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上說,世兵製是兵民分離的一種製度。兵戶家庭由於賦稅較輕,空閑時間他們主要是訓練,提高軍事技能。雖然他們還不能算真正的職業軍人,但已經朝職業軍人的方向靠近了不少。而且,世兵製又不像是貴族擁有當兵特權,使得軍人在社會地位上高人一等。世兵製是百姓與國家權力關係在兵役製度上的一種特殊體現。但是,世兵製也有問題。世兵製在控製軍隊規模上很不靈活。如果沒有戰爭,國家花了不少土地等資源養了一批兵戶,也沒多大用處。如果戰爭急迫持久,世兵製很難持續不斷地動員兵力。
世兵製可以看成是全民皆兵方式與貴族當兵特權方式的一個折中,也是向其他兵役製度的過渡。唐朝的府兵製是世兵製的一種改進。由於世兵製以土地作為當兵的交換條件,因此,府兵製等於某一個地區集中提供大量土地資源,形成一批“兵戶”,組成一個大型戰鬥團體。然而,某地集中提供的土地資源,常常難以劃清究竟屬於中央財政還是地方財政。因此,唐代的府兵製一旦落入有野心的權勢人物之手,很容易就使軍隊地方化、私人化,造成藩鎮割據。到了宋朝,在唐朝府兵製的基礎上,兵役製度又有了較大的改進,變成較為純粹的募兵製。
前文講吏治的時候說到,胥吏原先是沒有薪酬的,帶來很多問題。王安石變法中的“免役法”就是讓胥吏有薪酬。從同樣是“役”的角度說,兵役在原始的全民皆兵狀態也是沒有經濟保障的,除非能從戰爭中搶劫發財。否則,由於戰爭具有極大的生命危險,任何人都會問一個很基本的問題:為何要當兵?宋朝在以前的世兵製、府兵製的基礎上,采取了募兵製,也就是說國家花錢把軍隊養起來。在這種兵役製度下,當兵不再是每一個人必須履行的義務,而是一種自願,國家招募軍人要付給其相應的報酬。根據2007年《世界軍事年鑒》的數據,目前世界上有美國、法國、英國、荷蘭等44個國家采取募兵製,瑞士、芬蘭、挪威、瑞典等52個國家采取義務兵役製,德國、俄羅斯、葡萄牙、丹麥等26個國家采取兩者相結合的混合兵役製。而且,在一些實行義務兵役製或混合兵役製的國家,軍人義務服兵役的時間總體上也在不斷縮短,很多國家的義務服兵役時間都在一年之內。也就是說,當今世界全民皆兵意義上的義務兵役製正在逐漸縮小,募兵基礎上的誌願兵役製已經是主流。而當今世界的這一主流在千年以前的宋朝就已經做到了。
義務兵役製在現代社會被募兵製取代有幾個原因。首先,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主要國家基本上都采取義務兵役製,其中尤其以軍國主義為代表。這一做法導致的後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33個參戰國平均征集了近197萬青壯年男性投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時,61個參戰國平均征集了180萬士兵。戰爭動員能力極大,造成了極為慘烈的後果,士兵與平民的死亡都創下了曆史紀錄。此後,西方人終於意識到,這種國家強迫每個人當兵的義務兵役製度是非人道和野蠻的。因而,強迫性的義務兵役製度開始向誌願性的募兵製度轉換。當今一些中國人在說宋朝的軍事製度時,也念念不忘對宋朝的募兵製度表示不滿,全然不顧當今世界兵役製度的主流正是當時宋朝人的做法。但是,從宋朝在軍事上敗於金人和蒙古人來說,當各個國家處於戰爭狀態時,如果一個國家實行義務兵役製,那麼它的戰爭動員能力就會比其他國家大,其他國家就容易吃虧。既然如此,為何現代社會還要將誌願兵役製成為主流?這就要說到第二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