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障目之葉——成德之“六蔽”(一)(1 / 3)

“三賊”以外,孔子還提出了妨害成德的“六蔽”說。這是孔子對子路說的。孔子說:“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你知道我講過六種道德,同時也講了與此相關的,有六種弊端麼?子路說:不知道。“居!吾語女。”不知道?那你坐下,聽我給你講。“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你說你好仁德,但是不好學,流弊是使你愚暗。隻好仁而不學習,就不知道仁之何以為仁,雖有愛人愛物之心,卻不知道怎樣發施仁德,實現仁德。“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智不好學,你就會耍聰明,把自己的意見當成客觀真理,不知限製聰明。聰明是需要限製的,也許很少有人懂得這個道理,聰明要是不加限製,就會傷害仁德,聰明、智慧正是為了成就仁德的,不加限製而一任其發展,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使聰明智慧從成德的推動力,變成限製甚至阻礙成德的東西。有些人總覺著自己忽然間生出來的想法就是對的,一任己意,不聽不同的聲音,令人深惡痛絕。“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講信用,說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但是不好學,隻知道守信,卻不懂得應該信守什麼,從而反倒使事物受到傷害。“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剛直而不好學習,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剛直,把簡單的直來直去當成正直,不了解事情的原委,不懂得為尊者諱等,這樣的正直,未免會失之草率、莽撞,會惹出不必要的麻煩。“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喜歡勇敢,但卻不喜歡學習,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就可能所用不正,當勇的時候不勇,不當勇的時候亂勇,不足以護衛正義,反而會亂來,妨礙正義,甚至違背正義,走向叛逆。“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隻好剛勁,而不好學習,就會失之狂妄。

孔子講仁、知、信、直、勇、剛六德,如果能夠假以學問,就會更清晰、更明白、更自覺。如果隻好這些,不假以學問的輔助,就很難真正知道這些美德的實質性所指,究竟是什麼。徒務虛名,隻求被人認為有德,而不努力學習,弄清真相,就會走向偏弊,不僅不是六德,不足以成就六德,反倒會損害六德,成為“六蔽”,走向六德的反麵。這正是孔子教人的精細處,用心之微,確實出神入化,普通的老師是很難注意到,而且也不容易講清楚的。

“六蔽”對於成德,也是非常有害的。但是孔子為什麼沒有把它當鄉願一樣看待?因為鄉願是故意如此,以欺世盜名、哄騙愚眾,“六蔽”隻是因為學力不到,並非故意如此,倘能接受教育,好好學習,勤於發問,勇於自我矯正,便可走向道德。鄉願之似德而非德,正是反道德,“六蔽”之似德而非德,不是反道德,而是未及於真道德,加以改造,努力克製,勤奮學習,剛好可以成就道德。

下麵我們來講孔子成德教育之君子的理想,這是孔子成德教育的一項重要的目標。先來看一下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一般意義上的君子和小人

有關君子和小人的話語在《論語》中特別多。君子和小人原本隻是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一個象征,君子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是貴族和貴族子弟,《詩經·伐檀》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原本就是指不愁衣食的人,今天叫做“上流社會”,不是“草根階層”。相對君子而言,自食其力,或者自立而不一定能飽食的人,就是所謂小人,也就是普通民眾,孟子所說的“在國曰百工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的庶人。當然庶人中還有國人和野人之分,國人是居住在都城裏的,野人是生活在鄉下的。春秋時代,君子和小人開始有道德的意義,孔子雖然不是始作俑者,但到了他那兒,才開始真正定格。孔子把君子小人做了道德意義上的劃分,君子和小人再不像從前那樣僅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轉而成了道德程度的標誌,道德高尚者稱為君子,道德水平低下的稱為小人。孔子以後,君子不再是單純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更主要的則是指人的品行,人是否追求價值、堅持社會正義和人是否追求更高尚的生活的指標等,這些指標,都是做君子的重要條件。

《裏仁》篇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有關這樣的話語曆史上的解法很多。大家可能知道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講“野人懷土,小草戀山”,實際上這樣的話語是從《論語》裏“小人懷土”和《易經》裏麵“安土敦乎仁”這樣的話語中轉出來的。這句話怎麼解釋呢?各家解釋大致不離孔子的本旨,盡管說法不完全一致。按我的理解,“君子懷德”就是君子胸裝道德,“小人懷土”就是小人胸裝利益,因為土是生存的首要資源。君子胸中揣著道德理想,小人心裏考慮如何生存下去的生存資源,君子想著怎麼走向崇高,小人惦記著如何生存。“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有人說君子注重刑罰,小人注重恩惠。這樣解釋應該沒錯,但是我覺得如果按照廣闊曆史背景來理解的話,可能跟司馬遷《報任安書》裏麵所自述的情懷相當。君子懷刑,因為他有身份,怕因受刑而辱沒了祖先。不是怕受刑,而是怕受辱。小人懷惠,就是小人胸裏裝的理想,始終是如何才能得到實惠,也不是為了恩惠,而是為了生存。哪個統治者給了他實際的恩惠,就是給了他生存的資源,他就會感戴,也一定會感戴。這裏的君子和小人,是上流社會和草根階層的意思,不具有完全的道德評判的意思。

道德意義上的君子和小人

繼續看下去,話語越來越嚴峻。《裏仁》篇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字有很多種意義,但在這裏意義非常簡潔明了,就是“明白”的意思,“懂得”的意思,“通曉”的意思。簡單說來就是君子曉得義,明白義,小人懂得利,明白利。但如果就這樣簡單解釋的話似乎淺了一點。因為在整個中國曆史發展進程中,包括後世儒者的創發,和後世儒者的堅守,以及中國曆史上曆朝曆代的政治鬥爭,卷入其中的君子小人之爭,嚴重地切中了這個問題的深切意義。所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不能簡單地看成君子懂得義,小人懂得利這麼輕鬆,應該以一種更深切的意義來理解。怎麼樣深切理解?不能胡編亂造。孔子沒講過這樣的意思就不能亂說,要順著他的意思延伸出來,符合後世曆史發展情況。我給大家作一個導引,留著大家體會。你體會越深,就越知道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了。我原來有兩個研究生,一個論文寫得好一點,另一個稍差一點。結果稍差的論文評了優秀,好的那個沒評上。好的就給我打電話,說那個差的是小人。我說一起喝個酒和解一下吧,這問題涉及不了君子小人,如果真的涉及,也未必真是道德意義上的君子小人。涉及道德層麵就很嚴峻了,很難解決。不要輕易用這個標準來評判人,不要輕易在道德上上綱上線。道德上的君子和小人之分很嚴格,也很嚴厲。君子關注義,用義來開導他,他就明白。小人因為關注利,就用利來誘導他,他便會跟從。宋代的朱熹講過一句話:“名以誘君子,利以釣小人。”朱子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確實這樣,君子啊,你說他這人太好了,清流,是社會棟梁,說他支撐著這個社會的價值向前走,岸然挺立,你給他一個美名,他就會奮不顧身。小人就不同了,你跟他說這個沒用,你給他利益,說一天能掙八百塊錢,他就奮不顧身了!所以小人像魚一樣,你用魚餌來釣。君子就不一樣了,用利牢籠不住他,用美名卻可以誘他前往。這是君子的高致和小人的卑微。顧炎武說:“名勝於利,則小人之道消;利勝於名,則貪暴之風扇。”一個社會崇尚名還是崇尚利,決定了這個社會的清明和汙穢。但是,說到底,名也是利。名是大利。當然啦,名有幾種,我這兒講的名,不是今天說的很有名的意思,朱熹這個名是道德英名,清流社會的名聲,這人正,是君子仁人,勇擔道義的意思。不是現在的各種明星的聲望,說你聲望多高,知名度多大,通過電視等媒體的鋪張和喧囂,你就更加知名。當然,這種明星的名聲越大,換來的利越多。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直接奔利去,對有身份有道德的君子來講,既丟身份,又傷臉麵。君子得利的方法跟小人不一樣,君子靠學養,德行,靠責任,靠貢獻,換取名聲而得利。普通民眾靠出苦力吃飯,小人靠投機取巧,靠坑蒙拐騙獲利。靠出苦力獲利的是普通民眾意義上的小人,靠投機取巧和坑蒙拐騙獲利的是道德上的小人。道德上的小人會鑽營,巴結權貴,占據權位,用權力和利益轉換。這隻是一種,靠虛假名聲而獲利,一樣是道德上的小人。這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基本含義。孔子這句話,應該說是千古不朽的,可是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為此而指責孔子,說他講什麼君子小人,根本就不顧及老百姓的生存。這個問題一定要看清楚,不能含糊,含糊了會詆毀聖賢,人家孔子講的不是這意思。孔子劃分君子、小人,正是為了讓普通人有飯吃,能更好地生存,是為民除奸邪,為國驅蠹賊。這一點到了孟子以後就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