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愛恩施坦的人生(1)(2 / 2)

“我為什麼不成功?”這也許是許多年輕人提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曾有一位成功人士這樣回答這個問題:你為什麼不成功,是因為你的身邊沒有成功的人!想一想,這句話滿有道理。我們為什麼沒有買到後來為之後悔的原始股呢?是因為當時我們身邊沒有炒股的人;下了這麼多年的象棋,為什麼我們的水平還是不高,是因為我們的身邊沒有一個是象棋高手。你為什麼經常玩麻將,是因為你的身邊有打麻將的人,他們天天給你打電話,告訴你他們“三缺一”,正等著你來。--而在這幾位老船長和企業家的響影中,許誌強也開始了對自己的反省:為什麼別人可以做到的自己做不到?為什麼我的同學考上大學而我考不上?為什麼自己二十多歲了仍事業無成?是否還要像現在這樣一直過下去?是否也要等到當自己青春不再,錯過機會的時候再後悔……他開始意識到以前碌碌無為的日子其實有某種意義上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浪費。試問人的一生有多少個二十七年有呢?在對著過去的日子的追悔之中,許誌強也開始了對自己的人生的重新審視,從而“我要珍惜好自己,我要突破原來的自己,我要走向成功。”的願望在他的內心中也越來越強烈。

成功往往源於最初的夢想!建立在夢想之上,再確立具體的目標,然後充滿信心地計劃與行動,成功就會不遠。然而,許許多多的人之所以沒有成功,不是他們沒有夢想和目標,也不是沒有計劃與行動,甚至也不缺乏信心。隻是沒有把他們連接在一起形成人生的價值鏈。在充滿機會但卻走向成熟與專業化的香港,沒有專業文憑無疑是許誌強當時心頭之痛,要改變自己的人生隻有從頭再來,先給自己增值。而當時深圳特區的建設已頗具成效,改革開放的中國無疑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1988年,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許誌強來到了鬆崗這家塑膠五金製品廠。他清楚地記得,他到這家工廠上班的日子是“4月1日”,從這天開始,他將自己人生的主戰場放在了這剛剛打開改革之門的熱土,在旁人的疑問、誤會甚至嘲笑中,開始了對自己以前生活的“出走”和“顛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為找回失去的光陰,別人的一天對於許誌強來說就是兩天,他每天從七點半開始,一直做到晚上兩、三點才睡覺,在別人睡下的時候,他還想著白天不懂的工藝。他身邊的工人常常搞不懂,明明昨天下班時他還不懂的技術,等到第二天大家上班時,卻發覺他已相當熟練!工友們不禁開始對這一位來自“資本主義紙醉金迷社會”的男子刮目相看。“在別人熟睡的時候,我卻成長著!”因為許誌強知道要掌控未可知的未來,要使自己的人生不斷地增值,唯有通過努力的學習。

誰也想不到許誌強成長得是這麼的快。憑著自己的勤奮與悟性,幾個月時間,許誌強幾乎熟識了工廠所有生產以及管理部門的工作。對工廠生產工藝流程熟識於胸的許誌強還給老板寫出了一份十分具有可行性的改革建議書。按工時計算工資,是當時很多港資工廠的普遍做法,因為內地工人的工資相對於香港工人的工資便宜很多,所以在大陸的人工成本比香港的人工成本便宜了許多,但按工時計算人工成本,會使核算生產流程成本缺乏準確度,更常常因工人的自覺或不自覺的怠工使工廠不能按期交貨,給工廠造成了不可預計的損失。在經過充分的試驗之後,許誌強在給工廠的改革建議書中提出將工廠以前的按工時計工資改為按工人生產件數計工資,即“多勞多得”,這樣不但能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使生產效益的核算更加合理準確,同時還可以讓勤奮的工人提高自己的收入。許誌強的建議立刻得到了工廠老板的支持,不久他被提拔為工廠的經理,不少工人卻對此項改革不理解,紛紛“跳槽”。幸好許誌強一早做好了應對的準備,但是跳槽的人數還是大大超過許誌強的預料,一時間工廠裏的人走了近七成。他總想不明白這些工人為什麼放棄了在同等的上班時間中稍微認真和積極一點,便可使自己的收入增多一點,去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現狀,而願意選擇去一個可以怠工的地方,慢慢地打發著上班時間,如同慢性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