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 盛美流歌引(1 / 2)

太平興國八年三月,發生了好幾件大事。

第一件是宋軍在豐州大敗契丹,俘虜了幾千人。原本趙德昌也想參與此事,爭奪些功勳。但張旻覺得如此實在太過著急,畢竟他即將娶一個母家顯赫的妻子,此時鋒芒太露,並非好事。

所以想讓趙德昌拿到爵位之後再成親的想法,便隻能暫時的擱置了。

第二件也卻和趙德昌有些許關係。這一日張旻將趙德昌從府中拉出來,到了開封城有名的樊樓。

趙德昌有些驚訝的問道,“我記得以前常和元弼到這裏來,竟是許久了。”

那還是二娘進府之前的事。樊樓雖然是酒樓,但實際上,卻有許多青樓行首在此招攬顧客。她們和酒樓達成協議,為酒樓做些表演,吸引客人,而酒樓也不會驅趕她們。是為開封一景。

在遇到劉二娘之前,趙德昌和張旻經常來這裏。他倒是沒有什麼狎玩的心思,不過是看個熱鬧罷了。

張旻笑笑,並不解釋,拉著趙德昌上了樓。進了包間,趙德昌才發現,原來裏麵竟已經有兩個人在了。

原來這一年正是科考之年,雖然趙德昌不能出麵,張旻卻暗中支助了好幾位家境貧寒的士子進京趕考。

如今科舉結束,官家親擢進士一百七十五人,諸科五百一十六人,並賜及第;進士五十四人,諸科百十七人,同進士出身。首次將進士分為二甲,是所謂“兩榜進士”,並賜宴瓊林苑,之後成為定製。

而張旻看中的人中,榜上有名的隻有兩位,張旻直到此時,才將他二人引薦給趙德昌。

見到趙德昌,那兩人雙雙起身行禮,卻都拿眼覷著張旻。

張旻從旁引薦道,“這位便是你們一直仰慕已久的三殿下。殿下,這兩位是王禹偁王元之,姚鉉姚寶之。”

“學生王元之/姚寶之,見過三殿下。”那兩人再次見禮。

趙德昌聽了他們的名字,便知道他們是什麼人了。因為今年科考的試卷,張旻給他看過。其中姚鉉文辭敏麗,甚得趙德昌的喜愛。而王禹偁,卻是走的平實一路。

這兩人既是今科進士,趙德昌便知道這是張旻替自己網羅的人才了,含笑道,“不必客氣,請坐。我隻是聽元弼說,認識了兩位俊傑,一時興之所至,這才跟來。希望不曾擾了你們才是。”

“殿下此言叫學生等慚愧之極。能得殿下親臨,乃是我二人的福分。”姚鉉笑道,仿佛對這種應酬,十分熟練。倒是王禹偁,顯得有些拘謹。

姚鉉有心幫他,便道,“殿下為人如此隨和,才叫我等驚訝呢!元之,你說是不是?”

“啊?”王禹偁已經,抬起頭來,倒像是正應了姚鉉的話,其他三人便都笑了起來,氣氛一時融洽之極。

張旻此時才道,“元之家境貧苦,素日裏皆是埋頭苦讀,想來不大習慣這些。”

趙德昌點頭,笑道,“不妨。元之的文采,我也是佩服的。用詞簡練,卻直達胸臆,可見其用心。”

王禹偁和姚鉉兩人這才放下心來,漸漸便也不再這般拘束。張旻見狀,又叫了跑堂的進來,點了一位行首進來撫琴彈唱,端的是賓主盡歡。

等他們從樊樓離開的時候,日已西斜,姚鉉還好,王禹偁已是雙頰通紅,喝得有些高了。

張旻叫了車,叮囑車夫將人好生送回去,這才轉頭對趙德昌道,“這王禹偁家中是靠磨麵維生。倒是難得他有這份心性,苦讀不輟。”

“的確難得。不過如今總算苦盡甘來。可見科舉乃是一條通途。”趙德昌笑著回道。

因著本次科考,京中湧進來了許多的文人士子。科舉雖是坦途,卻是萬千人之中取一二,剩下的那些人,自然也有繼續苦讀的,也有另謀出路的。

張旻將趙德昌帶到另一處,見了幾個雖然落榜,但才學著實不錯的,打算將他們收做自己的幕僚。

這是一條比科考更容易的路,將來未必沒有機會入仕做官。不過不走科舉,終究還是難登高位。

別說是這些人了,就算是一樣科考出來的,進士科也和別的不同。

“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中書。”同樣是做官,進士便能夠晉升的更快,位置更清貴顯赫,名聲更好聽。考別的出來,便要老老實實的埋頭做官,或許一輩子也晉升不了。

所以不管是朝堂還是民間,進士的身份都極為貴重,但也最難考。有俗語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所以雖然王禹偁和姚鉉如今可能沒多少用,但張旻卻還是早早的就開始以禮相待。而這些來做幕僚的人,卻能夠隨意怠慢,讓他們在這裏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