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平剛進屋,鳳蓮趕緊跑過來抱住了魚簍,她高興地叫起來:“姆媽,好大一條魚啊。”
“馬上燉湯!我兒子不會挨餓了。”戴季平道。
靜芝把誌軍交給戴季平,把魚簍拿到了廚房。這當兒戴季平又聽得廣播裏說道:在農業生產責任製上“定一個樁”,在糧棉生產政策上“甩兩個砣”。
“什麼樁?什麼砣?莊稼人隻要一口糧!”戴季平自言自語道。靜芝將魚迅速地刮掉魚鱗,清洗幹淨,戴季平抱著誌軍在灶堂加柴點火,靜芝在鍋台前忙碌,夫妻倆很快做出了一鍋魚湯,林靜芝用一隻大碗盛出來,鳳蓮、靖軍早端了椅子圍在了桌邊,戴季平說:“你把這碗魚吃了。”“一塊吃,我喝湯。”林靜芝給戴季平夾起一塊魚背脊,戴季平則把這塊魚肉分成兩份,一塊給鳳蓮,另一塊給了靖軍,他叮囑:“小心吃,別卡著刺了。”這一餐飯,有了葷腥,吃了鳳蓮和靖軍舍不得放下碗筷。
香噴噴的魚湯滑入肚腸的時候,靜芝感覺乳房在慢慢鼓脹,仿佛渾身添了好多力氣。
隔一日,鱉又熬了湯,靜芝沒忘給兒媳婦菊花也送了一碗去。
關於“樁”與“砣”的搞法,漸漸深入到人心,彭昌海從區裏開完會回來,召集了小隊幹部會議,決定選喬家大灣做試點。會後,喬九斤突然腹痛難忍,他的闌尾炎發作,被村裏人用竹床送到龍潭動手術。副隊長戴鳳鳴代他去大隊開會,戴鳳鳴開完大隊的會回喬家大灣,就召開了村民大會。
要推廣的是小廟鄉的“樁號管理法”。具體做法是:樁號到田,責任到人,連續操作,分段記工,檢查驗收,獎懲兌現。
戴鳳鳴剛一說完,場子就炸開了鍋。責任到人,就是說自己的責任田自己負責,再也不吃那大鍋飯了?
會計肯才敲一下桌子,示意大家安靜, 鳳鳴接著說:“除了樁號到田,責任到人外,還要甩兩個砣子,大家聽好。這兩個砣子是,一個糧食砣子,一個棉花砣子。”
會場上徹底安靜,隻聽得戴鳳鳴的聲音:“在糧產區以生產隊為單位,實行‘三留’,即留足種子、口糧和機動糧。之後,再定賣餘糧的任務,以前咱們是全部賣給國家,現在完成任務外,超產的糧食歸生產隊所有,超產越多歸隊越多,再按工分分配到戶。這就是‘糧食砣子’。‘糧食砣子’實質就是多產、多留、多分。”
“啊啊!那咱們以後不會挨餓了!”
“這下可好了,這才叫多勞多得哩。”
大夥你一言我一語,如此說來,縣上的政策變了!
鳳鳴又說:“這甩‘棉花砣子’的意思,就是在棉產區,自留棉加售棉任務兩項合計為一個砣子,作為任務落實到隊。完成任務後,按國家計劃供應糧食不變,糧食減產不加補供應;糧食增產不減供應,增加部分無論多少全部歸隊,按工分分配到各戶,超賣棉花的,政府按數額獎售糧食,每10斤為一格,多賣10斤皮棉,政府多獎售五六斤糧食,多賣多吃,叫作‘吃格格糧’。”
人群裏爆發出一陣掌聲。
喬家大灣在村民會議後的第二天開始以抓鬮的方式計樁號。
全村的人集中在一塊,每一戶派出一名代表,他們圍在放著紙條的桌旁,會計早在紙條上寫出了字號,1、2、3、4、5、6......這些號按村莊裏的戶數做成了閹,放在一個圓圓的柳簸箕裏,鳳鳴和會計站在一旁,人們排隊依序抓閹,再按照手中的閹找到相對應的樁號。
樁號的木板上寫有責任人名字,所有田間的農活都由責任人來完成,播種、定苗、全苗、畝株數、鋤草、治蟲、整枝、打葉、采棉,這一整套棉花生產過程都以工分定到田,所有工序在操作過程中都要檢查驗收,完成任務、質量合格的獎工分,否則扣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