所圖書館有個“港台部”,收有幾萬冊港台書,以台灣文學著作居多。台灣文學的各種體裁中,我以為散文為最優,其中柏楊、李敖和幾位老北平作家,如齊如山、唐魯孫、夏元瑜等各有特色。齊、唐二先生的散文,大陸近年都有出版,他們的作品都以寫大陸舊事為主,從內容到寫法都與大陸作家不同,有點“北平夢華錄”的味道,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讀者的歡迎。夏元瑜先生雖與唐魯孫先生是好朋友,他的散文雖有懷舊成分,但大多篇章還是以寫台灣情事為主,其特點是以老北平人教養、心態來寫,別有風味,大陸人,特別是北京人讀來備感親切。
夏元瑜文章的特點是“一讀就懂”,一懂就笑,很宜於人們放鬆時讀,可惜當時我們文學所圖書館的港台書庫僅有他的《弘揚飯統》《生花筆》等少量幾本,不過其中也有許多令人噴飯的文章。例如《大興水利》就是如此。侯寶林先生的名作《戲劇與方言》中有“論戲劇與水利的關係”的噱頭,而夏先生這篇可以說是“論水利與食品業的關係”,文中更是笑料迭出。開頭還是一本正經地講中國古代水利,從大禹講到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子李二郎,由此扯到二郎神楊戩,再一轉說到當今“水利工程”的發揚“注水牛肉”“注水雞肉”大行其道。連製造罐頭都要“以水為本”,除了少量的“豬骨頭、老牛肉、退休的老來亨雞、不幸幼年夭折的水果”外,都是水。
我常想幹幹此業(罐頭業商標巳經想好了。以“永”字為記。因為永字的字形正是水,隻有一小點東西。正合乎罐頭的原則。美國人就笨多了,一個哈姆——洋火腿——罐頭竟緊緊地塞了一大塊肉,滴水皆無。可見洋人對“水利”的利用不如我們遠甚了。
中國人真聰明,對於水利之道,除了便利交通、水力發電、灌溉農田、培養魚類等古老用途之外,又發明出灌牛、灌雞等的主意來,所以水利之道在中國也特別興盛。這叫“以水變肉”的不二法門。……
這個“永”字商標的奇想,真堪令讀者絕倒。即使現在想起來也不免發笑。可做個好的相聲“包楸”用。這是我與夏元瑜先生著作結緣之始。後來與研究港台文學的同道和從事出版的同仁多次談到這位老先生。這次在大陸出版《夏元瑜幽默作品精選》,搜羅了夏元瑜先生70%以上的作品,我想會給讀者帶來許多快樂和教益。
一、從“老蓋仙”說起
夏元瑜這個名字在大陸還是陌生的,而在台灣幾乎是家喻戶曉。2003年社科院組織與台灣一些學者對談“關公”作為文化和文學形象的意義,會下我曾向一位台灣老人問起“夏元瑜先生”,他帶有些惋惜口吻說“老蓋仙走了”。
老蓋仙是夏先生自稱,無論作文還是主持節目都自稱“蓋仙”。“蓋”是台灣俗語,夏先生自己曾解釋說:
字的意義是能言善道,多少也有一點宣傳不實在之事的成分。與“吹牛”的“吹”不同,吹者從無說成有,假的成分很多。為人在世,蓋則可以,吹則不可。
——《談話的技術》
看來“蓋”有點類似大陸常語“侃”。“蓋仙”應是善蓋而帶有仙氣者也。
“老蓋仙”也有出處,本是台灣20世紀60年代以來武俠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例如古龍的《那一劍的風情》其中有怪俠“老蓋仙”。他自稱“老夫本來就已名列仙班,已經一甲子不食人間煙火,專以百草為生”。在別人眼中,他老人家則是“一位身材本來應該很高,但經過歲月的折磨,現在已經像蝦米一樣萎縮傴僂,頭發已經開始泛白,臉上已充滿了歲月無情的痕跡的人”,手裏拿著一把三弦。
夏元瑜先生以“老蓋仙”戲稱自己,有自嘲,也有自負。因為這個綽號通俗好懂,很快被大家接受和喜愛。因此,夏先生雖是退休後才開始寫作和偶爾遊戲於熒屏,但在很短時間內便聲名鵲起,大紅大紫,為廣大民眾所知、所熱愛。
夏元瑜出生於北京(1909—1995),畢業於北平(1927年後,國民黨定都南京,北京遂稱北平)師大附中、北平師範大學生物係(北師大生物係,建係早,設備完善,是全國最好的)。畢業後赴日本九州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深造,歸國後則在北平西郊“萬牲園今北京動物園”任園長。1947年在台灣新竹任檢驗局分局長一年,後遂以製造動物標本和有關生物教學的教具為業。其所製作的標本,從昆蟲到大象,無不栩栩如生,享譽台灣。60歲(1969)退休後移家台北,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影劇係教授舞台語言,並在美術係指導有關動物的繪畫。時在電視台做主持人,受到觀眾的歡迎,曾獲參與金鼎獎有功人員獎。從1975年起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主持“古往今來”專欄,撰寫了大量傳播知識和弘揚文明的幽默散文,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陸續出版散文集十餘本,十分暢銷。1995年8月1日,遽歸道山,享壽86歲。
夏先生前40年基本上生活在北京,後40多年生活在台灣,赴台時他的思想人格和知識體係已經形成,他在台灣的成功可以說是老北京文化在異地的成就。夏先生曾自嘲地說:
不過,我倒有個心願,我一輩子善蓋,蓋不可令人討厭,要讓人歡迎,於是沒錢時借得到錢,該還債時躲得了債,利莫這裏用的台灣俗詞——“蓋”字,也帶有老北京的風格,夏元瑜的能“蓋”就是北京的“能說”“能侃”。老北京的“說”和“侃”都帶有帝京的特有的風趣和幽默。老蓋仙的“蓋”也是這樣。因此可以說夏元瑜的作品是老北京文化在台灣的延伸。
二、老蓋仙的作品
夏先生的主要作品就是散文隨筆,最初讀夏元瑜是抱著了解老北京的態度去讀的。台灣這類作品不少,大多是大陸遷台人士寫的。這些人隨著年華老去,思鄉情緒越來越熾,特別是從老北平遷台的,700年舊京帝都所積累昔日風華常常縈繞於懷,寫作和閱讀這類作品成為一種排遣,後來漸成風氣。台灣文學批評家王德威先生說:
1949年前後,上百萬的軍民曾隨國民黨政府搬遷來台。他們背井離鄉,常懷故園之思。到了70年代,當令的政治論述已由彼岸過渡到此岸,懷鄉者的熱情也似乎因為時移事往,而漸漸由濃轉淡。唐魯孫和他的北平知交卻在此時異軍突起,就不能不令人另眼看待。離開北平二十多年了,這些作家漸漸老去,他們立意要記下所思所懷,自是人情之常。而相對的,他們心中的北平印象非但不曾褪色,反而益發鮮明活潑起來。
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舊派學者和文人齊如山先生就寫過大量的這類作品,說北平舊事,到了20世紀70年代更盛。
北京(或北平)敘事是台灣及海外文學的一個小傳統。20世紀70年代,唐魯孫以一係列追懷古都飲食風情的文字引起廣大回響。一時之間,像是號稱“老蓋仙”的夏元瑜、名報人及小說家陳紀瀅、學界耆宿梁實秋以及後來以《喜樂畫北平》見知的喜樂、小民夫婦等,都曾與唐相互唱和。透過他們的文字,舊京的風華仿佛又熠熠生輝起來。
這些作者所烘托的北平知情守禮,韻味悠遠醇厚。在他們筆下,同仁堂、瑞蚨祥這些老字號總讓客人賓至如歸;楊小樓、梅蘭芳、程硯秋、小翠花、馬連良、金少山……多少角兒,名噪一時。城裏的節慶喜喪永遠有規有矩,從出生的洗三抓周到大去的送殯出殃,都有講究。尤其飲食,熱豆汁、涮羊肉、茯苓餅、奶酪、灌腸、炒肝兒,冬天夜半叫賣的凍梨、心裏美……求之他處,何可複得?當然,遍布城內外的古跡名刹,宮殿園林,千萬的胡同人家,還有那一大圈城牆,更是老北京安身立命的所在。這裏曾是六百年的帝都,一景一物,都有它的來頭。
《夢回北京一一讀張北海的〈俠隱〉》
雖然,夏元瑜也有與兩宋的《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一類內容的作品,也就是追懷舊京之作,但他自己也說我從前也寫點回憶故鄉的小文,自從一看了他(指唐魯孫)的文章後,立刻改行,絕不再提往事,因為自愧不如,趁早藏拙。由於唐魯孫是世家子弟,數代富貴,閱曆極豐富,足跡遍中國,這些非一般人所能及。他記性又好,退休之後才開始寫作,厚積薄發,筆下北平舊事、宮中習俗都可以當做史料用。夏先生有自知之明,他的筆觸伸向更為廣闊的領域。
1.動物的千姿百態
現代意義的生物學是從西方傳入的。夏先生是屬於中國的第一、二代的動物學家。他不僅有豐富的動物學的知識,而且他如同熟練的手工工人,會操作,還能製作第一流標本。他自幼熱愛動物,自稱,生下來時,第一眼看的是收生婆,第二眼是媽媽,第三眼就是家中的小狗一一小黃了。
那時家裏還有匹馬,我一會走路就惦著拿胡蘿卜上馬號(廄)去喂馬。不知為什麼,見了各種動物全愛得不得了,如按佛教輪回之說,上輩子一定是山中走獸轉世來的。也許是真的,否則怎麼會活到現在年紀一把,老妻還常說我不懂人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