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問道:“有什麼事嗎?為什麼你這麼生氣呢?”
陽光透過樹葉,在男子臉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陰影。他目光凶狠地說:“這個女人偷了我的錢,我是不會放過她的!”
釋尊禪師問道:“找逃走的女人與找自己,哪一個更重要?”
青年男子沒有想到禪師會這樣問,站在那裏,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與找自己,哪一個更重要?”釋尊禪師再問。
青年男子眼睛裏流露出驚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間醒悟了!青年低下頭,臉上的怒氣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著平靜的神色。
怒也是“執”,佛儒兩家都要破,在儒家看來,當人怒的時候,即生命不再和順流暢的時候,要重歸心安,應當“過而不留”。即生活中有怒的存在,儒家承認它的存在,是生活中不那麼好的一部分,但是認為人應當自己去疏導,尋找本源,對症下藥;佛家則把喜怒哀樂都歸於空,喜也罷,樂也罷,都是如此。聖嚴法師說,開悟,其實就是“心”不為環境所動,也就是當我們的眼、耳、舌、鼻、身、意,接觸到外在的一切環境時,“心”不會受到影響而引起貪嗔驕慢等煩惱。所以,禪師說,“找自己”。男子在大怒之下,已是平常心,禪師正是想讓男子看自己的心是否安定,是否為外界的“色”所迷惑。
佛家認為,人人皆可度,故人人皆可成佛。聖嚴法師說,可以提起時提起,必須放下時當放下,不要害怕,不要擔憂;能改善則改善,不能改善則放下,不必慌張,不必恐懼。如此,我、法二執灰飛煙滅,便已成佛。而儒家隻是看著生活常好常對,因此說它隻是教人如何完善自己,如何做“人”。 弦外音儒 聖人
中國有各種聖人,如至聖孔丘,文聖歐陽修,亞聖孟軻,醫聖張仲景,武聖關羽,樂聖李龜年,茶聖陸羽,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詞聖蘇軾,曲聖關漢卿,藥聖孫思邈,兵聖孫武,智聖諸葛亮,劍聖裴旻,字聖許慎,等等。 成佛先成人
一天,佛陀看見一名男子正向著東方、南方、北方、西方、上方、下方恭敬地頂禮膜拜。
佛陀問他在做什麼,那名男子回答說:“我這是在做善生,據說隻要每天向各方膜拜,就能夠得到幸福。”
佛陀笑了笑,說:“我也有六種敬禮的方法。”那個人奇怪地問:“是嗎?你的方法是什麼?”
佛陀慈祥地對他說:“獲得幸福的六種敬禮方法是:第一,孝順父母;第二,尊重師長;第三,愛護妻子;第四,善待朋友;第五,尊敬僧眾;第六,友好地對待仆人。如此,你的家庭就會和諧圓滿,人生就會快樂無憂。否則,隻是禮拜六方,又有什麼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