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國家改革的力量(10)(2 / 3)

王安石與蘇軾、歐陽修等人的區別也在於此。王安石在戰爭問題上的主張,容易導致過於強調國家利益,而忽略背後道德原則的傾向。事實上,北宋時期反對王安石的人也是支持戰爭的,例如王安石最主要的反對者司馬光。他在治平元年(1064年)給宋英宗上疏,其中說到,若能治軍有方、戰備充分,“則雖欲取銀夏而稅其地,擒趙諒祚(趙諒祚又名李諒祚,是李元昊的長子,史稱西夏毅宗)而製其命,有何所難”!隻不過,在對待戰爭的具體條件上,雙方有著較大的分歧。這個分歧不完全是指對外的態度,更是自身內部對於戰爭的認識。這就要說到戰爭的道德原則的第二個層麵。

宋朝有一個很獨特的現象,那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南宋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北宋濃烈得多,嶽飛、陸遊、辛棄疾、文天祥是重要的愛國主義人物代表。南宋的最後時刻,十餘萬將士誓死不降,集體崖山蹈海的慘烈景象,在幾百年後還強烈地震撼著我們。為何在南宋會出現這種現象?前麵說過,在利益政治主導下,百姓一定會問:打仗對我有什麼好處?尤其當利益原則灌輸到每個人的頭上,個人主義與利益至上結合在一起,朝廷或權勢人物比百姓更容易、更多地得利的時候,那就真成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興亡與百姓何幹?因此,愛國主義就是把個人的利益與國家利益結合在一起。在這個問題上,王安石恰恰沒有做好,他沒有讓百姓感受到自己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是有必然關聯的。相反,在王安石主導下,一大批追逐利益的專業理財高手占據官位,老百姓隻覺得自己的利益受損,而無法感受犧牲一部分個人眼前利益的必要。

我們不能強求王安石,說他應該調動民眾的愛國主義,因為,即便有愛國主義這種維護共同利益的觀念,也要看是誰在引導愛國熱情的方向。因此,在愛國主義這一問題上,再次回到了宋朝政治的基本原則:隻有超利益的政權,隻有一心維護所有本國百姓利益的政權,它所引導的愛國主義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否則,被利益集團引導的愛國主義,百姓很容易成為被騙、被愚弄的犧牲品。因此,不管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戰爭,背後的道德原則,一方麵在於對外政治的堂堂正正,另一方麵在於對內政治的問心無愧。王安石隻做到了前麵一部分,而沒有做到後麵一部分,前者是他的合理性,後者是他的遺憾。更糟糕的是,由於王安石急於建功,行事過於匆忙而不周全,致使以後繼承他主張的人,有的連前者都做不到。宋徽宗對契丹遼國開戰,怎麼看都不夠光明正大,更何況宋朝學者屢屢指出的“失民心”。

南宋湧現的愛國主義,在中國曆史上是少見的。戰國時期的屈原雖然也被列入愛國主義的淵源之一,但是,屈原並沒有完整的理念。南宋時期形成的愛國主義理念,簡單說就是家國一體。從政治製度上說,國家政治是家庭的延伸;從利益上說,國家利益也與個人的家庭利益一致。隻要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它所爆發的精神力量是無限的。但是,南宋為何在愛國主義熱情高漲的情況下,依然被蒙古打敗?它有三個方麵的原因。

首先,國內基於“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理念已經開始形成,但在具體的國內政治實踐中,家國一體的利益關聯並沒有完全形成。尤其是南宋的多位權相,都有嚴重的利益集團色彩,他們未能協調好“家國一體”的利益關係。於是我們看到,在南宋抵抗蒙古人南進的戰爭中,有義無反顧的烈士,也有唯利是圖的投降者。而且,有些投降者還是相當關鍵的人物。雖然“漢奸”在任何時候都難以徹底避免,就如同任何時候都會有人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但是,愛國主義占據主流更主要的不是教育,而是政權的自身行為。宋朝的“忠烈”名單裏,有很多趙姓宗室的成員,這些平時養尊處優的特權人物,在危急關頭,慷慨激昂地以身殉國,其實是一種最基本的家國一體。如果宋朝隻是趙家的天下,普通百姓難以感受家國一體真正的利益關聯,愛國主義就容易成為被利用的熱情。南宋末年,這兩種情況無疑都存在。本質上說,還是國內政治沒能真正貫徹“天下為公”的後果。從時機上說,蒙古人的入侵,給理學留下的時間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