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全息自我,向美而生(2 / 3)

2.有青春,然後有靚麗風尚

人的一生,分為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好幾個階段。這裏說的青春——生的風尚,是說,一個充滿朝氣的社會,應該特別熱愛青春,尊重青春,向往青春,珍視青春,使青春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旋律。但這樣的時尚,在中國曆史上,如果不是根本沒有的話,至少十分罕見。大約隻有在戰爭年代,才是青年人大顯身手的時候。如三國時代,曹操、周瑜、孔明、馬超,當他們事業方興未艾的時候,個個都是青年人。中國民主革命年代,也是如此。林彪在平型關大捷時,不過30歲,彭德懷指揮百團大戰時,也不過40歲出頭。但縱觀中國曆史文化,我們卻是一個老年性國家。不是人人長壽,活得特別老,而是以老年文化作為社會的指標,合乎這文化的,歌之,頌之,扶之,助之;不符合這文化的,打之,壓之,逼之,迫之,非把他弄成小老頭或者小大人,別人才舒服,社會才滿意。孔夫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聖人,聖人壽長。到了七十,進入自由境界了。但中國人的生命,直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平均壽命,不過四五十歲,活到70歲的,已是鳳毛麟角,有聖人的境界,更罕見了。因為這文化尊崇老年,以老為尊。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曆史,總是瞻前顧後,總是四平八穩,總是求和有術,總是經驗之論,總是安步當車,總是老生常談。中國曆史上的改革家,命運十分可悲,這當然不是唯一的原因,卻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以青春為時尚,不是不尊重老人,而是讓生活節奏快起來,讓生活追求新起來,讓社會心態靚起來。舊的傳統,是讓一切人向老年人看齊,教育孩子,也讓他少年老成,男青年既不能“瘋”,女青年更不能“瘋”。一瘋,什麼三從四德,全亂。就是你做得再好,也沒戲,再孝順公婆也沒戲,因為公公婆婆一看你這瘋樣,就不免皺眉閉眼,腦仁直疼。現代人喜歡“瘋”。“瘋”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青春。青年人瘋起來,讓青春活得像青春。老年人“瘋”起來,就穿青年人的衣服,參加青年人的運動,講青年人的笑話,然後體會一下,這心態,怎麼樣?這裏大發“瘋”說,並非僅僅是“老夫聊發少年狂”,而有事實為證。1998年,美國時年77歲的宇航員約翰?格倫就已經成功地重返太空。77歲重遊太虛境,這境界怎一個“狂”字了得?以青春為時尚,最重要的好處之一,是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老年時尚,必定論資排輩;青春時尚,容易人才輩出。很多新的崗位,實際上並不適合老年人,如現在的信息業、服務業、旅遊業,這些青春行業,沒有青春便做不來。現在中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年輕的多。有人反對,有人遺憾,說西方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多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因為他們知識多,閱曆廣。這倒也是,但我認為,青春自有它的妙處,雖然知識不夠多,閱曆也不夠廣,但他們形象靚麗,風格活躍,言語快捷,一呼一吸都充滿活力。這形象,這狀態,這風韻,這情調,很適應正在改革開放的中國時態。就算少些知識,卻又怎的;少些閱曆,卻又怎的。

3.有品位,然後有發達與希望

教育是人生的師長——說師說友都不太現代,最好成為人生的師長。人生不能無師,然而,要看這是一位什麼樣的老師。先生頭腦清明,學生聽著也明白。先生的學識處在世界領先水平,學生學著也有精神。倘若先生自己就不明不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自己都拎不清理不明白,想把學生教明白,難矣。除非這學生是魯迅,不上中文係,也能寫小說。縱觀中國的教育現狀,有大發展,也有大缺陷。最大的缺陷,是改革力度不夠,是應試教育影響惡劣,而且改變很難。現在大家喜歡議論學生負擔太重。負擔太重,源於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考核更不合理。總的問題是應試教育,好比科舉時代的考舉人、考進士、考狀元。而且錄取數額就那麼多,不是矮子裏拔將軍,而是定額錄取,非分個高下,一定把定額之外的考下去,其結果是,語文考題太怪了,數學考題太難了,物理考題太離譜了,化學考題太煩瑣了,政治考題廢話太多了,外語考試太像八股了。語文考題之怪,致使王蒙先生對於他小孫子的考卷都束手無策。數學考題之難,即使考大學教授,也一樣眉頭緊皺,兩眼朝天。這樣的考法,不是與人為善,更不是為考生的前途著想,而是與考生為難,與教育為難,與現代文明為難。鑒於各種原因,這裏隻談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