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禮》闡述儒家教育內容的核心之一禮“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是故君子以此為之尊敬,然後以其所能教順百姓。”
《五儀解》把儒家教育的理想人才與人格分為五類: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和聖人,提出對理想教育目的“聖人”的要求:“所謂聖人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此則聖人也”。
《致思》記述孔子利用各種情境,對弟子進行因材施教的故事,特別強調視野的開闊對教學發展學生“思”的能力的重要性。
《三恕》指出“三恕”在修養中的重要作用:“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還指出:“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好生》陳述君子的“三患”,指出“聞”、“學”、“行”三者必須統一:“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不能聞,即得聞之患弗得學,既得學之患弗能行”。
《弟子行》通過子貢講述孔子對得意弟子顏回、冉雍、仲由、公西赤等因材施教的故事,闡述孔子的道德教育觀,與《大戴禮記衙將軍文子》略同。
《賢君》記敘孔子論述教育與政治、教育與經濟等關係:“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
《六本》陳述孔子的“六本”道德教育內容:“行己有六本焉,本立然後為君子也。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為本;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是故反本修邇,君子之填也”。
《哀公問政》記述修身、敎化與政治的關係:“夫政也者,蒲蓋也,待化以成。故為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並指出“困”、“知”、“勉”“行”在道德修養占的作用。
《顏回》、《子路初見》兩篇記述孔子運用啟發的方法進行教學的具體實例,穿插論述對“成人”等的道德要求,以及學習在個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厄》記述孔子師徒在絕糧七日的窮困境地下講學論道、互勉互助的精神,以及努力克服困難、堅持儒家信念的意誌。
《刑政》陳述教化與刑政的關係:“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資助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民之弗從,傷義而敗俗,於是乎用刑矣。”
《問玉》陳述不同的教育與不同的民眾素質之間的關係:“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矣;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矣;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矣;潔淨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矣;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矣;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矣。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吐納雷霆,流形萬物,無非教也。清明在躬,誌氣如神,有物將至,其兆必先。是故天地之教,與聖人相參。”
《本姓解》介紹孔子的家世,頌揚孔子的教育業績。《終記解》記述孔子逝世和弟子喪居的情況。《七十二弟子解》是孔門七十二弟子的簡略偉記。這三篇都是有關孔子教育活動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