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金戈鐵馬滿江紅(3)(1 / 3)

“文官將兵”的另一層概念是,戰爭可分為戰略和戰術兩個層次。在戰術層麵上,職業軍人的作用顯著。但是在戰略的高度,僅僅靠職業軍人或者說武將是不夠的,當今的戰爭需要軍人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曆史修養和對當前世界的了解,而文官更容易做到這一點。所以,從戰略與戰術相配合的角度來講,文官將兵也是必然。現在有一個詞彙越來越被人熟悉,叫做“地緣政治”,這其中既包含政治手段、經濟手段,同樣包含軍事手段。很顯然,這種國家戰略的構建,需要綜合的知識結構,而不是僅僅靠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能。

對比歐洲,與宋朝的同一時期,歐洲幾乎沒有軍隊國家化的概念,由貴族當兵完全體現了軍隊的利益集團化。歐洲後來的國家軍隊,同樣也沒有實現宋朝所要求的軍隊超利益集團化的主張。直到今天,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仍然與石油利益集團有著密切的關聯。換句話說,西方國家名義上為了國家利益的戰爭,實際上是為了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因為,在西方利益集團政治的框架中,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常常化身為國家利益,並與國家的整體利益相衝突。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國家整體利益被輕視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美國的國際聲譽大大下降,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越來越不得人心。然而,美國的利益集團確實得到了好處。

此外,與宋朝同時期的歐洲連普通學校都少得可憐,更談不上軍事院校,更談不上軍事人才選拔。在宋朝設立國家級軍事院校後500年左右,英國開始對軍官做短期培訓。17世紀的時候,歐洲的武器已經不再隻是冷兵器,開始有了火槍。對於軍官的短訓班是對軍械知識的培訓,還談不上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到了18世紀中期,英國才有了第一所軍事學院,當時也主要是為了給炮兵訓練軍官。工程兵、通信兵等特殊兵種的軍事院校,直到20世紀才開始出現。法國的軍事院校出現的時間比英國略晚一點,也在18世紀中期。後來因開支過大,停辦了一段時間,18世紀後期又恢複,拿破侖就是在這一時期進入了專為貴族開設的軍校。從軍事理論來說,歐洲直到19世紀才有了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其內容除了一些現代軍事技術外,在戰略戰術方麵,《戰爭論》比宋朝的軍事專著高明不了多少。

宋朝的知識分子雖然有很多風花雪夜的詩詞作品,但同樣也有不少充滿戰爭豪氣的作品,例如蘇東坡、辛棄疾、陸遊等都寫過戰爭題材的詩詞。因此,宋朝的知識分子並非文弱,而是他們欣賞、追求文武全才。南宋末期,湖南長沙被蒙古軍隊攻破時,嶽麓書院數百名儒家書生毫不猶豫地拿起武器投入抗敵,結果大都殉國。因而,說宋朝的知識分子“文弱”實在沒什麼道理。19世紀的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中提出戰爭的精神要素,在宋朝已經形成。宋朝的文化,為廣大知識分子在對待戰爭時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文弱”僅僅是指肌肉力量也許還說得過去,但就精神層麵來說,宋朝的知識分子並不文弱。從範仲淹到王安石,從蘇氏兄弟到陸遊、文天祥,宋朝的知識分子大都表現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始建於北宋的嶽麓書院,一般人都認為這裏是讀聖賢書的地方,但正是這個地方,後來誕生了一大批改變中國曆史命運的文武全才,例如明朝的王守仁(即王陽明),清朝的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劉坤一、唐才常,近代的楊昌濟、程潛等。文武全才的毛澤東與嶽麓書院也有深厚的淵源,他的嶽父楊昌濟就在嶽麓書院聽過課,毛澤東年輕時也在那裏聽過課。所以,尚武精神並非隻是好爭、好鬥的肢體行為,而是麵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恰如孟子所言,真正的“大勇”應該是,即便在平頭百姓麵前也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相信自己是對的,“雖千萬人吾往矣”。沒有精神力量,武藝再高又能有多大的作為?

宋朝時期,民間百姓的習武風氣也很盛。北宋年間,靠近遼國的北方地區就出現了民間自發的“弓箭社”,蘇東坡記載說:鄉民們“帶弓而鋤,佩劍而樵……遇其緊急擊鼓,頃刻可致千人”。北宋後期直到南宋,民間結社武裝的現象更多,有些則是與知識分子結合在一起。例如南宋著名學者陸九韶,以及科舉進士出身的陸九齡,都擔任過鄉裏武裝的領導工作,他們領導的民間百姓大都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頑強的戰鬥力。陸九齡曾經明確地說“文事武備一也”,可見宋朝的知識分子並沒有把文化與尚武對立起來。宋朝知識分子對於這些武裝結社的領導,以及保境安民的鄉土情結,又避免了他們轉向打家劫舍的流寇。

總而言之,宋朝的軍事製度在很多方麵都符合現代社會的特征,而且引領了世界軍事觀念和變革的潮頭。那麼,為何宋朝還是在關鍵的戰爭中失利,沒能戰勝契丹、西夏,敗於金國、蒙古,以至於我們今天仍然為此而歎息呢?這讓我想到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軍事家,而且,這些軍事人才大都很集中,例如孫武、孫臏、管仲、田穰苴、田單等都是齊國人,此外,另一位著名軍事家吳起雖是衛國人,但也距齊國不遠。也就是說,齊魯之地的文化氛圍造就了一批卓越的軍事家。但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卻不是五霸之一的齊國,而是處於偏遠西部、文化相對落後的秦國。宋朝的狀態與齊國頗為類似。我們知道,秦國有當時最完備的全民皆兵的義務征兵製,與宋朝同時代的契丹、西夏、金國、蒙古也都是義務征兵製,因此,這也成為很多人批評宋朝沒有實行義務征兵製,而推行募兵製的原因。那麼,宋朝軍事失利的原因就在於兵役製度這麼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