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創新是突破狹隘的根本(1 / 2)

有位經濟學家曾講過一個生動而有趣的事例:如果一個猶太人在美國某地開了一家修車店,那麼,第二個來此地的猶太人一定會想方設法在那裏開一家飲食店。但中國人則截然相反,如果一個中國人在某地開了一家修車店,那麼第二個來此地的中國人,則往往開的也是修車店。

日本企業界知名人士曾提出過這樣一種口號:“做別人不做的事。”瑞典有位精明的商人開辦了一家“填空檔公司”,專門生產、銷售在市場上斷檔脫銷的商品,做獨門生意。德國有一個“怪缺商店”,經營的商品在市場上很難買到,例如六個手指頭的手套、缺一隻袖子的上衣、駝背者需要的睡衣等等。因為是填空檔,一段時間內就不會有競爭對手。

其實,即使在人們熟知的行業裏,仍然會有許多的創新點,關鍵是你要能夠覺察得到。

“獲利路有三,壟斷我無權,投機我沒膽,創新求發展”。這句為中國前總理朱鎔基所稱道的話,是被稱為“摩托幫主”的尹明善自創的座右銘。

尹明善是個善於做夢的人。1992年的一天,當他站在隆達車輛配件研究所不足40平方米租來的車間裏,向手下的9名員工宣布:我要造出全中國、全世界沒有的發動機時,沒幾個人真的相信。當時,尹明善甚至“連摩托車輪子怎麼轉都搞不清”,是重慶“摩托幫”裏的一個不入流的角色。

90年代的山城以摩托車聞名,行業老大“嘉陵”和老二“建設”齊集重慶,帶動了一大批生產銷售摩托車及配件的民營企業,人稱“摩托幫”。在外人看來,這條道上已經有兩隻老虎攔路,還有數不清的同行虎視眈眈,沒有相當實力,一頭紮進去無異於自尋死路。可是,尹明善敢。

沒有國企的資源依托,沒有先入者的品牌優勢,55歲入行的尹明善,要在夾縫中殺出條生路,隻有劍走偏鋒。他的“絕活”是一個老的不能再老的新招:創新。

他沒有重複其他小企業為大廠做邊角料的老路,一開始就直指摩托車“心髒”——發動機的生產。因為他看到,盡管當時的摩托車市場熱浪灼人,但發動機一直是瓶頸,國內隻有50毫升和70毫升兩個型號,其餘大多從日本進口,當地摩托車小廠還不得不遠到河南買質次價高的國產發動機。

尹明善的判斷是:“做摩托車盡管市場空間不大,但技術空間很大,創新空間更大,利潤空間無限大”。

不懂技術的尹明善,把市場琢磨透了。他發現,把建設集團維修部的發動機配件買來,自己組裝後再賣出去,成本僅1400元,而賣價高達1998元,這是一條當時無人知曉的捷徑,建設集團對此也渾然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