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物質和精神、肉體和心靈方麵的欲望,雖然人們常說心靈的欲望最重要,但其他欲望也不容忽視。因為自尋真實自我的基石,就是正視所有的願望。
無法實現內在成就時,精神的欲望就得不到滿足;缺乏外在成就時,物質的欲望就有所欠缺;心願無法滿足時,就會勾起心靈的欲望;萎靡不振時,無疑是違背了保持身體健康的欲望。
欲望是天理人情。明朝呂坤對欲望有段精辟的闡述:“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是以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意思是說,防止欲望好像是在挽拉那行駛在逆水中的舟船,稍一放鬆便會往下流去;盡力做善事好像是在攀緣那沒有枝杈的樹木,剛一歇腳便會往下墜落。所以君子的心靈無時無刻不感到敬畏。
世人都是凡人,凡人就都有欲望。欲望不僅沒錯,而且功不可沒。欲望經地正確地引導、規範、升華之後就是崇高的理想、遠大的目標、實在的追求、成功的彼岸。人類如果離開欲望,尤其是離開規範、升華之後的欲望,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的各種成果和社會的文明進步。
人無論是處在順境中,還是逆境中,都應該有欲望,但這種欲望不是無止境的貪欲,不是對自己眼下處境的高度不平衡,因為大多數人麵對不平衡就要跌倒,就要出毛病。這時往往會私欲熏心,失去理智,就會走向犯罪道路,甚至喪失生命。其根源是在對欲望的理解和追求上出了偏差,唯我獨尊,我行我素,遠離了法律法規的束縛。
古人雲:貪如火,不遏則自焚;欲如水,不遏則自溺。特別是那些大大小小掌握著一定權力的人,如果忽略了對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放鬆對私欲的節製,就會有一步步走向深淵的危險。
所以,唯有正視所有欲望,保持它們的均衡,人生才會納入正常的軌道,成功的幾率也會更大。正視欲望並不表示一定要采取具體的行動,當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正視所有欲望之際,它們自然會達到均衡。當一種欲望在各方麵都能獲得平衡時,這就是真心的渴求。
一些人之所以常不自覺地忽略真心渴求,就是因為心中的各種欲望有時會產生衝突。例如:理智告訴自己要堅強,但在感情上,自己卻需要快樂與關愛。看不到大局時,理智告訴自己金錢最重要,快樂與成就感都是其次;但在感情方麵,自己的靈魂卻渴望快樂與關懷。如此一來,兩方麵的欲望就產生了衝突。
事實上,物質與精神不見得互相衝突。物質成就與精神成就同樣重要,心靈欲望不見得比肉體欲望崇高。人類的欲望是複雜多變的,但所有的欲望都同等重要。人們要學會正視欲望。正視欲望就要求人們懂得放棄割舍,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
然而,在欲望的放棄和壓抑之間是存在著原則性區別的。一個人如果壓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認為它們根本不可能實現,那麼他就有可能走上一條悲劇性的道路。但敢於大膽放棄的人能很清楚地認識到,哪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沒有任何價值,在放棄之後,他們的內心變得更為堅強有力。他們敢直麵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那麼做。如果一個人能夠這樣對自己說,那麼他便懂得放棄中也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就不會再壓抑自己。人們直麵人生中的誘惑並能放棄它們,堅信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永恒的和真正的幸福,人們便不再感到內心的衝突和精神上的重負。
然而人們在心情不好時,會不自覺地把壞心情抱得更緊,因而無法從煩惱的死胡同中走出來,這就是不懂得割舍的道理。
正視欲望還意味著,有些時候,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凡事要適可而止。
下麵這段話很有寓意:
一位印第安人酋長對他的臣民們說:“上帝給每一個人一杯水。於是,你從裏麵體味生活。”
生活確實就是一杯水,清澈透明,五色無味,對任何人都一樣。接下來你有權力加鹽或者加糖,隻要你喜歡。
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裏加水,或者加糖,但必須適可而止,因為杯子的容量有限。
啜飲的時候,你要慢慢地品味,因為你隻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活當中,有多少人為了讓自己的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無謂地往裏麵加著各種各樣的佐料,諸如愛情、友情、金錢、喜、怒、哀、樂……等等,所以都感覺到活得非常“累”。然而,隻要你適度地、有選擇地放入調料,你的生活便會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