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相生相克(2 / 3)

應龍臨走前說,他要去想辦法解決夔天生身體殘缺的問題,若是能解決,那許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這血屆時就能還他,對此燭龍隻不耐煩地擺擺手,讓他沒事了就快滾。

後來,應龍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人說他回上界去了,也有人說他隻是歸隱南方,不再過問世事罷了。燭龍倒是想:回上界了也好,歸隱南方更好,都總比守著另一人的屍首空度餘生來得好。

燭龍一向護短,比起稱不上有什麼交情的夔,他自然更偏袒應龍。

後來,黃帝乘龍登仙,飛往九重天外,並由顓頊繼位,身為炎帝後裔的共工趁其根基尚且不穩,召集部屬出來與他爭天子之位,最終卻敗在顓頊之臣祝融的手下,當共工逃至鍾山東北方時,盛怒之下一頭撞向支撐天穹的天柱,被攔腰撞斷的天柱應聲倒塌,穹頂橫斜導致天池傾泄而下,頓時水漫凡間。

隨著一聲轟然巨響,腳下的土地猛然一震,當時的燭龍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天空便開始鋪天蓋地落下巨石大水,緊接著劇烈動蕩的大地如紙碎般輕易開裂,火紅高溫的熔岩噴湧而出,而燭龍唯一能做的,便是竭力張開結界護住眼前的一切,哪怕精疲力盡,也隻能苦撐下去。

那一場天地劇變過後,罪魁禍首共工被放逐至幽州,造成的後果卻再也無法恢複,原本完整的盤古大陸,其西邊乃至陸地中央皆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昔日鍾山以南的山脈土地不是碎成了島嶼,便是被海淹得隻剩山頭,整個大陸變成了仿佛弦月一般的形狀。

凝聚出燭龍原身的熔岩地脈被埋入海底深處,分裂成多條支流,在廣闊海域間造就出許多火山島,其中最大的一個,便是日後的皇城島。

斷裂的天柱則被後人稱作不周山,至於燭龍護住的那一方水土,因多有鳥禽棲息,遂有委羽之名,意為眾鳥褪換羽毛之地。

曆經滄海桑田,各地域的劃分也因多出的天然邊界而變得涇渭分明,西邊整個被海包圍就不必多提,東方北方南方則因有東棲山與天接山的存在,這四地的百姓便逐漸習慣以地域名互稱,加上各地氣候穩定,四季變化並不明顯,因此係出同根的四地人民也開始各自發展出不同的信仰風俗。

東域是春、南域是夏、西域為秋、北域為冬───漸漸地各域百姓又找了與其季節相應的龍來祭祀,祈求上天能護佑該年春雷不誤、夏水不泛濫、秋火不烈、冬寒毒不侵。

四域之稱、四時之龍,始得名。

西域略具雛形時,有很長一段期間海上是極不穩定的,四周都有活動頻繁的火山,熔岩與滾滾濃煙隨處可見,塵埃遮天蔽日,一旦身處其中必將裹上一層厚灰,幾欲令人窒息。

雖然這樣的環境對燭龍而言不算什麼,但對他那些鳥兒來說卻是危險而致命的,因此累極的他絲毫不敢解除結界,隻在不再有巨石大水落下後才降低結界強度,讓他得以藉由淺眠狀態使身體能稍微休養生息一番。

那段期間他時睡時醒,看著一座座島嶼成形,隨著火山一天比一天穩定,原先被陰霾所籠罩的天空終於隱約露出雲後湛藍的顏色,海水不再滾燙,大地漸漸有了綠意,他才解開結界放手讓那些鳥飛往外界,陷入漫長的休眠之中。

當他再度醒來,西域已是個擁有廣闊蔚藍海域、四季涼爽且生機勃勃的樂土,隻是那時的四域尚未像後來一樣各自為政、互不幹涉,天下共主的位子仍是由黃帝血脈所統禦,曆經顓頊、嚳、摯,如今是堯為帝的時代。

然而最重要的是,燭龍發現他的鍾山…哦現在已經改名叫委羽之山了,其慘狀隻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鳥滿為患───那群小混蛋竟然又生了更多小小、小小小、小小小小混蛋來添他麻煩!

身形修然優雅的紅龍甩甩尾巴,讓停在他身上的小鳥驚飛而起後,這才徹底自近二百年的沉睡中蘇醒,正當他不悅地化為年輕男子的模樣,想彈琴嚇嚇這些沒見過〝壞人〞的無知鳥輩時,卻默然發覺他的琴不見了。

天地異變來得太突然,他當時沒來得及顧到擺在一旁的玉石琴,等現在才回過頭想找,琴早就不知掉到哪個地縫裏永沉大海了,哪裏還有找到的可能?

把別人送的東西弄掉,還厚著臉皮回去找對方再要一次這種事燭龍做不出來,於是他沒去找應龍,反而是飛到鄰近島嶼找看看是否有替代品,結果這一找就出事了。

天柱被撞斷後,連帶地各處天梯隨之震垮,天與地的距離變得異常遙遠,而失去相連的通道也導致上界與凡界之間無法再自由來往,上界仙族中實力高強、有閑情逸致的或許還能偶爾騰雲駕霧下來遊山玩水,凡界居民卻隻能對著遙遠的天際興歎,想到上界唯一的辦法就隻剩通過九重雷考驗,渡劫成仙。盡管那也是強製性的,要或不要都必須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