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因勢利導。”二娘神色微凝,“那芳甸後來如何了?”
張旻眸光微閃,“我答應了她會送走她妹妹,讓她改頭換麵,去南方過活。至於芳甸自己,她倒真是個有情有義的女子,她說許王對她極好,這些年也從未苛刻。為妹妹報仇是理所應當,追隨許王而去,也是心甘情願。在中使到達許王府之前,她便已經自縊了。”
二娘不由有些惆悵,想及當初那個明德院裏性情最柔順,卻也敢第一個勾引趙元侃的女子。或許,她的本性本就是如此,愛憎分明,激烈決絕。
倘若不是陰差陽錯,或許她與許王,也能成就一對佳偶。黃泉相見,不知能否再續前緣。
與此同時,趙元佐回府不久之後,宮中便傳出皇後身邊的大宮女春杏暴病而卒的消息。隻是進來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因此這件事便像是小石子投入湖中,隻泛起一個輕微的波瀾,便歸於平靜,沒人在意。
趙元佐被廢,趙元僖暴死,儲位空缺,馮拯等人便上疏請早立太子。
這是個十分敏感的問題,趙光義正為此心煩,便將馮拯等人貶到嶺南,此後再無人議論立儲之事。
淳化四年二月,永康軍青城縣王小波等人發動起義,宣稱:“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
他們攻克青城縣之後,轉戰彭山,殺眉州彭山縣令齊元振。收攏了一萬餘人。
之後,他們轉戰於邛州、蜀州。
淳化四年十二月,起義軍在江原縣與西川都巡檢使張玘所率領的官軍激戰。這一戰,張玘戰死,而王小波也因為沒有防備,被冷箭射中前額。起義軍進占江原,但是王小波卻因傷重而死。其妻弟李順被推為領袖。
淳化五年正月,起義軍進攻成都,大敗官軍,郭載等逃走,盧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並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李順為大蜀王,年號應運。
此時,義軍已擴充至數十萬,分兵攻下四川許多州縣,東至巫峽,北抵劍門。
一場被眾人所輕視的農民起義,開始變得聲勢浩大。趙光義這才急令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統軍從劍門入川;又增派雷有終、裴莊、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門,進行鎮壓,並一再下詔招撫,命張詠知成都府,伺機入川。
四月,王繼恩所率部隊破劍州、綿州、閬州、巴州;東路官軍亦進入夔門,攻戰於涪江流域。王繼恩率軍猛攻成都。十多萬起義軍攖城拒守,展開激戰。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順戰死。
這次起義在民間卻引起了許多的議論,一時之間,人心浮動。
為了安定民心,在鎮壓起義軍之外,從淳化四年開始,便有大臣再次提出立儲之事。畢竟一個王朝是否安寧,和繼承人也是有極大關係的。如果王朝安定,繼承人賢明,百姓自然也能放心。
這一次,趙光義並沒有嚴詞拒絕,卻也沒有立刻答應,似乎還有所顧忌。
但這種曖昧的態度,立刻被各方人士發現。雖然他還沒開口,但顯然也是有這種意向的。支持各位皇子的大臣,都聞風而動,替自家主子謀劃起來。
這一日下朝之後,趙光義特地將趙元侃留下,與他說了好一會兒家常。說起他們兄弟幾個年幼時的趣事,還會哈哈大笑,隻是後來提起趙元佐和趙元僖的結果,又有些抑鬱不樂。
趙元侃覺得,父皇像是真的老了,因此才會一再的回味那些天倫之樂。
他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叔父秦王趙廷美,和他那近乎是預言的話。張旻說得不錯,論起算計人心,他的確是讓人歎服。不知父皇如今是否也會想起年幼時兄弟相攜的場景?
最後,趙光義感慨道,“朕生了八子,除元儼之外,就隻有你們三個是在朕膝下長大的,如今想來,都快三十年了!你如今辦事老練,朝中人人都是誇讚的,隻是,也需分出些功夫放在府裏才是。”
“是,兒臣記下了。”趙元侃應道。他總覺得趙光義這句話是話裏有話。
回府的路上,他一直在琢磨這句話,有些心不在焉。直到馬車停在了府門前,他下車時,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趙元侃怔怔的看著襄王府的牌匾,隻覺得心潮難平。
原來是這樣,父皇一直不立自己為太子,竟然隻是因為自己至今,一無所出,膝下猶虛。
他陷入了迷茫和掙紮之中:想要和二娘在一處廝守,便要先登上那個位置,可想要那個位置,卻得先生出一個繼承人來。二娘自從上次生產過後,身子一直不大好,趙元侃為此憂心不已,根本不敢拿這樣的事情去讓她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