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廣西的李宗仁先生為學校題了詞:“莘莘學子,強身衛國。”
該校的辦學宗旨是:培養學生高尚道德,灌輸文化科學知識,造就國術人才,增進身體健康。專設體育股,特別重視體育教學。教學內容有。①武術。初期教彈腿、工力拳、節拳、後授以刀、槍、劍、棍。②體育。課餘則進行籃、排、足球和乒乓球的訓練,並開展跳繩、踢毽子等活動。③文化知識。講授國文、作文、習字、古文、算術、自然、衛生、商業、曆史、地理、英語、圖畫和三民主義等。
中國現代女子體育倡導者中國現代女子體育之倡導者,當首推陸禮華。
陸禮華,1900年出生於上海青浦縣。她從小就喜歡體育活動。中學畢業後考入中國體育學校。畢業後,先後受聘於中國體校、東亞師專、勤業女師、女子美專、民主女校等校,擔任體育教員。1922年,她拿出自己全部薪金積蓄,在上海虹口區創辦起了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她本人出任校長。
兩江體校創業之初非常艱辛。但由於陸禮華和其他職工的高度責任心,以及嚴格、高質量的教學,使該校為國家培養了不少體育人才。1925年前後,兩江組織了中國第一支女子足球隊、女子籃球隊和女子劃船隊。其中女子劃船隊在萬國劃船錦標賽中,連獲1933—1935年三屆錦標;女子籃球隊也連獲1929—1931年三屆萬國籃球賽錦標;1933年4月,陸禮華自籌資金,親率中國女藍遠征日本、朝鮮、取得了十勝三負的佳績,引起轟動。
第一所全國性培養青年工作專門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國第一所全國性培養青年工作專門人才的高等院校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該院於1985年12月30日成立,是在原中央團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由共青團中央和北京市雙重領導,以團中央為主。學院下設本科生部、大專培訓部和短期輪訓部。學院規模為2000人,其中本科生部1200人,大專培訓部和短期部各400人。
第一所海上大學1985年4月27日,我國第一所海上大學——北京人文函授大學海上流動分校在海軍105導彈驅逐艦成立。佩戴校徽的100多名學員和海軍官兵及駐地領導參加了開學典禮。
這所學校的主辦單位是北京人文函授大學和105軍艦。教學以函授為主,輔之麵授、錄像、錄音等。
105艦曾被譽為“海軍裝備試驗開路先鋒”被中央軍委記集體一等功。在新形勢下艦員渴望成才,普及和提高文化知識水平,為海軍事業做出更大貢獻。但是由於艦艇流動性大,給學習造成很多困難。為滿足艦員的渴求,建立了這所適合艦艇特點的函授大學。建校過程中得到了部隊和駐地一些部門的大力支持。
我軍最早一所研究生院1985年在湖南省長沙成立的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是我軍最早的一所研究生院。
國防科技大學具備了比較齊全的國防科研學科和專業,有一大批指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教授、副教授、裝備有先進的實驗設備,藏有門類齊全的圖書資料。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成立,標誌著我國軍事院校教育和科研事業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為國防現代化做出了貢獻。
第一所預備役職業中學我國第一所預備役職業中學於1988年10月在烏魯木齊市成立。這所職業中學學製兩年,招生對象主要是年滿15—17周歲有誌於國防建設的初中畢業生。人學前,學校按征兵標準進行文,化和體格初審,人學後,學生係統地學習髙中文化課程、軍事訓練課和專業技術課。兩年學期結束由學校和部隊考核文化、軍事和專業課程,複查合格同步人伍,正式參軍服役。
新中國第一個教師節1985年9月10日,首都近萬名教師和有關方麵人士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歡慶新中國第一個教師節。大廳裏懸掛著的大幅標語上寫著:“為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努力奮鬥!”當首都一百名優秀教師、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的代表同趙紫陽、萬裏、方毅、胡喬木、鄧力群、郝建秀、彭衝、李鵬、趙樸初等同誌一起登上主席台時,全場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國務院副總理萬裏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向全國教師和廣大教師和廣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並致以熱烈的節日祝賀。萬裏高度評價了教師的作用,他說:“教師是我們實現現代化和改革目標的希望所在。”
第一批特殊教育專門人才北京
師範大學教育係特殊教育專業一名碩士生以題為《美國智力落後兒童的學校教育》的論文通過了碩士論文答辯,成為我國培養的第一位特殊教育學碩士。
特殊教育學是研究對非正常兒童(包括天才兒童、弱智兒童、盲聾啞兒童及其他殘疾兒童等)進行教育的科學。北師大教育係於1986年招收了第一屆十五名特殊教育專業生。
1987年,北師大特殊教育專業同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的特殊教育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學習國外特殊教育的經驗,把我國剛剛開始的特殊教育工作介紹到國外。特殊教育專業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
第一所心理學函授大學我國第一所心理學函授大學於1985年8月18日開學。這所函授大學由中國科學心理研究所主辦,著名心理學家唐菽先生任該校名譽校長。這所學校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注重實用,除基礎理論的教授外,還開設了兒童和教育心理、管理心理和醫學心理三門課程。這一特點受到了應招學員的歡迎,共有一萬餘人報名,報名學員中大都是企業的工作人員,另外還有從事幼教工作和醫務工作的人員。
第一所民辦大學我國第一所民間籌辦的大學——上海工商學院,於1988年9月送走了它的首屆畢業生。該學院由著名實業家劉靖基任董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丁忱任院長。
中國第一所音樂學校由著名音樂家李煥之題名的全國第一所“音樂學校”,1988年10月13日上午在北京朝陽區被命名。該校開設手風琴、小提琴、電子琴、打擊樂、聲樂五個班,聘請中央樂團專業教師任教。著名音樂家、藝術家李淩、嚴良笙、瞿希賢、魏啟賢、孫家馨任該校顧問。
該校的學生每天下午從4點到5點進行音樂專業學習。該校名譽校長、中央樂團指揮秋裏同誌說,辦這個學校,是想通過音樂教學開發下一代智力作新的嚐試。
最早留學美國的大學畢業生
容閎於1828年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珠海市),1847年進入美國馬薩諸塞州孟鬆學校。學習2年,成績優異。1850年考人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經過勤奮攻讀,1854年畢業回國。容閎是我國最早留學美國的大學畢業生。
容閎也是我國第一個提倡留學的人。1871年,他主張分期分批選送幼童到美國留學的計劃得到清政府的批準。當時暫定為120人,在美國學習15年。
容閎被任命為中國留學事務所監督,負責中國派遣留學生的事務。
在留美的留學中出現了像詹天佑等一批著名的優秀人才。此後,中國向外國派遣留學生便蔚成風氣。
最早派遣的官費留學生從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到光緒元年(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幼童(10—16歲)30名赴美國官費留學,共計4批,120人。這是我國第一次向外國派遣留學生。
按原訂計劃,留學生的學業應到大學畢業。但到1881年,由於美國的排華活動和清政府內頑固派的阻撓破壞,留學生被迫中途回國。
我國第一批官費留學生出國之前,當時的清政府曾有規定:“當未出洋之先,學生之父兄須簽名於誌願書,書中載明自願聽其子弟出洋留學15年,15年中,如有疾病死亡及意外災害,政府皆不負責”。而當時帝國主義洋教士對中國兒童的迫害非常殘酷,所以沒有一個皇室貴族子弟報名前往,去的人全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出國留學生深知生活的艱難,故讀書刻苦,成績優異,連外國人也不能不欽佩;再加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與排華政策,激發起留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更加發憤學習。我國第一批留學生後來能取得不少成就與這些客觀因素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