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最能幫助你的就是你自己,正所謂“自助者天助”。而真正的自助者都是令人敬佩的覺悟者,他會藐視困難,而困難在他的麵前也會令人驚奇地轟然倒地,仿佛有如天神相助。
我們每個人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你就是你自己,你無須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判甚至約束自己,你無須總是效仿他人。保持自我本色,這是實現真正獨立自我最重要的一點。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麵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們能學會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長處,明白自己的短處,便能踏穩腳步,達到目標,就不至於浪費許多時間和精力,空白苦惱。
讓我們來看看歐文·柏林給喬治·葛斯文的忠告。他們兩人初識的時候,柏林已是位有名的作曲家,而葛斯文還是個每星期隻賺35塊錢的無名小子。柏林很賞識葛斯文的才華,願意付3倍的價錢請葛斯文當音樂助理。“但是,你最好別接受這份工作。”柏林說,“如果你接受了,可能會變成一個二流的柏林,如果你秉持本色奮鬥下去,你會是個一流的葛斯文。”葛斯文記下了柏林的忠告,果然成了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家。
喬治·葛斯文可謂秉持本性、實現獨立自我的典範。
查理·卓別林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常模仿當時一個有名的德國喜劇演員。卓別林一直都不顯得出色,直到找出了屬於自己的戲路。鮑勃·霍伯也有類似的經驗,他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唱唱跳跳,直到還自己本來麵目,並以其機智的妙語而廣受歡迎。
所以,你既然已來到世上,就應慶幸自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應該把自己的稟賦發揮出來。無論是好是壞,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園地;無論是好是壞,你都得彈起生命中的琴弦。愛默生在他的散文《自恃》中寫道:
“每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當中,都會有一段時間確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隻會毀了自己;每個人的好與壞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縱使宇宙間充滿了美好的東西,但如果不努力你什麼也得不到;你內在的力量是獨一無二的,隻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但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則連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什麼。”
弗蘭西斯·培根說過:性格決定人生,而人是自己性格的設計師和創造師。他的話說得很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也完全應該主導自己的性格,成為駕馭自己性格的真正主人。
人的獨立性以人的個性為基礎,以自我意識為前提。
性格是由其態度特征、理智特征、情感特征和意誌特征所組成,而自我意識是促使這四個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在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自我意識所起的作用並非始終如一。在兒童時期,性格的形成主要取決於環境,特別是家庭和學校,而自我意識所起的作用幾乎微乎其微。到了青年時期,隨著個體發育的日益成熟,自我意識在性格形成和發展中逐漸成為一種控製力量,其作用怎麼高估也不算過分。弗蘭西斯·培根說過:性格決定人生,而人是自己性格的設計師和創造師。他的話說得很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也完全應該主導自己的性格,成為駕馭自己性格的真正主人。
弗蘭克是一位猶太裔心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裏受盡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於納粹之手,唯一的親人是他的一個妹妹。當時,他本人常常遭受嚴刑拷打,死亡之門隨時都有可能向他打開。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囚室時,忽然悟出了一個道理:就客觀環境而言,我受製於人,沒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識是獨立的,我可以自由地決定外界刺激對自己的影響程度。
弗蘭克發現,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應之間,他完全有選擇如何作出反應的自由與能力。
於是,他靠著各種各樣的記憶、想象與期盼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生活和心靈。他學會了心理調控,不斷磨煉自己的意誌。他的自由的心靈早已超越了納粹的禁錮。
這種精神狀態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協助獄友在苦難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找回了自己的尊嚴。
弗蘭克後來這樣寫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無法取代的。生命隻有一次,不可重複。所以,實現人生目標的機會也隻有一次……歸根到底,其實不是你詢問生命的意義何在,而是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質疑,它要求你回答:你存在的意義何在?你隻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能理直氣壯地回答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