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分田(1 / 3)

龍潭公社的書記柳樹徹從縣裏開會回來是周末,他直接回了沙口河西岸的家,平時在公社,一星期回家一次。這些天來,上麵檢查多,學習也多,星期天全占用了,到縣上開了幾天會,算起來他已有一個月沒有回家了。

一段日子他思考的事集中在一個問題上,那就是嚴峻的吃飯問題。

昨晚回來老婆望玉端上一碗稀飯和兩個紅薯,另炒了個小白菜,一碗脆蘿卜幹,就當了晚餐,三個孩子眼饞地圍著桌子看父親吃飯,柳樹徹突然想起自己回家匆忙,都沒給孩子們帶些節意,他的心裏有些後悔沒去市場上買些糖果或鍋盔帶回。他側眼看看望玉,妻子正埋頭疊衣,這是她剛剛從晾曬在門前竹竿上收回來的衣裳,一綹頭發遮住了她的半邊臉,顯出些疲憊。唉,一散會就急著往家趕了,根本沒記起給妻兒買點什麼這檔子事。多少天都沒落家了,孩子們和家務事一應交給妻子,難為了這個女人。柳樹徹的心裏突然湧起一股柔情。他對妻子道:“你歇會唄。”望玉抬眼,看丈夫正愣愣地望著自己,忙將那綹頭發攏在耳朵後,回道:“沒事,你吃唄,我把衣裳疊一下。”柳樹徹又道:“我回來得匆忙,沒給孩子們帶點節意,你看他們圍著我,你給孩子們拿些紅薯來,讓他們跟我一塊吃。“望玉為難說:“哪還有多的紅薯啊,晚飯都是定量的,不然這個月熬不到頭。”

柳樹徹放下筷子:“你說什麼?這個月熬不到頭?”望玉返身到裏屋搬來米壇子:“你看看,壇子裏沒幾升米了。娘癱在床上,想吃麵條,二哥來拿了幾斤麵粉去。大哥又病了,大嫂來借了幾升米。”

柳樹徹有三兄弟,分家時,父親已去世,癱在床上的母親跟著二哥生活,由他供養糧食。柳樹徹放下碗筷,把紅薯分給三個孩子,一個人拿了支煙走了出去。

沙口河西岸的夜很靜,遠處村落裏三三兩兩的人家透出微弱的燈光,夏蟲呢喃,蛙聲鼓鳴。柳樹徹深深地吸一口煙,慢慢地吐出去,他望著無垠的田野,皺緊了眉頭,柳樹徹搞不懂,這日子咋越過越窮了呢?不是到處都增產嗎?正是棉花結桃時,中稻麵臨收割,前些天雨水過多,看樣子今年收成還不如往年。可為什麼到處都是豐收的捷報呢?難道是自己這個支書沒有領導水平嗎?

柳樹徹陷入深深的苦惱裏。

這兩天在縣上,縣委書記李常柏帶區社二級幹部去厚港參觀棉花生產基地,那些區委書記手裏都有一個皮尺,他們丈量地塊,丈量行距,數株數,數棉株上的桃數,然後再折合計算畝產。當日的報紙恰好刊登了一則消息,說這厚港縣銀山區有個勞動模範,稻穀試驗田畝產5000斤,省委還派秘書長向這位勞動模範頒發了錦旗。這下幹部們炸開了鍋,“這怎麼可能?”“這不是睜眼誇白話嗎?”“那畝產5000斤,除去稻穀杆子,把那穀子堆在一畝地上怕是要鋪多厚才行哩。”大夥嚷著要去參觀,李常柏說:“我們是來參觀棉花生產的,就不去看稻穀生產了。”底下議論紛紛,柳樹徹和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喬家宜走在一起,喬家宜問:“樹徹你說說,有這種可能嗎?”柳樹徹老實地說:“那是不可能的!打死我也不信,絕不可能有這麼高的產量。”柳樹徹說去年龍潭公社數清荷垸收成最好,畝產也隻720多斤,一般大隊還達不到這個數。5000斤可是清荷垸畝產的7倍啊,難道竟陵縣農業生產遠遠落後於全省,難道清荷垸世世代代的農民連田也不會種了嗎?

喬家宜道:“既然來了,咱們棉田、稻田都參觀一下吧?”

李常柏當下決定帶幹部去參觀勞模試驗田,說實話,他雖然沒種過田,但也不相信自己領導的縣農業生產落後人家這麼大差距。

在一塊立著“勞動模範稻穀試驗田”木牌子的水田邊,壓彎了腰的水稻們擠擠挨挨站在一起,仿佛寒冷的冬天相互取暖似的。柳樹徹用力去拔一株稻穗,結果輕而易舉地將稻穗連根提了起來。原來很多整蔸拔起的稻子一並放在田裏充數。區社的幹部們嘩地一聲叫起來:“這樣的搞法我們也會!”“我們回去也搞一塊試驗田上上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