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國劫案(2 / 3)

1920年清明節,孫美珠召集各路與其同盟的土匪寨主議事,宣布成立“山東建國自治軍五路聯軍”。當時的北洋政府視自治軍為心腹大患,急令山東督軍為剿匪司令,把抱犢崮形成了鐵壁全圍之勢,孫美珠在戰鬥中身亡,孫美瑤便接替了其兄當上了寨主,此時的土匪已瀕臨彈盡糧絕,山窮水盡的困境,隻有憑借地勢天險,固守抱犢崮,但山上已是水糧俱絕,隨時都有被殲滅的危險。為了解決眼前的困境,尋求山寨的出路,以孫美瑤為首的司令部在抱犢崮金鑾殿石洞中召集緊急會議,根據已掌握的信息,斷然製訂了一個“圍魏救趙”的決策,策劃了“劫火車,搶洋人”這樣一招險棋,決定大鬧津浦線,這便是臨城劫車案。

劫車案發生在1923年5月6日晨2時50分,在臨城和沙溝車站之間,劫持的是由浦口開往天津的豪華藍鋼皮快車。

這次劫車行動動用千餘人,由孫美瑤為總指揮,指揮部設在巨山。預先派出一部分匪眾,偽裝成旅客乘該次火車,以作劫車內應。孫美瑤安排精通武術的人持短槍劫車,由蘇州鏢局出身的丁開法及周天鬆負責。由郭琪才、劉清源、王守義等率領部下埋伏四周,以便狙擊北洋軍和警務人員。同時在外圍布置下疑兵,並由劉守庭小隊騎匪負責通訊聯絡。由做過滬寧鐵路護路工人的王繼湘選拔歸國華工有技術者,負責扒鐵路。

王繼湘等在火車到達前將路軌拆掉了兩節,火車到達時,車頭與三等客廂兩節出軌,全車停馳。這時,早已埋伏好的匪眾,在丁開法和周天鬆帶領下破門窗而入,偽裝旅客的內應也行動起來,搶走車上所有金銀細軟,從一等車廂裏綁架了中外旅客71人。匪眾行十餘裏後,北洋軍方聞訊趕來,匪眾且戰且走。在交戰中,一個被擄的英國人羅士滿被流彈擊斃,其他被擄乘客怕被流彈打死,向丁、周要求停戰,丁、周遂派一名西洋人及翻譯員到北洋軍送去書信,信中說,若再不停止追擊,就槍殺所有的中外乘客。北洋軍遂停止了追擊,匪眾驅趕著中外乘客向老巢抱犢崮奔去,乘客中有一40多歲的法國女人,不堪步行,被棄於半路。

這列由上海浦口開往天津的世界聯運客車第二次特別快車的車上,乘坐著中外旅客200餘人,其中有參加山東黃河宮家壩堤口落成典禮的外國記者和外國旅遊者數十人。而被擄上抱犢崮去的中外旅客就有69人,並且就被圈禁在這巢雲觀之中。其中便有袁世凱女婿楊琪山、美國紅十字會護士總代表、法國公使館參讚、美國總統顧問以及一大批中外記者。

臨城劫車的消息翌日傳到北平,立即成為轟動世界的大新聞,駐北平的十六國公使向北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內閣總理張沼慌了手腳,急派兩位代表前去談判。談判由被劫到抱犢崮山上去的袁世凱女婿楊琪山作牽線人,北京政府特請總統府美籍顧問安迪生為調解人。又電召與孫美瑤的自治軍有關係的陳孝全、郭泰勝前來作中介人。經安迪生等人多次上山接洽,山東督軍田中玉、省長熊炳琦、交通總長吳毓麟等與孫美瑤的自衛軍代表周大鬆等,在棗莊中興煤礦公司開始談判。

談判時,孫美瑤提出十個條件:要求官軍全部撤回原防,曹錕下台,鎮壓“二七”罷工的吳佩孚向工人道歉。幾經反複,曆時一個多月,總算達成協議,北洋政府答應會款8.5萬元,招編了3000人,組成山東新編旅,委任孫美瑤為旅長,人質全部釋放。

抱犢崮的土匪同意就撫,舉手宣誓效忠政府,但不到半年,就在他們希望積蓄力量,以圖來日之時,官府卻狠下毒手,曹錕在竊取了軍政大權之後,令兗州鎮守使,在棗莊中興煤礦擺下鴻門宴,將孫美瑤誘殺,並將其部下校尉以上軍官全部殺死,隨之山東新編旅解散。

雖然孫美瑤等人最後失敗被殺,但是給以北洋政府沉重的打擊。**、陳獨秀、魯迅、冰心等對此事件均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段悲壯的故事使抱犢崮更增添了曆史名山的函義。

抱犢崮森林是我國北方少有雜木林生長地區,植物種類繁多。每到金秋季節,滿山流火層林盡染,整個抱犢崮山區淹沒在紅色之中。抱犢紅葉更為魯南一絕。“春至萬樹綠,秋來楓染山;遊入抱犢崮,樹外疑無天。”置身蒼山林海間,讓人體味回歸自然、超然俗塵的悠然和峻拔。

孫老爺子還告訴我們,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楓葉變紅時為抱犢崮的最佳遊覽時間。這裏氣候溫和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空氣新鮮。但由於山上植被多,珍惜樹種多,所以必須注意防火。

巢雲觀東側有個水簾洞,洞口石壁上,終年有泉水滲出,斷斷續續,如掛著一副玲瓏剔透的水晶簾,裏麵流水淙淙,作環佩之聲,經年不息。稍高處有個桃源洞,洞口大樹盤根錯節,遮日蔽月;洞內坦如平地,宛如小廟堂,自然使人想起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想是當年孤身老道修煉棲息之處。有人把這裏稱為“海西第一洞天”。

孫老爺子告訴我們當年孫美瑤的金鑾殿山洞就是這個洞,這個洞幽深莫測,當地有“桃源洞內點火,豬尾巴洞冒煙”之說,而豬尾巴洞又在崮頂,所以人們懷疑,這抱犢崮的山體之中有個上下相通連的溶洞。

沿桃源洞旁的曲徑勉力攀登。通過一路上的交談,孫老爺子又告訴了我們關於抱犢崮名字來曆的另一個傳說。

傳說古時山下住著一個姓王的老漢,因無法忍受官吏的苛捐雜稅,決心到又高又陡的樓山上去度過殘生,可老漢家的耕牛無法上去,他隻好抱著一隻牛犢上崮頂,搭舍開荒,艱苦度日。誰料老漢平日饑食鬆子茯苓,渴餘山泉甘露,久而久之,漸漸覺得神清目朗、風骨脫俗,後經一位仙人點化,居然飛升而去,抱犢崮因此而得名。清代詩人雷曉還專門為此作詩一首:遙傳山上有良田,鋤雨耕雲日月偏。安得長梯還抱犢,催租無吏到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