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動物,動物也愛我》
對動物有如此的愛心,再加上豐富的動物學知識和實踐,可以說描寫動物是夏先生的長項。他筆下的動物世界是千姿百態的,是極其可愛的,不僅溫良馴順、歡蹦亂跳的小貓、小狗,趣味盎然的猴子,就是老虎、獅子、豹等凶猛的食肉類動物也是平和溫婉,是能與人溝通與和善相處的。文中有篇《鴉友》文筆明暢,感染力強,富於人文精神,真可以人中小學課本。它寫老北平人與烏鴉之間的故事,文中的烏鴉也顧念友情,也懂得念舊,分離之後還記得回來看望作者,非常溫情。人們一般不喜歡烏鴉的呱呱叫聲,認為不吉利,但夏先生筆下的烏鴉是通人性的,可與人做平等的交流。這些篇章不僅傳播了有關動物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告訴讀者如何正確地對待動物。作者介紹了古人是怎樣看待動物的,更多還是從現代動物學角度將動物學知識普及給讀者。在電視上我們常常看到動物園飼養員把手指塞入老虎口中,由它任意啃咬,非常懸心,生怕虎獅一發威,把飼養員的手指咬下來,其實不然。《豹友》一文中說:“猛獸的上下二列門齒,全很細小,而且不能密接,獅、虎全是如此,所以如用門牙根本咬不斷手指頭,而且它跟你無仇無怨,憑什麼會咬你?”猛獸的臼齒卻很厲害,咬合力度很大,如果咬到手立斷。人接觸猛獸時,不能把手放在臼齒之上。這些科學知識隨處皆是,讀來很有趣。
又如,人們養寵物為什麼多喜歡養狗,原因很多,夏先生在《幽默的感受》中談到的一點也很重要,就是狗會笑:
世界上會笑的動物不多,隻有人類和狗科的獸類,左右口角旁有笑肌。猩猩雖頗多似人的地方,可是不會笑,既無笑肌,想必心中也絕不會覺著有什麼事情值得可笑的。狗和狼雖有笑肌,也不是用來欣賞幽默的,而是用於彼此遊戲,或是歡迎主人回來。我家的狗祿祿和妞妞一見我回家就輕啟黑唇,莞爾歡迎。表示它們的愉快,口雖不能言,臉上卻充分表示:“你這老小子怎麼混到這會兒才回來!”
這是我們經常接觸到或看到的現象,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讀到這些真有豁然開朗之感。這類文章在傳播知識的同時,還宣傳博愛精神。作者在《鴉犮》最後鄭重地說:
筆者——老蓋仙夏氏——平常為文雖不免有點蓋性可是言及動物決不亂蓋,實話實說,以廣愛物之意。
夏先生批評傳統文化中對動物漠然的態度人們對動物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能不能吃”?對身體能不能“補”?是“溫補”還是“清補”?總之是圍繞著口腹轉。把所有的動物都視為人口之物,這種態度在其他文化中是不常見的。
談文論史說風俗
元瑜先生的父親是清末民初著名曆史學家和詩人夏曾佑,家學淵源十分深厚,自幼愛讀文史書籍,涉獵十分廣泛。40歲以前,他生活在傳統氛圍特別濃鬱的北京,對北京生活習俗了如指掌。閱曆及讀書生活,為他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其友楊乃藩說夏所寫的文章中所涉及的“人也好,事也好,地也好,物也好,幾十年前的掌故,稀奇古怪的逸聞,牛溲馬渤之賤之微,他是什麼都記得,乃能惟妙惟肖地以筆墨形容出來。所謂博聞強記,這真是絕頂的本領”。其實還有許多是書籍所不載的。例如《童發十五式》《數不清的三千煩惱絲——清末民初女人發式》都是講特定時期和特定人群頭發式樣的。每種發式都附有示意圖加以解釋。我生在北京,對舊京習俗也略知一二。他所介紹的發式我就有不知道的。如童發中的“歪抓髻”“狗拉車”,女人發式中的“蘇州撅”“達拉蘇”等。這些有的知而不得其詳,有的聞所未聞,頗令人長見識。夏先生把經曆過的事情記載下來,也就是曆史的第一手資料。如清末公派學生到外國留學,為此還擬定了鼓勵出國留學的章程。章程中製定了留學生回國後可授以相應功名的規定,如“在大學堂專學某一科或數科畢業後,得有選科及變通選科畢業文憑者,給以進士出身,分別錄用”。把洋學堂專科畢業生給予“進士”,這使得一些八股出身的正宗進士頗為不滿。湖南的王閭運寫詩諷刺說“愧無齒錄稱前輩,喜有牙科步後塵”。諷刺西洋醫學院牙科畢業生被授予進士的。但哪位被授予“牙科進士”了,大多記載語焉不詳。在《夏文端公訪問記》中說“北平城裏最早的一位牙醫徐景文就是牙科進士”。
夏先生更喜歡談人們常見而很少了解的話題,如假鈔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古代怎麼做假鈔,如劊子手的職業生涯及其家傳秘訣,縣大老爺升堂問案的規矩,紅白喜事的禮券,老北京扶乩的趣聞等,都足以令人讀而忘倦。
3.處世之道的現代性與傳統風範
夏先生的作品之中最能反映他的個性、思想和最給讀者以教益的是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文章。夏先生雖然工於描述,但更善於議論,善於說服人,或是以嬉笑怒罵的態度來度化人。他關注人生在世的各個方麵,我們看他的一些文章的題目便可知一二:《初次見麵的朋友》《和朋友一塊去吃飯》《家中日常生活的禮貌》《享受寧靜的自由》《酒席上的風雲際會》《看重自己.關心別人》《探望病人》《麵對洋人的醜態》《千騙萬騙不如不騙》《合理的謙恭》《海不辭水.山不辭土石》《話出無心傷自身》《開不得的玩笑》《經得住開玩笑的是聖人》《禮多人不怪》《管閑事落不是》《坐計程車的風度》《鄉願作風使不得》《車軲轆話》《“損人”和“利己”的選擇》《解氣之道》《三家兩代.效法誰家?》。這還不是全部,還有許多告訴讀者如何處理好與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鄰居關係的文章。
作者認為,現在地小人稠(台灣尤甚),競爭十分激烈,人們忙於“擠”,腳步一慢,怕趕不上競爭的腳步,於是對舊有的文化固然不屑一顧,新文化也沒有工夫接受。這樣大有告別文明、返回野蠻之勢(返回叢林法則夏先生所講的處世為人之道,既有傳統的老北京所固有的“溫良恭儉讓”,也包括西方傳來的博愛原則。他認為每個人“心中原有燃料,你要有點著它的方法”,這樣才會引來對方的溫暖。作者還強調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待人,要尊重對方,沒有這一條,僅僅虛與委蛇、講講禮貌是遠遠不夠的。
儒家的倫理學的原則大多是指導熟人社會的,而我們麵臨的更多的是生人社會的問題。例如,人們乘計程車,與司機僅一遇,如何相處?夏先生認為關鍵是“一定要和他站在同一條水平線上,才構成互相為友的基本條件”。他舉了好幾個例子,很有趣。夏先生認為在此基礎上和藹待人,就不會被人們討厭,甚至得到人們的喜愛。即使偶遇小憤,也要分清和權衡利害,學會短暫地忍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快樂。他不僅這樣寫,也在這樣做,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記者描寫他受到民眾歡迎的情景:
走在路上的老蓋仙真拉風,一會兒計程車司機停車下來大叫:“夏教授!”一會兒迎麵來個人和他握手;一個小販試探著問:“您,您是老蓋仙吧!”後麵氣喘喘地跑來個初中生怯生生地叫道:“夏爺爺!我是您的讀者,請給我簽個名。”去拿相片,小姐的第一句話是“夏爺爺!您好”。這些人都是蓋仙迷,雖然老蓋仙一個也不認得,但他仍然和他們高興地握手、揮手,口中說:“您好!一半天兒,再到您那兒坐坐。”您瞧!像不像北平胡同裏啊!
——秦台英《多才多藝的夏元瑜》
真是“但問耕耘,莫問收獲”,然而有耕耘,必有收獲。
三、老蓋仙的幽默特征
1.屈己下人的態度
老北京人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溫良恭儉讓”,其核心就是謙和,能夠屈己下人。夏先生開始寫作已經年屆六十,又是留學生、大學教授,很容易居高臨下拍老腔,教訓眼下的黃口孺子。可是作為老北京的夏先生不會如此。舊時,即使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太,跟十七八歲的小姑娘說話也是一口一個“您”。夏先生的文章許多是以社會批評和文化批評為內容的,不能“口不臧否人物”,更不能不“論列是非”。於是先生多以自己取比,調侃自己,首先說自己寫作都是混飯吃的,卑之無甚高論,甚至是摻水的文章:
我在1968(1978)年3月出了一本《生花筆》,其中有篇《大興水利》。看了題目好像是篇討論國家經濟的發展的宏文巨製。但是愛護老夫的讀者心裏有數,知道我絕說不出什麼經國濟民的大道理來。一定是些街頭巷尾的芝麻綠豆的小事。不過用擴大鏡頭把顆綠豆照出一張放大幾百倍的相來,圓圓、光光,閃爍著黃綠的光芒,也許挺好看,能蒙蒙人,使人一時不察,誤認為是什麼綠珍珠、綠寶石。等您定一定神,仔細一看,原來是用了一顆綠豆在那兒騙人;目的無非博人一笑而已——蓋仙之技不過如此。既沒有文藝上的價值,也扯不上響應國策。僅是把歡樂帶到人間,也算不得心懷叵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