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不能簡單看待這個現象。嶽家軍像宋朝的其他部隊一樣,也有老弱病殘以及軍屬、家眷。當南宋中央政府無力解決這部分人的待遇時,為了保證軍隊的士氣,解決士兵的後顧之憂,嶽飛隻能自行解決。嶽飛曾經說:“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則天下太平矣。”身為具有文官特征的武將,或者說儒將,嶽飛事實上言行一致地做到了這一點。與南宋“中興四將”中的另幾位大將相比,嶽家軍做生意的盈利其實都用在部隊身上,沒有成為嶽飛個人中飽私囊的財源,而張俊、劉光世、韓世忠等人,則利用這個時代機遇,為個人撈了不少好處。
北宋軍隊做生意的情況明顯比南宋少,尤其是在南宋初年,基本上是在特殊曆史條件下產生的。像嶽飛這樣能夠正確處理軍隊做生意的將領,當時確實不多,也與宋朝軍隊基本文化素質較差有一定的關係。對於宋朝來說,軍隊做生意也不能一概否定。由於宋朝具有社會收容所的功能,軍費始終是一個巨大的負擔。除了作為打仗的主力禁軍之外,宋朝還有相當多的非主力軍隊,即廂軍。大批廂軍很多時候起到了國有企業的作用,例如前文所說的“遞鋪兵”,以及兵工廠、軍需廠等。這是軍民兩用的一個做法。早在漢朝實行的屯邊製,即現代所謂軍墾,就是較早的軍民兩用的形式。到了現代社會,軍隊的民用性質已經大大剝離,郵局是一個典型,但中國軍隊在古代傳統的基礎上,依然保持了一部分軍民兩用的特征,例如各種各樣的救災中,中國的軍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隨著曆史的發展,中國人對於軍隊性質的深刻認識。
軍隊是人民所養,與古代兵匪不分相反的是,現代軍人具有相當高的榮譽感,人民所養的軍隊,對於人民同樣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責任感不僅僅是戰爭時期的保家衛國,在和平時期也應該體現。軍隊從事救災就是和平時期體現軍隊責任的重要標誌,它的本質就是一句話:軍民一家。自然災害發生時,老百姓的困難與戰爭發生時民眾受到的威脅,在中國軍隊的理念中是一樣的。保護民眾就是中國軍隊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保護民眾的形式並非隻有戰爭時期才能體現。對於這一點,現代西方國家的軍隊還沒有達到中國軍隊的深刻程度,他們軍隊的作用基本上隻局限於戰爭。
現代社會軍隊的理念和做法,在曆史上都有一個形成的過程,曆史就是經驗的不斷總結。沒有對曆史的尊重,曆史的經驗總結也很難出現,而中國古人恰恰是最重視曆史的。人類社會不可能像科學一樣,在實驗室裏試驗各種方案,然後找出規律,製定最完美的製度。曆史就是人類社會不斷探索和總結的過程,因此,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曆史,都是後人最可寶貴的經驗財富。中國古人用曆史的經驗對於國家狀態下軍隊性質和作用的認識過程,同樣影響了全世界。當今西方社會關於軍隊建設的種種方式、製度,很多都來自於宋朝的經驗總結。宋朝是軍隊國家化、正規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探索時期,嶽飛是其代表人物。
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撼山易,撼嶽家軍難”這句話是嶽飛的軍事對手說的,它的真實性也更加令人信服。當我們常常為宋朝的整個軍事態勢扼腕歎息的時候,它最強大的敵手之一——金國的金兀術卻發出了這樣無奈的感歎,更凸顯出嶽飛在宋朝乃至在中國軍事曆史上的重要性。嶽飛在軍事上究竟有哪些突出的地方?對於軍事技能的訓練,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是,從戰國時代開始,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或者將領沒有一個不重視軍事技能訓練的,隻不過由於所麵對的形勢不同,各個時期的軍事將領所注重的軍事技能細節不盡相同而已。
如果說嶽飛愛兵如子,這也不是他的鮮明特征。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吳起就以愛兵如子而著名。吳起為士兵吮疽的故事,有人說這是吳起讓士兵甘心去送死。這一說法的背景在於,戰國時期戰亂不已,老百姓普遍有厭戰情緒,“春秋無義戰”已經說明了人們對於那一時期戰爭的總體態度,因而才有這種逆向思維。從常理上,不管是否要麵臨戰死,當戰爭不可避免,將領愛兵如子同虐待士兵相比,哪一個更好?即便以殘暴而載入史冊的項羽,也有愛兵如子的事跡,韓信甚至說項羽對士兵有“婦人之仁”。諸葛亮還寫過文章,專門論述“愛兵如子”。同他們相比,在愛兵如子方麵,嶽飛隻是承襲了曆史的經驗,與先輩們打了個平手。如果說將領在士兵麵前以身作則、潔身自好、恩威並重,嶽飛之前的中國曆史上,這樣的軍事將領也不乏其人。那麼,嶽飛的特別之處到底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