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自殺及其死亡價值的詢問(1 / 3)

十二自殺及其死亡價值的詢問

自殺及其死亡價值的詢問

死亡中有一種特例,是自殺。自殺對於自殺者而言,時間、地點、方式、後果都明確,似乎沒有任何神秘可言。我想死,於是我自己結束了自己。求仁得仁複何怨,完了,這有什麼可神秘的呢?然而,無論對於自殺者或者自殺關注者而言,卻又神秘。它的神秘之處在於——自殺者為什麼自殺。自殺者為什麼自殺,一言難盡。其中情由,同樣複雜。世界上的自殺者中,為情而死的,恐怕人數很多。有的是要殉情,情人死了,自己也不活了。有的是因為失戀,自己戀別人,別人不接受自己,情急之下,走了絕路。有的是因為婚戀不成,雙雙自殺。其意若曰:生不同食死同穴,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情之為物,萬態千姿,因情而死,千差萬異。不說別的,單說世界上的愛情悲劇中,留下多少纏綿悱惻的故事,又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情節。雖千百年後尤令人痛,令人愛,令人驚,令人思。然而,看中國人對自殺的評價,其正麵的很少。我們從祖先始,即稱自殺為尋短見,短見者,沒有長遠考慮之謂也。但那情況,卻又複雜。有為國難而死的。自殺於國難的國人中,最為著名的人物就是屈原。我們不知道,屈原是不是中國為國難而自殺的第一人,但我們可以說,自屈原以後,每當國難,必有以身殉國者在。這種情況在劇烈民族衝突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南北朝如是,宋如是,明如是,連那個腐敗透頂的清王朝,亦如是。也有為朋友而死的。古之義士,為朋友兩肋插刀,這朋友的事業或許與國家有關,或許隻是個人的私欲,然而,既為朋友,便不惜一死。勇猛超凡者,便做刺客,刺客意在殺人,但這裏也有自殺的因素在,因為即使刺殺成功,本人的命怕也難保。如專諸刺王傃,要離刺房思,荊軻刺秦王,不管刺殺是否成功,刺殺者毫無例外,都將慷慨赴死。不能赴死者,便以死為朋友壯行。昔日信陵君赴趙,他的門客侯贏,年事已高,追隨公子則不能。不隨公子則不義,不能不義之間,便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他以自己的生命表達了自己對朋友的情感。“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身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更多的則是為壓迫而自殺的。如中國人所共知的楊白勞,楊白勞雖是文學創作,但他有充分的現實依據。人窮借債,債款難還,走投無路,唯餘一死。有為複仇而自殺的。一種是以自殺達到報複的目的,自己深受欺壓,無力反擊,於是死個樣給你看。便以自己的命作為報複的籌碼,看你逼死了人,要不要償命。更有甚者,雖有複仇之心,已絕無複仇之望,因為這世間實在是太沒有正義了。於是狠下一條心,便學李慧娘,學閻婆惜,學敫桂英。李慧娘死在權奸賈似道手裏,生不能報仇,死也要化作厲鬼;閻婆惜死在宋公明手裏,但起因與張文遠有關,於是,癡情難忘,便找張郎奪命;敫桂英死於負心的王魁,陽間沒有公道,便在陰間尋找公正。還有為抗議而自殺的。最典型的表現方式,就是絕食。麵對強權,進行絕食,這方式始於西方,多發生在對強權者的抗議行動中,也出現在監獄中。但舊時的中國監獄,絕食也沒用。麵對皇帝老爺,絕食更沒用。你不絕食,沒準都不給你飯吃,你膽敢絕食,便是對皇帝您老人家的莫大不忠,便剝了你的人皮,也是你自觸黴頭。這樣看來,絕食還是文明時代的產物。這是後話,暫且打住。此外,也有為疾病而死的。得了不治之症,或者得了痛苦的疾病,不想活了,走上自殺之路。也有為煩惱而死的。煩惱人生,何處不煩,何處不惱,煩不勝煩,惱不勝惱。不勝煩惱,於是自殺。又有為無望而死的。他不是死於彼時的壓迫,而是死於對未來的絕望。瞻念前途,漆黑一團,上下求索,萬無光明,於是百念俱灰,無生意矣。也有為自己的信念而自殺的。這裏說的還不是因為信念的絕望而死,而是因為堅守自己的信念,按照這信念的邏輯發展,既要保持信念,就應該去死。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乃是馬克思的二女兒和她的丈夫。他們老了,覺得自己的生命已經沒有意義了,於是采取了自殺的方式。為信念而死,令人敬重,雖然我們未必同意這種特別的選擇。最特別的,則是什麼也不為,就是不想活了。活膩了,活夠了。一個人不想活了,縱然有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他一心想死。現代醫學證明,這是因為他病了。自殺之謎,一是謎在自殺的心理活動上,二是謎在對自殺者行為的評價上。同樣的環境,同樣的處境,為什麼張三不死,李四就死?為什麼張三寧被殺死絕不自殺,而李四沒人殺他,已然自殺。於是,有人便說自殺者的意誌不夠堅強。老實說,對自殺者作這樣的評價,卻是不仁,而且不忍。人都死了,還能用這樣的語言來評價他嗎?也有人說自殺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這個恐怕是的。然而,也不盡然。實際上,很多自殺者,心理承受能力並不差。比如,日本的三島由紀夫,中國的老舍先生,都是無比堅韌的人士。三島選擇剖腹自殺的方式,可說是個勇敢者。老舍先生什麼沒有見過,什麼沒有經曆過,他的心理狀態,並不次於他人。自殺者留給人們的,常常是千古難解之謎,特別其中一些特殊的文化人物,他們的自殺,尤其令人難說難解。老舍先生的自殺,便有些難解。先生的一生,是經過貧窮的,貧窮不能讓他輕生;也受過壓榨,壓榨也不能使他輕生,反而會激起他更為強烈的不平和反抗;先生又是經過國災家難的,國災家難都不能使他輕生,不但不能使他輕生,他還是抗日文藝戰線中的最堅定分子,而且,還寫下了《四世同堂》這樣一部文學巨著。然而,他終於死於“文化大革命”,自沉於太平湖中。老舍的死,在我看來,是有深刻的文化原因的。他歡迎新中國,希望隨著新中國的發展而發展,希望隨著新中國的進步而進步。然而,他又是有自尊,有原則,有成熟的價值觀念的。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種種“左”的行動,在他的內心世界,已然一次又一次造成傷害,造成侵蝕,造成壓力,造成無奈。然而,他都接受了。我們看老舍先生1949年以後的作品,既有《茶館》這樣的經典之作,也有些很不成模樣的所謂歌頌新生活的作品。然而新生活不作興他,還要打擊他,他的內心深處,一定痛苦多多。如此日積月累,層層加碼,必然極大地傷害了他作為作家的人格和尊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文革”來了,他終於忍無可忍,於是便以自己的死作為對這世界的抗議。這樣解釋老舍先生的死亡,未知妥否?更難解的乃是在昆明湖自殺的王國維先生。曆來有這樣的說法,是說王國維先生的自殺,原因在於“殉清”。這根據確也存在。辛亥革命前,他是清王朝的進士,辛亥革命後,他還是清室的供奉。然而,好景不長,1924年,馮玉祥第一次逼宮,他就險些自投禦河。1927年,馮玉祥再次逼宮,他真的有些承受不住了,留下遺囑說:“五十三年,隻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然而,王國維並非一個保守者,他的學問,是中西兼顧的,對他影響最大的書,似乎是《紅樓夢》,對他最有影響的外國人,則是叔本華。一個熟讀深知叔本華的人,不能成為思想上的守舊者。不錯,他雖然不是一個守舊者,卻又是一個保皇派。然而,清王朝的命運,不絕望於1924年,也不絕望於1927年,而是絕望於1911年。1911年,王朝遜位,已無希望,搬出王宮,早晚而已。王國維1911年不死,1924年欲死而未死,想來隻講殉清,道理不算全麵。“殉清”之說雖然言之有據,但並非通論,例如,王國維的知音陳寅恪先生就不同意此說。王國維死後,他曾為王國維撰寫紀念碑文。全文不到300字,但字字誠懇,句句入理。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尤其一字一頓,字字千斤——先生的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誌,非僅關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說王國維的死並不因為“一姓之興亡”,便反駁了“殉清說”。王國維是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