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順生還是無生(1 / 2)

解脫之道:順生還是無生

生命是欲求,他就根本不要生命。

孔子不是如前麵所說從取消問題去救人,是從不成問題去救人……聽他感觸應付下去,不加一點意思。

如何才能擺脫痛苦?梁漱溟先生說:“在前,我以為看世間人生隻有兩麵,一是向外麵去找,走欲求的路,許多聖哲都是順著這個方向去找一個東西來解救大家;一是取消欲求,根本上是取消問題,這是佛家的路子……(佛家)是去取消欲求,根本是在解脫生命……生命是欲求,他就根本不要生命。”這一觀點和王國維先生的很相似,王國維先生說:解脫之道存於出世,而不存於自殺。所以《紅樓夢》中得以真正解脫者唯有寶玉一人。梁漱溟先生自己不也是差點遁入空門嗎?

在佛家看來,人生無論是苦還是樂都在一個欲念間,有苦必有樂,因此苦和樂都歸於“執”。因此,佛家的解脫之道是要從“執”中解脫出來,達到超情絕欲、四大皆空、六根清淨的無我之境界。弘一法師說,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生死都是空,他真正從“執”中得以超脫,因此在圓寂之際靜如秋葉。

與佛家不同,梁漱溟說:“孔子不是如前麵所說從取消問題去救人,是從不成問題去救人……聽他感觸應付下去,不加一點意思。”對於儒家來說,生死是一個應該嚴肅對待的事情,儒家的著眼點就在於“生”,也就是佛家所謂“俱生執”。生命原來是一個活動,是在生機暢達上,真是無所謂苦樂。生機滯塞,才有所謂苦。隻要順從生命本身之理而行,便可以達到解脫苦的目的了。

泰州學派創始者王艮說:“樂者心之本體也。”還留下了四句話:人心本無事,有事心不了,有事行無事,多事亦不錯。

意思是說,樂本就在人的心中,無須從外麵去找尋。仁者雖有事亦行所無事,都是所謂隨遇而應、過而不留、安和自在、泰然無事,他感觸變化隻隨此生命之理,所以他時時是調和,是暢達快樂。

孫叔敖原來是位隱士,被人推薦給楚莊王,三個月後做了令尹(宰相)。他善於教化引導人民,因而使楚國上下和睦、國家安寧。

有位孤丘老人,很關心孫叔敖,特意登門拜訪,問他:“高貴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嗎?”孫叔敖回問:“您說的三怨是指什麼呢?”

孤丘老人說:“爵位高的人,別人嫉妒他;官職高的人,君王討厭他;俸祿優厚的人,會招來怨恨。”

孫叔敖笑著說:“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謙卑;我的官職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祿越優厚,我對別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這樣的辦法來避免三怨,可以嗎?”

孤丘老人很滿意,笑著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