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通傳齊鍾離春》所寫的則是貌廣才高、身懷治國本領的女子。齊國無鹽地區有個女子,“其為人極醜”,因此年近四十還未出嫁。但她自己卻滿有把握,非王後不嫁。一天,她“拂拭短褐,自詣宣王”,直言不諱地說要嫁給他當王後,宮廷眾人見此情景,“莫不掩口大笑”。但她毫無赧色。第二天又見宣王,且聲色俱厲地指出宣王有四大危險:一是外有秦楚兩國之難,內有奸臣相聚之患;二是大興土木,“萬民疲極”;三是賢臣疏遠,小人專權,忠言難以進諫;四是“外不修諸侯之禮,內不秉國家之治”,終日沉浸於酒色之中。這樣,國家遲早要敗亡。齊宣王聽後歎息:“痛哉!無鹽君之言,乃今一聞。”於是拆高台,罷女樂,采取了一係列振奮圖強的措施,並擇吉日“拜無鹽君為後”。
《列女傳》是專為婦女列傳,成為結構完整的女教專著的最早代表,王回在《古列女傳序》中稱:“凡以列女名書者,皆祖劉氏。”劉向將儒家倫理道德教育思想擴展到女子教育,是以此發揮“五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的思想,當時是為了教育後宮女子而呈給漢成帝的。他把宣傳政治感化的儒家倫理觀作為皇帝與其僚屬相處的理想方式,以一些“婦女榜樣”來教育後宮女子。宋以後這類著作很多,所不同的是,更強化綱常名教,專重忠貞節烈,“列女”演為“烈女”。正如章學誠所言:“後世史家所謂列女,即節烈之謂也,而劉向敘,乃羅列之謂也。
《孔子家語》略稱《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王肅撰。
王肅(公元195—公元256),字子雍,東海郯(今山東省郯城西南)人。少好黃老,曆官散騎黃門侍郎、以常侍領秘書監兼崇文觀祭酒。正始元年出為廣平太守,後拜侍郎,為侍中,遷太常等。王肅是司馬昭的嶽父,《三國誌》卷十三有傳。
《孔子家語》雜采《論語》、《左傳》、《國語》、《孟子》、《荀子》、《大戴禮記》、《小戴禮記》和《說苑》等書。其中有關教育的篇目主要有:《始誅》、《王言解》、《儒行解》、《問禮》、《五儀解》、《致思》、《三恕》、《好生》、《弟子行》、《賢君》、《六本》、《哀公問政》、《顏回》、《子路初見》、《在厄》、《刑政》、《問玉》《本姓解》、《終記解》和《七十二弟子解》等。
《始誅》陳述教育與政治以及刑法之間的關係:“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行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言必教而後刑也。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然後以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之以刑,則民鹹知罪矣。”
《王言解》提出“七教”的道德教育,並論述它與政治的關係:“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弟,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
《儒行解》分別從自立、容貌、備預、近人情、剛毅、自守、為任、尤思、寬裕、舉賢援能、特立獨行、規為、交友和尊讓等方麵,陳述“儒”的德行,最後指出儒者的道德教育內容:“儒有不隕獲於貧賤,不充離於富貴,不累長上,故曰儒。”本篇與《禮記儒行》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