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金戈鐵馬滿江紅(6)(1 / 3)

嶽家軍的軍紀嚴明有口皆碑。軍紀嚴明很重要的一方麵在於部隊聽從指揮,將領執法如山。事實上,在嶽飛之前,中國曆史上主張推行嚴明軍紀的軍事家或將領也不計其數。幾乎每一個上戰場的人都知道,沒有嚴明的軍紀,沒有高度的紀律性,即便打了勝仗,也屬於僥幸。因此,對嚴明軍紀的要求,嶽飛也不是首創。前文說到唐末軍閥朱溫,他首創給士兵刺字的目的,也在於絕對貫徹軍令。與之類似,當時威脅宋朝的北方民族,雖說文化上野蠻,但在嚴格軍令方麵也毫不遜色。朱溫規定將領戰死,手下要處死,在北方民族那裏也同樣存在。宋朝對於各種逃兵,尤其是臨陣脫逃的士兵有嚴格的規定,同樣,嶽飛也會嚴厲懲罰逃兵。那麼,嶽飛的軍紀嚴明,與他之前其他形形色色人物的軍紀嚴明有什麼不同?

在嶽飛之前,中國曆史上,甚至說世界範圍內,嚴明軍紀的內容主要在軍隊內部,例如擊鼓前進、鳴金收兵、號令統一、旗幟鮮明。換句話說,這些軍紀都是軍事訓練、軍事技能的一部分,對此,嶽家軍與其他軍隊差別不大。嶽飛嚴明軍紀最大的特點在於,他更關注軍民關係,甚至可以說,嶽飛是首位明確要求在軍民關係上嚴格執行軍紀的將領。

嶽飛的這一特征有它的必然性。在全民皆兵的體製下,軍人和百姓的角色隨時可以互換。以西夏、契丹、女真、蒙古來說,拿起武器就是軍人,放下武器就是百姓,在這種狀態下,軍民關係實際上就是自己的不同狀態,沒有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對於己方如此,對於敵方也如此。在軍人高人一等的貴族軍事體製下,等級製度也貫徹在軍民關係中,同樣無須特別的關注。隻有在宋朝這樣平民基礎上的募兵製狀態下,軍人變成一種兵民分離的職業,才會產生軍民關係這種不得不麵對的重大問題。

嶽飛對於軍民關係極為重視,所謂“千裏行師,秋毫無犯,雞犬不驚”,就是說嶽家軍從不傷害百姓的利益,而且小心翼翼地維護百姓的正常生活。史書記載,嶽家軍屯兵一處,數萬軍隊駐紮,在市麵上見不到一個隨意閑逛的士兵。有一次,嶽飛發現軍隊行軍路線附近有一處新蓋的民房屋頂上的茅草少了一些,他懷疑是自己軍隊中某些士兵所為,便下令追查。因為,士兵拿人茅草可能用於取暖,可能用於做飯。結果的確與嶽飛手下的一名騎兵有關。騎兵陳情說,他不是有意拿老百姓的屋頂茅草,而是休息的時候,把馬係在百姓屋簷下,突然聽到嶽飛到來,急忙上馬,不小心誤將屋頂部分茅草拽落。連房主全家也替該騎兵向嶽飛求情,證明他並沒有擾民。但是,嶽飛還是對該士兵處以一百軍棍的懲罰。

嶽飛嚴令禁止軍隊傷害莊稼,強買強賣,有違紀者立斬之。曆史記載,曹操也曾下令軍隊不得傷害百姓莊稼,但這個記載說,曹操自己騎的馬受驚,踐踏了莊稼,結果,曹操隻以自己割發來代替“割頭”的軍令。曹操的這個故事說明,在三國時代已經開始關注軍民關係,但從實際效果說,還沒有完整和明確。曹操“以發代頭”似乎也象征著此類軍令並沒有得到徹底嚴格的執行。同樣以軍紀嚴明著稱的諸葛亮,對於軍民關係的紀律也隻有很少的內容。比方說,諸葛亮要求軍隊要尊重駐軍當地的風俗。隻有到了嶽飛這裏,軍民關係方麵的軍令變得極為重要,“立斬之”的處罰決定,說明嶽飛將軍民關係看成與戰場上的軍令同樣重要。嶽家軍將嶽飛對於軍民關係的嚴格執法編了兩句順口溜:“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虜”。曾經有一位嶽飛手下的士兵向百姓購買薪柴,估計是取暖或做飯。該百姓對嶽家軍有好感,便開了一個比市場上便宜的價格。該士兵說:“你難道是想用這個便宜的價格換我的腦袋嗎?”由此可見,嶽家軍在軍民關係上有多麼嚴格的軍紀,士兵也非常自覺地遵守這方麵的規定。

嶽飛為何會在軍民關係上有如此嚴格的規定?這種軍紀對於軍隊有何影響?宋朝是一個平民社會,當兵便與貴族等級社會不同。宋朝是全員募兵製,當兵又與兵民隨時轉換的全民皆兵不同。因此,平民社會職業化的募兵製決定了軍人不是老百姓。這是在宋朝的具體曆史條件下必然產生軍民關係這一新課題的時代背景,但這個新課題的答案也不是一蹴而就。北宋時期並沒有像嶽飛這樣嚴厲鮮明的軍民關係的軍紀,這隻能說明,任何事物、製度的產生都有一個過程,還要有一個實踐,才能檢驗它是否有效。條件變了,解決方式也必然要變。西方文化下的製度崇拜者至今都沒有徹底明白這個道理,總以為一個製度就能一勞永逸。

軍隊不能擾民,軍隊要愛護百姓等軍民關係,也是募兵製條件下對於軍隊性質深刻認識的結果。所謂募兵製,就是國家出錢供養軍隊。國家政府的錢從哪裏來?當然是從百姓那裏來。因此,軍隊既然是由百姓的錢供養,不愛護百姓就沒有道理。換句話說,拿了百姓的錢,做了職業軍人,就必須為百姓服務。在戰場上舍生忘死是報答百姓的一種方式,在平時不給百姓添麻煩也是一種報答。這種報答的另一個前提就是,大家都是平民出身,誰也沒有先天的等級優越和特殊權利、地位。因而,這種軍民關係中,看不到階級的劃分,它對所有的百姓,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不管是高貴還是低賤,都是一樣。這種軍民關係,也是宋朝政治超利益性的必然。一個超利益集團的公正政府,必然要求它的軍隊與所有的百姓保持和維護良好的信任關係。比方說,美國曾經嚴重歧視黑人,美國軍隊就不會愛護黑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黑人名義上的解放已經很多年,但歧視黑人依然存在。二戰期間,即使加入美軍的黑人也被軍隊或社會看不起。那時候,甚至有人認為,黑人沒有資格穿上“神聖”的軍裝。比方說3K黨,專殺當過兵的黑人,他們認為黑人玷汙了美國。說到底,種族主義也是一種利益集團政治的體現。