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猜疑的人最終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果還導致自己的人際關係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構成極大的危害。
有一個寓言,說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子莫屬了。可是,不久在山穀裏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居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
這個人從一開始就自己給自己先下了一個結論,然後自己走進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來,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恐怕就是上麵這個例子了。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幾乎都同這種作繭自縛的封閉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
我國古代寓言“疑人偷斧”諷刺了那種疑心重重,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甚至毫無根據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謂“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較重,乃至形成慣性思維,導致心理變態。一個人如果心胸過於狹窄,對同事、朋友乃至家人無端猜疑,不但會影響工作、影響人際關係、影響家庭和睦,還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測基礎之上的,這種猜測往往缺乏事實根據,隻是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毫無邏輯地去推測、懷疑別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對別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歡分析深藏的動機和目的,看到別人悄悄議論就疑心在說自己的壞話,見別人學習過於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圖。好猜疑的人最終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果還導致自己的人際關係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構成極大的危害。為此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
哪怕是一點點猜疑,也可能讓你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一個小鎮商人有一對雙胞胎兒子。當這對兄弟長大後,就留在父親經營的店裏幫忙,直到父親過世,兄弟倆接手共同經營這家商店。
生活一切都很平順,直到有天一塊美金丟失後,關係才開始發生變化:哥哥將一塊美金放進收銀機,並與顧客外出辦事,當他回到店裏時,突然發現收銀機裏麵的錢不見了!
他問弟弟:“你有沒有看到收銀機裏麵的錢?”
弟弟回答:“我沒有看到。”
但是哥哥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咄咄逼人地追問,不願罷休。
哥哥說:“錢不會長了腿跑掉的,我認為你一定看見了這一塊錢。”語氣中隱約地帶有強烈的質疑意味,怨恨油然而生,不久手足之情就出現了嚴重的隔閡。
開始雙方不願交談,後來決定不再一起生活,在商店中間砌起了一道磚牆,從此分居而立。20年過去了,敵意與痛苦與日俱增,這樣的氣氛也感染了雙方的家庭與整個社區。
20年後的一天,有位開著外地車牌汽車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門口停下。
他走進店裏問道:“您在這個店裏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說他這輩子都在這店裏服務。
這位客人說:“我必須要告訴您一件往事:20年前我還是個不務正業的流浪漢,一天流浪到你們這個鎮上,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了,我偷偷地從您這家店的後門溜進來,並且將收銀機裏麵的一美元取走。雖然時過境遷,但對這件事情一直無法忘懷。一塊錢雖然是個小數目,但是深受良心的譴責,我必須回到這裏來請求您的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