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教育資料——教育之最(二)(2 / 3)

劉春霖是一位頗負盛名的書法家。他的小楷字圓勻平正,豐滿清秀,舒展大方。由於自幼苦練,又融百家,風格獨特,結構嚴謹,《中國書法大辭典》為劉春霖列了專條。

另據有關資料報道:清末最後一次狀元考試時,朱汝珍名列榜首。考官將朱和其他九人名單呈送慈禧禦批。慈禧因為殺害了珍妃,見到朱汝珍的名字很忌諱。加之朱是廣東人,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戊戌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以及當時正在鬧革命的孫中山等人,皆出自廣東,故而大為震怒,慈禧即禦筆一揮將朱的名子勾掉。劉春霖姓名中有霖字,頗有“霖雨蒼生”之意。而當年正值大旱,舉國上下求雨心切,慈禧便禦筆一圈,使劉當選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狀元。

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我國

從唐代開始設狀元,到清末廢除科舉,曆代共有300來個狀元,但卻無一個女的。唯獨太平天國時期出了一個女狀元。太平天國提倡男女平等,為了選取有才幹的女子參加行政工作,曾專門舉行過女子科舉考試,20多歲的傅善祥取得考試第一名,後在東王楊秀清府裏供職,有關政事文書,全由她負責處理。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傅善祥下落不明。

中國第一個提出焚書的人一談“焚書”必想到秦始皇。其實,曆史上首創焚書的是先於秦始皇一百多年的商鞍。

韓非在《和氏》載:“商君教秦孝公以什伍設告坐之過,詩書而明法令”,“孝公行之”。作為在秦執政廿餘年的大改革家商鞅,之所以“燔詩書”,完全是出於以“法術”統一教化的政治實用的需要。他認為,以“儒術”為首的諸種文化典籍是六虱,國存“六虱”必“無使農戰”,寇“必至”,“心削”,民“必貧”,必須鏟除(《商君書農戰》)。基於此,商鞅進而否定了文化民主和知識分子的積極作用。他視知識分子為“蛀蟲”,指出“有詩書辯慧者一人”,而“千人者皆怠於農戰”(《商君書勒令》),並公開提出“以言去言”的文化政策,即用政令手段對文化破舊立新,以形成所謂“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的文化局麵(《商君書賞刑》)。

中國第一所穆斯林大學我國第一所穆斯林大學西安穆斯林文化進修大學,於1989年8月1日在西安開始招生。

這是一所依靠社會力量辦起來的自費大學,以招收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東鄉、撒拉和保安等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學生為主。學製二至三年。先期開設的專業有英語、阿拉拍語、法律等。納忠、馬壽千、塔瓦庫勒等五十多位全國知名的各民族教授和學者應邀擔任了教學工作。這所大學目前還開辦了穆斯林文化高級講習班和穆斯林企業家高級講習班,為提高中層以上的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幹部、穆斯林知名人士和企業家創造了條件。

中國第一個話劇學校1922年秋天在北京宣外丞相胡同成立的“私立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是我國第一個話劇學校。“人藝”是人的藝術的意思,指戲劇是再現人的現實生活的藝術。當時學校的教職員工不過五六十人。

學生除了少量的課堂聽講外,便是技術學習,如導演術、編劇術、表演術、化裝術等,基本上由學生自學自練。每天早晨在城牆根,麵對髙高的城牆,揣摩練習。有時在陶然亭一片地裏吊嗓子,練音色。經過兩年苦學,出了不少人才。“人藝”公演的第一出戲是《說不出》,並宣傳“男女合演,男女合座”,“對號入座”。這可是當時北京劇場新鮮事。警察總監下令禁止,但無濟於事,戲終於衝破禁令,成功地上演了。

最早的戲劇學校清末,江蘇省南通學者張騫為培養京劇人才,聘請歐陽予倩到南通,主辦“伶工學社”。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所戲劇學校。為此,他還特別建造了“更俗劇場”。梅蘭芳曾與歐陽予倩在此同台演出過京劇,一時盛況空前,傳為佳話。此後張騫在“更俗劇場”中建造了“梅歐閣”以為紀念,並在閣上寫了一副楹聯:“南派北派會通處,廬陵宛陵今古人”。

中國第一所粵劇學校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廣州黃沙成立的“八和會館”,會首叫宗興,藝名靚耀,是位名小武。八和會館成立後不久,即開辦我國第一所粵劇學校,名為“廣東戲劇養成所”,教師都是粵劇行裏的名家。花鼓江任主理兼大戲師傅,他原名方芷湘,通曉粵劇各個行當,以及鑼鼓、弦索等各種樂器,文武全能,專門從事教戲。粵劇前輩薛覺先、雷公樣、陽江興等都在校任課。學員們每天清早四時起床練功,粵劇行當中的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生、八貼、九夫、十雜等十大行當,都要學齊。

第一所武警學院1984年,我國第一所以培養武裝警察中高級指揮幹部為目標的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在河北省廊坊市正式成立。學製為2至3年。學院分設武警內衛、邊防、消防三個專業。

我國第一所競走學校遼寧省競走運動學校是我國第一所競走學校,創辦於1986年3月。

該校是在當年我國競走運動發展較快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其目標是培養優秀運動員、基層教練員與競走方麵的人才。17歲以下中學生通過4年的學習,將領到中專文憑,優秀者可晉升省運動技術學院深造。另外一批有基礎的14歲以下的學生也將在這裏接受課餘訓練,成績突出者將來可優先進人中專班。

遼寧省競走運動學校,由我國著名競走運動教練王魁出任校長,前遼寧省副省長林聲任名譽校長,學校所在地阜新市前副市長馬傑任顧問。

第一所體育學校1970年11月16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國體操學校”,是我國第一所體校。該校的創辦人是徐逸賓先生。

徐逸賓先生是浙江省吳興縣南潯鎮人,1950年赴日本“大森體育學校”學習。1970年回國後,在上海北浙江路華興坊成立了“中國體操學校”,擔任校長,並且親自講授技擊、遊技、體操三門課程。

中國體操學校分男、女兩部。1920年以後,校址遷移到徐逸賓先生的家鄉(浙江省吳興縣南潯鎮)。從1970年成立至1927年,該校共畢業36屆,培養學生1500餘人,為全國輸送了大批體育人才。

最早的女子體育學校1910年在上海創辦的中國女子體育學校,是我國第一所培養女子體育師資的學校。由該

校創辦人之一王季魯先生任校長。

這所學校招收高小畢業人學,學製為一年半。學生大部分來自江、浙兩省。由於經費和校舍有限,每屆隻招收20餘名學生(一個班),而且要等上屆學生畢業後才招收下一屆學生。

我國第一所足球幼兒園1986年10月28日,我國第一所足球幼兒園在大連市李家街誕生。

該幼兒園由我國20世紀50年代國腳、原中國足球協會遼寧分會副主席王禮斌創辦。

第一所冰上舞蹈學校1985年,國家體委創辦了北京冰上舞蹈學校。這是我國第一所冰舞專業學校。

冰上舞蹈學校的建校方針和培養目標是適應花樣滑冰早期訓練和在各地擴大招生來源的要求,通過係統的專業訓練,培養優秀專業人才。該校設在首都體育館,學製9年,屬中等專業性質。課程包括文化課、專業課、藝術課。針對我國花校滑冰在舞蹈基本功上的種種不足,培訓期間,學校將在芭蕾舞、音樂、藝術體操等方麵施行重點教學,以提高學員的藝術素養。

中國最早的體育學校我國最早的體育學校是1905年創辦的大通師範學堂,該學堂僅設體操專修科。創辦人是光複會的徐錫麟、陶成章兩先生。早期的體育學校還是:江蘇師範體操專修科(1906)、四川體育專門學堂(1906)、雲南體操專修科(1906)以及中國女子體操學校(1908)等。這些學校開設的課程有體育學、教育學、解剖學、生理學、音樂、普通體操、兵式體操、競技遊戲、舞蹈等。

中國曆史上第一所精武小學

1927年,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廣西梧州精武分會為了保存和發揚傳統國術,發揮民族精神,由會長林旭初等人創辦了梧州精武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精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