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障目之葉——成德之“六蔽”(二)(3 / 3)

想做君子,除了三畏以外,還要有三戒,孔子說:“君子有三戒。”不必一定是君子,普通人的人生也應當注意這三點:“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年輕時春心蕩漾,能量無限,沒地方發放,見到美色就動心,這不是毛病,這是本分。那孔子為什麼說“戒之在色”?這裏的“戒”,是警戒的意思。“戒之在色”不是讓你戒絕色,而是讓你小心不要因為好色而陷溺在其中,忘記人生理想,放棄人生的追求,最後害了自己。所以要戒之在色。不要過分,尤其不要沉溺不返。那樣你就會毀掉自己,所以包括愛情,都要有節製。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人在成年以後,尤其在壯年的時候,最容易發生爭鬥,企業內部裏有爭鬥,商場市場有爭鬥,就是學校裏也一樣有爭鬥,甚至寺廟、道觀裏都不少爭鬥。為誰是誰非而爭鬥,為誰對誰錯而爭鬥,為權力爭鬥,為地位爭鬥,為名譽爭鬥,為利益爭鬥,為美色爭鬥,甚至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爭鬥。孔子知道人在三十至五十歲之間,生理上處在向外發泄心理能力的階段,懂得人生在這一時段的心理,所以才強調戒鬥。為什麼要戒鬥?從社會的角度看,鬥,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造成社會的不和諧。從個人的角度講,鬥起來以後,人會處於精神緊張狀態,不利於身心健康。從成德的角度講,陷入爭鬥狀態之中,會使人陷於爭競,容易迷失方向,容易產生“非黑即白”的錯誤判斷,以人舉言,以人廢言。嚴重時自己也會迷失方向,可能連辨別是非的能力都會喪失,使自己不知不覺地陷入利欲之中,成德的希望就會更加渺茫。

當然,有時鬥一鬥也是必要的,一生沒有和任何人發生過爭鬥,並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隻有沒有人生堅守或者沒有勇氣的人才會這樣。但是不要以鬥為快樂,不要以鬥為專業。以鬥為樂,隻能表明自己的殘忍;以鬥為專業,更能表明自己在根本上並不友善於自己的同類。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紀老了,容易貪戀,容易守成,而不再思進取。我經常聽到有些老人們抱怨說:“這是我創立的,那是我發明的,江山是我給他們打下的,他們現在不需要我了。”我也經常看見很多年紀大的人,隻圖享樂,不思進取,整個人生全麵陷入頹廢或者懈怠的狀態,所以孔子才說“戒之在得”。老了坐享其成,老想著自己的豐功偉績,大家怎麼不尊重我了?如果真有年輕人不尊重你,那是他們的不對,他們真要好好反省了。但是同時,你也要反省,不要倚老賣老,不要以為別人都不如自己。你應該退到曆史舞台的後麵的時候,就不要賴在前台不走,這樣對事業和工作,包括你自己的心態和健康都不利。老年人要給年輕人以獨闖天下、獨領風騷的機會,不要橫擋豎攔的。否則,年輕人沒辦法施展自己的才華,沒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江山代有才人出”,讓他們去各領風騷,靠自己一個人一竿子捅到底,既沒必要,也不可能。而且老年人還要老有所用,提醒年輕人,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追求,不能就此懈怠下去,否則會感覺人生無依托、無意義、無盼頭,那樣的話人也會很快崩潰,甚至健康也會急轉直下。

人要對自己有真切的了解,對自己在不同人生時段上的特點和心態有明確的認識,這樣才便於處置自己。孔子對此,是有深切的體會的。他的話語不是隨便說說,也不是從邏輯上推演出來的,而是在人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因此,對指導人生也就特別有實效。

生活是很煩人的事,也是很快樂的事。煩人是因為瑣細,因為不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順心的插曲,甚至會遇見壞人、歹人,經常會處於被動狀態,還會遭受挫折甚至遭遇不幸。快樂是因為常有各種各樣的滿足,常有各種各樣的體會,常有各種各樣的收獲。無論什麼人,從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那一天開始,就注定了要在煩惱和快樂的交替中住上五七十年或者百八十年。一雙隻看到煩惱的眼睛是近視眼,一雙隻看到快樂的眼睛是遠視眼。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是孔子告誡弟子子夏的話,子夏當時做山東費縣的縣令,他問孔子怎樣才能做好這項工作,孔子就給了他上麵的回答。實際上孔子這句話,不僅對於從政、為學和做事具有指導意義,對人生的方方方麵麵都有指導意義,對總體人生更具有指導意義。“欲速則不達”,是批評遠視眼,隻看到未來,好高騖遠,不能腳踏實地,不能忍受一步一步慢慢獲得進步、獲得成功的過程。看不到人生中的困難,把問題想得太簡單,心裏太天真,太幼稚。當然,很多人可能並不天真、幼稚,隻是不想經曆實際的漫長的過程,過程是很折磨人的。就是不想吃苦,不想受罪,隻想享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須知這是根本辦不到的。“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批評近視眼,隻看到眼前一點小的成就,沒有遠大的目標,沒有崇高的理想。沒有崇高理想的人,經常被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困鎖住。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利益是人生的牢籠,小利是人生的小牢籠。困在牢籠裏的人看不到藍天白雲紅日綠草,困在小牢籠裏的人,更是目光短近,如同井蛙,隻能見到四角的天空。得到了小利就興高采烈,自甘井底,不再有其他的欲求。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井蛙隻在井裏生活,它隻知道井裏的事情,它隻有井裏的視野;夏蟲生活在夏天,秋天就死了,它不知道什麼是冰雪,不懂得什麼叫潔白;已經被教化歪了的讀書人,隻知道遵循曾經所受的教化,隻知道按照自己所受的教化行事,再跟他們講什麼新思想、新觀念、新生活,他接受不了。井蛙、夏蟲和曲士,雖然所受限製有空間、時間和思想觀念的不同,但在本質上都是近視眼,近視眼如果隻看到勢利,那就變成了勢利眼。

正常人的眼睛是既能看到遠處,又能看到近處。大家注意,我講的不是生理上的眼睛,生理上的眼睛隻是心靈的窗戶,是幫助心靈獲取信息的助理,耳朵、眼睛、鼻子、舌頭和身體等,都是心靈的助理,心靈才是感覺公司的總裁。感覺公司不是“有限”公司,而是“無限”公司,天地有多大,心靈有多大,天地有多深遠,心靈有多深遠。孟子說:“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大家都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就顯得寬闊,就能有大感受,獲得大成就?而有的人隻知道身體舒服、眼睛愉悅、舌頭快活?因為他隻知道身體,不知道有心靈。久而久之,就真會把心靈丟棄,隻剩下感官。這就是小人,小人物、小天地、小人生,活在小牢籠裏,活在小人國裏,不知天下,不知魏晉,不知歐美,甚至不知四季的變化。天地之大美他見不到,人間的正道對他沒有吸引力。宋代的儒者們都強調不要“小了心”,張橫渠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如果僅僅看到眼前的一點利益,人的目光就會越來越短近,視野就會越來越狹窄,心胸就會越來越閉鎖,人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沒有生氣,人生就會越來越暗淡,越來越乏味,越來越沒有希望。

所以,各位同學要想從《論語》中獲得生活的智慧,那就可以從孔子上麵的一句話開始。朱熹在評論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語時說:不用半部,隻要“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一句,就足夠了。這個說法並不誇張,我可以借用朱子的說法,指導人生,有孔子“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一句,也就足夠了。如果你的一生真能不斷地反省這句話,不斷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那麼你的一生肯定不會平庸,肯定不會乏味,肯定不會沒有超凡脫俗的感受。

當然,我們要講孔子的人生智慧,所以還要繼續加以分說。人生要麵對很多關係,也要麵對很多事物,我們在《論語》中究竟能夠得到哪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啟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