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金戈鐵馬滿江紅(1)(3 / 3)

全民皆兵對於士兵的戰爭技能要求不高,尤其在冷兵器時代。現代戰爭高技術越來越多,對於戰爭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比方說海軍、空軍或者信息戰,短期的義務兵役製不能滿足要求,職業軍人越來越重要。歐洲近代史上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貴族統治,激發了平民的熱情,全民皆兵使得拿破侖有巨大的戰爭動員能力,這是拿破侖軍事成功的原因。但拿破侖的軍事成功主要在陸地戰場。法國大革命殺了很多貴族,而技術要求更高的海軍從來都是貴族職業軍人的天下。貴族軍人被殺太多後,平民即便有熱情,也很難在短時間裏成為優秀的海軍。因此,拿破侖的海軍與英國相比,水平較差,找不到幾個像樣的海軍人才,整個海岸線被英國封鎖。英國以龐大的海外殖民地為戰爭依托,最終打敗了拿破侖。這個例子說明,全民皆兵的義務兵役製,在戰爭技術手段相對較低時,還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在戰爭手段技術化程度提高的情況下,光有全民皆兵的熱情是不夠的。以美國為代表,現代戰爭技術手段的重要性已經成為第一要素。因而,當今世界主流放棄義務兵役製,采取誌願兵役製也就成為必然。

宋朝的戰爭技術手段在當時是最高水平。例如,宋朝的軍隊有火炮、巨弩,還有各種複雜的戰陣。宋朝還有多種特殊兵種,隻有募兵製下的職業軍人才能適應這一戰爭技能訓練。宋朝在戰爭技術上遇到的最大麻煩就是騎兵。宋朝並非沒有騎兵,但是,由於西夏的原因,宋朝與西北產馬地區的聯係被切斷,宋朝軍隊的馬匹供應有很大的困難。在當時的戰爭條件下,重裝騎兵的作用相當於後來的坦克。而且,女真人和蒙古人天生就與馬匹相伴,他們全民皆兵的兵役形式等於是可以隨時調動大批坦克部隊。

因此,我們就能理解王安石變法的另兩項政策。一是保馬法,也就是讓中原百姓分散養馬,然後由政府收購,以擴大軍馬供應量。然而,中原地區沒有廣闊草原,自然條件使得中原百姓養出的馬,質量遠不如北方草原。南宋時,中原也落入敵手,南宋隻能把雲南當做馬匹供應地。雲南的馬匹個頭太小,與北方馬匹相比不在一個檔次。宋朝所在的時代,馬匹是戰爭最重要的武器和技術手段,加上北方遊牧民族從小在苦寒之地長大,天生具有吃苦耐勞的能力,戰爭又可以搶劫中原財富,使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熱情和戰爭能力都非常強大。所以,王安石在變法取得一定成效後,製定的方針首先就是攻打西夏,因為西夏相對較弱,一旦解決掉西夏,馬匹緊張的狀況就能得到大大緩解。

王安石變法中的另一項內容是保甲法,就是把百姓組織起來,農閑時間練習軍事技能。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兵役製度的倒退,又回到了全民皆兵的時代。王安石此舉是因為北方民族都是全民皆兵,王安石認為宋朝也搞全民皆兵,就能在戰爭組織和動員能力上與北方民族相抗衡。事實上,保甲法的作用非常有限。保甲法也沒法訓練騎兵,本來宋朝就養了很多軍隊,花了很多錢。保甲法又讓農民也軍事化,政府又無法在這個方麵多花錢,以至於保甲法要求農民軍事化還要農民自己花錢置裝備。同時,軍事訓練還影響農業生產。事實上,宋朝軍隊並不缺少數量,而是缺乏作戰能力。

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使得宋朝當時的兵役製度像是當今一部分國家采取的混合兵役製,即義務兵與誌願兵同時存在。當今很多國家也是這種混合兵役製。在募兵製成為大趨勢的情況下,為何還有很多國家采取混合兵役製?這是因為,義務兵役製成本相對較低,募兵製或誌願兵役製成本較高。宋朝能夠承擔上百萬的軍隊費用,其重要原因就像當今美國一樣,因為宋朝非常富裕,才能花得起這筆錢。但是,就算花得起,也不能保證軍隊一定就有強大的作戰能力。

官兵也需要文武雙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嚴格來說,中國的曆代皇帝中,隻有趙匡胤是職業軍人出身。元朝、清朝的皇帝,隻能算全民皆兵方式下的軍隊領導人,而不能算職業軍人。元朝、清朝的皇帝坐上寶座後,出於習慣,都延續了以前落後的軍事製度。趙匡胤沒有站在自己軍人的特殊立場,繼續維護職業軍人的特殊利益,而是明確規定了“重文輕武”的祖宗家法,成為當今世界每個國家都必須效仿的製度。有人說,趙匡胤此舉不過是想保住自己的皇帝位子,生怕武將造反,於是便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不管怎麼說,這個故事的內涵應該是符合趙匡胤意圖的。且不說如果武將經常性地造反或威脅政權,對於社會和百姓會有多大的傷害,即便把“杯酒釋兵權”解讀為趙匡胤為了趙家江山的“小心眼”,那麼,對於軍事政變的排斥,難道不是現代社會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