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順生還是無生(2 / 2)

孫叔敖嚴格按照自己所說的行事,避免了不少麻煩,但也並非是一帆風順,他曾幾次被免職,又幾次被複職。有個叫肩吾的隱士對此很不理解,就登門拜訪孫叔敖,問他:“你三次擔任令尹,也沒有感到榮耀;你三次離開令尹之位,也沒有露出憂色。我開始對此感到疑惑,現在看你的心態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裏到底是怎樣想的呢?”

孫叔敖回答說:“我哪裏有什麼過人的地方啊?我認為官職爵祿的到來是不可推卻的,離開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決於我自己,因此才沒有覺得榮耀或憂愁。況且我也不知道官職爵祿應該落在別人身上呢,還是應該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別人身上,那麼我就不應該有,與我無關;落在我身上,那麼別人就不應該有,與別人無關。我的追求是順其自然、悠然自得,哪裏有工夫顧得上什麼人間的貴賤呢?”

孫叔敖在險惡的仕途風浪中始終不驚不懼,隻因他心中淡定,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說,就是“隻是順著生活的路上走去,著重生活的本身,不著眼環境的關係,就完全不成問題”。所有的經過都是生命,而生命應該是從心出發的,孫叔敖守住了心,順心而行,生命自然也就隨之暢達。

梁先生還以君子和小人來指代這兩種生活態度。孔子有言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梁先生說:“君子本是安和自在,種種不成問題,當然時時是樂,故君子與樂完全不離。小人因有許多私欲,故不能安樂……小人去找,所以把宇宙海闊天空大的態度失掉;而仁者不找,所以他的心是通天通地,宇宙是屬於他的。”君子隻看當下自己心的自然流露,而小人雜念甚多,把前前後後的事情都拉到了當下,故焦慮不堪。因此一者樂,一者不樂。

無論儒家還是佛家,對人生困苦的問題都能圓滿地解決,隻不過一個順生,力求生命的生機暢達;一個是無生,根本在於取消生活。一水中分,殊途同歸,並立於中國哲學之高山,良無愧也。 弦外聽音儒 泰州學派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創始人王艮,字汝止,號心齋,師承王守仁,它發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反對束縛人性,引領了明朝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李贄是其重要代表人物。 枯榮任他去

唯儼禪師在院中打坐,弟子道膺和道吾在陪侍。禪師忽然指院子裏一枯一榮兩棵樹,問:“那兩棵樹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

道吾說:“榮的好。”道膺說:“枯的好。”這時,正好有一侍者走過來,禪師又問他同樣的問題。侍者答道:“枯者由他枯,榮者任他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